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國際觀察員

    二戰會很快結束,德華人被蘇聯人三年內擊敗。

    德國在計劃進攻蘇聯時,蘇聯也在計劃進攻德國,只是德國的進攻比蘇聯人早了幾天。若蘇聯人首先發起進攻,德國將賺不到任何便宜,初期和蘇聯打個旗鼓相當,後期被蘇聯更多的人口和更強大的工業拖垮。

    其實,德國應該更早點進攻蘇聯,只是為了等磨磨蹭蹭的義大利軍隊而耽誤了時間。

    希特勒的指揮,本人至今覺得一直很正確,並不是網上眾人所說,是瞎指揮。

    在沒解決英國本土之前就進攻蘇聯?事實上,那是因為德國海空軍打不過英國皇家海空軍。當時的英國不只是現在的英倫三島,而是擁有小半個地球殖民地的日不落大英帝國,還可以發動加拿大、澳洲、紐西蘭、南非、印度等國軍隊作戰,怎麼想都比當時連芬蘭都沒徹底打贏的蘇聯要強。

    只是,誰都沒想到,蘇聯的戰爭潛力如此之大,德國先動手依然打不過。但若不先動手,更打不過,估計三年內德國便會敗!

  • 2 # 海之波濤3

    當時的納粹德國,用現在的話說就是:不作就不會死……

    在德國開啟二戰的時候,蘇聯的整體實力已相當了得,為了與德國開戰,蘇聯在德國入侵前,已給納粹準備了1萬多輛坦克,1萬多架戰機,軍隊人數已達600多萬,而且蘇聯當時的工業和軍工體系也已非常完備,在武器質量上毫不遜色於德國,比如T34坦克,絕對可以抗衡德國的虎式。那麼說,假如德國第二年春天進攻蘇聯,能否改變戰局?我說會失敗的更慘,這是因為,當時德國與蘇聯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斯大林低估了希特勒的野心,雖然知道蘇德必有一戰,不然也不會為德國準備那麼多“禮物”,但卻沒料到“元首”是“急性子”,於是被德國的閃電戰打的措手不及,假如蘇聯對德國有足夠的警惕,阻擋德國的進攻就會更加從容。

    況且,蘇聯有人口數量的優勢,在與德國開戰後,軍隊人數就迅速達到了近1000萬,再加上蘇聯有非常廣闊的戰略縱深,強悍的民族性格,不管怎樣,德國最後都會以失敗告終的,這正應驗了一句話,那就:上帝若是讓你滅亡,必須先讓你瘋狂……

  • 3 # 戰略論

    首先我們來看下德軍暫時放棄進攻莫斯科,而在適合防守的地方建立防線,以戰略防禦的姿態度過這個寒冷的冬天,會給1942年的德軍帶來哪些變化?

    德軍在莫斯科會戰中損失了近50萬人,中央集團軍群得到了極大的削弱,假使德軍在一開始就轉入防禦,可以預計到德軍的損失絕不至於這麼大。因為進攻的損失永遠要大於防守的損失,而且當時德軍既不佔有進攻的兵力優勢也不佔有武器優勢,這都是由於蘇聯的嚴寒所致。德軍在堅固地區轉入防禦,這比在冰天雪地的野外強太多了,至少不會出現大面積的德軍士兵凍傷而失去戰鬥力,可節省出10萬德軍。

    但是不可否認的是,蘇軍一定會對德軍發起反攻,在莫斯科方向的蘇軍力量一直在不斷的增強中,斯大林不會允許德軍重兵陳於具有戰略意義的首都也是交通中心和工業中心的莫斯科,蘇軍會盡可能的擊退方面的德軍,以爭取更多的戰略緩衝,為1942年大戰做準備!但是從1942年蘇軍的一系列大反攻的表現來看,蘇軍當時的能力根本不具有大規模進攻的能力,在進攻中蘇軍的損失遠大於防守。所以可以預見蘇軍在1941年的冬季反攻會遠大於其實際防守時的損失,而德軍防守的損失也會大大小於其進攻時的損失。

    從實際莫斯科會戰中德軍損失50萬人,蘇軍損失75萬人中,大概可以估計假使德軍採取防禦,預計德軍的傷亡大概在30萬人以下,而蘇軍的傷亡將不少於100萬人。1941年的蘇軍無論在作為進攻主力的坦克、火炮數量上還是進攻經驗上都是最為脆弱的時刻,損失慘重也極有可能。

