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史官

    最主要的原因是清朝沒有功臣可屠戮。清朝是中國歷史上得國不正、得國最易的一個朝代,這句話是清朝大儒王闓運說的。

    多爾袞算是開清第一功了,但他死得早,且是自然死亡,算不上鳥盡弓藏,他死後順治倒是清洗了多爾袞生前的小弟如何洛會和兩白旗,間接導致了吳三桂擒獲永曆的時候個別兩白旗想挾持永曆帝造反。

    其他滿族功臣都和多爾袞情況一樣,要麼入關後成天花天酒地,陽壽不保,要麼內部鬥爭先自己玩死自己,都不用皇帝下手。。。

    比如多鐸,擊敗李自成和史可法,可謂功臣,下場縱慾過度,死時36歲,

    比如豪格,箭殺張獻忠,征討四川,可謂功臣,下場被多爾袞囚禁,死時40歲,

    比如阿濟格,擊敗李自成,陣斬劉宗敏,可謂功臣,下場和多爾袞一起被清算,死時45歲。

    康熙元年夔東十三家被剿滅可以算是清朝統一版圖的標誌,此時的滿洲貴胄,如鰲拜、班布林善、索尼等要麼沒有軍功,要麼軍功也沒有高到出將入相的地步。(另外這些滿三代確實也不爭氣,多鐸的兒子多尼差點讓李定國輕鬆給宰了,就可以看出後代這些郡王貝勒固山額真們有多水)

    如果算漢族功臣的話,那更威脅不到皇權了。

    洪承疇算是開清漢人第一功了,最高幹到大學士,但最後的爵位是什麼?三等阿達,哈哈大笑,按現在來說連個中央候補委員都不算,別說和洪武朝的權臣李善長、胡惟庸比,簡直還不如胡李二人的門下走狗。

    再說那幾個漢族王爵,這幾個人在清初是什麼表現,靖南王耿仲明就因為收留了幾個逃人,直接畏罪自殺,平南王尚可喜兒子驕縱不法,自己怕清廷責罰,直接在臥室堆柴火隨時準備自殺,平西王吳三桂因為在磨盤山大戰中失利、讓幾個小貴胄們丟了小命,差點讓朝廷削去王爵,最後打板子了事。

    其實,從順治6年漢三王南下開始,在清朝統治者的眼裡江南就沒有什麼重要的仗可打了,清朝統治者不以攻略江南為難,負責攻略江南的漢三王有軍功自然入不了統治者的法眼,相反他們如有過,那定然是重重的嚴處,這就是為什麼耿仲明自殺、吳三桂被揍得原因,還有個比較典型的例子。

    孫可望降清後,獻上四川、貴州地圖,可以說居功至偉,被封為義王,他以為清廷會讓他統兵進攻貴四,但清廷在軍事攻略只用他的部曲而不用他,他基本就相當於一個投降者的吉祥物,最後的結果是,清廷有次打獵嫌獵物少,看孫可望長得像獵物,一起給“獵殺”了。

    清初的那些所謂漢族功臣,在清廷統治者眼裡基本就是這麼個德行。就這麼幾塊料,他們還想讓皇帝屠戮??他們配嗎?他們不配。

  • 2 # 秦始皇他老爹

    比如說:多爾袞兄弟三人,掌握三旗!!禮親王代善的正紅旗,蘇克薩哈正白旗等。在沒到康熙繼位之時,每個旗的軍隊對旗主王爺絕對的服從。到了康熙繼位以後,朝廷才把各個旗主王爺的軍隊收歸中央。

    也不是說清朝不屠戮功臣,他是想屠戮功臣,但是功臣有軍隊呀!所以最後人家造反了,三藩之亂就是在這個背景爆發的。

    當初清朝蘇軾為什麼不屠戮功臣,因為清朝剛剛平定,天下還不穩定,所以不能殺功臣啊,功臣都被你屠戮了,誰幫你去打仗啊?

