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起去做3061750603

    中庸,克己,內斂,含蓄等文化素質

  • 2 # 子明


    中國傳統的中和思想,作為中華民族獨特的文化精神和生存智慧,其正確合理的思想核心為當代和諧社會的構建和當今世界的和平發展提供了可供借鑑的精神資源,具有重要的實踐價值。

    首先,以傳統的中和精神來追求人與人之間、不同社會階層之間的相互和諧。 社會是以人為主體的集合體,人與人、不同社會階層之間的和諧是社會和諧的基礎。人的一切行為皆根源於利益,人與人的關係說到底是利益關係,“人們奮鬥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每一個社會的經濟關係首先是作為利益表現出來”。對自己的利益追求的過程中,由於各方面的原因,利益佔有的多少是有差別的,這種差別發展為人與人之間、不同社會階層之間的利益矛盾。在社會主義社會這種差別和矛盾是社會發展的正常現象,從一定意義上說,建設和諧社會也不是要取消差別與矛盾,相反,一定程度的差別與矛盾運動正是社會發展的動力源泉。但是這種差別與矛盾,在自發的狀態下有可能尖銳和激化,從而發展為對抗性矛盾,進而導致社會動盪。

    因此,利益差別與矛盾有兩種發展前途,一種是和諧社會,一種是動盪社會。當前中國正處於人均GDP由1000美元向3000美元跨越的歷史過程中,許多國家和地區的發展歷程顯示,這一時期正是兩種發展前途的“臨界點”。此時,以中和精神來思考當代社會的發展道路就尤為緊迫。傳統的中和之道,在承認差別、矛盾的前提下,特別提倡“和而不同”,認為只有善於利用事物之間的差異和特性進行相互補充,對不同的事物進行協調,才能“和實生物”,才能充分發揮不同事物彼此結合的整體作用。如果只是一味追求沒有任何差別的一致和雷同,就會“同則不繼”、“盡乃棄矣”,失去應有的生機與活力。

    我們要建設和諧社會,首先就應該承認差別,保持適度,追求和諧,注重矛盾的統一和均衡。在多樣中求得統一,在動態中求得穩定,在互利中求得共贏。具體而言就是,我們承認在現實社會有機體內部和外部的各要素之間存在著差別,而且這諸多的差別正是社會充滿活力的源泉;這種差別的展開就是社會內外部的各種矛盾運動,但是各種矛盾運動要保持在統一體可容許的程度內,以實現人與人之間、不同社會階層之間的相互和諧。這才是和諧社會的基礎要義。

    其次,以傳統的中和精神來追求人與自然之間的相互和諧。 自然是人類的起點和歸宿,是人類社會之本根,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是社會和諧的前提。在漫長的物種進化史上,產生了人,產生了人的意識和靈性這一地球上最美麗的花朵,於是人從與自然渾然為一進而脫穎而出,成為當之無愧的“萬物之靈”。人類從野蠻走向文明就意味著人與自然有了巨大的差別,但是這種差別絲毫不能改變人來源於自然界並將永遠依存於自然界這一事實,所以這種差別並不意味著人在自然面前可以為所欲為,換句話說,人是“萬物之靈”但並非“萬物之主”。

    生產力作為人類征服與改造自然的能力,它的不斷髮展是人類社會不斷前進的必由之路;但是,征服與改造要有一個合理的度,正像在貧瘠的土地上長不出好莊稼一樣,在日益惡化的自然環境中也不可能有生產力的不斷髮展。因此,我們不能肆無忌憚地誇大人與自然的差別,而是要將這種差別保持在一定的限度內,追求人與自然間的和諧。

    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中國步入了一個長期經濟高速增長的時期,不自覺地走了一條高消耗、高汙染、粗放型的經濟增長之路,人與自然的差別演化為尖銳激烈的矛盾。環境汙染、生態失衡、物種滅絕、水土流失等一系列環境問題,時刻困擾著我們。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自然環境面臨著深刻的危機。

    作為傳統生存智慧的中和之道,對我們重新認識和深刻反思現有的發展之路,無疑具有十分重要的啟發意義。古代的中和思想,非常重視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一直強調天人一體、天人合一,認為“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反對“暴殄天物”。孔子曾經具體論道對鳥類、魚類的保護,強調對鳥魚要“釣而不綱,弋不射宿”。在建設和諧社會的程序中,要真正實現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就應當重新認識人與自然間的相互關係,不僅要維護人類自身的利益,追求生產力的不斷髮展,而且要維護自然界的平衡、善待自然,在對自然環境資源進行合理開發和利用的同時,更要注重保護,始終秉承“民胞物與”、“仁民愛物”的中和之道,“贊天地之化育”而“與天地參”,從而使人類社會系統與自然生態系統間能夠和諧相處、協調發展。

    再次,以傳統的中和精神來追求國與國之間的相互和諧。 在人類社會步入21世紀的今天,人們日益認識到和平發展的重要性,認識到和平對於世界發展的重要意義。和平已成為當今時代的主題之一。中國傳統的中和之道為這一世界共識提供了有益的歷史註腳和資源支援。英國哲學家羅素在《中國問題》一書中推崇道:“中國至高無上的倫理品質中的一些東西,現代世界極為重要。

    這些品質中,我認為和氣是第一位的”,“若能被全世界採納,地球上肯定會比現在有更多的歡樂、祥和。”史學家湯因比在《誰將繼承西方在世界的主導地位》一文中也說道:“人類已經掌握了可以毀滅自己的高度技術文明手段,同時又處於極端對立的政治、意識形態的營壘,最重要的精神就是中國文明的精髓——和諧。”“中國如果不能取代西方人類的主導,整個人類的前途是可悲的。”傳統中和思想所倡導的“和為貴”的價值取向和協和萬邦的相處原則,充分體現了對和諧、秩序、仁愛的嚮往和追求。

    今天,我們在努力維護和實現世界和平與發展的程序中,應把傳統的中和精神轉化為和平共處、相互尊重、兼愛寬容的基本準則,推進民族與民族之間、國家與國家之間的關係和諧,共同創造一個和平、和諧、穩定、發展、繁榮的新世紀。

  • 3 # 使用者7712799316699

    中和理論強調以時而中。孔子提出“中庸”,並把它視為“至德”,即最高的生存智慧。中庸者,是“中和之謂用”,即用中,是實踐運用中和之道。然而,由於客觀實際處於變化中,因此,“中”也必然是變化的,因時而異的,所以孔子說:“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

    中庸的實質是時中,即依時而中,善於根據時勢的變化,採取相應合適的行動。

    這體現了一種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品格。

    “時中”思想運用於治國理政,就是“變通”。“變通者,趣時者也。”

    它強調統治管理者必須敢於和善於透過變通改革舉措,適應新的時勢要求,改弦更張、變通日新、革新更化,從而達成“善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撒貝南有什麼經典語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