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義烏房市研究

    根據史料,當時志願軍重武器確實只有迫擊炮,行軍要翻山越嶺,炮和炮彈只能由戰士們人背肩扛,所以數量也很有限。

  • 2 # 蕭水

    沒找到具體的裝備配置,參考一下初期入朝作戰裝備最好的39軍,裝備7320支38式步槍、捷造VZ24步槍1512支、春田1903型步槍2408支、湯姆森衝鋒槍和M3衝鋒槍3058支、ZB26輕機槍以及國內仿製品790挺、79勃然機槍117挺、BAR1918型輕機槍168挺、勃朗寧1917型重機槍155挺、92式重機槍7挺、60毫米迫擊炮260門。可以有效配發到連的火力裝備有60毫米迫擊炮。而39軍高於連級的火力支援裝備也只有15門82毫米迫擊炮、12門120毫米迫擊炮、12門107毫米迫擊炮、36門92式步兵炮、12門41式山炮、12門94式山炮、12門美製75毫米山炮。

    《長津湖》的七連裝備了5門60毫米迫擊炮,從這一點看影片中的七連的裝備要比歷史上的志願軍還要好的

  • 3 # 度度狼gg

    戰至1950年12月5日,從柳潭裡和新興裡等地撤到下碣隅裡的美軍,包括陸戰1師和步7師各部以及雜七雜八的配屬部隊在內,已有超過15000人和無數車輛擁擠在下碣隅裡數平方公里的區域內。加上堆積如山的彈藥、汽油和其他軍用物資,只要有一顆大口徑炮彈飛過去,足以引發巨大的災難和傷亡,可惜的是,第九兵團將士們只能眼睜睜看著,武器夠不上啊。

    美軍是在下碣隅裡周圍構築了環形防禦區的,縱深可達數千米,以阻止志願軍突擊部隊接近下碣隅裡,或者使用迫擊炮轟擊其臨時機場,那美華人可就瘋了,一旦機場被摧毀,上萬美軍將上天無路入地無門,最終的命運肯定是全部就殲或者集體投降。而第九兵團的野炮、榴炮甚至山炮都沒能投入到這次戰鬥,是陸戰1師主力得以逃出生天的直接原因。

    作為第三野戰軍的精銳部隊,第九兵團的炮兵實力究竟如何呢?如果放在國內戰場,那得算相當可以:

    第九兵團時轄的三個軍都組建有炮兵團,第20軍有炮兵11團,第26軍有炮兵14團,第27軍有炮兵16團,三個炮兵團共裝備有美製105毫米榴彈炮45門、日製75毫米野炮54門,共計99門戰場壓制火炮。其中美製105毫米榴彈炮在當時是比較先進的武器,美軍的炮團、炮營裝備比較多的,也是這型火炮。

    除了軍屬炮兵外,第九兵團的師屬炮兵數量也不少,平均每個師的炮營都約有9到12門山野炮,那麼十二個師攏一起也有130多門75毫米以上口徑的火炮,因此第九兵團整體上的壓制火炮數量當在230到240門左右。如果這些火炮能夠全部運動到長津湖戰場上,絕對夠美華人喝一壺的,全殲陸戰1師可能未必,幹掉一大半絕無問題。

    至於步兵伴隨火炮呢,迫擊炮(主要是81毫米和60毫米兩種口徑):第20軍有392門,第26軍有435門,第27軍有494門,合計1321門。戰防炮(主要是37毫米和57毫米):第20軍有50門,第26軍有42門,第27軍有68門,合計160門,兩項總計1481門。數量倒是不少,炮彈卻不太充足,主要是入朝太匆忙彈藥補充沒跟上。

    但是這裡有個問題,第九兵團乘火車機動到臨津地區以後,是要徒涉鴨綠江奔赴長津湖戰場的,而通往蓋馬高原的只有一條崎嶇狹窄的簡易公路,第九兵團15萬大軍就已經把它塞得滿滿的,還不能一鼓腦出發,需要拉開距離以隱蔽和防空,所以炮車實在行動困難。美製105毫米榴彈炮自重2220公斤,也就是二噸多,人力是肯定無法拖曳的。

    同時,面對美國遠東空軍對這條公路的嚴密封鎖,目標較大隱蔽不易的炮車,無論是牽引汽車還是軍馬拖曳,都無法迅速隱蔽和上山,那就成為了美軍飛機的活靶子。美機不僅白天可以肆無忌憚地攻擊,到了晚上,沿著這條公路,成串的照明彈也把天空照得雪亮,志願軍的卡車只能利用照明彈熄滅的空當開進。

    第27軍一共只有45輛汽車,出動一次被美軍炸燬39輛,而且這些汽車既要運彈藥還要運糧食,這就是困難所在。

    道理明擺著,在陌生的崎嶇山路上關著車燈前進,是極其危險的,即便如此,第九兵團運送物資的卡車也有七成被摧毀,如果是重炮車隊貿然上路,估計損毀率會更高。所以第九兵團選擇把重炮留在鴨綠江我方一側,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這些好不容易繳獲來的寶貝,如果在簡易公路上被美軍飛機大部摧毀,其損失是志願軍無法承擔的。

    另外一個當時必須考慮的問題,當然是炮彈運輸問題,在輕武器彈藥和糧食都需要人扛肩背的情況下,大口徑炮彈的前送更是無法完成的任務。105毫米榴炮的M1型炮彈,一發的全重就是21.06公斤,即便是身強力壯的運輸隊員,一個人能背幾發?況且還要負重行軍百餘公里,所以這些困難確實是客觀的,迫使第九兵團只能基本上輕裝開進。

