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範範範俊傑

    兩家強的地方不一樣。以及,阿里巴巴隨時可能強過美團點評。

    來算筆賬。

    國家統計局的資料,2017年前11個月餐飲行業實現的收入是35955億元。11月單月的收入是3675元,暫時沒看到12月的資料,不過估算一下12月的收入規模大概也會在3500-3600億元這個區間。

    雖然數字不精確,但足夠得出定性結論了:2017年全年,全國餐飲業最多有1/12的收入是透過美團點評走的。

    330億元人民幣,相當於美團點評從中抽取了10%不到的服務費吧。這些服務費的大頭在外賣小哥身上。所以:美團點評交易額大,賺的是個辛苦錢。

    但已經很厲害了。

    再看口碑。口碑其實跟美團點評不完全是一回事。

    先來做一下時間換算。

    阿里的財報的財年和自然年差得比較多,2017年自然年的第二季度,也就是4月開始的那個季度,是阿里2018財年的第一季度。阿里第一財季的資料,2018年第一財季口碑的交易額是920億元,前一季度是750億。相應地,2017年(自然年)的前半年,口碑的交易額是750+920=1670億元。

    新一季度的財報還沒出,沒法比較全年情況,但基本上也在3000+億這個數量級。

    但口碑沒有外賣,都是商家資訊平臺。如何產生流水呢?就是線下走支付寶付款啊……只要是可以支付寶付款的商家,都是口碑商家。流水是這麼來的。

    兩家在這裡沒法直接對比,因為美團點評的外賣和商家收入的比例不清楚,我們只知道,美團點評的線下支付比例比阿里低,總體數額超過阿里。

    綜上,這個市場,如果按照交易額來評價誰強,暫時美團領先。不過阿里巴巴隨時能趕上,看它要不要吃掉餓了麼。

    阿里投資了餓了麼,不知道在裡面能有多大話語權。如果阿里以後吃掉,相當於把餓了麼和百度外賣同時拿到手,那這個數額妥妥超過美團點評。

    但我覺得王興挺讓人尊敬的。

  • 2 # 千聲科技

    我們來比較一下資料就知道了。

    美團2017年全年交易額3600億元,口碑還沒有完整的資料,只能等阿里公佈財報的時候才能知道更詳細的情況。

    阿里曾公佈2017年Q1和Q2口碑的交易額分別是750億和920億元,通常,Q3和Q4會是旺季,所以Q3、Q4的交易額應該會高於前兩個季度,這麼一算,口碑全年交易額應該也能超過3500億元,跟美團不相上下,甚至有可能會略高於美團。

    單就交易額來說,美團和口碑差不多,或許兩家公司之中有一家略高於另一家,但是差距也不會太大。

    當然,口碑是阿里旗下的,阿里在這個領域還投資了餓了麼,如果加上餓了麼,口碑+餓了麼就遠遠超過美團了。

    然後看下兩家公司的估值,口碑2017年1月完成11億美元融資,估值80億美金。而美團2017年10月,美團完成40億美元融資,投後估值300億美金。

    單純從交易額上看,口碑跟美團差不多,但是在估值上,美團卻將近是口碑的4倍。究竟是口碑估值太便宜,還是美團估值太貴,恐怕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從兩家公司的產品和服務上看,美團重線上,口碑重線下,美團的外賣佔比高,而口碑的到店支付要比美團高,你沒辦法直接拿這兩家公司進行比較說誰更好。

    O2O需要線上的平臺能力,需要線下的商家整合能力,也需要支付、交易等能力的匹配,美團只是獨立的個體,無論是商家、配送、支付等等都只能自己解決,而口碑不僅僅是口碑,他是阿里巴巴和支付寶推進線下新零售戰略的一個支點,口碑+餓了麼+支付寶就像是一個作戰體系,所以在O2O市場的競爭中,以口碑為代表的體系化作戰,肯定是比美團要有更多優勢的。

  • 3 # 未來商業日誌

    目前為止美團點評比阿里口碑要強,但是以後口碑會輕易超越美團。

    美團大家都比較熟悉,從團購起家經過多年發展成為知名生活平臺,主要在吃喝玩樂各個領域給我們提供服務。

    下面簡單介紹下口碑:

    但是單純拿口碑和美團是不公平的,因為口碑主要以餐飲領域為主,其它領域阿里都有獨立的APP。所以,目前美團和口碑在全年交易額差不多的情況下,實際上口碑已經轉型勝利了。

    而且我認為口碑比美團強,趨勢會越來越強烈

    口碑早期一直深耕B端,但從17年下半年開始,在逐步加大C端的力度。例如:2017年的雙十二活動,以前都是以支付寶的名義在做,但今年主要以口碑本身。

    這個戰略調整可以看出:口碑在削弱推廣支付的功能,聚焦場景營銷服務。

    因為戰略地位的提升,口碑可以輕而易舉地獲取支付寶的巨大流量,其它阿里系的APP也可以和口碑相互導流。口碑還遠遠沒到爆發期,還有進一步增長的空間。

    而美團目前的增長點主要在外賣市場,而同為阿里系的餓了麼如果和口碑進行資源整合,整體體量將迅速超過美團。美團在整個O2O市場是單兵作戰,口碑則是依託支付寶進行多兵協同作戰,後者的優勢明顯。