    到了康熙年間的時候,天下已經被清朝徹底的控制了,所以說像那些異性藩王啊,功臣啊,通通都得死。

  • 3 # 小小天際雲

    清除功臣一般都是統一以後,才進行的工作,而且大多數是軍功集團,在軍隊裡擁有相當的影響力,比如明朝初期大規模屠戮功臣是已經天下統一後十幾年了,軍隊影響力不會太大了,也不會已經大的變亂。

    清朝1644年入關以後,就一直在與南明以及農民軍作戰,順治皇帝一直到去世,還沒有完全一統,南明還沒滅亡,還在西南與清軍苦苦交戰,也沒有到時間清除功臣。

    康熙皇帝1661年登基以後,南明也在次年宣告滅亡,夔東十三家在1664年抗清失敗,只剩下孤懸海外的臺灣鄭經,已經不足以構成威脅,因此清除功臣的任務就交到了康熙手中。

    康熙親政後,直接把輔政四大臣之一的功臣鰲拜給清除了,四大輔政大臣之一的索尼死的早,四大輔政大臣之一的遏必隆被削去爵位,四大輔政大臣之一的蘇克薩哈也被殺,至於其他開國功臣都是死的早,只剩下三藩,就是平西王吳三桂、靖南王耿精忠、平南王尚之信,經過8年才完全平定,至此擁有兵權的開國功臣集團都被清除。

  • 4 # 蘭臺

    因為滿人對漢人軍隊戰鬥力極度蔑視,並不在意漢人武裝力量。

    而滿人以及蒙古人則因為八旗制度,成為了愛新覺羅家族私兵。

    所以清朝並沒有屠戮功臣,事實上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權,一般很少屠戮功臣。

    理論上八旗軍只有一個統帥,就是清朝皇帝。

    而清初,滿人內心裡是極度蔑視漢人的軍事實力的。

    即使是李定國斬殺尼堪那一戰,本質上也都是尼堪大意輕敵的結果。

    這可不是我亂說,根據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明清戰爭史略》記載,李定國最初在衡州之戰時是被尼堪擊敗了的,而且還是李定國乘尼堪的軍隊立足未穩的情況下發動突襲都被尼堪統帥的八旗軍擊敗了。

    結果尼堪因為衡州之戰的勝利過於輕視李定國,居然脫離大軍,帶著不足一千親衛親自追擊李定國,結果被李定國反包圍成功,付出相當代價後終於斬殺尼堪,尼堪大部分親衛也戰死。

    如果尼堪不是過於輕視李定國,決定自己追擊;而是讓部將追擊李定國,那麼李定國的伏擊戰最多隻能殺掉少部分清軍。

    再次重申,這不是我亂說,是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明清戰爭史略》裡記載的。

    正是因為清初滿人對自身武力的絕對自信,所以滿人很願意優待那些抵抗堅決而最後力竭投降的漢族將領。

    滿人覺得這樣的人是勇士。

    比如李定國。

    李定國自己雖然堅持抗清,但是李定國一死,他兒子李嗣興就率領幾千殘兵投降清朝,清朝不但把李嗣興編入八旗正黃旗漢軍,還給予了李嗣興世襲參領職務,還委任李嗣興擔任了寧夏總兵職務,李定國孫子李天志17歲就被選為侍衛,一直服侍康熙帝24年。

    即使是吳三桂的“三藩”,康熙也只是讓他們撤藩,並沒有說撤掉他們的爵位。

    總而言之,遊牧民族建立的政權,往往因為對本民族武裝的絕對信心,所以相比漢人王朝,對待功臣更寬厚。

    當然,也只是相對而已。

    清末太平天國起義時,清朝擁兵自重的將領不少,比如曾國藩、左宗棠和李鴻章都出現過擁兵自重、陽奉陰違的事情,但是唯一因擁兵自重被殺的居然是滿人大臣勝保。

    原因也是愛新覺羅家族對於滿人染指軍權的極度警惕。

  • 5 # 瑞雪豐年9977

    看過歷史的人都懂,清朝初期政權根本就沒穩下來,多爾袞、多鐸等幾個權臣先後死亡,順治年幼,剛長大就夭折,康熙少年繼位,三藩作亂,平叛都來不及。當時的實際掌權的皇太后採取權臣之間平衡術,互相襯肘,把四大輔政大臣控制住,等康照長大了,功臣老的老,死的死,抓的抓,對政權己構不成威脅,根本就無需殺戮了!所以,是客觀環境造成清朝初期沒有發生大規模屠戮功臣的結局。

