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劍南歌接秋風吟

    二戰時期的日軍,為什麼如此害怕蘇聯軍隊?

    從以下幾個方面回答這個問題:

    第一、從蘇聯當時的政治層面考量,蘇聯的最高領袖和最高決策層,從來對日寇就沒有抱著什麼幻想,一直把日寇當做最重要的戰略敵人來對待,從而確定了整個以攻擊為主的戰略核心思想。不給日寇留下任何可投機取巧的機會,也就是放下幻想,隨時準備鬥爭。

    第二、從軍事層面來講,當時的蘇聯具備了強大的軍事力量,具有壓倒性的優勢制服日寇。

    第三、優秀的戰爭指揮人才眾多。蘇聯擁有許多戰略戰役方面的高階指揮人才,比如朱可夫大將等等。這些擁有戰略戰役級的高階指揮人才,能充分貫徹最高領袖當局的戰略思想戰略意圖,以及充分發揮好軍事方面的優勢,根據形勢的變化,採取不同的戰略戰役手段,毫不留情地來反擊日寇。

    第四、勇猛無畏的戰鬥官兵。

    在整個蘇聯的戰爭期間,蘇聯軍隊的官兵都是擁有崇高的理想和使命感。在歷次作戰中都鬥志昂揚,勇猛無畏,視死如歸。對待日寇手段多樣,殺伐冷狠,不給日寇留下任何反擊喘息的機會。從而給整個日本鬼子精神上,心理上以及其他的方面造成了極大的震撼。

    這就是日本人為什麼害怕蘇聯軍隊的原因。

  • 2 # 王司徒軍武百科

    認為二戰日軍怕蘇軍,這恐怕是一種誤解。

    二戰的日本面對蘇聯確實有點“慫”,但日本軍隊在與蘇聯軍隊的交鋒中表現的相當不錯。

    否則後世也不會有“日本拿打太平洋戰爭的精神與蘇聯開戰,蘇聯就完蛋了”的假設。

    與不少人談論過類似的問題,許多人在二戰的日蘇問題上存在相當的認知缺失。

    有人認為蘇聯與日本整個二戰都在打仗。

    有人覺得蘇聯一直在幫助中國對抗日本。

    還有人表示,日本是蘇聯打掉的,理由是關東軍被蘇聯PK了。

    然而,蘇聯與日本二戰就打了兩場,一場是1939年的諾門罕衝突,定義是“衝突”而非戰爭。另一場則是1945年8月9日的全面攻勢,當時日本都挨第二顆原子彈了。

    諾門罕衝突雖然達到了戰役級,但日軍實際頂上去的只有一個很普通的23師團,此事涉及到日軍內部的政治鬥爭,因此大部分精銳都在看戲。

    蘇聯為打這個23師團,耗費了巨量的彈藥,調動了10萬大軍,最後一清算戰損比,比日軍損失還多些。

    蘇聯也沒有一直幫助中國對抗日本,77事變以後,蘇聯確實幫助中國進行了抗戰,對孤立無援的國民政府輸出了大量的軍火,還出動了援華航空隊,直接幫助中國抗戰。至今武漢解放公園裡還有犧牲蘇聯飛行員烈士紀念碑,這點華人確實應該感謝。

    諾門罕衝突過後,日蘇關係很快重歸正常化,都顯得比較客氣,雙方透過《日蘇互不侵犯條約》把中國出賣了。

    蘇聯不再對中國進行援助,日本也不去惹蘇聯,蘇聯把庫頁島北邊的油田“租”給日本開採,這成為日本戰時的生命線。

    人們常常大談諾門罕之戰讓日本吃了虧,膽戰心驚之下斷了打蘇聯的念頭,可實際上這場衝突也讓蘇聯大吃一驚,蘇聯這才發現輕視了對手,日本非常可怕,這才有了雙方對等的合作。

    至於1945年8月的戰爭,純粹是蘇聯摘桃子的一場戰略,當時日薄西山的日本已經是大廈將傾,一推就倒。

    大量精銳部隊不是送去太平洋被美軍殲滅,就是送回本土搞本土決戰,關東軍徒有堅固的要塞,部隊卻成了空架子,以至於飢渴到把殘疾人、老人、中學生都往部隊裡忽悠。

    即便這樣的關東軍,仍然給蘇聯帶去了嚴重的殺傷,以至於後世許多人拿“華西列夫斯基的軍隊都是質量不高的囚犯”來狡辯。

    日本在投降前,一直都把蘇聯當做救命稻草,急切的希望蘇聯能幫助日本同盟軍“斡旋”,進行有條件的停戰,這都有賴於之前比較好的日蘇關係。

    但蘇聯卻出賣了日本,他們秘密調集多路大軍,準備等待美國攻日時發動攻勢摘桃子,哪想美國動用了原子彈,嚇得日本趕緊投降了。

    蘇聯在當年更像個貪婪的趁火打劫之徒,日本人開始是真沒感受到什麼蘇聯壓力,以至於8月9日蘇軍0點進攻後,關東軍司令還沉浸在歌舞劇和宿醉中。

    非要說怕的話,日本怕的是美國,那是真的被打怕了,又是火燒,又是轟炸,又是原子彈,連餓帶憋屈的把日本人往死裡整,整到乖乖投降為止。

    到8月15日投降,日本基本聽話老實的將美軍迎上了海灘,而對蘇的戰鬥打到19號還沒結束,到22日仍有零星戰鬥,搞得蘇軍幾次憤怒的抗議“日軍沒有放下武器”。

    所以,真不要把蘇軍吹上天,把日本鬼子說成廢物膽小鬼。蘇聯為抗戰做出了一定貢獻是事實,卻也一度出賣了中國;儘管蘇軍打關東軍勢如破竹,日本卻也沒像畏懼美軍那樣害怕他們。或者說,還沒來得及畏懼,戰爭就結束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類和老虎的基因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