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義大利在北非的失利對德國有什麼影響?為什麼希特勒要派兵去支援?如果這些人去蘇德戰場不是更好?
12
回覆列表
  • 1 # 蔓莓愛畫畫

    北非戰場是義大利負責的,歐洲戰場西歐完全淪陷了,因為義大利搞不定,希特勒才出兵的,北非軍團也不是納粹主力,至於為什麼不能等,因為西歐基本上不產石油,沒有石油經濟無法發展,工業無以為繼,德國的現代化裝備毫無用處,元首隻能速戰速決,拿下東歐的石油

  • 2 # 沉浮的歷史

    首先希特勒派兵去北非戰場是被迫做出的決策,並不是計劃好的戰略目標,只要原因就是北非戰場作為希特勒盟友的義大利頂不住了,墨索里尼懇求希特勒派兵增援自己以挽回北非戰場上的危局。

    我們先來看看義大利在北非正常上是怎麼敗的

    熟悉二戰歷史的朋友肯定知道,義大利軍隊在二戰中的表現是很糟糕的,多次在戰場上失敗。除了這次北非戰場上的失利,義大利軍隊在與法國和在巴爾幹半島與希臘軍隊的作戰以及充分展現了其戰鬥能力低下的問題。

    義大利的獨裁者墨素里尼在1940年6月10日,義大利也加入了戰爭,本著分一杯羹的墨索里尼開始了北非戰場上的軍事行動。此時義大利軍隊在北非部署了多達五十多萬人的兵力,而與之相比的英軍則僅僅只有五萬人左右。從兵力數量上看義大利軍隊擁有絕對的優勢,但是在北非的戰場上兵力數量並不是決定性因素,在北非沙漠地區作戰過多的人數往往更加影響軍隊的戰鬥力和後勤補給。

    戰爭首先只由義大利軍隊主動發起的,但是義大利軍隊進攻能力的低下和武器裝備落後。從6月10號開戰,直到9月13日義大利人才集中了6個師的兵力對英軍,開始了大規模的攻擊,但是義大利軍隊的進展十分緩慢。在義大利軍發動全面攻擊後,北非英軍得到了來自的本土三個坦克團的支援下,開始了進行反擊作戰的準備。

    1940年12月7日,英軍的第7裝甲師和第四印度師兩隻部隊開始了反擊,僅僅在開戰的第三天,英軍就俘獲了接近義大利軍隊四萬戰俘和四百門火炮,可以說英軍是十分輕鬆的取得了勝利。但是由於英軍步兵的不足,英軍攻勢停頓了下來,到了1941年1月3日英軍在得到了第六澳洲師的增援下,先後又俘獲了義大利七萬五千人、七百門大炮以及一百多輛坦克。

    義大利軍隊在經歷了一系列的戰敗後,再一次展現了義大利軍隊作戰能力極差的特點。戰爭打到1941年2月5日,英軍又在貝達富姆會戰中一舉俘獲了兩萬義大利戰俘、二百多門火炮以及一百多輛坦克。這時候義大利在利比亞的軍隊幾乎也就是全軍覆沒了,其餘的殘兵敗將全部聚集在的黎波里,如果沒有後來德軍的增援,義大利可能在當時就會被趕出北非。

    德軍增援的原因和對二戰的影響

    隨著義大利在北非戰場上的一敗塗地,墨索里尼向希特勒發出來求援的請求。作為盟友的希特勒肯定是不能置意大利於不顧的,德軍增援北非一方面是為了挽救義大利的敗局,一方面也是為了穩定其南線戰場考慮,如果北非徹底被英軍佔領,那麼義大利就直接暴露在了英軍的攻擊範圍之內。綜上所述,希特勒不得不派兵增援北非戰場。

    德軍一開始在北非投入的軍力並不是很多,但是隨著戰事的發展,源源不斷的輸送人力物力到北非戰場,到了1943的突尼西亞戰役時,德軍在北非戰場上大量的增加了兵力,德意聯軍達到了二十五萬人,其中僅德軍就有十三萬人左右。這些軍隊和裝備最後都葬送在了北非戰場上,對德軍最後的戰敗產生了巨大影響。