  • 6 # 農民工說古道今

    清朝和明朝最大的區別就是:明朝是白手起家,而清朝原本就是遼東地區的“地頭蛇”!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赤貧,給地主家打過零工、要過飯、當過和尚……後來跟著他起家的所謂“淮西二十四將”中,有不少都是他尚未發跡時的朋友。像湯和、周德興等人,更是老朱家的街坊,是跟朱元璋光著腚一起長大的發小!當初朱元璋參加紅巾軍,還是湯和拉他入的夥。朱元璋還是一個小兵的時候,湯和就已經是紅巾軍的千總了。

    ▲信國公、追贈諡東甌襄武王湯和

    換句話說,朱元璋手下的所謂“淮西二十四將”和常遇春、馮勝、鄧愈那些早期帶著隊伍來入夥的元老,相當於就是一家公司的原始股東,朱元璋僅僅是股東之一而已。結果,後來朱元璋高高在上、成了皇帝,而這些老股東們卻只能跪在朱元璋腳下三跪九叩、山呼萬歲,有一些人心理不平衡、背地裡發發牢騷什麼的在所難免。反之,朱元璋本是一介赤貧,好不容易才得到了這一切,自然害怕被“打回原形”!只要有一點點風吹草動,他的疑心病就犯了……尤其是在懿文太子朱標英年早逝之後,將來要繼承朱元璋皇位的是彼時連二十歲都沒到的毛頭小子朱允炆,他就更加不放心、不安心了。只有把一切扼殺在萌芽狀態,朱元璋才能高枕無憂,所以便有了後來大規模屠戮功臣的事情。

    ▲明興宗、懿文太子朱標

    清朝則完全不同,愛新覺羅家族本就是遼東地區的“地頭蛇”!在明王朝時,一直都是羈縻衛所的世襲軍官。而早年間跟隨清太祖努爾哈赤打天下的那些人,要麼是親兄弟、要麼是老部下、要麼就是家裡的家奴……這些人從一開始就是努爾哈赤的手下、甚至奴才,努爾哈赤稱汗理所當然!他們根本不會心理不平衡。老闆給什麼都是給自己臉,怎麼能不兜著呢?明朝就不同了,那些人是原始股東,除非把江山給他們,否則沒有誰會真的滿意,不是嗎?

    ▲明朝遼東地區“地頭蛇”的勢力範圍

    除此之外,還有更重要的一點,那就是八旗制度。清太祖努爾哈赤、清太宗皇太極在建立和完善八旗制度時,保留了濃重的奴隸制殘餘。對於旗主,旗下無論是貴族還是普通旗丁,都必須執下人禮、尊旗主為主子!就更不要說那些本就是家奴的包衣阿哈了。換言之,清王朝的那些開國元老,不僅不是原始股東,而且除了宗室之外,還是愛新覺羅家族的奴才!原因很簡單,因為清朝八旗的旗主無論大旗主還是小旗主,都是愛新覺羅家族成員。所以,無論是清太祖努爾哈赤、清太宗皇太極,根本沒有必要去屠戮開國功臣。

    其實,明朝就好比一個是由一群人共同創業、白手起家建立起來的公司,結果大股東兼總經理卻想要把公司變成家族企業,其他原始股東肯定是不爽的!而大股東對這些人也是及其不放心的,不把他們踢出局,心裡總有根刺……尤其是大股東的兒子死了,將來要接班的是小孫子,他就更怕了,怕孫子搞不定那些老傢伙!所以,“提前除害”,趁自己還活著,把原始股東們一個個踢出了局。

