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7
回覆列表
  • 1 # 奔跑者55

    孔門十哲指的是孔子門下最優秀的十位學生(子淵、字騫、伯牛、仲弓、子有、子貢、子路、子我、子游、子夏)的合稱。《論語.先進》載,“子曰:‘從我於陳蔡者,皆不及門也。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游、子夏。’”

    子淵

    即顏回,姓顏名回,字子淵,亦稱顏淵,比孔子小三十歲,魯華人。顏回出身貧賤,一生沒有作官。孔子讚歎說:“顏回真是難得啊!用一個竹筒吃飯,用一個瓜瓢喝水,住在陋巷裡。要是一般人,一定憂煩難受,可顏回卻安然處之,沒有改變向道好學的樂趣!”顏回敏而好學,能聞一知十,注重仁德修養,深得孔子欣賞和喜愛。因此被列為孔門四科十哲(德行科)之一。

    顏回才29歲,頭髮就全白了,而且早逝。顏回死時,孔子哭得很傷心,說道:“自從我得了顏回以後,弟子們就更加親和向學了。”“他發了怒,很快就會消解,從不把憤怒轉移到別人身上;有了錯誤,馬上改正,決不再犯。可惜他短命死了,現在就沒有這樣好學的人了。”由於顏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學生,所以至三國魏正始元年(224年)祭孔時開始以他為配享從祀之例。唐玄宗開元八年(720年)被封為“亞聖”。明嘉靖九年(1530年)封為“復聖”。《韓非子。顯學》列為儒家八派之一(顏氏之儒)。

    子騫

    即閔損,姓閔名損,字子騫,比孔子小十五歲,魯華人。閔損以德行著稱,孔子特別表彰他的孝行,說他順事父母,友愛兄弟。漢代劉向《說苑》中曾記載:閔損幼年時遭後母虐待,他父親知道以後,非常憤怒,要把後妻趕走,閔損反而為後母求情。他說,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因為後母生了兩個孩子,如果後母被趕走了,那三個孩子就沒人照顧了。他的孝行感動了父母,也深得遠近人之讚賞。閔損守身自受,“不仕大夫,不食汙君之祿”。季氏曾派人去請他出任費邑宰,他卻要來人婉言推辭,並說,如果再來召我的話,那我就渡過汶水出國去了。閔損是孔門弟子中唯一明確主張不作官的人。被列為孔門四科十哲(德行科)之一。

    伯牛

    即冉耕,姓冉名耕,字伯牛,比孔子小七歲,魯華人。以德行著稱。後來,冉耕患了麻風病,不願意見人。孔子去探望他的時候,站在窗外面握著他的手。嘆息著說:“如果沒有希望的話,這也是天命啊!這樣的好人,竟然會染上這種惡病!他被列為孔門四科十哲(德行科〕之一。

    仲弓

    即冉雍,姓冉名雍,字仲弓,比孔子小二十九歲,魯華人。冉雍出身貧賤,他的父親行為不良,有人以此作為攻擊冉雍的藉口。孔子駁斥說,一頭耕牛,也可以生出獻祭用的小牛來;父親不好,兒子不一定也不好。冉雍氣量寬宏,沉默後重,深得孔子的器重,認為冉雍具有人君的容度,可以做地方長官。冉雍參加做過季氏再,以德行著稱,被列為孔門四科十哲(德行科)之一。戰國時期的荀況很推崇他,把冉雍與孔子並列為大儒。

    子有

    即冉求,姓冉名求,字子有,通稱冉有,亦稱有子,比孔子小二十九歲,魯華人。冉求生性謙退,是孔門弟子中多才多藝的人,深受孔子稱讚。冉求長於政事,尤其善於理財,曾任季氏宰。他很能帶兵打戰,魯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任左師統帥,以步兵執長矛的戰術打敗了齊國。趁這次得勝的機會,他說服了季康子迎回了在外流亡14年的孔子。後來由於冉求幫季康子聚斂民財,受到孔子嚴厲批評,但這並未影響他們師生間的關係,足見師生相知深厚。被列為孔門四科十哲(政事科)之一。唐朝開元27年(739年)被追封為“徐侯”。宋大中祥符兩年(1009年)追封為“彭城公”(後改為“徐公”)。

