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魅力文史

    和姜維一起投奔蜀國的還有尹賞和梁虔,這兩人的記載很少,不知道諸葛亮給了他倆什麼官職。蜀漢對主動投降者的待遇普遍很高,他們二人最後分別做到了執金吾和大長秋,和九卿同級。但姜維是三人裡唯一投向軍隊發展的,從一開始就被諸葛亮招進相府,併兼領軍職。

    亮闢維為倉曹掾,加奉義將軍,封當陽亭侯,時年二十七。

    在劉禪時期,能進丞相府是一件非常光榮的事,其規格極高,楊儀馬謖等人入府前是二千石的太守,魏延作為蜀漢地位最高的將領之一,一邊遙領涼州刺史一邊擔任丞相司馬這樣的府職,而馬忠這種丞相府的人員離開丞相府之後可以立馬擔任庲降都督鎮守一方。

    姜維作為新來的,如果說封將軍和亭侯還算是對投降人員的禮遇,那直接闢入相府就必然是另眼相待了。從諸葛亮給的評語和各種交代來看,姜維屬於重點培養加重用物件。

    亮與留府長史張裔、參軍蔣琬書曰:"姜伯約忠勤時事,思慮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諸人不如也。其人,涼州上士也。"又曰:"須先教中虎步兵五六千人。姜伯約甚敏於軍事,既有膽義,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漢室,而才兼於人,畢教軍事,當遣詣宮,覲見主上。"

    建興九年(231)諸葛亮廢李嚴時,姜維在表上簽名的官爵全稱是行護軍徵南將軍當陽亭侯,這一年姜維三十歲,加入蜀漢三年。這時姜維還是當陽亭侯,前一年陽溪之戰裡立功的魏延和吳懿都晉升了爵位,可知姜維應該沒有參與陽溪之戰。

    徵南將軍這個職位趙雲也做過,時間是建興元年(223),姜維短短三年內就做到了這個職位。護軍屬於軍職,蜀漢常設的軍職還有軍師、監軍、典軍、參軍,有中、前、左、右之分,費禕後來擔任過後軍師,那麼共有五個方向。表上按照軍師、監軍、護軍、典軍、參軍的順序排列,胡濟按照中參軍→中典軍→中監軍的順序晉升,王平按照後典軍→前護軍→前監軍的順序晉升,鄧芝按照中監軍→前軍師的順序晉升,可知表上的職位高低排列無誤。

    姜維的行護軍排在第三位,沒有方向,而且是暫時設定,地位比他高的還有不少,但已經屬於重要軍職,能夠在表上簽名足以說明這一點。

    姜維傳裡說他在諸葛亮生前做到了中監軍,我一度驚訝於姜維坐火箭一般的升遷速度,但後來經人指點發現這個記載要打個問號。諸葛亮死後姜維又成了右監軍,有點不升反降的意思(爵位卻提升了),而且魏延傳裡寫姜維此時的職位是護軍,蔣琬傳裡寫延熙年間姜維是中監軍,且諸葛亮生前另有中監軍鄧芝。可知姜維傳是把姜維擔任中監軍的時間提前了,諸葛亮過世時姜維的職位應當是護軍。

    後遷中監軍徵西將軍。十二年,亮卒,維還成都,為右監軍輔漢將軍,統諸軍,進封平襄侯。

    秋,亮病困,密與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等作身歿之後退軍節度,令延斷後,姜維次之;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

    琬以為昔諸葛亮數闚秦川,道險運艱,竟不能克,不若乘水東下。乃多作舟船,欲由漢,沔襲魏興、上庸。會舊疾連動,未時得行。而眾論鹹謂如不克捷,還路甚難,非長策也。於是遣尚書令費禕、中監軍姜維等喻指。

    及亮北住漢中,以芝為中監軍、揚武將軍。亮卒,遷前軍師前將軍,領袞州刺史,封陽武亭侯,頃之為督江州。

    史料中少有記載姜維在諸葛亮北伐時期的表現,剛剛我又推論姜維沒有參加陽溪之戰。但相應地,這段時間裡姜維的相關記載都和諸葛亮有關,大致推斷姜維一直呆在諸葛亮身邊,而且屬於很受信任的人。

    初,蜀將姜維聞毗來,謂亮曰:"辛毗杖節而至,賊不復出矣。"亮曰:"彼本無戰心,所以固請者,以示武於其眾耳。將在軍,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豈千里而請戰邪!"

