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淺談青史

    該出手時就出手,隋煬帝來幫一手,這就是李淵能夠成功的原因。

    李淵,李世民父子於617年5月開始準備起兵到同年的11月就拿下了長安,第二年的5月正式稱帝,建立唐朝,僅僅經歷了一年。他們能夠成功奪得隋煬帝隋朝的大權的原因,有以下這幾點:

    一、主觀原因

    1.見準時機,該出手時就出手

    616年~617年5月這一段時間裡,隋朝農民起義軍在全國範圍內爆發,隋朝朝廷的統治受到了嚴重的打擊。

    當然百足之蟲,死而不僵,雖然隋朝被農民起義軍打著一蹶不振,但其還是保留著一定的軍隊實力。

    比如隋朝將領張須陀被擊斃之後,隋煬帝楊廣立即任命光祿大夫裴仁基繼續領兵鎮壓河南瓦崗寨起義,河北竇建德起義軍在被重創之後,馬上又重整旗鼓,牢牢地拖住了河北的隋軍勢力,諸如此類,各地的起義軍與隋朝軍隊僵持不下。

    就在此時,李淵集團選擇發動起兵,隋朝的兵力捉襟見肘,無法派出重兵來對其鎮壓。而起義軍要應對隋軍的情況下,也不可能選擇與之為敵,反而要與之互相援助,形成聯盟共抗隋朝軍隊。

    2.對未來有規劃,制定了正確的戰略

    當李淵在籌劃起兵的時候,可以稱得上是內憂外患。

    內部有隋煬帝的親信王威高君雅作梗,外部在北方上有突厥虎視眈眈,南方農民起義軍時不時地在侵犯太原,東邊還有李密窺視關中。

    面對這種局勢,李淵如果不能有效地處理,那麼起兵之事就是空中樓閣。

    攬外必先安內,李淵安排了鴻門宴,將王威,高君雅出去,解決了內部矛盾之後。立即派遣劉文靜出使突厥,送上大量的金銀財寶,並且承諾俯首稱臣,成功地獲得了突厥的支援,在後續的戰鬥中得到突厥派兵援助。

    又在南下進攻長安的路上,阿諛奉承李密,讓李密打消了進攻關中的慾望。

    這一系列的策劃成功地將劣勢轉化為了優勢。

    之後的霍邑之戰,圍攻河東之戰以及攻佔長安等一系列的作戰之中,李淵能夠虛心納諫。

    可以這麼說,李淵在晉陽起兵到攻克長安這一段時間內,採取的所有戰略都稱得上是正確的。這是李淵能夠奪得隋朝隋煬帝大權的關鍵原因。

    3.招賢納士,積極安民

    在起兵之前,李淵就利用自己的家世以及地位結交了眾多的英雄豪傑,所以在起兵之後短短的時間內就組建成了一個文武兼備的朝廷。

    在起兵之後,李淵按照功勞公平地將這些人加官進爵,使這些人成為了李淵集團的骨幹力量。

    李淵對於起兵之後,投降的隋朝將領一律不追究罪過,有的甚至升官加爵。這種分化瓦解的政策取得了巨大的效果。不但減少了行軍途中的敵人,而且還壯大了自己的力量。

    起兵之後,李淵極其重視軍隊紀律,不允許士兵們騷擾百姓,而且執行得也不錯,使得李淵的軍隊獲得了百姓們的擁戴,也讓農民出身的起義軍們紛紛歸附。

    這種團結一切反隋力量的政策,是李淵能夠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證。

    二 、客觀原因

    1.晉陽的地理位置優越

    李淵鎮守的晉陽,也就是太原,歷來就是中原王朝抵禦北方遊牧民族的重鎮。

    隋煬帝為了防備突厥,在此地囤了足夠十年使用的軍餉物資。這就為李淵的起兵提供了大量的物質基礎。

    這裡地處中國北部,中原地區的農民起義軍距離此地有千里之遙,隋朝朝廷的軍隊也距離此地較遠。為李淵集團的騎兵提供了一個非常優越的地理環境。

    2.河東關中地區隋軍事力較弱

    中原,河北,江淮地區農民起義軍的勢力較為龐大,直接威脅到了隋朝的東都和運河航道等比較重要的地區。所以隋煬帝便把大量的軍隊集結在了這三個地區,全力平定農民起義。

    之後,隋煬帝三巡江都,又把鎮守關中的衛隊帶走了,因此留給李淵的是一個兵力空虛的關中。這就給了李淵一個可乘之機。

    總而言之。李淵的起兵是在天時,地利,人和等諸多因素共同作用下獲得的重大勝利。

  • 2 # 圓月與清風

    大業十三年(617年)三月,李淵治下駐馬邑的鷹揚校尉劉武周,發動兵變殺死了太守王仁恭,割據此地自稱天子,又於三月攻破樓煩郡的訊息,傳到了還在江都玩樂的隋煬帝楊廣的耳朵裡。

    煬帝大怒,要提李淵去江都治罪,把李淵嚇得差點起不來,此時,他二兒子李世民就跟他說,事情緊急,可以舉事了。

    可正當李淵要同意時,隋煬帝又讓人八百里加急送信,免了李淵的罪,好歹李楊兩家是親戚,不看僧面看佛面嘛。

    然而,他的手下心腹卻不這麼認為。

    裴寂說,唐公啊,你現在還是不要去顧及什麼李楊兩家親戚關係了,之前你為楊家江山付出的還少嘛,該反了,隋朝江山氣數已盡了,就該幾十年的國運,你再不動手的話,就晚了。

    許世緒也說,是啊,早年你任山西撫慰使的時候,你的副使夏侯端,就勸過你要早做打算才是。自大業七年始,全國各地都爆發了農民軍起義,至今烽火燃燒全國。

    隋朝氣數盡了,先帝雖對你不錯,但眼下不是念親情的時候,你忘了當初皇上因為你廣結豪傑的事而差點要了你命嗎?