    子貢

    即端木賜,姓端木名賜,字子貢,比孔子小三十一歲,衛華人。他口才很好,雄辯滔滔,又能料事。見於《論語》中的孔門弟子與孔子的問答之言,屬他最多,孔子器重他次於顏回。曾擔任魯國或衛國之相,最善於搞外交活動,曾在齊、吳、越、晉諸國間遊說,使吳國攻齊,從而保全了魯國。孔子對子貢的利口巧辭,有時也加以勸戒。有一次,孔子問子貢說:“和顏回相比,你自認為如何?”子貢謙遜地答道:“我哪裡敢和顏回相比?他聽到一分,可以瞭解出十分;我聽到義憤,只能領悟到二分。”子貢與子路一文一武,猶如孔子的左右手,被列為孔門四科十哲(言語科)之一。子貢很善經商,家境非常富有,是春秋時期著名的富商。孔子死後,子貢守墓六年,師生之情勝過父子。

    子路

    即仲由,姓仲名由,字子路,因他曾為季氏的家臣,又被稱作季路,比孔子小九歲,魯華人。仲由出身微賤,家境貧寒。他生性豪爽,為人耿直,有勇力才藝。仲由經常批評孔子,孔子也常批評他,仲由聞過則喜,能虛心接受。孔子對他評價很高,說他有才能,千輛兵車的諸侯國,可以讓他掌理軍政大事。仲由作過魯國的季氏宰;做過衛國大夫孔悝的邑宰。被列為孔門四科十哲(政事科)之一。

    仲由一生忠於孔子。孔子說:“我的道如果行不通,就乘上小木排到海外去,跟隨我的,怕只有仲由吧!”仲由保護孔子唯恐不周,不願使孔子遭人非議。孔子說:“自從我得到仲由,就沒有聽到過惡語。”

    在仲由63歲時,遇到衛國內訌,他為了救援孔悝與敵人展開搏鬥。混戰中纓冠被擊斷,他想到孔子“君子雖死而冠不免”的禮儀教導,在重結纓帶時,被敵人砍死。他的死,對時年72歲的孔子是一個沉重的打擊。

    子我

    即宰予,姓宰名予,字子我,也稱宰我,魯華人。宰予口齒伶俐,能說善辯,被列為孔門四科十哲(言語科)之一。孔子常派遣他出使各國,如“使於齊”、“使於楚”等。宰予遇事有自己的主見,常與孔子討論問題,很有獨到的見解。他提出改“三年之喪”為“一年之喪”,縮短喪期,遭到孔子的指責。宰予任齊國臨淄大夫,因參與陳恆殺君事件而被殺。唐開元27年(739年)被追封為“齊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加封為“臨淄公”(後又改封“齊公”)。

    子游

    即言偃,姓言名偃,字子游,比孔子小四十歲,吳華人。言偃長於文學。他曾在魯國做官,出任武城的邑宰,極力推行禮樂教化。有一天,孔子路過武城,聽到琴瑟歌詠的聲音,很高興,就微笑對著他說:“殺雞何必要用宰牛的刀?”言偃聽了回答說:“從前我常聽老師說‘在位的學了禮樂之道,就能愛民,普通人學了禮樂之道,就很容易聽從教令,好治理’,我現在就是實行這樣的教化啊!”孔子聽後,對隨行的弟子們說:“你們聽聽,他講得很對。我剛才說殺雞豈用牛刀,只不過是跟他開開玩笑罷了。”言偃被列位孔門四科十哲(文學科)之一。其後學者在戰國時形成一個較大的學派。