    ▲明太祖朱元璋

    而清朝,原本就是一個經營了上百年的家族企業,所有的員工都是給老闆家愛新覺羅家族打工的、甚至是老闆家的賣身家奴,根本不存在明朝的那些問題。老闆給你升職加薪是情分,不給你升職加薪是本分……所以,朱元璋要把元老踢出局,而努爾哈赤和皇太極根本不需要,他們面對的威脅來自於家族內部,比如舒爾哈齊、多爾袞等等。

    ▲清太祖努爾哈赤

    ▲清太宗皇太極

    當然,還有一個不是那麼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文化層次。清朝的高層大多出身女真世襲貴族,文化程度普遍較高,而且女真各部權力鬥爭長期存在,他們對於權利鬥爭門清得很。所以,稍微有點風吹草動,這些人立馬就能聞出味兒來。其實宋朝也一樣,這也是宋太祖趙匡胤能夠“杯酒釋兵權”最大的先決條件。再看看明朝的那些開國元老,大多是些出身赤貧的文盲、辦文盲。江山打下來了,他們最想做的就是享受當下,誰要讓他們交權,不跟你拼命才怪!所以,朱元璋只能用刀子跟他們說話,繞著彎兒說根本沒人聽,或者一些人壓根兒就聽不懂!

  • 7 # 玩過路過

    看看歷史,殺功臣都是怎麼起來的!滿人只是家族裡爭鬥。不涉及外人。而且,滿人對前朝有很好的總結。就一點,清朝的皇帝,規定不在任何一個後宮過夜!每天都要聽大臣彙報!這是前面任何一個朝代沒有的!只是生不逢時!

  • 8 # 若水3171

    功臣殺了,怎麼守江山?

    明長城是國境,內外蒙,西藏,新疆是清王朝八旗子弟用血打下的,上下同心,才有康乾盛世

    滿清對中國的貢獻天日昭昭

  • 9 # 使用者名稱胡搏

    清朝沒有功臣可以屠殺。因為清朝是一個少數民族政權。人數少統治全國力不從心啦。時刻防止漢族起義造反,所以清朝建國初期漢人大臣極少,又都不掌握兵權。

    清朝是從金演變過來的,滿族人數少才和蒙古族聯手的。

  • 10 # 漢關駝鈴

    清朝怎麼沒有殺功臣?舒爾哈齊是怎麼死的?褚英是怎麼死的?莽古泰是怎麼死的?阿敏是怎麼死的?後面的吳三桂、耿精忠、尚可喜雖然說是三藩叛亂被殺,但也是被清廷逼反的,康熙要是不急於撤藩就不會發生吳三桂就不會再舉叛旗,他也不想當叛臣賊子。

    努爾哈赤建立的後金是奴隸制國家,奴隸制與封建制是有本質區別的,等級劃分更森嚴。女真族地處東北邊疆,並不開化,仍然處於野蠻的原始狀態。女真族在當時分生女真和熟女真,生女真就是原始人,熟女真只是和漢族人接觸的多了,比熟女真開化一點、文明一點,但同樣十分野蠻。

    雖然建州女真屬於熟女真,但是它的內部仍然是等級森嚴的奴隸制度,部落首領就是最大的奴隸主,而且還擔任著明朝的建州都督。因此努爾哈赤一開始就有很高的權威,既是部落首領,又是建州都督,手下的人都是他的奴隸,他的權威根本不容下邊的人挑戰,下邊的人只有絕對服從。

    而朱元璋則不同,他是一個討飯的和尚,開局只有一個碗,別人都比他身份高。他手下的一幫人都是他的兄弟、夥伴,象湯和、徐達都是和他一起光屁股猴玩尿泥長大的,因此他並沒有天生的權威,下面的人從骨子裡未必能瞧得起朱元璋——你一個臭要飯的有啥了不起?你能當皇帝我也能當!所以這些功臣們私下就不服氣,就搞違法的事,認為天下是我打的,我吃點、貪點、享受點、殺兩個人算啥!你朱元璋還能把我殺了。