    這是進入1942年的東線,德軍將多出20至30萬的精銳部隊,這些久經戰場的老兵不是新補充的步兵可以比擬的。而相比於陸軍的損失減少,1941年的德軍轉入防禦同樣也拯救了德國空軍,由於希特勒的拒絕讓德軍進行撤退,為了維持被包圍的德軍各部補給,大量的空軍飛機用於執行空中補給任務,加上惡劣的天氣,空軍損失極大,這嚴重影響了1942年的德國空軍發展。

    總的來看,德軍在冬季到來之前轉入防禦對德軍是有利的,使德軍儲存了大部分的實力,而不至於損失慘重。事實上正是由於中央集團軍群在莫斯科會戰中的嚴重損失,致使在1942年的德軍夏季攻勢中中央集團軍群無法同南方的德軍部隊協同作戰,哪怕是牽制性的行動也無法實施。而由於中央集團軍群的被動防禦,導致南方的德軍部隊在不斷的深入中其北部側翼也不斷的拉長,不得不將大量的進攻兵力用於側翼的掩護中,無形中削弱了其用於進攻的兵力,進攻速度必然受到極大影響。即使如此,德軍的側翼防線還是由於過於漫長而顯得兵力不足,最終被蘇軍加以利用而致使主力被包圍殲滅,慘敗於斯大林格勒城下。

    而假使中央集團軍群在1941年冬季及時轉入防禦,減少德軍無意義的損耗,則至少可以擁有實力在其南翼也就是南方德軍的北翼進行一定的協同進攻,儘可能的掩護南翼進攻的軍的側翼,甚至有可能取得深入突破,拉直兩軍的防線,這將極大的改變斯大林格勒會戰德軍的戰略形勢,對東線局勢產生深遠的影響。

    雖然不能確定會改變東線蘇德戰爭的結局,但是不會讓德軍過早的轉入戰略防禦。東線德軍戰局的關鍵就是實施靈活機動的作戰模式,而不是希特勒的強硬死守,如果希特勒一開始就放手讓德軍將領自行發揮,那麼即使德軍在遭遇莫斯科會戰中的慘敗後,德軍依舊可以取得遠比現實更大的戰果,甚至改變東線戰場的最終結局!

    所以相比於德軍在1941冬季轉入防禦,更加具有決定性作用的是讓希特勒1941年開始放棄對德軍東線作戰的干預!

  • 4 # Prussia

    德軍‘’巴巴羅薩‘’行動既已經實施,就不可能再等到次年開春實施進攻莫斯科的第三十五號訓令(颱風行動)………。

    一九四一年六月二十二日凌晨,德軍的北、中、南三個集團軍群越過波蘇邊界,從波羅的海至黑海的兩千公里戰線,分別向蘇聯的三個方向大舉入侵。古德里安的裝甲突擊叢集作為中央集團軍群的開路先鋒,一路所向披靡、勢不可擋,從而使馮-博克元帥麾下的中央集團軍群順利擊潰了蘇聯西部特別軍區,並佔領了明斯克暨白俄羅斯。正當古德里安欲指揮其裝甲叢集繼續向莫斯科方向進擊時,希特勒命令古德里安的第二裝甲叢集並兩個裝甲師併入南方集團軍群,以加強南方集團軍群合圍基輔佔領烏克蘭的作戰力量。當不解其意的古德里安表示反對時被希特勒嘲笑了一通:‘’莫斯科只是一個象徵,目前對我們最重要的是烏克蘭。你不懂什麼叫戰爭經濟,佔領烏克蘭我們不僅可以得到充足的食物保障,而且還可以獲得高加索的石油資源‘’……。從戰術上說,希特勒先取距離最近的軍事要地基輔的決定似乎是正確的。而從戰略上說,以錯過進攻莫斯科的寶貴時間來作為獲得烏克蘭的代價,這買賣也有些得不償失。

  • 5 # 漩渦鳴人yy

    德華人仍然會失敗,而且失敗的會比他們在莫斯科那時候遭到的慘敗,還要來得更加沉重,甚至有可能造成類似於斯大林格勒那樣的,整個一支集團軍全軍覆沒於莫斯科城下,這種慘狀。

    有人說我這是危言聳聽,或者是站在歷史的角度有點兒事後諸葛亮的意思,但是事實上這一點,歷史已經給了我們答案,如果德華人這麼做的話,只會增加前蘇聯在莫斯科附近的防務,上面的準備措施,而不會增加德華人在這場戰役裡面的勝算。