    子夏

    即卜商,姓卜名商,字子夏,比孔子小四十四歲,衛華人。子夏是孔子門高足,擅長文學。有一次,他問孔子說:“古詩上‘美人輕盈微笑時酒窩多俏麗,黑白分明的眼睛顧盼多動人,在用素粉增加她的美麗啊’。這三句詩是指什麼?”孔子說:“這是說,要畫畫,得先把底子打好,然後再加上色彩。”子夏說:“這不就是說,人先得具有忠信的美德,然後再用禮加以文飾嗎?”孔子說:“啟發我心志的要算卜商了,像這樣,就可以根你談《詩》了。”子夏被列為孔門四科(文學科)之一。他提出的“學而優則仕”的論點。對後世儒生產了很大的影響。孔子去世後,他就在西河教學,當時的魏文侯曾奉他為師,向他請教國政之事。子夏的兒子先他而死,他哀慟過度,把眼睛都哭瞎了。著有《詩序》、《易傳》。唐開元27年(739年)追封為“魏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增諡為“東阿公”,後又改諡“魏公”。

  • 2 # 有條可待

    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游,子夏。

    ——《論語》先進篇

  • 3 # 炸雞店的故事

      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賢士七十二人,可謂人才濟濟。在孔子的眼中有不少他欣賞的弟子,他的這些弟子,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特長和性格,但有十位弟子,孔子尤為推崇。他們分別是誰?他們又有著怎樣的獨特個性和人生呢?

    在孔子的弟子當中,恐怕我們最熟的只有兩位:子路與顏回,但還有其它八位同樣也是孔子眼中的佼佼者。我會分別用一句詩對十大弟子進行逐一概括,並對他們進行描述和評價,就先說子路吧!

    仲由(字子路)——武功高強顯忠烈,捨身取義志伉直。子路也許是十大弟子當中唯一會武功的人,不論是在從師孔子前還是從師中,子路就非常好勇爭勝,但不欺幼弱,《集解》中說子路:“冠以雄雞,佩以暇豚。二物皆勇,子路好勇,故冠之。”(意思是戴雄雞形的帽子,佩野豬形的飾物。雄雞野豬皆好鬥,古時以冠帶像其形,表示好勇),他始終不像一個儒雅學子,倒像一個俠士,孔子說他未“入室”,由於武功高強,從師孔子後,他成了孔子的貼身保鏢,忠心耿耿,從此無人敢欺慢孔子。

    卜商(字子夏)——命理始祖桃李遍,輩晚才高傳佳作。卜商是最早提出“死生有命,富貴在天。"觀點的始祖,這句話對華人的命理觀影響幾千年,這並不是子夏在提倡一種宿命論,而是教導人們:要看得開生和死,生和死是人生不可避免的必經之路,要用一顆平常心去看待生死;富有、地位在某一程度上是由上天決定的(比如出身的家庭有富有、貧窮、皇室、平民之分),但是當一個人哪怕是處於貧窮和艱難之中,也要奮發向上,努力拼搏。子夏的子弟非常之多,曾在西河(今安陽一帶)傳道授業,當時的魏文侯經常去請教他,比較出名的弟子有李悝、吳起和商鞅。

    端木賜(字子貢)——取才有道聚千金,外交風去展雄才。子貢在孔子的弟子當中最有錢,算是一位富豪,他很會做生意,在當時儒學可是提倡重文輕商,認為經商不是正道,可是子貢偏偏不吃這一套,文要擺弄,商也要經營,一個典型的現實主義者,《史記·仲尼弟子列傳》當中的記載充分可以說明他是一個經商高手:“子貢好廢舉,與時轉貨資……家累千金”(“廢舉”指賤買貴賣,“轉貨”是指貨物種類更新快,意思就是:子貢依據市場行情的不斷變化,從賤買貴賣中獲利潤,從有成了一個有錢人),除此之外,他還被魯、衛等國聘為相輔,可謂是文、商、政三結合的第一人。

    冉求(字子有)——率軍御侵傳捷報,知錯能改子可教。率領過軍隊,打過仗的孔子弟子也許只有子有,這顯示了他的膽識和不怕犧牲的精神,並能一戰而捷,反映了他潛質的軍事才能。子有青年時期做過季氏的家臣,公元前487年齊國軍隊來入侵,他率領軍隊進行抵抗,並親首衝到最前線,奮勇殺敵,大大激發了士兵的氣勢,再加上他在出戰前就想好的“以步兵執長矛”的作戰方式,並採取突然襲擊的戰術,最終取得了戰爭的勝利,此時他還念念不忘他的老師,於是趁如此大好機時說服季孫肥(即季康子)迎回了在外流亡達14年之久的孔子。子有幫助季氏推行了田賦改革,為季氏聚斂很多的財富,卻受到孔子非常嚴厲的批評:“季氏富於周公,而求也為之聚斂而附益之。