    秋,亮病困,密與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等作身歿之後退軍節度,令延斷後,姜維次之;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

    楊儀等整軍而出,百姓奔告宣王,宣王追焉。姜維令儀反旗鳴鼓,若將向宣王者,宣王乃退,不敢偪。於是儀結陳而去,入谷然後發喪。宣王之退也,百姓為之諺曰:“死諸葛走生仲達。”或以告宣王,宣王曰:“吾能料生,不便料死也。”

    大致來說,姜維的升遷速度較快,而且一直陪伴在諸葛亮身邊,妥妥的未來之星。當然和小說裡直接把姜維當做接班人培養是不同的,從姜維的升遷模式來看諸葛亮似乎沒有讓他出府的意思,也沒有讓他處理政務,他還給留任後事的張裔蔣琬寫信推薦此人,並盛讚其軍事才能,可見諸葛亮是把姜維作為軍界要員來培養,有些輔佐接班人北伐的意思。

    其實姜維的升遷路上有兩個重要性不亞於諸葛亮的人,分別是蔣琬和劉禪。除了前面提到姜維在蔣琬時期成為中監軍,蔣琬在進駐漢中時將姜維帶在身邊,並任命為司馬。司馬是管理府中軍事事務的官職,諸葛亮前後有過兩位司馬,分別是魏延和費禕,姜維成為蔣琬的司馬可以認為他是蔣琬最信任並且最重視的將領。

    蔣琬時期數次派姜維率軍西入,姜維也晉升成了鎮西大將軍,蜀漢方鎮以鎮字為首,這裡還加了大,蔣琬又在病中上疏劉禪封姜維為涼州刺史,讓他率軍西進。姜維的這些行動應該取得了不錯的成效,後來他在數次北伐裡都邀請了羌兵參與,他能夠穩步晉升,蔣琬的賞識必不可少。

    琬既遷大司馬,以維為司馬,數率偏軍西入。六年,遷鎮西大將軍,領涼州刺史。

    琬承命上疏曰:“芟穢弭難,臣職是掌。自臣奉辭漢中,已經六年,臣既闇弱,加嬰疾疢,規方無成,夙夜憂慘。今魏跨帶九州,根蒂滋蔓,平除未易。若東西併力,首尾掎角,雖未能速得如志,且當分裂蠶食,先摧其支黨。然吳期二三,連不克果,俯仰惟艱,實忘寢食。輒與費禕等議,以涼州胡塞之要,進退有資,賊之所惜;且羌、胡乃心思漢如渴,又昔偏軍入羌,郭淮破走,算其長短,以為事首,宜以姜維為涼州刺史。若維徵行,銜持河右,臣當帥軍為維鎮繼。今涪水陸四通,惟急是應,若東北有虞,赴之不難。”

    而在蔣琬去世後,劉禪又任命姜維為衛將軍,讓他和大將軍費禕一起錄尚書事,基本上劉禪也把姜維看作是頂替蔣琬空缺的存在。費禕死後姜維憑戰功繼任大將軍,在段谷大敗後貶為後將軍,又在次年出兵長城並沒有取得戰果的情況下恢復為大將軍。後期姜維在朝內反對者眾多,但他可以一直在前線領兵,出師無功卻恢復官職,其實很大程度上是劉禪在幫他頂著壓力。

    姜維一直被蜀漢的高層視作中樞人員,實際上在每個時期,都有地位高於姜維或者相差不遠的人沒有進入決策圈,他們的官職很高,但上限已經被鎖死了,例如魏延、鄧芝、廖化等,還有楊儀這種表面上進入了中樞,實際上早就被暗地裡踢出了班子的倒黴蛋。和他們相比,姜維的待遇真是羨慕得要死,而姜維能夠走到這一步,一手挖掘他並將其推薦給蔣琬和劉禪的諸葛亮可以說起到了決定性作用,沒理由指責諸葛亮不夠重用姜維,他已經在合理範圍內盡到最大的幫助(你不能指望誰都像劉備那樣破格提拔一步到位,何況姜維並不適合當接班人)。

    至於說諸葛亮不懂得培養人才的,請回去重讀人教版九年級下冊語文課本第23課《出師表》,成長在諸葛亮時期的蜀漢重要人物有幾個不是他提拔的?

    emmmmm,也許黃皓不是。

  • 2 # 閒人夜語

    蜀國陣營內部主要分荊州派和益州派,兩派利益不同,益州派長期在蜀地,利益在蜀地,胸懷也只在蜀地。

    諸葛亮作為荊州派代表,胸懷在恢復漢室,諸葛在,益州派力量尚可控制,諸葛亡,無人可以壓制。

    姜維雖非荊州人,但代表諸葛遺志,如果重用姜維,以姜維的資歷難以壓制益州派,必致內亂。所以只能以待時日,由姜維因時而動。

    這是本人替諸葛亮亂彈琴一次。

  • 3 # 汐水柔情

    姜維是將才不是帥才,姜維屬於打仗可以,管理國家不行,所以諸葛亮指定的接班人不會是姜維。另外姜維是降將,剛來蜀國不久,沒有什麼大的立功,腳跟沒有站穩,權利不能給的給的太多,不然會說諸葛亮用私心,被後人詬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農村人均0.6畝土地常規種糧食無法供養家人,農民出路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