    德國的閃電戰,當然,給人最多的感覺是裝甲車那種勢如破竹,人嘛,尤其是對於局外人,記住的肯定是對自己最憧憬眼球的事情,而不是記住戰場上面某些細小的細節。如果說任何一個主持過成功的閃電戰的將領來到你面前,會和你說,閃電戰真正的意義不是這個。他會毫不猶豫的告訴你,最主要的重點,是戰爭的突然性,打不成戰爭突然性,你閃電戰等於沒有意義,即便你手段再怎麼高明,即便你集中力量再怎麼強大,到頭來只會打成拉鋸戰,不會形成像閃擊波蘭。閃擊法國,甚至是巴巴羅薩前期的一系列優秀的作戰行動這些戰果。

    事實上,不只是在斯大林格勒戰役裡面,已經有所體現,在後來,德華人加緊國內生產,為前線部隊武裝上了虎式坦克,豹式坦克。象式坦克等等一系列先進的武裝裝甲車以後選擇打一個庫爾斯克會戰,優秀的裝甲車並沒有帶來勝利,反而使得華人耗盡了最後一絲氣力,使得東線最後一次戰略進攻破產。為什麼?朱可夫就料準了,你要進攻,好,我就設一個個陷阱,我等你過來鑽,我把你耗死,我把你磨死,把整個突出部經營的就跟一個鐵桶一樣,你裝備再好,又能怎麼樣?你有無敵的戰車嗎?你有百戰不損的精兵吧?不可能,你打這個就有損失,我損失到你受不了為止。

    所以說,如果德華人在不是在6月24號開戰,而是選擇提前幾個月開戰,或者是在古德里安的部隊到達明斯克以後不是劍鋒直指基輔,而是直奔莫斯科過去,那麼前蘇聯的心臟就可能癱瘓,整個蘇德戰爭戰爭結果尚且兩說,但是希特勒本身的也對於軍事上面的認知錯誤,導致閃電戰最基本的突襲開展失去了其意義,使得敵人做好了準備,等著你跟他打,勝利的天平朝敵人傾斜,這一點無可厚非,德國曾經離勝利女神只有一步之遙,但是無奈擦肩而過。

    其實對於這件事情分析本來是到這裡就已經結束了,不過我去翻了一下其他人的回答,確實,說的也沒錯,但是本人最討厭的一件事情是什麼呢?某些人整天事後諸葛亮,天天在那說,德華人從政治,經濟,人物都已經失敗了,所以說德國無論做什麼事情都是失敗的,我們還去分析什麼?我們說歷史,我們學習歷史,還有什麼用啊,整天躺著就跟一條鹹魚就行了呀!

    那我就要說你這個人也是失敗的。

    戰爭本來就是這樣,就是一次賭博,賭對了,你贏了,國家就贏了,你賭輸了,你輸了,國家也輸,你要一開始說國家與國家實力不可避免,或者說國家與國家實力那麼差巨大,我們為什麼要打呢?抗美援朝為什麼要打呢?我們跟美國實力差距這麼大,照樣我們贏了,你拿什麼東西去解釋呢?那我們為什麼要拼搏呢?你這樣的思想說白了,階級固化論,你看看你那點收入,你怎麼跟人家拼爹,拼不了爹,你跟人家爭什麼爭啊,別去工作啦,別去參加競選了,別去拼搏啦,反正你就那副死樣,你就是這樣一種思想,所以扯來扯去,劉禪這個人究竟是傻子還是敗家子?他老爹給他留下這麼多資本,他什麼都不幹,諸葛亮作為一個外人,仍然替他盡心盡力,鞠躬盡瘁,最後被人說成了,哇,整天消耗蜀國國力,整天不把蜀國這個主人放在眼裡,然後又在那說劉禪這個人就是個明君,就是一個聖君無所作為,這就是聖君的樣子。

    亮劍的精神,恐怕在這批人心裡面早就沒了影子,他們只知道一心一意的勸別人安心於現狀,不要去想那些有的沒的。

    但是歷史上那麼多以弱勝強的例子,就不可能誕生了,對於這些事情,你又要怎麼說什麼原因呢?無言以對,還是想狡辯,我等著。

  • 6 # 標籤小編

    溫度太低,坦克,裝甲車,都不能啟動。自認倒黴。技術還需研發。

    閃電戰是對的,策略沒錯。命不好。

    德國發動機沒有英國好,,至今都是。

    記得開發發動機,下次再報仇。

  • 7 # 靜夜史

    並沒有什麼卵用!