    冉雍(字仲弓)——王室之後德化民,驚世之作毀於秦。仲弓是周文王的後代,然後傳到他這代的時候卻末落了,家裡比較貧窮,以放牛為業,人稱“犁牛氏”,這點有些類似劉備,都是王室之後,一個以放牛為生,一個以編草蓆為生,只是一個成了“賢才”,一個成了“皇帝”。仲弓曾做過季氏私邑的長官,他主張“以德化民”,但是在季氏之處“仕三月,是待以禮貌,而諫不能盡行,言不能盡聽,遂辭去……”。看來他的以民為本、以德化民的為政之道,很難得到當時的統治者所接受,仲弓開始反思自己的思想和品德,覺得還需要改正和提高,辭官之後,他師從孔子,開始了自己學習修行之路。

    冉耕(字伯牛)——坦直端正樹威望,英年早逝扼腕惜。伯牛為人端正正派,率直、坦誠,非常善於待人接物,在孔子的弟子當中於德性稱著,有很高的威望,可是史書對其介紹很少,再加上他英年早逝,他的很多才能沒有得到展示和發揮,實在是令人惋惜,我們能找到關於對他的才能和品德進行正式描述的只有《史記》最具有說服力,裡面記載說:“孔子曰:‘受業身通者七十有七人’,皆異能之士也。

    閔損(字子騫)——老成持重孝為先,淡泊名利拒費宰。子騫年幼不幸喪母,不斷受繼母虐待,生活過得很清苦,成人之後,父親又病故,可是守喪三年未滿,國家戰事不斷,被應徵從軍。艱苦的生活和複雜豐富的社會經歷,使他深深感到世事艱辛難料,慢慢養成了寡言少語、老成持重的性格,平常,他話語不多,然而只要講話就說得很中肯受用,孔子說他:“夫人不言,言必有中”(《論語·先進》)。

    宰予(字子我)——才思敏捷善言辯,敢於儒學提異議。子我能言善辯,才思敏捷,隨孔子周遊列國,遊歷期間常受孔子派遣,出使於齊國、楚國,用他的“花言巧語”遊說各國的君主,試圖幫孔子實現自己的理想和政冶抱負,子我非常尊敬孔子,也非常贊同孔子的絕大多數主張和觀點,但是一遇到認為不對的或不妥的地方,他會毫不猶豫地提出異議。他認為“三年之喪”的制度完全是不可取的、不合理的,他說:“三年之喪,期已久矣。

    言偃(子游)——禮樂教民獨一幟,繼承儒學傳南方。為什麼說子游是非常特殊的人物呢,那是因為在孔子七十二賢弟子當中,他是惟一的南方人,孔子的絕大多數學生都來自山東和北方,南方弟子極其的稀有,都說“物以稀為貴”,古代的交通和資訊極為不便,南方的學子要到山東求學孔門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而子游身為南方人,就顯得非常的有意義,這對孔子的學說在南方傳播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顏回(字子淵)——大智若愚成一家,嘔心瀝血理《易經》。自漢代以後,子淵被列為七十二賢之首,他吸取了孔子儒學之精髓,並創立“顏氏之儒”;《雍也》說他“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回也不改其樂”(有一口飯吃,一點水喝,就算是在爛屋小巷子裡生活,子淵依舊自得其樂),這說明子淵是一個不注重權利和名譽之人,他追求的是一種平淡、樸真的生活,他又是一個天生的樂觀主義者,可就是這樣的一個智者,起初被同學說成是“愚者”。這是由於子淵的天性忠厚和內向掩蓋了他的聰穎明思,就是孔子一時也難以判定他智慧達到了那個層次,經過不斷的深入觀察,孔子才明確說子淵並不愚,《論語·為政》裡說:“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其實子淵天資極聰慧,就連能言善辯、口才一流的子貢也坦誠地說不敢與顏回相比,這並不是出自謙虛,而是發自內心。

  • 4 # 吾是四五六

    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賢士七十二人,可謂人才濟濟。在孔子的眼中有不少他欣賞的弟子,他的這些弟子,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特長和性格,但有十位弟子,孔子尤為推崇。他們分別是誰?