    口碑定位的不斷調整,意味著其成為了阿里巴巴新零售戰略的生力軍之一,承載著在本地生活服務領域(餐飲為主)落地新零售戰略的重大使命。

    所以口碑的戰略思路已經越發清晰,超越美團只是時間的問題。

  • 4 # 化工平頭哥

    很多人在2017年初的時候想得是,也許17年將是O2O行業關鍵性的卡位戰,誰將成為O2O領域最後的贏家?但一年過去了,美團點評和阿里口碑之間的戰火還在蔓延,那麼到底孰強孰弱,就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市場佔領情況

    美團2017年全年交易額3600億元,口碑還沒有完整的資料。但在上半年美團點評、口碑分別以1713.2億元與1670億元的交易額排名市場一二名。而在下半年,口碑的動作更多,所以全年達到3600億元並不是什麼大問題,一切還需要等待阿里的資料。

    而反觀交易筆數方面,口碑上半年日交易筆數已超2000萬筆/天,可以說是2017年成長最快的O2O平臺,而美團也僅僅只能達到1800萬筆/天,當然這和口碑的策略稍顯有關。

    資金背景對比

    先看看市值情況,根據資料口碑在2017年1月完成11億美元融資,最後達到80億美金的估值。反觀美團是在2017年10月完成了40億美元融資,投後估值300億美金。兩者差距還是比較大的,至於是美團估值過高,還是口碑外強中乾,這一切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而從背景來看,美團在O2O行業可以說是孤身一人闖蕩到了現在,但口碑截然不同,口碑僅僅只是阿里旗下的一個產品,有著阿里在背後撐腰。

    產品和服務差異

    美團注重線上體驗,口碑重視線下消費。美團的外賣佔比更高,但到店支付明顯不如口碑。但在美團的重點外賣這一體驗上面,美團的競爭對手餓了麼一直是領先於美團。而講到線下,口碑的市場份額獨佔百分之五十。而且口碑近期的客戶粘性的上漲趨勢顯然高於美團。

  • 5 # 獨角獸工場

    大眾點評網早在2003年就成立於上海,應該算是國內最早的獨立第三方消費點評網站,而且運營得很成功。在很長一段時間,大家想根據自己的需求找個好的餐館,或者別的一些生活服務專案,都會想到去登陸大眾點評查一下消費者對商家的打分和評價。而且上面還有使用者自己拍的真實照片供參考。

    所以這十多年來培養起來的使用者使用習慣和粘性是不容小覷的。因此和成立時間尚短的口碑相比,這方面是有時間累積起來的優勢的。尤其是在點評的總部上海地區,到現在為止,基本大多數人想要了解商戶的情況,還是會更傾向使用大眾點評的APP。

    但是在未來,背後有阿里巴巴做靠山的口碑反超美團點評也不是沒有可能。尤其是馬雲提出新零售的未來趨勢之後,整個支付寶和口碑的戰略佈局也是圍繞著發展新零售而展開的。從雙十二支付寶的紅包大作戰就可以看出來,參與活動的線下商家明顯越來越多,發紅包的目的就是在促使消費者去線下的實體店消費。雖然目前看來口碑很像在模仿美團點評的功能和頁面,但口碑可以輕而易舉從支付寶獲得巨大的流量,有巨大成長空間。這一點是美團點評無法比擬的巨大優勢。

    另外,如果是綜合考慮,阿里系的餓了麼+百度外賣+口碑整體體量超過美團點評的機率未來也是很大的,即使點評背後有騰訊的投資也無濟於事。

  • 6 # 一棵會結果的樹

    消費者口碑的確是對一個企業最好的回報,包括如今的美團外賣和阿里的餓了麼,作為消費者點餐最常用的兩個APP,也是競爭不斷。但,美團點評和阿里兩者的口碑到底誰好呢?

    就光銷售來說,美團點評和阿里口碑是差不多。美團點評曾預計2017年交易額將達到3600億;阿里公佈的2017年Q1和Q2口碑的交易額分別是750億和920億元,加上Q3、Q4季度的,口碑全年交易額應該也能超過3500億元,跟美團不相上下。當然口碑是阿里旗下的,阿里加上投資的餓了麼,兩者加起來肯定是超越美團的。但如今,還是不好下結論。

    從估值來看,口碑在2017年1月完成了11億美元的融資,估值在80億美金;美團在2017年10月,完成了40億美元的融資,投後估值在300億美金。美團是超過口碑的。

    再從兩家的產品和服務上來看,美團注重線上,外賣佔比高,而口碑注重線下,到店支付要比美團高,這個還是沒有辦法直接說的。

    不過,在這個O2O市場,口碑是阿里旗下的一個新零售戰略的支點,要比獨立的美團佔比的優勢要大,畢竟人家還是有背後老闆的。

  • 7 # 小倫說事

    口碑和美團比誰更強?

    這個還需要問嗎,當然美團了。

    那為什麼美團交易額沒有口碑多?

