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和劉邦,在當時來說,他們並不是誰主誰次,都尊楚王為義帝。說他們是友軍更為妥當。只不過後來項羽殺了義帝,分封了諸侯,他的歷史地位才上升凸顯,又因為劉邦做了皇帝才成了正統。這是後話。如果從當時的情況來看,項羽可能並沒有認識到來自劉邦的威脅,劉邦的建國思想是要延續秦朝的郡縣制而非分封制,所以項羽對劉邦的認識是膚淺的,並沒有把劉邦作為潛在的對手。這也是他能容忍項伯的行為。但是,劉邦不同,鴻門宴不辭而別逃回去後,立誅曹無傷。把給項羽通風報信的線給斷了。所以項羽雖然擁兵40萬,在對敵鬥爭這個問題上,還像一個小孩子,輕而易舉的就把內線說出去了。項羽的政權架構是諸侯同盟式的,劉邦的臣服只是暫時的,所以這個政權架構是不穩定。他的認識決定了他認為項伯可能是為了穩定這個政權架構的穩定才做出的,實際上項伯後來從劉邦處回來又去見項羽,這才促成了鴻門宴的表面上的和解,雙方才沒有自相殘殺,兵戎相見。項伯是有溝通之功的。當然事後的發展大家都知道,項羽並不真心至少現在並不想和劉邦進行一場對決。我們不能因為後面發展的結果來推測項伯的這一看似合理性的舉動。謝謝
項羽和劉邦,在當時來說,他們並不是誰主誰次,都尊楚王為義帝。說他們是友軍更為妥當。只不過後來項羽殺了義帝,分封了諸侯,他的歷史地位才上升凸顯,又因為劉邦做了皇帝才成了正統。這是後話。如果從當時的情況來看,項羽可能並沒有認識到來自劉邦的威脅,劉邦的建國思想是要延續秦朝的郡縣制而非分封制,所以項羽對劉邦的認識是膚淺的,並沒有把劉邦作為潛在的對手。這也是他能容忍項伯的行為。但是,劉邦不同,鴻門宴不辭而別逃回去後,立誅曹無傷。把給項羽通風報信的線給斷了。所以項羽雖然擁兵40萬,在對敵鬥爭這個問題上,還像一個小孩子,輕而易舉的就把內線說出去了。項羽的政權架構是諸侯同盟式的,劉邦的臣服只是暫時的,所以這個政權架構是不穩定。他的認識決定了他認為項伯可能是為了穩定這個政權架構的穩定才做出的,實際上項伯後來從劉邦處回來又去見項羽,這才促成了鴻門宴的表面上的和解,雙方才沒有自相殘殺,兵戎相見。項伯是有溝通之功的。當然事後的發展大家都知道,項羽並不真心至少現在並不想和劉邦進行一場對決。我們不能因為後面發展的結果來推測項伯的這一看似合理性的舉動。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