    他們又有著怎樣獨特個性和人生?

    在孔子的弟子當中,恐怕我們最熟、、、。

  • 5 # 信守承諾酒

    孔子那儒毒遺害了華廈民族到如今,奴化賤化殘化大眾思想。使中華民族大眾的深重災難,沒有傳承的意義,更沒有優秀說,但統治階級特別喜歡用那套東西來對人而不對已。

  • 6 # 雍華齋看中國

    孔門十哲,指的是孔子門下最優秀的十位學生(子淵、字騫、伯牛、仲弓、子有、子貢、子路、子我、子游、子夏)的合稱。

    《論語.先進》載,“子曰:‘從我於陳蔡者,皆不及門也。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游、子夏。’”

    1

    顏回

    (前521~前481),字子淵,魯華人,小孔子三十歲。

    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以德行著名,家貧不憂,好學不倦。

    孔子贊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回也好學,不遷怒,不貳過。”

    顏回大智若愚,“聞一能知十”,在眾多弟子中最能理解孔子,一生追隨,不離左右,視師若父。他評價孔子說:“仰之彌高,鑽之彌深。”

    顏回二十九歲頭髮白盡,四十一歲英年早逝,孔子哭之極慟,痛如喪子,悲呼:“天喪我矣!天喪我矣!”

    2

    閔損

    (前536~前487),字子騫,魯華人,小孔子十五歲。以德行著名,深得孔子讚賞。

    幼時遭後母虐待,其父怒而欲將後妻趕走,閔損反為後母求情說,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他因後母生了兩個孩子,後母若被趕走了,兩個孩子就沒人照顧了。

    時人鹹稱其孝,後世二十四孝故事中亦彰其孝行。閔損守身自愛,“不仕大夫,不貪汙君之祿”,品格很高。

    季代曾派人去請他出任費邑宰,他卻要來人替他婉言推辭,並說,如果你們再來強邀,我就離開魯國到汶上去。

    3

    冉耕

    (前544~?),字伯牛,魯華人,小孔子七歲。以德行著名,與顏回、閔損並稱,為人端正,善於待人接物。

    因惡疾早逝,患病之時,孔子前去探望,自牖執其手而嘆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悲痛惋惜之情溢於言表。

    4

    冉雍

    (前522~前466),字仲弓,魯華人,小孔子二十九歲。與冉耕同宗,乃少昊之裔,周文王之後。

    曹叔振鐸數傳至冉離,世居“菏澤之陽”。家貧,以牧為業,人稱“犁牛氏”。其父冉離不肖,“賤而惡”。

    冉雍曾做過季氏私邑的長官,他為政“居敬行簡”,主張“以德化民”。

    但是在季氏“仕三月,雖待以禮貌,而諫不能盡行,言不能盡聽,遂辭去,復從孔子。居則以處,行則以遊,師文終身”。

    冉雍在孔門弟子中以德行著稱,孔子對其有“雍也可使南面”之譽,即說冉雍有帝王之才,這是對其他弟子從來沒有的極高評價。

    孔子臨終時在弟子們面前誇獎他說:“……賢哉雍也,過人遠也。”

    所以後世對冉雍的評價甚高。

    如荀子在他的《儒效》篇中,就把冉雍與孔子相提並論,說:“通則一天下,窮則獨立貴名,天不能死,地不能埋,桀蹠之世不能汙,非大儒莫之能立,仲尼、子弓(即仲弓)是也。”

    及孔子卒,恐失聖道之傳,他與閔子諸賢,共著《論語》一百二十篇。又獨著六篇,謂之《敬簡集》。自經秦火,書已不存。

    5

    冉求

    (前522~?),字子有,魯華人,小孔子二十九歲。與冉耕、冉雍同宗,皆在孔門十哲之列,世稱“一門三賢”,又稱“三冉”。青年時期曾做過季氏家臣,後隨孔子周遊列國。

    冉求精通六藝,長於政事,深沉謙退,志在民足,孔子稱讚他“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為之宰也”。