    根據歷史記載,在整個長津湖戰役中,第九兵團的戰場壓制火炮一共發射了不到1500發炮彈,這些全是靠騾馬和人力用了整整16天的時間一發一發的運到前線來的,結果幾個小時就全部打光了。所以長津湖戰役中,如果說重武器只有迫擊炮也是不準確的,但翻遍幾個爆發激烈戰鬥的村鎮,只有在攻擊最北端的柳潭裡時,第九兵團動用了75毫米口徑火炮,而再往南的戰場上,真心沒有身管火炮出現了。

    筆者個人倒是有些不同意見,在這些嚴重的困難之下,第九兵團炮兵以團、營建制叢集開進,顯然是不現實不可取的,但是咬咬牙向長津湖以南地區開上去一、二個重炮連(山炮或野炮),應該還是能夠做到的。在多個戰役關鍵點上,比如進攻下碣隅裡、比如轟擊水門橋等等,幾門75毫米山炮足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戰果,半島北部的地形,決定著美軍兵力兵器根本無法展開。

    因為在長津湖戰場上,志願軍的炮兵不需要多,而是應該小而精,以有限的火炮和炮彈,在關鍵點上砸出可觀的戰果(類似後來的冷槍冷炮運動),比如日式四一式山炮就可以拆卸成為九個部分,然後以單兵攜行。那要是架在射界良好的山頭上,兩炮就可以堵塞住美軍逃跑的唯一公路,殺傷力是明顯的,至於到底是九兵團首長欠考慮,還是我們後人紙上談兵,就留給軍事專家評說吧。

    確確實實的結論是,威力最大的105毫米榴彈炮是註定無法參戰的,所以美軍的155、105毫米榴炮幾乎主宰了戰場,加之炮彈充足隨便亂轟,給志願軍的攻擊和前進造成極大困難,榴炮對叢集衝鋒甚至是散兵線的殺傷力,軍事愛好者是心裡有數的。而歷史的事實是,第九兵團各級單位的絕大部分山炮、野炮也沒有隨部隊行動,長津湖南端的戰場上乾脆一門沒有,衝在全面的兩個軍真的是“輕步兵”。

    這樣第20軍、第27軍在攻擊下碣隅裡、真興裡和古土裡時,就只能以步兵伴隨火炮作為火力支柱了,但是層層山巒的長津湖地區地形,又使只能直射的戰防炮基本失去了效果,所以迫擊炮就成為了唯一的殺手鐧。你看電影《長津湖》裡面圍殲美軍“北極熊團”時,志願軍戰士們都隱蔽在山背後,這時候進行火力急襲,也只有可以曲射的迫擊炮才有作用了。

    還有一個更要命的事,由於天氣極度嚴寒,我軍70%的迫擊炮都打不響,最普遍的現象是炮口因為氣候寒冷而收縮變形,導致炮彈無法塞進炮管,也就是說,1300門迫擊炮(前鋒兩個軍就是900門)只有270多門能夠打響,分攤到各部隊,這個比例就非常小了。整個長津湖戰役的一個多月時間裡,第九兵團發射的迫擊炮彈一共只有6000發,平均一個軍才2000發。

    甚至第九兵團部分官兵使用的手榴彈,因為是江南地區所製造, 無法適應極寒天氣,也因為寒冷而導致導火索無法點燃。

    注意列舉的這是整個長津湖戰役的迫擊炮彈消耗量,是從1950年11月27日戰役打響,到12月24日佔領興南港的全部戰役時間,還要包括後來第26軍的作戰消耗。即便如此,平均每天的迫擊炮彈消耗量也不過200來發,以這樣的火力密度和強度遂行攻堅任務,別說打裝備非常精良的美軍,就連淮海戰役期間打蔣軍的水平都達不到!

    淮海戰役期間,華野和中野共消耗各種炮彈679943發,直觀點就是60多萬發,作戰時間是兩個月,平均每天轟出去各類口徑炮彈高達30000發,比較一下,是不是遠遠超過長津湖戰役?所以一些網文評價第九兵團在抗美援朝第二次戰役中的火力,反而還要大大抵於解放戰爭後期的水平,是有一定道理的,而面對的敵人,卻又比蔣軍的裝備水平、後勤能力高出好幾檔,以及遮天蔽日的作戰飛機。

    英勇的第九兵團將士,就是在嚴寒的殘酷環境下,在如此劣勢的裝備和後勤下,大敗美軍第十軍,足可以稱為戰場奇蹟,今天的我們是不可以苛評的。

  • 4 # 我是無老大

    我軍一般一個連有一個炮班裝備3門60迫擊炮,大家可能沒注意電影中鋼七連有6門60迫擊炮(有的說5門),不知道是故意還是特意安排的。鋼七連執行的是穿插住務,能有迫擊炮就不錯了。重武器有,條件不好,帶不上來。

  • 5 # M-power-

    真實情況是志願軍有武器,也有機械化部隊,只不過很難帶過來,因為不方便運輸隱藏,飛機會轟炸,其次,打運動戰山區沒有條件攜帶太大的炮,糧食後勤都困難,別說武器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發的影片一下子沒有了推薦量和播放量是怎麼回事?我都快堅持不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