    今天的我們,回首過去70多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仍然能夠感受到當年世界各國的縱橫捭闔。作為二戰中最慘烈的戰場,蘇德戰場一直是二戰的重頭戲,斯大林格勒戰役更成為二戰的轉折點。

    而在斯大林格勒保衛戰之前,蘇德兩國在莫斯科進行了慘烈的會戰,最終蘇聯取得慘勝,打破了德軍不可戰勝的神話,德國遭遇到二戰以來的最大挫折!

    很多人說德國折戟莫斯科主要是因為提前到來的冬季,如果德國不去幫助豬隊友義大利掃平巴爾幹半島耽誤了兩個月,德軍完全可以在5月前閃擊蘇聯,並在秋天完成對莫斯科的合圍。屆時沒有嚴寒的幫助,蘇聯只能坐視莫斯科的陷落,最後走向失敗!

    所以很多人認為如果錯過1941年春天的希特勒選擇等一等,到1942年再閃擊蘇聯,勢必就能夠一舉成功,改變蘇德戰爭的戰局!

    1、蘇聯從來不安分

    提到蘇德戰爭,我們習慣上認為德國是主動方,蘇聯是被動應戰,實際上蘇聯從來就沒有坐以待斃。

    1917年十月革命後,共產主義政權由此建立,隨後西方國家開始了對蘇聯持續的圍堵。西方圍堵蘇聯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因為蘇聯的共產主義是資本主義的剋星,無產階級喊的最多的就是“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這讓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惶惶不可終日,所以他們在圍堵蘇聯方面達成了共識。

    但是,1929年的經濟危機沉重打擊了資本主義世界,資本主義社會出現激烈動盪,共產主義運動趁機活躍起來!蘇聯也終於等到了革命輸出的機會!

    對於蘇聯而言,西方國家長期敵視,必除自己而後快。經濟危機後又崛起了法西斯,蘇聯的戰爭威脅越來越近,在這樣的情況下,斯大林開始為謀求蘇聯的國土安全而努力。

    蘇聯在國土西部構築了宏大的“斯大林防線”,作為抵禦西方進攻的堡壘。隨著西方綏靖政策的盛行,禍水東引的危險日益迫近。在這樣的情況下,蘇德走到一起,於1939年8月23日締結《蘇德互不侵犯協定》,明確了在東歐的勢力範圍。隨即二戰爆發,蘇德瓜分波蘭。

    掃平波蘭後,德國準備大舉西進,而蘇聯也開始了馬不停蹄的西進。

    1939年11月,蘇聯進攻芬蘭,在付出巨大代價後,奪取了芬蘭的卡累利阿地峽;

    1940年3月,蘇聯開進波羅的海三國,強行將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併入蘇聯;

    1940年6月,蘇聯搶佔羅馬尼亞的比薩拉比亞地區。

    蘇聯的擴張讓德國大為光火,但此時德國準備進攻西歐,對於蘇聯的擴張只能譴責,而蘇聯的步伐卻並沒有因此停止。

    恢復了一戰前的國土,這只是開始,作為歐洲國家,蘇聯不會允許德國統一西歐,成為西歐超級國家。所以即使沒有德國閃擊蘇聯,蘇聯也會挑戰德國。

    也就是說,蘇聯的擴張帶來的威脅已經不允許希特勒休養生息,甚至全力拿下英國解決後患也不行!於是,1941年6月22日,德國閃擊蘇聯!

    2、德國一直不能停

    從歷史發展的程序看,德國的失敗,是從內而外,從上到下的失敗,而不是幾個戰役的失敗,幾個戰略的失敗!