    其後,季康子繼持國柄,招冉求輔政,孔子欣然曰:“魯人招求,非小用之,將大用之也。”冉求遂回國為季氏宰。

    魯哀公十一年,齊師伐魯,兵臨城下。

    冉求慷慨赴敵,率軍擊退齊師,立下赫赫戰功。戰後,季氏問曰:“學之乎?性之乎?”冉求答曰:“學之於孔子”。季氏遂招孔子。

    孔子返魯,冉求侍師殷切,朝政之餘,必登門受教。然於季氏旅泰山、伐顓臾、用田賦,皆不能救,或反助之。孔子斥之曰:“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

    冉求亦嘗婉言以“力不足”告罪於夫子。孔子面折之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汝畫。”

    雖然,未聞冉求有慍色,師事孔子恭謹如初。孔子晚年,序《易》,刪《詩》、《書》,作《春秋》,傳道授業,亦不可謂無冉求之力也。

    6

    仲由

    (前542~前480),字子路,又字季路,魯華人,小孔子九歲。出身寒微,幼至孝,百里負米養親,是歷史上二十四孝子之一。

    好勇力,性伉直,講信義,重然諾,深具豪俠之氣。曾凌暴孔子,孔子設禮稍誘之,乃儒服委質,因門人請為弟子。然後來仍多直言頂撞,是孔門痴兒,孔子容而愛之。

    自從子路追隨左右,無人再敢欺慢孔子,孔子自謂“自吾得由,惡言不聞於耳”。

    孔子周遊列國期間,子路貼身護衛,屢次救孔子於危難。孔子由衷說:“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從我者,其由與?”

    子路長於政事,孔子曾贊其“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

    後子路為衛國蒲邑宰,治蒲三年,勤政愛民,孔子過蒲,三稱其善。衛國政變,諸人皆棄主而逃,子路獨仗義而返,終因寡不敵眾,被亂刀剁成肉醬。

    死前猶慷慨而言:“君子死,冠不免。三軍可以奪帥,匹夫不可奪志!”孔子聞訊大慟,為之不食肉糜。

    7

    宰予

    (前522~前458),字子我,又稱宰我,魯華人,小孔子二十九歲。

    長於辭令,以言語著名,乃孔門十哲之一。因晝寢而不為孔子所喜,罵其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杇也,於予與何誅!”

    甚至不無懊悔地道:“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於予與改是。”

    實則宰予深思好問,有獨見,敢犯顏,是孔門弟子中唯一敢正面對孔子學說提出異議的人。

    孔子提出居喪要以三年為期,宰予反駁說:“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

    孔子難以辯解,唯有痛心指責:“予之不仁也。”孔子曾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宰予便向孔子提出了一個兩難假設:“仁者雖告之曰井有仁焉,其從之也?”

    意即明知下井必死無疑,到底該捨命救人,還是保全自身。孔子答曰:“何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言下之意,此問是在愚弄人。雖然孔子對宰予這個刁鑽的學生頗多不滿,但仍毫不遲疑地將其列為自己最得意的弟子之一,位居言語科之首席,猶在大名鼎鼎的子貢之上。

    宰予亦對老師敬佩無已:“以予觀於夫子,賢於堯、舜遠矣。”

    8

    端木賜

    (前520~?),字子貢,衛華人,小孔子三十一歲。據說子貢出生之時,其母夢神賜以寶玉,因取名曰賜。

    子貢生就異相,山庭鬥口,儀表不凡,天性至孝,資稟穎慧,三歲既知人善惡。

    十八歲時,遊於魯,聞孔子在闕里授徒,心竊景仰,遂執贄往見而受業。他謙遜好學,通達敏辯,深得孔子讚賞,稱其為“瑚璉之器”。

    子貢以言語著名,利口巧辭,長於外交。齊相田常伐魯,他奉命出使,遊說諸侯,存魯,亂齊,破吳,強晉而霸越,一舉而動五國之政。

    孔子周遊列國,厄於陳蔡,子貢毅然使楚,引來救兵,終解陳蔡之圍。子貢還精於理財,經商有道,“貨殖焉,臆則屢中”,家累千金。

    每出使則結駟連騎,車僕之盛,擬於王侯,所到之處,直可與國君分庭抗禮。時魯國大夫孫武贊曰:“子貢賢於仲尼。”

