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醫聯媒體

    手足口病是由腸病毒感染而導致的一種傳染病,兒童期比較常見,主要好發於五歲以下的兒童,可能和孩子免疫力低下有關係。目前中國手足口病的病毒主要有腸道病毒71型、柯薩奇病毒A組16型和其他的腸道病毒等等。

    目前中國手足口病的疫苗主要是針對腸道病毒71型的,如果孩子後面是感染了腸道病毒71型,一般是具有免疫力的,但如果孩子後面是感染了柯薩奇病毒或者是其他腸道病毒,仍然還是可以導致手足口病的發生的。

    手足口病的症狀的輕重是有所不同的,大部分的手足口病是比較輕微的,主要表現為發熱、手足和臀部出現斑丘疹或者皰疹,口腔黏膜或咽峽部出現散在皰疹,同時伴有咳嗽,食慾不振等症狀,但是仍有少數的重症手足口病,可以累及中樞神經系統,臨床上表現為腦炎、腦膜炎等,甚至導致肺出血及迴圈功能出現障礙,病情發展迅速,嚴重者可以導致死亡。

    指導專家:曲朋安,副主任醫師,煙臺龍礦中心醫院兒科

    長期從事兒科疾病的診療工作,擅長兒科,新生兒科常見疾病的診斷治療。

  • 2 # 濤聲依舊1403141630390

    在人們的認識裡,只要是傳染病,一般感染一次就會有抗體,之後不再感染。手足口病也是一種傳染病,但近日我們卻發現,一名幼兒竟然在相隔不到一年的時間裡先後兩次患上了手足口病。這是怎麼回事呢?

    近期,氣溫忽高忽低,此時也是手足口病的高發季節。暑假即將來臨,孩子們將在家中度過炎炎夏日,手足口病散發形勢會否更加嚴峻?

    現象醫院兒科感染科多見手足口病一連幾天,我們門診部都有家長們帶著孩子排隊掛號,常見的是孩子發低熱。而在各大醫院兒科,也不乏手、足、口、屁股長“水泡”的嬰幼兒。

    醫生介紹,手足口病是比較好辨別的一種疾病:最明顯的標誌就是孩子的手心、腳心、口腔裡、屁股等部位同時出現小皰疹或小潰瘍,俗稱長了“水泡”(皮疹),這時,孩子還有口痛、不吃飯等症狀,甚至還可能發燒。這時家長就要當心孩子很有可能患有手足口病。

    作為一種流行性疾病,手足口病傳播、高發季節大約為每年的4月—7月,在5月、6月達到最頂峰,隨後慢慢減少。所以暑假儘管仍處於手足口病的流行季節,但一般不會大面積爆發。

    釋疑

    為何嬰幼兒反覆患有手足口病?不少嬰幼兒曾經患有手足口病,治療痊癒後不久,竟再次感染手足口病,時間相隔不到一年。這是怎麼回事呢?

    在人們的意識裡,患有一次傳染病後,體內便有了該傳染病的抗體,今後便不會再次感染(或傳染)該傳染病。為何手足口病可以一再感染?

    對此,醫生解釋道,人們對傳染病的認識符合常識,人得傳染病確實是一生只得一次,是唯一的一次經歷,比如說麻疹等。

    但是手足口病是由腸道病毒引起的,而引發手足口病的腸道病毒有20多種(型),其中以柯薩奇病毒A16型(Cox A16)和腸道病毒71型(EV 71)最為常見。“患者之前可能感染了柯薩奇病毒A16型而患有手足口病,之後體內已經有了柯薩奇病毒A16型的抗體,但並不表示患者今後就不再患有腸道病毒71型的手足口病。

    為何嬰幼兒更易患病?

    手足口病多發生於5歲以下兒童,其中一兩歲的幼兒是重點患病物件。

    為何嬰幼兒更易患病?