    其他人都勸他,反了吧,唐公,我等都在等你做決定,當斷不斷必受其亂啊。

    李淵內心裡早就有此打算了,畢竟楊堅能從北周靜帝手中奪取政權,我李淵也可以從他煬帝楊廣手中奪取。

    看到這麼多人都勸自己反大隋,那也就不需要再裝了,他攤牌了,他要造反。

    隋朝如今本來就已經千瘡百孔,全國百姓民不聊生,皇上卻不收心,只想著在江都之地貪圖享樂,如果他不出兵,只怕又會出現第二個割據政權來。

    所以,他當下決定,我聽你們的,反了。

    於是,他以討伐劉武周和防備北突厥南下出兵為名,派李世民、劉文靜、長孫順德及劉弘基等人到各地募兵。

    那時候,只要你給錢給糧,都會有壯丁前來報名應徵的,天下窮苦百姓被楊廣修運河建行宮搞得苦不堪言,如今誰給飯吃自然是跟誰走。

    由此,李淵一個月內,便召集部眾有近萬人之多,而且隨著繼續招募,前來報名的只怕會越來越多。

    在招募兵丁時,李淵又暗中派人往蒲州召兒子李建成、李元吉至晉陽。做好了這些事情後,就開始著手準備起事造反。

    可不幸的是,他打算造反的訊息,被副留守王威和高君雅發現了,這兩位看到李淵不停地招兵買馬,感覺很不正常,雖然如今天下大亂,但皇上還在,你李淵是皇上任命的太原留守,晉陽宮監,且之前在滅厲山飛時,消耗不少兵,但你不覺得你補充的兵員有些太多了麼。

    事出反常必有妖,你李淵怕不是要造反?

    造反!

    這一詞,如同晴天霹靂,炸響在王威和高君雅的腦海中。此事不管真假,先除掉這個李淵再說,指不定太守就是他們。

    不過,怎麼除掉他呢?

    誒!有了!

    請他們來晉祠祈雨啊!

    只要敢來,就趁機殺了他們一家,然後去向皇帝陛下邀功,既能升官,又去除了壓著自己的上司,一舉兩得。

    他倆正為此謀略高興呢,誰知道另外一個人卻跑去李淵那裡,將他倆的密謀全部都告訴了李淵。

    這個告密的人叫劉世龍,是晉陽鄉長。

    別看他現在只是個小鄉長,但李淵建立唐朝之後就授他鴻臚卿、太府卿,並且冊封他為葛國公。

    李淵得知後,決定先發之人,指使鷹揚府司馬劉政會告發王威、高君雅二人暗中勾結突厥,引突厥入寇中原,迅Superb兵將二人給抓捕囚禁了。

    五月十七日這天,Sunny明媚,風和日麗。

    正是起兵的好時機。

    李淵斬了王威和高君雅,正式起兵反隋。

    他派劉文靜出使突厥,並向突厥始畢可汗親寫書札,對始畢可汗卑辭厚禮,始畢可汗隨即回覆他說,承諾支援李淵起兵。

    由於各地起義軍相互爭地盤,加上隋煬帝知道大勢已去,便無心江山社稷,所以李淵起兵後,只是遇到一點挫折,然後於十月初就攻進了長安城。

    之後擁立楊廣的孫子楊侑為帝,遙尊江都的楊廣為太上皇,並改年號為義寧。

    他自領大丞相,楊侑授李淵為假黃鉞、使持節、大都督內外諸軍事、大丞相、錄尚書事,進封唐王。

    以武德殿為丞相府,改“教”稱“令”,視事於虔化門(在大興殿前東偏),一切事務“鹹歸相府”。

    同時,李淵設定丞相官屬,以裴寂為長史,劉文靜為司馬,李綱為司錄。李建成為唐國世子,李世民為京兆尹、秦國公,李元吉為齊國公。

    這個時候,李淵父子,可以說是已經完全控制了關中局勢,稱帝只是時間問題。

    義寧二年(618年)三月,隋煬帝在江都之變中被禁軍將領裴虔通等,命令楊廣不得喝藥自殺,而是讓他上吊自縊。

    義寧二年(618年)五月,楊侑釋出禪位詔書,宣告李淵登基,李淵立國號為唐,隨後派遣李世民出兵征戰,最終剿滅各地割據政權,完成了天下一統。

    寫在最後:隋朝自楊堅581年立國,到隋二世楊廣的618年結束,共歷時47年。

    如果不是楊廣後期貪圖享樂,大肆徵用勞力修建行宮和運河,弄得民不聊生,又怎麼會有農民起義。如果不是他猜忌心重殘殺大臣,李淵又怎麼會在最後反他呢。

    楊廣前半生,愛民如子,是為聖君明主。

    可到了後半生卻是昏庸殘暴,不過他修的運河倒是讓後世之人獲得了莫大好處。

    李淵能造反成功,除了他自己在軍事上有所成就,在為人處事上也頗得人信服,在隋朝為官幾十年,人脈是有的,加上他從小就世襲了唐國公爵位,母親又是獨孤伽羅的姐姐,憑著這些關係,他在隋朝朝廷中的地位就很高了,攀附他的大有人在。

    再借助天時(楊廣將他調任太原留守),人和(結交天下豪傑),地利(當時各地紛爭不斷,給了他從太原起兵進軍長安的大好機會),還有他兒子李世民征戰勇猛且善於結交豪傑,以誠心收復降將為李家打江山。

    有這麼多的好條件,再不成功,那就只能說李淵就真的是個棒槌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自學考試最短多長時間可以獲取畢業證,有什麼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