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經武歷史講堂

    你近代史老師正拎著砍刀在趕來的路上,圓明園是英法聯軍燒的,八國聯軍表示這個鍋接的有些無辜。

    我們接下來再來細說圓明園被破壞這個事。圓明園被破壞英法聯軍是罪魁禍首,華人對圓明園的破壞也不遜於英法聯軍。

    首先,火燒圓明園中的帶路黨。圓明園離北京故宮22公里,英法聯軍進入北京後能準確的找到圓明園是有華人做帶路黨的。具體這些帶路黨是誰,還是有爭議的。流傳最廣的是龔自珍的兒子龔孝拱。根據《同治重修圓明園》中記載的

    初有奸人龔孝拱者,遊海上,以詐通於夷,聞圓明園多藏三代鼎彝,龔故嗜金剛刻,至庚申京師之變,乃乘夷亂,導之入園,縱火肆掠……

    後來的《圓明園殘毀考》也採信了這一說法,使得龔孝拱帶著英法聯軍燒燬圓明園板上釘釘。但後來有些史料似乎又指向他人。例如光緒年間的楊雲史就在其《檀青引序》中做了如下記述:

    奸民李某,導聯軍劫圓明園,珠玉珍寶盡出……朝廷稍稍聞圓明園之毀,禍由李某,下獄窮治,誅之,籍其產,以賜文豐家屬焉。

    甚至還有說是北京周邊窮苦的旗人,引導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的。我們且不去爭論究竟是誰帶英法聯軍去火燒圓明園的,至少可以說明一點,中國的帶路黨在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的過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其次,火燒圓明園後的二次毀壞。英法聯軍對圓明園搶掠焚燬之後,圓明園連續遭受多次毀壞,毀壞的主力竟然都是華人。英法聯軍進入北京後,清政府在北京的控制也就崩潰了,在英法聯軍搶掠圓明園後周邊居民蜂擁而至,對殘存建築還文物進行了第二次搶掠。這還不算完,在之後的日子裡很多名人或者高校將圓明園的石雕拉到家裡做擺設或者拉到學校做石景。

    像原北京雙合盛五星啤酒創辦人張延閣家的花園就大量採用了圓明園石雕。像今天的北京大學、北京中山公園、五塔寺石刻博物館裡面都有圓明園的石雕。

    (北京大學殘存的梅石碑的碑記)

    (北京中山公園的青蓮朵)

    (文淵閣碑)

    還有很多精美石雕、石刻都被華人弄沒了,例如露水神臺犀牛座等等

    最後,回答英法聯軍沒燒紫禁城的原因。其實在英法聯軍看來,圓明園是皇家園林,是皇室私產,而紫荊城則不同,紫荊城屬於國家財產不是皇帝的私產。而使臣被中國殘忍殺害這件事錯在皇家,而不在國家,因此作為懲罰也應該搶劫圓明園。

  • 2 # 歷史老陳皮

    筆者認為有以下兩點原因

    1.歷史上,圓明園曾經遭遇過兩次洗劫,在八國聯軍進入圓明園之前,英法聯軍早已捷足先登。一方面,英法聯軍從圓明園裡掠奪了無數財寶,讓八國聯軍有了賊心。另一方面,清政府敗落,對於英國聯軍的惡行沒有采取措施,這給後來的八國聯軍壯了賊膽了。

    2.當時的清政府雖然敗落,但作為傀儡還是給八國聯軍帶來不少好處的。紫禁城是皇權的象徵,如果紫禁城不保,將意味著清政府完全倒臺,這一點都不利於這幫劫匪在華的利益。

  • 3 # 大東北的小豆包

    強調一點,圓明園不是毀於八國聯軍侵華。

    1856年英法兩國對清朝發動戰爭,也就是第二次鴉片戰爭,由於此時太平天國起義在南方風起雲湧,英法實力有太強,結果毫無懸念的中國戰敗,於是1858年簽訂《中英天津條約》、《中法天津條約》這一階段,英法聯軍只是進攻了天津,並沒有進攻北京。