    醫生介紹,任何一種疾病都與人的免疫力相關。一兩歲的幼兒體內僅有媽媽的胎傳抗體,但這些抗體不足,從而孩子更容易被感染(或被傳染)。隨著孩子3歲以後,逐步建立了自己體內的免疫力,加強對疾病的免疫,手足口病也就不容易侵犯了。不過也並不代表成人就不會感染手足口病。

    治療

    絕大多數為輕症病人,一週可自愈手足口病的型別包括普通型(輕症)和重症(重症又分為重型和危重型)兩種。就兒童醫院而言,絕大多數手足口病患者是普通型的。

    普通型患兒一週左右自愈。僅少數患兒為重症的——因手足口病引起心肌炎、肺水腫、無菌性腦膜腦炎等併發症,此時的患兒會有精神狀態不佳、嗜睡、無故驚跳、血壓高、高燒不退等症狀;在重症範疇內,極個別患兒可能病情發展快,導致死亡,成為危重型。

    醫生表示,隨著醫學的發展,目前危重型手足口病已經很少,手足口病的治癒率提高很快。可以說,只要及早發現、及早就醫、及早治療,絕大多數手足口病是可以治癒的。

    對症治療,做好口腔護理

    家長若發現孩子出現低燒、食慾減退或不願進食、口腔不適(孩子可能喊痛或不時有手指探口動作),需要提高警惕。可在光亮處或用手電筒檢視口腔四壁有無紅疹、皰疹、破潰等異常情況,同時仔細檢視四肢,尤其手掌、足底等,觀察有無皮疹發生。一旦出現異常,應及時就診。

    對於普通型手足口病,醫生的治療相對容易,家長也可以操作:

    首先隔離患兒,接觸者應注意消毒隔離,避免交叉感染。

    對症治療,做好口腔護理。

    口腔內皰疹及潰瘍嚴重者,用康復新液含漱或塗患處,也可將思密達調成糊狀於飯後用棉籤敷在潰瘍面上。

    同時,一定要注意個人衛生,剪短寶寶的指甲,必要時包裹寶寶雙手,防止抓破皮疹。手足部皮疹初期可塗爐甘石洗劑,待有皰疹形成或皰疹破潰時可塗0.5%碘伏。臀部有皮疹的寶寶,應隨時清理其大小便,保持臀部清潔乾燥。

    預防做好“15字” 杜絕三種傳播途徑醫生表示,醫學上認為手足口病有三種傳播途徑:

    透過接觸傳播如患者手上的皰疹破裂後流出皰疹液,皰疹液裡就有手足口病的病毒,透過接觸,這種病毒就傳至了另外一個人身上。

    透過消化傳播手足口病原本就是因為腸道病毒引起的,為此,如果不小心吃了攜帶病毒的食物,也可能患病。

    透過呼吸傳播如患者口腔內的皰疹液透過呼吸傳至空氣中,站在患者對面的人恰好呼吸入體內,也可能致病。

    如何杜絕三種傳播途徑傳染到手足口病呢?

    醫生提倡了15字預防歌:吃熟食、喝開水、勤洗手、勤消毒、勤通風。

    此外,一旦發現兒童出現發熱、出疹等症狀,要及時就診,並進行居家隔離,不要接觸其他兒童。輕症患兒不必住院,宜居家治療、休息,以減少交叉感染。居家治療期間,家長應留意患兒的身體狀況,如出現發燒不退、精神差、活力減退、嗜睡、煩躁不安、反覆嘔吐、肌肉抽搐等情況應速到醫療機構就診。

  • 3 # 健康時報直播

    手足口病由多種腸道病毒引起,主要透過密切接觸病人的糞便、體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如打噴嚏的飛沫)及被汙染的毛巾、玩具等物品而感染。手足口病多發生在6 歲以下的學齡前兒童,所以手足口病預防的重點在幼兒園。

    手足口病潛伏期一般2~7 天,沒有明顯的預兆,多數患兒突然起病,早期表現主要是發燒,隨後會出疹子。手足口病引起的疹子是一種透明的水皰,主要集中在手、腳、口腔和肛門周圍,疹子不痛、不癢、不結痂、不結疤。出疹子的同時,患兒可能還會出現類似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狀,比如咳嗽、流鼻涕、打噴嚏等。

    但也可能會出現極少數病情嚴重的患兒,因此如果寶寶出現下列任何一種情況,都需要及時到醫院就診:1. 持續高燒不退,2. 頻繁嘔吐,3. 四肢抖動、癱瘓或者抽搐,4. 白天過度睡眠、容易驚醒、煩躁不安,5. 呼吸困難。

    引起手足口病的病毒實際上是腸道病毒。因為病毒種類比較多,因此得過一次手足口病不代表就不會得第二次,所以即使感染過手足口病的患兒也還是要預防這種病的。病毒主要是透過手口、糞口傳播途徑進行傳播的。所以,預防和控制手足口病,有一個五句真經:勤洗手、吃熟食、喝開水、勤通風、曬太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李紫晴、星晴、夢晴哪個名字好聽呀李紫晴、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