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歲,在北京燈市口中學初三畢業後,還沒有拿到“畢業證書,就趕上了文化大革命。在當逍遙派的日子裡,為了能夠實現當文藝戰士的夢想,他參加了紅衛兵的各種各樣的宣傳隊。一會兒是四三派的合唱隊員,一會兒是北京第一機床廠業餘宣傳隊隊員;一會兒又和四四派的老兵排演了“歷史的一頁”;一會兒又糾集了一幫“志士仁人”創作演出了話劇“在列寧的故鄉”。但這只是像過眼煙雲一樣,一瞬間就被上山下鄉的大潮衝得七零八散。只有積極的報名來到黑龍江,他才似乎找到了人生的歸宿。一干就是八年。
1968年在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第二師第十六團知青(今寶泉嶺農墾)。
1976年被調進中央廣播文工團說唱團,任相聲演員,師從馬季邊學習邊表演。 1983年與王景愚、劉曉慶、馬季擔任央視春晚主持人並與王景愚表演喜劇小品《吃雞》等。
1984年,姜昆的搭檔李文華老師病了,34歲的姜昆決定開始自學高考將23門電大課業一一透過,拿到了中央電視大學的大專文憑。
1984年與趙忠祥、盧靜、黃阿原、姜黎黎、陳思思擔任央視春晚主持人並與李文華表演相聲《誇家鄉》等。
1985年與馬季、張喻、朱苑宜、斑斑擔任央視春晚主持人並與李金寶表演相聲《看電視》。同年成為光榮的共產黨員。擔任了中國廣播藝術團說唱團團長,被選為中國青年聯合會常委。
1986年與趙忠祥、王剛、方舒、顧永菲擔任央視春晚主持人並與唐傑忠表演相聲《唱歌的姿勢》等。
1987年與李默然(朗誦)、王剛、李小玢擔任央視春晚主持人並與唐傑忠表演相聲《虎口遐想》。同年在電影《京都球俠》飾演公孫弟。
1988年與孫道臨、侯耀文、鞠萍等擔任央視春晚主持人並與唐傑忠表演相聲《電梯奇遇》。
1989年與李默然、趙忠祥 、闞麗君、李揚擔任央視春晚主持人並與唐傑忠表演相聲《捕風捉影》。
1990年與唐傑忠在央視春晚表演相聲《學唱歌》。
1991年與唐傑忠在央視春晚表演相聲《著急》。
1992年與唐傑忠在央視春晚表演相聲《美麗暢想曲》。同年榮獲第二屆中國金唱片獎戲曲曲藝類獎。
1993年與唐傑忠在央視春晚表演相聲《樓道曲》。
1994年與戴志誠、北京國安足球隊、上海申花足球隊、西安球迷在央視春晚表演相聲《其實你不懂我的心》。
1995年,他辭去了中國廣播說唱團團長的職務,擔任了由他在1990年創立的中華曲藝學會會長。
1997年與戴志誠在央視春晚表演相聲《送您一支歌》。
2000年與牛群、馮鞏、楊瀾等擔任央視春晚主持人並與戴志誠表演相聲《談情說愛》。
十六歲,在北京燈市口中學初三畢業後,還沒有拿到“畢業證書,就趕上了文化大革命。在當逍遙派的日子裡,為了能夠實現當文藝戰士的夢想,他參加了紅衛兵的各種各樣的宣傳隊。一會兒是四三派的合唱隊員,一會兒是北京第一機床廠業餘宣傳隊隊員;一會兒又和四四派的老兵排演了“歷史的一頁”;一會兒又糾集了一幫“志士仁人”創作演出了話劇“在列寧的故鄉”。但這只是像過眼煙雲一樣,一瞬間就被上山下鄉的大潮衝得七零八散。只有積極的報名來到黑龍江,他才似乎找到了人生的歸宿。一干就是八年。
1968年在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第二師第十六團知青(今寶泉嶺農墾)。
1976年被調進中央廣播文工團說唱團,任相聲演員,師從馬季邊學習邊表演。 1983年與王景愚、劉曉慶、馬季擔任央視春晚主持人並與王景愚表演喜劇小品《吃雞》等。
1984年,姜昆的搭檔李文華老師病了,34歲的姜昆決定開始自學高考將23門電大課業一一透過,拿到了中央電視大學的大專文憑。
1984年與趙忠祥、盧靜、黃阿原、姜黎黎、陳思思擔任央視春晚主持人並與李文華表演相聲《誇家鄉》等。
1985年與馬季、張喻、朱苑宜、斑斑擔任央視春晚主持人並與李金寶表演相聲《看電視》。同年成為光榮的共產黨員。擔任了中國廣播藝術團說唱團團長,被選為中國青年聯合會常委。
1986年與趙忠祥、王剛、方舒、顧永菲擔任央視春晚主持人並與唐傑忠表演相聲《唱歌的姿勢》等。
1987年與李默然(朗誦)、王剛、李小玢擔任央視春晚主持人並與唐傑忠表演相聲《虎口遐想》。同年在電影《京都球俠》飾演公孫弟。
1988年與孫道臨、侯耀文、鞠萍等擔任央視春晚主持人並與唐傑忠表演相聲《電梯奇遇》。
1989年與李默然、趙忠祥 、闞麗君、李揚擔任央視春晚主持人並與唐傑忠表演相聲《捕風捉影》。
1990年與唐傑忠在央視春晚表演相聲《學唱歌》。
1991年與唐傑忠在央視春晚表演相聲《著急》。
1992年與唐傑忠在央視春晚表演相聲《美麗暢想曲》。同年榮獲第二屆中國金唱片獎戲曲曲藝類獎。
1993年與唐傑忠在央視春晚表演相聲《樓道曲》。
1994年與戴志誠、北京國安足球隊、上海申花足球隊、西安球迷在央視春晚表演相聲《其實你不懂我的心》。
1995年,他辭去了中國廣播說唱團團長的職務,擔任了由他在1990年創立的中華曲藝學會會長。
1997年與戴志誠在央視春晚表演相聲《送您一支歌》。
2000年與牛群、馮鞏、楊瀾等擔任央視春晚主持人並與戴志誠表演相聲《談情說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