    第二次鴉片戰爭示意圖

    1859年,前來換約的英法代表,攜艦隊而來在天津大沽口外示威,結果看著英法艦隊不爽的清軍,就對準英法艦隊開了炮,這是第二次大沽口戰役,結果令人意外的事,大清朝這次居然贏了,居然擊沉擊傷10餘艘英法軍艦,不過也徹底激怒了英法兩國,兩國隨後對清軍擴大戰爭,1860年英法聯軍在天津登陸,隨後攻佔天津,進攻北京,而後就是著名蒙古僧王僧格林沁率領的蒙古騎兵與英法聯軍大戰,結果一敗塗地,然後就是咸豐皇帝逃跑到承德,英法聯軍繼而攻佔北京,搶劫併火燒了圓明園。從此萬園之園就變成了今天的殘垣斷壁。

    1860年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

    第二次鴉片戰爭後,逃往承德的咸豐帝死在了承德,隨後中國開啟了慈禧時代。慈禧在位期間為了享受,在光緒皇帝在位期間,建造了頤和園。這就是後來所說的慈禧沒錢建設海軍,卻有錢建設慈禧過生日的頤和園。

    八國聯軍是1900年義和團運動時期,喪心病狂的慈禧向全世界宣戰,最後八國聯軍攻佔北京,慈禧遠遁西安,大清朝的首都再次被外華人佔領。這次八國聯軍當然又對包括紫禁城、頤和園等在內的皇家園林和宮殿進行搶劫,至於這次這次沒有徹底毀壞紫禁城,究其原因是八國聯軍與以往的中國遭遇的外族侵略不同,他們雖然是侵略者,卻標榜著文明,對清朝的這次戰爭,他們也宣稱是為了懲罰野蠻,並不是為了徹底滅亡中國清朝政府,他們也都很注意國際輿論的影響,因此儘管他們也大肆劫掠和搶劫,但是並沒有對紫禁城等宮殿進行大肆的破壞。

    1900年進入紫禁城的八國聯軍

    最後在強調一點,圓明園在1860年就已經被燒燬,作案者英法聯軍。

  • 4 # 青言論史

    首先需要糾正一點——圓明園早就在八國聯軍侵華前四十年前就被付之一炬了,和八國聯軍的關係不大;其次,這也是一種政治的博弈結果。

    首先需要承認的是,英法對圓明園的那一把大火,不僅僅對華人造成了巨大的傷害,還造成了西方對這種不文明行為的一定程度的聲討,比如大名鼎鼎的文豪雨果就曾經質問過這種行為的合理性。因此,在四十年後,這種行為就被一定程度地禁止了。

    其次,做事也不能做絕,這是個基本原則。如果把清朝逼急了,那就會真的發動舉國之力和八國幹,那樣對於八國來說未必是一件好事,因為一個還存在著的、還有償還能力的、能夠和它們發生貿易關係的清朝更符合他們的利益。

    第三,八國內部也有矛盾。比如美國,就一直不贊成對中國發動戰爭,他們更想在其中扮演一個調停者的角色;還比如日本,日本更加覬覦的是故宮裡面的寶藏,他們更想擭取而不是焚燬,所以他們也不會選擇焚燒。

    說到底,紫禁城的逃過一劫,並不是列強的大發善心,而是各種利益和政治的考量才做出的決定而已。

  • 5 # 老豬的碎碎念

    《不同的鏡頭於圓明園被燒前》

    鏡頭:法方要求燒紫禁城,英方要求燒圓明園 13日至16日,英法的強烈要求下,中方陸續把其他俘虜放還,問題是聯軍一看這些俘虜就冒火了,總共俘走39人,活著回來的僅18人,有些人的屍體乾脆被大卸八塊,還有些人腐爛得沒法瞧了,還有些人找不到屍體了。再聽聽活人的講述,更是毛骨悚然。這個野蠻的政府。冒火與悚然之餘,英法方面召開了會議,不開不行,這事兒,百年沒遇過呢。巴夏禮是中國通,他知道,對華人來說,殘酷虐待囚犯,甚至要他們命,並不是什麼出格的事。但是對英法這些來自西方的夷人來講,那就太出格了。 