    子貢謙道:“譬諸宮牆,賜之牆也及肩,窺見家室之好。夫子之牆數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門者或寡矣。”

    視孔子有如日月,自謂不能超過。孔子逝世,子貢獨守墓六年,哀喪至極。

    9

    言偃

    (前506~前443),字子游,吳華人,小孔子四十五歲,是孔門中唯一的南方弟子,被稱為“北學中國,南方一人”。

    言偃以文學著名。曾任魯國武城宰,闡揚孔子學說,用禮樂教化士民,境內到處有絃歌之聲,為孔子所贊,曾雲:“吾門有偃,吾道其南。”

    意即我門下有了言偃,我的學說才得以在南方傳播。故言偃又被譽“南方夫子”。

    10

    卜商

    (前507~?),字子夏,衛華人,小孔子四十四歲。

    以文學著名,與孔子論《詩》,獨闡精微,孔子贊曰:“商始可與言《詩》已矣。”在孔門弟子中,子夏不像顏回、曾參之輩恪守孔子之道,而是頗具獨創精神和異端傾向。

    孔子教誨他道:“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子夏任莒父宰,問政,孔子曰:“無慾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從孔子的遵遵告誡中,已約略可見出子夏對正統儒學的偏離。

    子夏對“君子”的理解與孔子所說的“溫文爾雅”頗有不同,他說:“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

    這不似坦蕩醇厚的儒者,倒似心機深沉的法家了。

    孔子沒後,子夏去魯至魏,行教於西河,治學嚴謹,敢於質疑經史之謬誤。曾聽人言史志曰:“晉師伐秦,三豕渡河。”子夏說:“‘三豕’應為‘己亥’之筆誤。”

    讀史志者問諸晉史,果然是“己亥”之誤。於是名重天下,從學者眾,門下人才輩出,如田子方、段幹木、李悝、吳起、禽滑釐、商鞅之屬,皆受業於子夏,而荀子、李斯、韓非等也俱是其隔代再傳弟子。

    西河學派既傳授儒家經典“六藝”,也是法家政術思想的先驅。子夏操守高邁,言曰:“諸侯之驕我者,吾不為臣。大夫之驕我者,吾不復見。”

    魏文侯以師禮事之,乃許諮以國政。晚年,因哭子喪明,為曾參所責。孔門弟子之有著作傳世者,以子夏為最多。

    相傳《論語》即為子夏與仲弓合撰,《毛詩》亦傳自子夏,《詩序》即為子夏作,《儀禮?喪服篇》亦傳自子夏,《易傳》一卷,亦子夏所撰。

    漢人徐防又有“詩書禮樂,定自孔子;發明章句,始於子夏”之說,更可見他在孔門諸子中地位之重要。

  • 7 # 微道助您創造終生價值

    孔子最優秀的十位弟子分別在四科方面最優秀:“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游、子夏。”(《論語·先進》)所謂德行,就是品德與行為舉止。所謂語言,就是口才,善於言辭表達。所謂政事,就是從政的能力,擅長處理政事。所謂文學,就是指通曉《詩》、《書》、《易》、《禮》、《樂》等古代文獻。其中顏淵列為首位,按照《莊子·大宗師》記載,顏淵也得“道”,被後世尊為復聖。

    另外,《四書集註·論語》程子曰:“四科乃從夫子於陳、蔡者爾,門人之賢者固不止此。曾子傳道而不與焉。”其意思是四科的優秀弟子僅是隨從孔子於陳、蔡(諸侯國)之時的,還有曾子傳道未列在內。曾子,即曾參(前505~前436)。《史記·仲尼弟子列傳》:“曾參,字子輿。小孔子四十六歲……孔子以為能通孝道,故授之業。作《孝經》。”後世儒家尊其為宗聖。