    因為法西斯本質上是西方資本主義世界扶持起來的一個打手,一個用來打蘇聯的打手。當這個打手將蘇聯打趴下時,打手也就免不了兔死狗烹的結局,這個結局就是西方國家聯合起來消滅德國。

    但是,如今這個打手在還沒有打蘇聯時,就先將自己的主人打得落花流水,這讓西方世界大為意外。所以不得不改變策略,聯合敵人蘇聯一起消滅法西斯。

    而希特勒之所以在閃擊波蘭後沒有立刻進攻蘇聯,主要是因為德國不想落得兔死狗烹的下場。因為在德國打垮蘇聯的下一秒,西方世界就可能將德國也一起踹下懸崖,所以德國必須下下手為強掃蕩西歐。

    首先,德國佔領了很多歐洲地盤,嚴重損害了他國利益,所以他國不會坐視德國徹底消化這些領土;

    其次,戰爭是法西斯模式獲得巨大利益,從而維持法西斯機器運轉的必要條件。戰爭是法西斯轉移國內矛盾,維持法西斯權威的重要手段;

    在這樣的條件下,德國不可能透過休養生息、馬放南山的方式來恢復經濟。由於國土面積狹小,根本不具備抵禦經濟危機衝擊的雄厚積累,所以必須透過掠奪外國資源的方式來補貼國內經濟。

    但是這種掠奪式經濟不可能長久。因為戰爭不可能一直勝利下去,一旦遭遇軍事失敗,勢必會產生嚴重的連鎖反應。因此法西斯從本質上已經決定了必然覆亡的命運只是個時間問題。

    既然失敗不可避免,那麼在何時發動進攻,也就沒有什麼區別,只不過是時間問題。如果德國不在1941年進攻蘇聯,德國法西斯也會在消滅英國的路上!因為戰爭不能停止!

    而如果到1942年還是解決不了英國,屆時英國繼續支援蘇聯,德國的覆亡照樣會很快到來!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 8 # 陽城導航

    希特勒必須趕在冬天進攻莫斯科,而不能等到第二年再進攻。這就好比一個人騎在老虎身上,抓住老虎的耳朵一樣,只能死死的抓住,而不能停下來。

    事實上,希特勒計劃用三個月攻下蘇聯,佔領莫斯科,用希特勒自己的比喻,蘇聯是個破房子,一腳就可以踹塌。事實上希特勒也是這樣乾的,透過三個大包圍,殲滅了蘇聯的主力。可以蘇聯還是不投降,並且希特勒發現了兩個問題,一個是德華人遇到了蘇聯的T34型坦克,一個致命的剋星。另一個是蘇聯的工廠被遷走,一臺機器也沒有留下。於是希特勒意識到蘇聯沒有他想像的那樣簡單,蘇聯一旦用遷走的工廠生產T34型坦克,將對他的4號坦克造成輾壓之勢。他越想越後怕,生怕蘇聯一旦恢復過來就沒有他希特勒什麼好果子吃。

    因此硬著頭皮冒著嚴寒進攻莫斯科。這也是希特勒騎虎難下的原因。結果希特勒還是失敗了。

    因此說,希特勒自已明白,如果他一旦停下來,斯大林就會恢復過來,以他鋼鐵般的意志,趕做以下幾件事:

    第一、在遠離莫斯科的莫扎伊斯克一線建立牢固的防線。使莫斯科近郊免遭破壞。

    第二、動員莫斯科地區以及東部地區的工業轉入戰時狀態,全力生產新型坦克,大炮和戰鬥機,並加快部隊換裝,建立第一批由新式武器裝備起來的坦克部隊,航空部隊與炮兵部隊。

    第三、從全國各地往莫斯科調兵,建立強大的預備隊。用於反攻。

    而希特勒鑑於蘇聯冬天的到來,後勤運輸線的延長,以及游擊隊的襲擊,必然不能建立穩固的防線。有可能在1942年1月份,即蘇聯最冷的季節,遭到蘇軍的突擊,迫使其與蘇軍作戰,遭到新的失敗。

  • 9 # WarOH協虎

    如果提早到1941年夏季也許還有勝算,推遲到1942年春天已絕無取勝可能。原因很簡單,因為希特勒會發現,如果錯過了1941年,進攻莫斯科的行動很可能要一推再推,甚至被迫取消。畢竟,蘇聯人根本不會讓德華人有完成進攻準備的機會。

    如果希特勒取消了第35號訓令,改為在1942年春天進攻莫斯科,那麼中央集團軍的德軍只好停在斯摩稜斯克-布良斯克一線,開始修整、暫時轉入防禦。

    ▲截至1941年9月9日,德軍在蘇德戰場上的形勢圖

    1941年剩下的三個月裡,德軍都將過得不輕鬆,因為秋季連綿的大雨使他們在營地裡飽受煎熬,而接下來的嚴寒則使大量技術裝備失靈。他們一個個縮在行軍睡袋裡或者火堆邊,等待春天和新裝備的到來。