  • 3 # 國平軍史

    其實,希特勒還真沒有兵發北非的戰略部署,畢竟當時在西線和英法等國軍隊打得熱火朝天,實在是沒有辦法了,被野心膨脹想建立新羅馬帝國美夢的豬隊友墨索里尼所拖累,擔心義大利失去北非戰略要地,對德國造成不利的態勢,於是,希特勒不得不派隆美爾中將率部挺進北非,增援被英軍打得暈頭轉向的義大利軍隊。

    1941年2月16日,隆美爾正式接管了非洲前線的指揮權,率德軍攻佔了恩努菲利亞,採取大膽的行動,把兩個德軍裝甲師和義大利軍隊組成混合縱隊,從塞爾提向穆爾祖赫發起進攻,向前挺進了450英里,給予英軍以沉重的打擊。

    前期,隆美爾以少勝多,率德意聯軍在北非戰場上所向披靡,打得英國軍隊沒有半點脾氣,不得已讓出了盟軍對地中海的控制權,打出了讓敵我軍隊都敬佩的“沙漠飛狐”的赫赫聲威,隆美爾據此被授予陸軍上將軍銜,後來又晉升為陸軍元帥。

    但隨著英軍把名將蒙哥馬利調往北非戰場,英美戰爭機器開足了馬力,大批船隊在水面艦艇和航空兵掩護下透過地中海,為英軍運來大量的武器裝備和後勤物資,展開了對德意聯軍的大規模進攻。

    而德軍卻得不到有效的戰爭物資補給,加上德軍統帥部彼時將主要力量投入到了東線與蘇軍的死磕,對北非的隆美爾所部並未有給力的支撐。

    由於非洲軍團得不到兵員和物資的補充,孤軍奮戰的隆美爾所部,在英軍強大的機械化部隊和空中大量戰機的打擊下,正如已晉升陸軍元帥的隆美爾說言,向數倍於己的盟軍進攻,猶如飛蛾撲火。

    隆美爾的非洲軍團,是被迫和英軍進行不必要的苦戰,對德國來說北非就是個累贅,但由於義大利是柏林-羅馬-東京軸心國的主要成員,希特勒儘管內心不願,但也不願看義大利軍隊在北非全軍覆沒,不得不出兵北非。

    巴巴羅薩計劃,之所以在1941年6月22日啟動,比原定時間晚了將近二個月時間展開,原因就是義大利軍隊在希臘等國的失敗,因墨索里尼的請求,希特勒派出數十萬德軍進攻對德國利益並非十分重要的巴爾幹半島,去拯救處於水深火熱的義大利軍隊。

    最終,由於蘇聯提前一個月進入冬季,10月18日就下了大雪,導致德軍的進攻莫斯科城下受阻,所以天不滅蘇聯,也是義大利拖了德國的後腿,包括對德國來說派兵去支援毫無戰略意義的北非戰場。

    當然,隆美爾非洲軍團就這麼點兵力,兩個德軍裝甲師基礎上擴編的第5坦克集團軍而已,即便投入到東線對蘇軍的進攻,基本上對於戰局影響也不會太大。

    如果義大利不拖德軍後腿,導致德軍分散兵力先去攻打巴爾幹半島,而是按原定計劃實施巴巴羅薩計劃,在冬季來臨之前攻克蘇聯首都莫斯科,那麼二戰歷史就非常有可能重寫了。

  • 4 # 刀v鋒

    不怕神一樣的對手,就怕豬一樣的隊友!

    一戰和二戰,義大利把“坑隊友”三個字演繹的出神入化,德國成功入坑。

    一戰,義大利原本是同盟國三雄之一,結果開戰即倒戈,加入到協約國陣營,德國非常被動,最終輸掉了戰爭。

    二戰,這次義大利倒是沒有上演倒戈戲碼,他們換了種方式,拖油瓶。基本上屬於那種幹啥啥廢的存在,在北非、在南歐,各種投降,各種求援,每次都是德華人去給他們擦屁股。

    在北非的意軍士兵缺食少彈的時候,高階軍官們居然還吃著幾道菜的正經西餐!這樣的一支軍官隊伍怎麼能領導部下贏得勝利呢?