  • 8 # 朱八戒CC

    孔子最優秀的十位弟子是指孔門十哲,品德方面:顏回、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語言方面:宰我、子貢。政績方面:冉有、季路。文學方面:子游、子夏。

    顏回,孔門十哲之首,家境貧寒,卻能敏而好學。從小天質聰明,跟隨著孔子,對孔子十分的敬重,忠心不二,直至英年早逝。孔子的弟子曾經有一段時間都到少正卯那裡去聽課,只有顏回一個人一次都沒有去,堅守在孔子的身邊,專心問道。顏回的品學兼優令孔子大為讚賞,顏回的早逝令孔子悲痛萬分。

    子騫,以孝心而著稱。他幼年喪母,後母生有兩個弟弟,對他百般虐待。子騫的父親為此感到非常氣憤,要將後母趕出家門,他在父親面前卻百般求情。他說母親在只他一人受點苦不算什麼,母親一走兩個弟弟無人照顧,那就更難。他的忍辱負重,為整個家庭著想,受到了整個鄰里鄉親的誇獎。後來父親病故,痛苦萬分,守孝三年,無奈戰事不斷,孝期未滿,應徵從軍。

    伯牛,以德著稱,身患麻風為不連累他人,拒絕任何人的看望。孔子前來問候,也只好站在門外以安慰,深受感動。認為這麼好的德行,上天應該保護他早日康復。可是天妒英才,還是因病而亡,英年早逝。

    仲弓,家境貧寒,父親行為不好。有人經常以此嘲笑於他,他以寬宏大量不與人計較,只是一笑了之。孔子認為父親不好,並不代表兒子也不好,覺得仲弓有君子度量,是可造之才。

    子我,才思敏捷,能言善辯,有著自己獨特的見解。孔子的講學如有不到之處,他敢於提出質疑。與孔子周遊期間,經常代表孔子出使齊國和楚國,以說服儲侯接受孔子的思想和政治主張。子我是第一個提出守孝三年的錯誤性,影響了一個家庭的正常生活,建議守孝一年較為合適。這體現了子我的思想在當時的先進性,有其積極意義。

    子貢,才華橫溢,有著很高的天賦。口若懸河,外交能力超群出眾。十哲當中,唯他一人具有超常的經商能力。他一邊跟隨孔子求學問道,一邊遊走於各諸侯之間,做出令人想象不到的超大買賣,從而富甲一方。他隨孔子周遊列國十四年,為孔子支撐大部份的財力支援。孔子去世之後,其他弟子守孝三年,只有他堅持六年的守孝。子貢是中國儒商的開山鼻祖,對後來封建社會經濟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子有,善於政事理財,又能帶兵作戰,統帥全軍,是不可多得的全才。孔子十四年的周遊列國之後,陷入極度的貧困,子有極力說服季康子能讓孔子回到魯國,結朿流亡的生活。

    子路,幼年貧寒,靠吃野菜充飢。長大之後為孝敬父母,背大米走百里路奉養雙親。他野性十足,很有武功,經常與孔子發生爭論,後經孔子多方面嚴厲說服教育,知錯就改。從此變得文質彬彬,專心學道,是孔子身邊最得力的助手。子路後來官至宰相,以德為政,剛直不阿。但也得罪同僚,遭人陷害。

    子游,擅長文學,走上仕途之後,施行禮樂教化,以德感化民心。他是從南方遠道而來,學成之後回到南方,為致力於傳播孔子的思想與文化,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子夏,文學功底很深,對詩詞有造旨。提出的學而優則仕,影響中國封建社會兩千多年。著《詩序》,《易傳》,留下了儒家經典。

    孔子為人師表,孔子一生致力於教育事業,桃李滿天下,人才濟濟。弟子三千,賢能七十二,孔門十哲,碩果累累,德高望重,至聖先師,萬世師表,千古帝王師。

  • 9 # 錦月細雨

    孔子有優秀的弟子嗎?,沒有吧!沒有一在政治,軍事,農業,文學……中有傑出貢獻,每一個都是隻知其名,不知道他們為中國做出過什麼貢獻,那樣的學生會有優秀的嗎?那樣的學生能算優秀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黑紋菜粉蝶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