    這就是天生的權威不同,為什麼古代那麼多人都喜歡君權神授,象劉邦那些搞個赤帝之子,出生異象,就是想樹主一個我的權力是上天賦予的,你們不要挑戰。秦始皇、劉秀、李世民、趙匡胤這四個皇帝之所以大殺功臣,就是因為他們本來的出身都很高貴,當皇帝前的權威就很大,不容別人挑戰。

    舒爾哈齊因為看不慣努爾哈赤越來獨斷專行,被努爾哈赤認為是挑戰他的權威,被幽禁致死。褚英作為太子也因為不聽話,被除掉。皇太極登基後又除掉了阿敏、莽古泰,改革八大王議政制度,集中權力。等到滿清入關時,滿清完全是一個完整的國家,權力結構已形成,因此那些在蕩平李自成農民軍和南明政權過程的功臣,壓根就不算啥,根本不值得防範。而最大的功臣多爾滾最後也被順治皇帝鞭屍了。

  • 11 # 高冷雪梨QD

    第一個重要原因,能大肆屠戮功臣而又能保持政治穩定,需要有極強的個人威望和實力,一般來說,都是開國君主。在清朝只有努爾哈赤可以做到,開創八旗,軍政一體,能夠完全控制國家,努爾哈赤自己統領兩黃旗,剩下六旗旗主都是他的子侄,可以說他有實力殺,但是沒必要。到皇太極上位初期,權力就比較分散了,四大貝勒“共議國政,各置官屬”。經過一系列操作,到皇太極死前,只掌握了兩黃和正藍總共三旗117個。多爾袞三兄弟有兩白旗97個;代善的兩紅旗和濟爾哈朗的鑲藍旗,總共96個。三足鼎立,沒有誰有絕對優勢,所以爭位的時候也沒能打起來。可以說這時候需要殺,但是已經沒有人有這個實力和威望。再到順治入關,以小族臨大國,所以確立了以滿洲為根本的國策,這時候連殺的需要都沒有了。清初期漢官的任用,有一條標準,不是以能力論,而是遼東漢人的重用程度大於入關投降的漢人大於南明朝的漢人,由此最大限度確保官員忠誠。有不少官員由此降而復叛,例如李成棟、金聲桓等所以這些人也不算清朝功臣。

    第二個重要原因,因為明初人心所向,而又人心思定,所以朱氏皇權得以直接根植於民心。故而對於皇權和民眾之間的官僚勳貴的殺戮,並不會動搖國家基本盤,甚至更加有利於皇權穩定。

    但清不同,他們崛起於亂世,幫助他們控制天下的是大量的異族投機分子。當然這個問題各朝各代乃至近代也都有,區別只是佔比多少。不過又由於他們丟不掉自己少數民族的包袱,有意地和國家主體民族區別化。這就造就了有清一朝,即便人心所向之時統治階級也從不將這個國家的主體民眾看作是自己人。所以對他們來說,和自己一條船上的八旗集團是他們唯一可以依賴的勢力,因為絕對打壓不得,必須使其一家獨大。縱使權力紛爭之下,也不可動搖這個根基,否則倘若人口基數遠大於自己的漢人叛亂,他們該怎麼辦?

  • 12 # 艾迪特

    回答這個問題前,必須要搞清楚為什麼明朝初期要大規模屠戮功臣。朱元璋大肆屠戮功臣的目的是消滅特權階層,鞏固帝權,減輕民眾負擔。清朝初期由於漢人反抗一直不止,清朝此時需要以功臣為代表的特權階層來幫助維護統治,沒有精力也不敢在外部危險沒有消滅的情況下就貿然進行內卷,究其原因是清的順治帝與朱元璋的能力根本沒有可比性。後來隨著康熙帝滅鰲拜、平三藩時,清的以“八旗子弟”為代表的功臣特權階層已經尾大不掉了,只能採取比較逐個殲滅的方式來消弱特權階層。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亮亮乘坐的公交車著火了如果車門打不開他怎麼才能快速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