    二戰中義大利為盟軍辦了不少“好事”,先是拖住了德軍的戰爭步伐,後又為盟軍新兵提供了“訓練”的機會,再“出賣”德軍,使其損兵折將。然後投降盟軍,反過來對德宣戰。

    最終德國被義大利成功的牽扯住了,來自對手的神助攻,莫過於此。

    那麼德國為何每次還喜歡找這樣的隊友呢?

    第一點原因,沒有更好的選擇。

    在整個歐洲大陸之上,能上檔次的四個國家是英法德俄,如果算上一戰,還有個奧匈帝國,他們是歐洲五強。除了這五個國家之外,其他國家比如波蘭、西班牙等國相對就要弱很多,所以歐洲大陸的主導力量只有這五個國家。

    而在剩下的這些國家裡,最強的那就是義大利了。

    從綜合國力上說,義大利在德國的歐洲盟國中仍然是處於獨一無二的地位,超過匈、羅、保等國很多。

    一戰前的歐洲,英法是穿一條褲子,德國和奧匈帝國是穿一條褲子,俄國和奧匈帝國不對付;所以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俄國那麼就找上了英法。德國為了增強實力對抗,自然要拉上旁邊的小弟義大利了。

    可是,最終被義大利背後給陰了。

    而從一戰結束了以後,英法兩國就聯合起來壓制德國了(就算是這樣也沒組織對方),所以在德國的陣營這邊,只有義大利這一個合適的選擇。

    當時的義大利是法西斯的先驅,墨索里尼一直展現的是一幅領導者的姿態,兩者意識形態相同,自然也就走到一塊兒了。

    墨索里尼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法西斯政權,當時的希特勒還只是一名失意潦倒的前德國陸軍下士。所以,墨索里尼成了希特勒最崇拜的人,後來的啤酒館政變也是模仿墨索里尼的“向羅馬進軍”。

    其實德國當時也明白自己的這個盟友能做什麼,他們本來也沒有指望義大利能有太大的作用,只是希望戰爭開始以後義大利可以分擔掉自己的一些壓力,可是讓德國沒想到的是,這個國家的實力竟然有那麼“出人意料”。

    至少別像上次那樣!

    第二點原因,兩者都和法國有“世仇”。

    這兩個國家在每一次戰爭中都站在同一陣營,其很大的原因是他們都想滅了法國。

    對於義大利來說,法國在很久以前就是他們非常“要好”的鄰居,這個國家不止一次的流露出想要吞併義大利的想法。當年的拿破崙政府勢不可擋,大有徵服義大利之心,只不過後來因為種種原因才罷手。

    而後在殖民地擴張方面,新興的義大利遭到法國的極大限制,尤其是在非洲,法華人扶持的非洲人,曾將義大利擊敗過。這讓義大利很難看。

    即使是到了今天,義大利外圍的兩個重要島嶼(相當於門戶)也還在法國手中,所以對於義大利來說,法國是一個必須要捶的國家。

    而對於德國來說,法國是自己在歐洲大陸上最強勁的對手之一,德國的所有行動都要受到這個國家的牽制,況且法國還跟英國結成了同盟關係,這無疑是最“冷落”德國的行為。

    所以德意雙方對待法國是“仇恨值”滿滿的,某一方一旦有了攻打法國的打算,另一方也會趕緊加入進來。

    第三點原因,兩者有很強的利益聯絡。

    如果論起國家的“資歷”,英法兩國是比德意高出很多的。英法在二十世紀初就已經奠定了強國基礎,隨著兩次工業革命的快速發展,這兩個國家的實力已經來到了世界的頂峰。

    而德國和義大利是後期的新晉大國,雖然這兩個國家也取得了很好的發展,但是跟人家英法還是有很大的差距了。

    在貿易往來方面,英法對德意往往有著“歧視”的態度,所以和他們的貿易合作也非常有限。在這種經濟大環境之下,德意想要獲得更加快速的發展,就只能彼此之間相互“照應”,而後期的他們也正是這麼做的。

