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有得觀史

    《三國演義》中龐統是去投過孫權的,孫權見龐統長得醜,印象本來就不好,再加上龐統言語間流漏出狂傲,不想用他,臨走留下一句活話,“待有用公之時,卻來相請。”

    魯肅知道龐統是個難得的人才,就找孫權做工作,說連環擊就是龐統獻的,赤壁之戰能打贏他應該是頭功。結果孫權發火了,赤壁之戰周瑜才是最大功臣,他龐統算什麼頭功!表示,以後堅決不會用龐統。

    好了,回到正題。我們假設孫權後來認識到龐統是個人才,把他請到東吳,為自己效力。那麼龐統的境遇會怎樣?

    東吳周瑜死後魯肅接班,魯肅是個政治家,和諸葛亮差不多,但他作為謀士差很多,張昭管內政,和謀士不搭邊,分析來分析去我們發現東吳幾乎沒有謀士,龐統去了似乎應該可以大展伸手。

    不過,當我們分析完東吳的武將後就會發現,謀士在東吳幾乎沒多大用處。東吳的武將周瑜、呂蒙、陸遜都是帶兵打仗的高手,可以不用謀士,不像劉備離開謀士基本不會打仗。

    這樣龐統在東吳就會很尷尬,而龐統性格狂傲,得不到重用,他必然不好好玩活,更不可能和孫權搞好關係,登堂入室更不可能。

    因此,龐統在東吳也只能是碌碌無為混日子而已!或者離開孫權投奔劉備。

  • 2 # 象眼觀天下

    龐統投靠孫權不會改變歷史。

    孫權有自己的班底,就是孫堅、孫策留給他的文臣武將加上江東世家。龐統既不是孫吳元勳,也不是江東世家,所以在孫吳政權中不會得到重用,當然不可能改變歷史。

    君主背後已經有了利益集團的時候,新人是無很難進入核心層的。

    同理,龐統,諸葛亮這些人在曹魏和孫吳都無法得到重用。只有劉備這樣,元從集團不夠強大,急需外來新鮮血液補充的集團,才會將諸葛亮、龐統這樣沒有背景、沒有資歷的人予以重用。

  • 3 # 知常容

    按照三國演義裡面的說法,龐統如果投靠孫權的話,歷史不會改寫,因為提問者限制的條件是在三國演義裡面,而不是歷史上的。所以我們就以三國演義裡面來說。

    如果龐統投靠了孫權,對劉備方面沒有任何影響,連環計,龐統肯定要獻,不管是在劉備方還是孫權方,他都必須要幫助打敗曹操。因為根據三國演義裡面的說法,龐統不入川的話,諸葛亮肯定入川,三國演義裡面的諸葛亮可是神機妙算。因為看過三國演義,時間比較早了,我如果沒記錯的話是龐統搶著去的。

    三國演義裡面自帶主角光環的是劉備,關羽,張飛,自帶神仙光環的是諸葛亮,而龐統更多的是有一些襯托諸葛亮在的,顯得有些著急。所以根據羅貫中的設定,龐統是沒有任何問題的,不會影響劉備的大局。你看一下龐統的號叫鳳雛。什麼叫做鳳雛啊?就是還沒有長大的鳳凰,那就是小雞,一條潛伏的融合,一隻沒有長大的小雞,你覺得小雞能影響整個大局嗎?等小雞長成鳳凰再說吧。

    提問者這裡有一個問題,三國演義不是歷史,所以你後面那個不能提說改變歷史。

  • 4 # 田原鄉野

    龐統如果投靠孫權,三國的歷史不會改變。龐統號稱鳳稚,在當時民間很有名氣,被認為是可安定天下的大才。

    在三國曆史的長河中,龐統的存在,只是曇花一現,赤壁之戰,巧授連環計。投靠劉備後被封為二軍師,提議取西蜀,在取雒城時,被西蜀守將張任沒伏,龐統在落鳳坡被亂箭射死,時年止三十六歲。

    龐統死時,孔明在荊州,訊息未至,孔明觀天象,已知龐統身亡,數日後,荊州才收到訊息。劉備要孔明到前線指揮作戰,諸葛亮留下關羽鎮守荊州,臨行前,送給關羽八字囑託:“北拒曹操,東和孫權”。

    諸葛亮到了前線,定計捉了張任,輕鬆取了雒城,為龐統報了仇。龐統作為劉備取川大軍的軍師,不顧大局,不明地理,貪功冒進,私心雜念下,不聽諸葛亮之言,才敗在張任的手中,送了性命。

    龐統有才,但不切實際,不注重關鍵和細節,只知施行個人的計劃,卻不能瞭解,應對和破解敵方的意圖,知己不知彼,不死在落鳳坡,以他的性格,在三國的路上也走不了多遠。

  • 5 # 小橋流水2018967

    我覺得歷史不會被改寫。

    龐統,字士元,道號“鳳雛先生”襄陽人。透過魯肅推薦來見孫權。龐統“濃眉掀鼻,黑麵短髯”。孫權以貌取人,認定龐統只是徒有虛名!象徵性的問了幾句,其實心中早有定論!便以一句“待有用公之時,卻來相請。”就是這樣一句話回絕了龐統,回絕的多麼決絕!在魯肅提到赤壁之戰的勝利龐統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時,孫權更是勃然大怒!說到“吾誓不用之。”透過這樣事,孫權對龐統有了先入為主的觀念,(認為龐統其貌不揚,且傲慢無理。)所以,龐統不會得到孫權的重視,古代大賢們都想伸展才華完成鴻鵠之志。所以龐統去投奔劉備去了!

    龐統初到劉備處時,也因相貌醜陋而被劉備小看,讓他去當耒陽縣令,可謂是大材小用!可見那時也是你“拼顏值”的時代……到了縣衙整日喝酒,不理公務。像這樣的員工誰也不願意要吧!於是,劉備派張飛視察龐統的工作,誰料龐統說:“量百里小縣,些小公事,何難決斷!將軍少坐,待我發落。”說出此話之人要不是有真才實學,要不然就是極度自負。這樣的人即使是“千里馬”,也不容易遇到“伯樂”。顯然,孫權就不是!

    再者,孫策遺言:“如果遇到不能做出決定的政治上的事找張昭,軍事上的事找周瑜。”周瑜去世後魯肅成為大都督。所以,龐統在東吳的發展前景很不理想,龐統很清楚這點。古代入職和現在一樣都屬於“雙向選擇”,“賢臣擇主而事”,每個人都在為自己前途做打算,所以從龐統的角度看也不會選擇東吳政治集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面對死亡,有多少人能自然面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