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鬼影147951010

    近日登陸日本的颱風"海貝思"將2千多袋核汙染物,捲入大海,這些核汙染物,會對海洋產生嚴重的汙染。但是相對而言,馬來西亞等東南國家,受到的影響較輕。

    北太平洋的洋流和海底潛流,是按順時針方針方向運動的。因此日本的核汙染物,在海洋中的擴散路線是:

    1,從日本福島入海的核汙染物,在洋流的作用下,是從日本東海岸向北擴散,然後經千島群島、堪察加半島、阿拉斯加、阿留申群島、至北美西海岸。

    2,然後再經北美西海岸向西,經太平洋至西太平洋沿海,從菲律賓外海至臺灣東部,再從琉球外海流向日本。

    因此從洋流的路線可以看出,日本的核汙染物,對東南亞國家的影響,相對較小。相對而言,菲律賓、印尼東部受的影響要大一些。馬來西亞丶新加坡、泰國丶緬甸丶高棉丶越南受到的影響,還要小一些,基本可以忽略不計。

  • 2 # 馬克觀察

    在2011年福島核電站爆炸洩露事件發生後,整個以福島為中心半徑80公里的土地全部遭遇核輻射,其中靠近核電站半徑20公里範圍內的雙葉町、浪江町、大熊町、葛尾村屬於重災區,輻射量接近90毫西佛,遠遠大於人類年均正常接受輻射量的20毫西佛。

    所以此次被捲走這些核汙染垃圾主要來自於這幾個重災區輻射嚴重的土壤與廢料。據日本方面提供的資料顯示,目前囤積的核廢料大約有2667袋,每袋重約1.3噸,用高分子塑料袋密封,堆積在福島核電站南部10公里富岡町北部地區,而這些採集的核垃圾的核輻射量全部在20毫西氟以上。

    不過根據一些核評估部門的分析稱,這些核廢料的儲存地點十分的危險。一方面是露天存放,沒有任何遮風擋雨措施,極容易引發廢料隨雨水洩露。另一方面儲存的地點在靠近海邊不足5公里的福岡町,極易遭受颱風、海嘯等自然災害衝擊,而儲存地點距離古道川河流十分的近,也極容易在被洪水倒灌後,順著河流流入太平洋。

    果不其然,在此次颱風“海貝思”席捲日本本土後,所有的問題都爆發了,颱風引發的暴雨與海嘯將儲存地點倒灌,使得核廢料袋順勢被衝入了古道川,而古道川與高瀨川合流之後,在浪江町無遮無攔的流入太平洋。

    這些核廢料普遍的核輻射量在20-90毫西氟之間,也就是跟當初2011年的福島核電站廢水排放的輻射量稍微低,但仍然具備強輻射性。從洋流環流角度來看,在經過日本暖流、北太平洋暖流、加利福尼亞寒流和北赤道暖流後,才會進入東南亞沿海地區。

    所以短期來看,在經過北太平洋環流之後,在抵達東南亞沿岸的時候,基本會稀釋到人體可以接受的年均20毫西氟以下,影響微乎其微,而這也符合2011年福島核電站廢水排放的核汙染物擴散方向。

    不過如果以為這就完事了,那將是大錯特錯,因為目前的日本福島核電站還有兩個巨大的問題將影響整個太平洋地區,一個是被沖走核廢料隨著洋流侵蝕密封失效,會有越來越多的高輻射核廢料被洋流擴散。另一個則是負責核電站冷卻的核廢水已經達到70萬噸,即將在2021年超過日本核廢水池的警戒線,這就意味著極有可能未來這些高輻射廢水也將被排入太平洋,隨著洋流遲早也會影響到整個太平洋地區。

    根據之前圖片不難看出,日本對核廢料的包裝並不算嚴密,在泥石剮蹭、海水沖刷或者魚類啃食後,顯然會出現洩漏的。由於現在只找回了10袋,這就意味著未來或許有2000多袋約1.3噸的核廢料會被洩漏,這些就是至少2600噸,2000多噸的超過安全輻射量2-5倍的廢料長期被洋流沖刷,最終的結果恐怕大家早已已經洞若觀火。

    而前任日本環境大臣原田義昭則更是出言不遜的表示未來福島核電站的核廢水只能排入大海解決,這就意味著70萬噸超過安全輻射量數十倍的核廢水也存在被排放的可能性,這與核廢料的輻射量疊加起來,將會對整個太平洋造成重大傷害。

    而更令人感到害怕的,還是來自海洋魚類的洄游,每年都有眾多海洋魚類從日本本土周邊海域向菲律賓海等東亞、東南亞地區進行洄游,這些魚類在沾染核廢水廢料的情況下,也極容易將放射性物質沾染在身上,從而洄游到東亞東南亞地區。這些魚類可以不隨暖流,或逆流而上,或選擇合適時機,這樣一來,也會有不少的放射性物質會傳播到東南亞地區。

    雖然眼下看上去日本福島核汙染對東南亞微乎其微,其實久而久之,仍然隨著自然迴圈對整個太平洋地區造成半永久性的損失,而一旦日本核廢料、核廢水再次擴散,這將對世界生態產生破壞性的影響。

  • 3 # 晏茂積

    真正的是沒有良心,道德喔!

    到了海里面,日本不是要發展核武器嗎? 你們的技術難道沒有辦法撈起來這些核廢料嗎?

    颱風加地震及火山爆發這些都是代表著日本民族的德性很差才會遭遇此次的災難,還是泯滅人性的一犯再犯!

    看看結局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家有信用卡逾期過嗎?知道逾期的利息多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