    因為口碑在支付寶裡啊,很多時候用支付寶就是用口碑,很多消費者被動用了口碑,其實消費者本意是用的支付寶。

    口碑在支付寶那麼大的線下流水輸入的情況下,都沒把美團的交易額比下去,你說是不是美團強一些。

    其實我們可以反問一下自己,我們下載過口碑嗎?還有就是口碑植入支付寶那麼久了,我們去看過幾次?還有就是消費的時候,會在上面找商家嗎?

    還有商家端,美團收的毛利基本上在3%左右了,口碑應該還是在0.5%左右吧。這個應該很直接看出美團比口碑要好吧,不然商家也不願意出這麼多服務費給美團。

    不過,口碑能有支付寶這樣的流量入口,這是唯一能和美團對抗的優勢,口碑現在也去想著一些辦法去做線下的推廣,比如對部分商家補貼立減來拉動口碑的使用率(我說是主動的使用)。未來孰強孰弱,還是要到時候才能知道。

  • 8 # 奇景圓行

    目前口碑在餐飲和泛行業處於下風,但是口碑的快消比美團的快消做的好多了,口碑已經運用了大資料的,對商戶提供智慧化的營銷方案,這個才是對商戶真正的價值,口碑已經變得越來越好了,口碑的方案也是數字經濟的在餐飲方面的完整體現,淘寶的流量已經打通,聚划算流量已經打通,獨立APP口碑目前日活1000多萬,全方位全渠道的餐飲解決方案才是最重要的,口碑會越來越好

  • 9 # 華爾街見聞

    暫且不論目前美團和阿里口碑現在的交易額和盈利如何,畢竟兩者的優勢產品還是有一定差異的。不過相信在未來,口碑的發展前景很有可能超越美團,因為口碑在新零售佈局上已經領先了美團一步。

    今年1月被納入阿里新零售體系,成為阿里新零售四路大軍之一,主要負責在本地生活服務領域,尤其是餐飲行業,探索與實踐新零售模式。

    1月24日,口碑CEO範馳在口碑新店商峰會上再次強調,“目前阿里新零售在服裝百貨方面,有天貓和銀泰在探索和實踐;在電器方面,有天貓和蘇寧在聯手;在快消食品生鮮方面,有天貓超市、淘鮮達、盒馬鮮生以及大潤發的支撐;而在以餐飲為主的本地生活服務方面則有口碑在佈局。”阿里新零售已形成四路大軍,口碑則是其中重要的一路。雖然美團現在看來在外賣領域有著不可撼動的地位,然而現在外賣幾乎已處於飽和

    美團300億估值,有200億是來源於外賣。而現在外賣行業的一個現實是,外賣裡缺少好的商家,外賣的品質更是難以保障。消費者不僅希望在餐廳裡吃到高品質的美食。他們在家裡,在辦公室裡也同樣有這樣的需求,這是外賣的一個大缺口。口碑現在在向新零售靠攏,成為新零售佈局重要的一環,注重消費者的體驗感和消費升級。

    另外,攜程旗下的美食品牌美食林和阿里口碑結盟合作。

    使用者在攜程美食林瀏覽餐廳時,即刻能看到口碑的真實使用者評論和餐廳人氣值,同時還可直接領取餐廳的口碑優惠券。口碑還是作為入口,為整體的快消服務和營銷服務提供便利的互動。他們試圖合作打造美食旅行一體化平臺,即正面對抗美團點評,相比會搶奪一部分的市場份額。

    畢竟口碑背後是強大的阿里,有高使用者粘性和流量,況且搭上了新零售的列車,加上和攜程的合作,未來實力不可小覷。

  • 10 # 大羅cici

    美團是由王興創辦,在2015年左右合併了成立多年的大眾點評,成為020業務的領軍企業,後發展外賣,票務,旅行,住宿等一系列業務,現在估值大概在300億美元左右。

    口碑業務是阿里的020業務,在阿里投資美團初期,口碑業務就暫停了,但是隨著美團的野心,和王興不願意在阿里旗下的舉動,讓阿里不得不發展自己的口碑業務,於是藉助這支付寶的強大流量和優惠幅度。在現在020業務也有不小的影響,估值也在100億美元左右,現在已經獨立出支付寶有了單獨的APP。

    美團和口碑基本上是沒發競爭的,所以在外賣業務上,阿里又投資了餓了麼,而後又支援餓了麼收購百度外賣,值此,阿里徹底和美團現在對立面,美團也徹底和阿里決裂,和騰訊走在了一起。

    現在美團手握重金,並且基本上除了外賣業務都已經開始盈利,在王興看來,移動網際網路已經開始進入下半場,刀耕火種的時代過去了,下面就要看是誰可以精耕細作,留住客戶。現在看來美團在業務上的擴張已經開始全方面,包括最近上線的打車業務,做為自己線下業務的補充!

    美團現在的規模是口碑不能比的,不過口碑依靠支付寶和雙十二活動,對美團業務的影響也不小。

    下半場,就看誰可以留住客戶的心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判斷一個人是否能和你白頭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