回覆列表
  • 1 # 環球科學貓

    2022年,全球多國、多地都發現了“石油”,地球上的石油——真的是動物的屍體演化而來的嗎?

    的確,這個疑問讓很多人感到困惑,很多人都在說,如果石油是動物屍體演變而來的,為何地球上的石油卻變得越來越多了一樣。

    就算是在2022年,我們都已經發現了不少的石油。曾經地球上就算是有非常多的動物,那也不可能出現這麼多石油,早就使用完了吧?這究竟是什麼情況?疑問,我們就一個一個地來進行說明。

    2022年全球多地發現石油

    我們不說遠了,就說中國的江蘇也才發現了11億噸頁岩油,當然,這個頁岩油雖然叫法不一樣,但是與石油在本質上沒有什麼差別。

    除此之外,例如:俄也才新發現8200萬噸石油等等,這都說明了在我們地球上,其實石油是非常多的,並不少。

    而石油被稱之為“工業的血液”,的確它的價值也是非常高的。而石油在被發現的時候,它本身是不能使用的。

    石油又分為原油、天然氣、天然氣以及天然焦油等形式,只不過在我們生活之中,經常將石油,天然氣等資源相互結合起來說,但是又有分開的狀態。而石油的主要成分是各種烷烴、環烷烴、芳香烴的混合物。

    而中國的石油相對來說也不少,主要集中在渤海灣、松遼、塔里木、鄂爾多斯等盆地。

    按照資源的分佈情況來看,中國石油可採資源有80%——集中分佈在淺層(<2000米的區域)和中深層(2000米~3500米),而深層(3500米~4500米)和超深層(<4500米)分佈較少。

    雖然分佈的情況看起來非常容易採集,但是中國的石油品質也不錯。

    可採資源中優質資源佔63%,低滲透資源佔28%,重油佔9%,這就是大概的情況。所以,中國是全球石油分佈相對較大的國家。

    而截至2017年底,全國石油累計探明地質儲量389.65億噸,剩餘技術可採儲量35.42億噸,剩餘經濟可採儲量25.33億噸,這就是一個資源情況(公開資料)。

    只不過在石油的價格上,存在較大的波動。而石油的形成在科學之中,主要分為兩個理論。第一個就是動物屍體演變,還有一個就是地球本身就有很多石油,那到底哪個是準確的呢?我們先看理論。

    生物成油——生物成油這個理論在科學界是比較認可的。透過對石油的研究表明,我們地球的石油形成,至少需要200萬年的時間。

    而人類已知發現最為古老的石油——時間可達5億年。而它的出現按照生物成油理論,就是曾經大量的植物和動物死亡後,構成其身體的有機物質不斷分解。然後再經過時間演變,與地球內部的其他物質相互混合起來。

    然後,隨著時間的推移,在高溫,內部壓力等條件的影響之下,最終產出了石油。而它的形成理論與我們說的煤炭生產過程基本上一樣。而我們已知地球出現過五次生物大滅絕過程,這些生物可能就是形成石油的一部分動植物,這就是第一個理論。

    非生物成油理論——這種理論就是我們說的石油本身就在地球上存在很多,並且是用之不盡的。

    按照該理論作者托馬斯·戈爾德表示,在我們地球的地殼之中,存在許多的碳,而這些碳自然地以碳氫化合物的形式存在,也是隨著碳氫化合物的形成之後,變成了石油。但是它與生物成油沒有關係。這就是兩個關於石油的理論。

    而這兩個石油理論,其實就是“理論”,並不是一個肯定性的說法。所以,科學界也沒有一個肯定的說法。歸根結底就是說——石油是動物屍體演化而來的嗎?不知道,也沒有人知道,這就是大概的情況。

    那石油到底會不會枯竭?

    對於石油來說,全球到底有多少石油,我們都沒有人知道,更別說會不會枯竭。而且我們看到的石油發現趨勢——是越來越多,而不是減少。所以,石油到底能夠運用多久,也是一個疑問。但是,使用石油帶來的影響也比較大。

    那就是石油的汙染問題非常嚴重,這對我們地球的生態系統威脅較大。

    所以,除了很多關於“石油枯竭,石油緊缺”等傳出的問題影響石油使用之外,汙染問題,也是減少對石油使用的原因之一。只不過很多產業需要石油的支撐,這個是沒有辦法的。所以,該用還是需要使用。

    除非有一天,人類開發出了一種可以替代石油的產品,那個時候就可以減少石油的使用量了,但是這個可能性還是極小的。

  • 2 # uuuc163

    生物成油理論

    大多數地質學家認為石油像煤和天然氣一樣,是古代有機物透過漫長的壓縮和加熱後逐漸形成的。按照這個理論石油是由史前生物和藻類的屍體變化形成的。(陸上的植物則一般形成煤。)經過漫長的地質年代這些有機物與淤泥混合,被埋在厚厚的沉積岩下。在地下的高溫和高壓下它們逐漸轉化,首先形成臘狀的油頁岩,後來退化成液態和氣態的碳氫化合物。由於這些碳氫化合物比附近的岩石輕,它們向上滲透到附近的岩層中,直到滲透到上面緊密無法滲透的、本身則中空的岩層中。這樣聚集到一起的石油形成油田。透過鑽井和泵取人們可以從富集的油田中獲得石油。地質學家將石油形成的溫度範圍稱為“油窗”。溫度太低石油無法形成,溫度太高則會形成天然氣。雖然石油形成的深度在世界各地不同,但是“典型”的深度為四至六千米。由於石油形成後還會滲透到其它岩層中去,因此實際的油田可能要淺得多。因此形成油田需要三個條件:豐富的源巖,滲透通道和一個可以聚集石油的岩層構造。

    非生物成油理論

    非生物成油的理論天文學家托馬斯·戈爾德在俄羅斯石油地質學家尼古萊·庫德里亞夫切夫(Nikolai Kudryavtsev)的理論基礎上發展的。這個理論認為在地殼內已經有許多碳,這些碳有些自然地以碳氫化合物的形式存在。碳氫化合物比岩石空隙中的水輕,因此沿岩石縫隙向上滲透。石油中的生物標誌物是由居住在岩石中的、喜熱的微生物導致的。與石油本身無關。在地質學家中這個理論只有少數人支援。一般它被用來解釋一些油田中無法解釋的石油流入,不過這種現象很少發生。非生物成油理論無法解釋世界99%以上的石油都儲存在沉積岩中,而那些非沉積岩中的石油也可被解釋為從別處沉積岩中運移而來。同樣,非生物成油理論無法解釋石油中廣泛分佈的生物標誌化合物,如甾烷,伽馬蠟烷,植烷,藿烷,萜類以及同位素偏輕等現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城鎮規化區內個人修公路須要審批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