    1942年的春天來得比較遲,直到3月份,蘇德戰場上的積雪才開始會融化,而融化的雪水和秋雨一起把土地變得泥濘,德軍的進攻需要推遲。

    ▲在嚴寒中舉手投降的德軍

    在春季,蘇軍也許會發動小規模的反擊,主要是為了騷擾德軍的作戰準備,但並不會像歷史上那樣猛烈但是無序地反攻。因為歷史上斯大林之所以放心大力反攻,是因為其判斷德軍經過1941年冬季之後已經耗光了預備隊力量。如果德軍沒有在冬季進攻的話,蘇軍對反攻的部署也許會更小心翼翼。

    但無論如何,憑藉著更完整的兩個方面軍,足以遲滯德軍的進攻準備。畢竟,想要在泥濘中推進到斯摩稜斯克,對於德軍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時任西方面軍司令員的朱可夫大將

    到了夏季,蘇軍早已完善了莫斯科方向的防禦部署,而且這一段的部署將會是重中之重。蘇軍從遠東和中亞調來的大量兵馬,都會優先送到莫斯科鞏固城防。而希特勒這時已經因為石油問題,將目光投向高加索。恐怕“颱風計劃”未經發起,便會擱淺。德軍也許能趁著夏季的好天氣在布良斯克和維亞濟馬方向取得一些戰果,但面對莫斯科的堅固城防,將會無能為力。

    最終可以預見的是,希特勒仍會向歷史那樣,在1942年將進攻矛頭轉向西南,不在中央戰場與蘇軍糾纏。

    ▲德軍轉進斯大林格勒

    關於莫斯科戰役,後人已經想象出了無數個可能性。加入德軍沒有幫義大利南下巴爾幹半島,提早在1941年夏天就發動進攻,會怎樣?如果中央集團軍沒有南下幫助基輔戰役,直接攻擊莫斯科,會怎樣?如果推遲到次年春天,又會怎樣?

    然而,蘇德戰爭中,德國失敗的原因,不是德國的坦克太慢,而是蘇聯實在太大了。面對這樣的龐然大物,德國的閃電戰是無法發揮一擊致命的作用的,即便僥倖拿下了莫斯科又如何呢?可以說,蘇德戰爭的勝敗,從德軍開炮的那一刻,便已經昭然若揭了。

    [1]何煒俊.德軍“巴巴羅薩”計劃何以失敗?[J].軍事文摘,2016(09):66-69.

  • 10 # polityW

    筆者認為不會,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其一:莫斯科保衛戰並非蘇德戰場決定性戰役。在蘇德戰場中,完全改變蘇德軍事關係的兩場戰鬥是斯大林格勒戰役與庫爾斯克戰役,在這兩場戰役中,雙方投入的軍隊以及損傷的軍隊是天文數字,才是雙方真正的決戰。而莫斯科保衛戰相對規模就要小的許多了。同時莫斯科的工業在保衛戰初期就已經開始轉移了,而莫斯科的地理位置又不像斯大林格勒那樣是戰略要地,可以說德軍佔領莫斯科除了政治上與精神上打擊對手外,得到的其他東西很有限。

    其二:德軍必須快速打垮蘇聯才能夠勝利。在蘇德戰爭中,雖然我們大家感覺德國很強大,但殊不知,蘇聯更加強大,廣袤的領土,超長的戰略縱深,強大的工業基礎,數不盡的戰爭資源,強大的政治思想工作,變態的徵兵制度,這些都使得蘇聯的恢復能力,持久戰能力遠超德國。簡單些說,德國短時間內無法打垮蘇聯,那麼拼到消耗戰時,德國必輸,所以德國應當用盡一切辦法,短時間內摧毀蘇聯。可以說,等到第二年,德國再回復,蘇聯可能恢復的更多,更強大。

    其三:德國自身問題重重,拖不起。德軍兩線作戰,大家知道,德華人自己不傻也知道,不快速解決蘇聯問題,自己始終處於不利位置,而在拖一冬天看似較好,其實戰局一分鐘都能改變一場戰役,一冬天到時候走勢就不是德國能夠想象的了,而且當時德軍確實有機會拿下莫斯科,故而放手一搏。

    以上純屬個人愚見,切勿較真,非喜勿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能讓扶桑延長花期嗎?日常如何養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