    義大利國內的輕工業產品幾乎全部出口到了德國,而德國也有很多商品進入了義大利境內,雙方也因此形成了經濟共同體。

    而一個國家的經濟局面往往會對政治產生巨大的影響,兩國政府由於在經濟上展開了通力合作,所以他們在政治上的“價值觀”也慢慢靠攏在了一起。

    所以這兩個國家最後能聯盟到一起,跟他們之間緊密相連的利益是有直接關係的。

    綜上所述,德國選擇義大利作為盟友既是“無奈之舉”,也是必做之事,這種聯盟關係的本身並沒有什麼錯誤。

    只不過是義大利這個隊友確實不是太稱職,給德國帶來了許多麻煩。但是話說回啦,從戰略上講,義大利的國力和地理位置,還是給了德國很大的幫助。

    所謂的“豬隊友”並沒有那麼的不堪,希特勒可不傻!

  • 5 # 使用者謝春波

    整個二戰期間,義大利軍隊表現乏善可陳,差強人意,在北非戰場上被英軍窮追猛打,潰不成軍,墨索里尼只能向盟友希特勒求救,希望扭轉戰局。

    希特勒為了讓德軍佔領蘇伊士運河,控制非洲豐富的自然資源,派遣法國戰役的英雄隆美爾將軍於1941年2月率領非洲軍團進入北非增援義大利軍隊。

    驍勇善戰的非洲軍團,在沙漠之狐隆美爾的指揮下取得了勝利,並俘虜了英軍指揮官奧康諾將軍,英軍被迫從利比亞敗退,轉移至埃及。1942年7月德意聯軍進入埃及,布暑在距離開羅350公里的阿拉曼地區。

    由於德軍沒有控制地中海的制空權和制海權,北非德軍因兵力和裝備補給不足,無力繼續向英軍發起進攻,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隆美爾無可奈何,英軍由此獲得了寶貴的喘息機會。

    英國首相丘吉爾任命蒙哥馬利擔任英國第8集團軍司令,重振旗鼓,穩定軍心。此時希特勒重點關注蘇德戰場,兵員和裝備物資優先供應侵蘇德軍,無叚顧及北非德軍,致使隆美爾的再三要求也無法得到滿足,再加上義大利派往北非的油料運輸船在地中海全部被英國海軍和空軍擊沉,所以德軍燃料儲備嚴重不足,影響了整體的作戰能力。

    英軍在美國的大力支援下,武器裝備充足,部隊由來自澳洲,紐西蘭,南非等英聯邦國家計程車兵組成,士氣高昂,蒙哥馬利戰前經過精心準備,採用聲東擊西的策略,以及瞞天過海,以假亂真的偽裝戰術成功迷惑和欺騙了老謀深算的隆美爾。而且英美情報部門破譯了恩尼格瑪密碼。掌握了德軍詳細的作戰計劃。

    1942年10月23日夜晚,英軍野戰炮,猛烈轟擊德意聯軍陣地,拉開了阿拉曼戰役的序幕。工兵部隊進入德軍雷區進行排雷行動,為裝甲部隊清理通道,英國皇家空軍重點打擊德軍的王牌:裝甲部隊,德軍坦克被大量炸燬,加入燃油短缺,經過10天的激烈戰鬥,德軍被迫撤退。英軍以傷亡1萬餘人的代價,擊斃和俘虜了德意聯軍6萬餘人。取得了阿拉曼戰役巨大輝煌的勝利,一舉成功扭轉了戰局,掌握了戰略主動權。同時阿拉曼戰役也是西方同盟國在二戰的戰場上首次打敗德軍,為將來的諾曼底登陸戰略大反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奪冠後,小加索爾緊緊抱住比賽用球,工作人員不解風情上前要球,對此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