    英法都同意懲罰清方,按他們的遊戲規則,也就是萬國公法規定,凡使臣性命不保,它日城破,雞犬不留。但是兩人提出的懲罰方式有異。額爾金的意見是:第一,這些可憐的俘虜是在圓明園內受到虐待的,那麼我們就必須將這個園子夷為平地。(格蘭特將軍附議此點。巴夏禮更附議些點。英國的隨軍牧師孟紀不愧是負責靈魂那塊的,乾脆認為,中國的圓明園甚至不抵一個英國士兵的性命。沒辦法,可惡的外國佬就是這麼看重他們的個體生命。他們不知道,有些人可以死得輕於鴻毛的,以為所有人的死都重於泰山)。第二,應由中國政府出錢,在天津設立紀念碑,用滿文、英文、法文刻上清政府低頭認罪的碑文,落成後由清方大臣護送死者屍體前往天津參加揭幕儀式。

    法國公使葛羅對額爾金的意見表示反對:第一,圓明園沒有設防,嚴格說來非交戰區,燒了人家,乃無益之報復(孟託邦將軍附議這一點)。第二,立碑一事不好辦,清政府驕傲慣了,受不得這等侮辱,刺激他們過分了,說不定會影響我們的談判。第三,實在想報復,咱就燒北京的皇宮吧,燒皇宮比燒一個園子,更能讓清朝統治者印象深刻。額爾金不同意燒皇宮,因為進京前,答應人家留京王大臣了:人家和平開放永定門,咱進去後不擾民不燒搶。現在燒人家皇宮,不是咱不講信用了嗎?再說了,北京居民沒惹咱,燒皇城,相當於燒北京,何苦跟人家的百姓過不去呢?至於天津不立碑,額爾金倒是同意了。最後他就堅持一條:燒圓明園!不燒偶咽不下胸中那一口惡氣。法國攔不著人家,也就不管了。於是雙方各自制訂了自己的最後通牒。  

    10月16日,英方向清方提交最後通牒:第一,拆毀圓明園;第二,賠償被虐待致死的英方人員補卹金30萬兩;第三,賠款未付清之前聯軍駐守天津。10月17日,法公使向清政府提交最後通牒:第一,卹金20萬兩;第二,將虐待俘虜的清方官員嚴加治罪;第三,讓出城內肅王府的公館作為法國使館;第四,給還康熙年間各省天主教堂及傳教人的墳塋、田產、房屋。

  • 6 # 霍小兵的星星小咖

    圓明園是第二次鴉片戰爭付,英法聯軍中的英軍以及大清民眾一起燒的。

    起因是清庭虐待英方外交人員和媒體人,造成包括婦女兒童在內多人死亡。英方為報負滿清皇帝,燒了皇家園林圓明園。

  • 7 # 藍風破曉

    圓明園和紫禁城的意義完全不同,圓明園就是一個皇家園林,而紫禁城卻代表了清政府最高機關。

    圓明園被燒了兩次,一次是1860年,英法聯軍打進北京城後,燒了圓明園,而且擄走很多的寶物;第二次就是八國聯軍進入後,再次燒了圓明園。

    表面上看紫禁城很幸運,沒有遭到“八國聯軍”的毒手,但其實際上,不燒紫禁城是大有原因的。

    紫禁城沒有被“燒”的原因之一是“不敢燒”,也是不能燒

    紫禁城是清政府最高權力機關所在地,如果八國聯軍“不開眼”,一把火把紫禁城燒了,那麼麻煩就來了。

    首先是,清政府的高階領導們沒有了上班的地方,會處於一種“無政府主義”狀態。

    大家都知道,八國聯軍打進北京城,主要是“想割地賠款”的,連政府都沒有了,和誰談判?誰給你地,誰給你錢?這麼聽話的政府到哪裡去找?

    另外,八國聯軍在京城,需要吃飯喝水,這可不是一人兩人,這是八個軍隊,人吃馬喂的,糧食從哪裡來?沒有清政府的支援,估計這些都是不容易的事情。

    其次,如果把紫禁城燒了,會激起朝野上下極大的憤慨。如果引起巨大的民變,八國聯軍該如何收場?雖然帶來的人不少,可是明槍易躲暗箭難防,難保有人不被暗算,難保中國大量的人不會拼命。

    所以,紫禁城不能燒,八國聯軍也“不敢燒”。

    有人不讓燒“紫禁城”

    雖然燒燬“紫禁城”風險很大,但也很難說,八國聯軍裡沒有愣頭青。如果衝動之下,燒了紫禁城,那麼,各種風險可能就會降臨。於是有人不讓燒紫禁城,這誰不讓燒呢?

    一個是美國,一個是日本。

    美國不讓燒紫禁城,是因為美國一邊扮演著“強盜”的角色,一邊又鼓吹世界和平。前面有國家提出“瓜分中國時”,美國就不同意。這次燒紫禁城,美國更是不同意。對於這個新崛起的北美新貴,大家還是比較尊重,燒燬紫禁城從“有可能變為了不太可能。"

    另外,日本人也不同意燒燬紫禁城,因為裡面的寶貝很多,日本的心思在那些宮裡的寶貝上面。

    所以,紫禁城在這兩家的保護下,躲過了被燒的命運,這是第二個原因。

    八國之間,提前有約定

    在進入北京城前,八個國家之間互相有約定,不損害故宮,要有些底線,要保留古蹟,要保護文物。

    在進入北京城後,說是要保護文物,都保護到了自己口袋裡。至於紫禁城,明面上要能過得去,不能進行燒燬或損壞。

    雖然,這種約定的約束力不是很高,但還是有那麼一丁點的作用。

    紫禁城沒有被燒,主要原因是:聯軍不能隨意燒,害怕影響生活,害怕影響“割地賠款”;美國和日本在現場有阻攔,不讓燒;入城之前有約定,不能隨意破壞紫禁城。

  • 8 # 歷史大學堂

    咸豐十年,公元1860年,英法侵略聯軍攻佔北京城,掠奪世界第一大皇家園林——圓明園無數珍寶之後,一把大火將其付之一炬,成為大類歷史上最大的文化浩劫,更成為我中華民族切膚之痛。

    平心而論,中華民族的歷史對於外國來說,道義上幾乎是沒有汙點。然對內則恰恰相反,王朝的更迭,大多是血雨腥風,枯骨成山,這就是中國封建歷史程序之鐵律。

    相比之下,歐洲人的封建統治方針恰好與我們相反。對外,必要時他們可以輕而易舉的放棄道義而專注利益,甚至成為強盜之流也在所不惜,而對內卻是各種法律規章,以明文自居。這一方針規律在兩次鴉片戰爭中,表現得淋漓盡致。

    圖1 第一次鴉片戰爭前清朝及周圍形勢

    為了解決國內生產資料過剩之危機,英華人想方設法地要開啟中國市場。英華人曾經試圖使用國際建交,合理之方式開啟中國市場。說實話,要是英華人的計劃順利成真,對於兩國來說,都是利國利民之好事兒。那麼為什麼英華人的計劃沒能在中國實現呢?說白了,還是英華人不瞭解封建中國之國情。中國的封建專制統治需要的是一潭死水一般的“穩定”,並不需要什麼商業上的興起。同時無知傲慢的清朝統治者,更是根本沒把當時已經稱霸世界的大英帝國當回事兒,致使中國錯過了這次與世界接軌之良機。

    那麼英華人會甘心就此罷休嗎?當然不會,強大的征服慾望以及巨大的貿易逆差讓英華人無法死心,不死心怎麼辦?合法的不行就來非法的,賣不成商品就改販毒,這就是“文明人”之行徑。而當中國清政府禁毒之時,英華人就又打著“文明”的幌子,悍然發動侵華戰爭,實現以武力以達到販毒合法化之目的,同時殖民了我香港島之企圖。這就是第一次鴉片戰爭。

    圖2 鴉片對華人的毒害

    俗話說:有其一,必有其二。也就是說,還有“第二次鴉片戰爭”,那麼這一次又是為了啥?

    這一次,坦誠地說,中方在外交上處理不當在先。在當時,中國的主要外交手法就是一個“拖”,第二個就是“躲”,所謂的“拖”和“躲”都是極不坦誠之所為。遲遲不能履行條約進入廣州城的英華人急了,在“中國通”巴夏禮的策劃下,以同樣不光彩之手段藉口“亞羅號事件”發動了對廣州城的攻城戰爭,結果不到一天廣州城落入敵手,兩廣總督葉名琛成了英華人的階下之囚。當然,法華人並沒閒著,而是欣然地接受了英華人之邀請,以“西林教案”為由,成為英華人之幫兇。取得廣州勝利的英法人,還不肯罷休,他們企圖繼續北上,要求與中國皇帝換約,並要求皇帝同意在北京建使館,與中央政府直接進行外交事務。

    圖3 英軍在廣州遇襲

    建使館,這在今日看來無比正常的外交活動,在當時之天朝是不可接受的,“不可教化”之西人進駐北京城,這還了得?咸豐皇帝斷然拒絕西方人之請求,甚至不惜與英法決戰。這並不僅是咸豐皇帝以及中國官員的無知,更是時代不可逾越之侷限。與西方國家相比,天朝之落後不但是軍事,更是思想與科技知識,是核心競爭力的全面落後。面對中國皇帝的強硬拒絕,英法聯軍再次發動軍事打擊,這一次是直逼天津大沽口。儘管在戰鬥打響之前,咸豐皇帝已經在大沽口做了精心佈置,實際戰鬥中,也有重創英法艦隊之戰績,但還是沒能抵禦住英法聯軍的堅船利炮之強攻,英法聯軍成功登陸,向首都北京進軍。咸豐皇帝決心死戰,派出自己最精銳之師,由最信任的得力干將蒙古親王僧格林沁領軍,在通州張家灣與英法聯軍決一死戰。

    張家灣一戰稱之為“死戰”絕不誇大,我最精銳之鐵騎,在敵軍槍林彈雨之中奮勇向前。只是,縱然有視死如歸,氣拔山河之勢,然則血肉之軀如何抵擋荷槍實彈?面對著巨大之傷亡以及戰鬥完全呈一邊倒之事實,僧格林沁終於承認了中西之間的巨大差距。兵敗如山倒,精銳鐵騎全軍覆沒,將士之鮮血染紅了京郊大地,除了悲壯,僅存扼腕。咸豐皇帝到底沒有御駕親征,戰死沙場之勇氣,於是選擇逃遁熱河行宮,攜帶家眷老小秋狩去了。

    圖4 英法聯軍進軍京津 形勢圖

    取得城郊之戰勝利的侵略者本應該乘勝追擊,直抵京師才對,然而侵略者們竟然放慢了腳步,修整部隊。其實,外華人之所以停下來,是因為他們的子彈打光了。他們低估了華人抵禦外辱侵略之決心,而對現代軍事幾乎一竅不通的中國將領,根本不知道敵人的尷尬處境,從而錯過了扭轉戰局之良機。

    就在這段英法聯軍“修整”時期,英華人又有自告奮勇者,要前往紫禁城與中國皇帝談判,此人正是巴夏禮,沒錯就是那位製造“亞羅號事件”的巴夏禮。可惜比較“悲劇”的是這位巴夏禮前腳進入北京城,後腳就連同他的同事們成了階下囚。又因為這巴夏禮頻頻出現在華人之視野,則被清政府當局誤認為,他乃英國重量級人物,以為以他為人質,可迫使英法頓首退兵,因此如獲珍寶。咱們回過頭來看,難道“中國通”巴夏禮不知道自己根本見到中國皇帝,即使見到皇帝也不可能談判而達成換約和建使館之目的嗎?不然,此乃緩兵之計,巴夏禮以自己為人質,拖住清廷政府與英法聯軍周璇,從而贏得了後勤補給之寶貴時間。巴夏禮這一招鋌而走險還真就達成目標,有了彈藥的英法聯軍持續對清廷軍事施壓。

    圖5 哈里·斯密·巴夏禮爵士(1828-1885),19世紀英國外交家

    關於如何處置巴夏禮,此時“流亡”熱河的咸豐皇帝一再指示“殺之而後快”,而留守北京,全權代表恭親王奕訢卻不敢如此妄為。對待外國囚徒們也是從最初的“鞭子燉肉”到給予優待,僅限制人身自由而已。英法聯軍此時已經兵臨城下,奕訢無奈只能將巴夏禮之流釋放。得以自由的巴夏禮,就成了英法聯軍北京城之嚮導。

    中國首都之繁華浩瀚令侵略者們驚歎不已,無數奇珍異寶更讓洋鬼子們垂涎三尺,流連忘返。而紀律相對敗壞的法華人,已經開始偷摸砸搶,順手牽羊。在關於如何迫使中國皇帝屈服的討論會上,法國最高指揮官葛羅直接提議炸燬紫禁城,還好有點理智的英華人制止了他的野人行徑。目的當然不是為了保護人類文明,而是出於政治目的考慮,他們不是來中國改朝換代,而是攫取利益,炸了紫禁城中國皇帝就得下臺,後果很嚴重。那怎麼辦?這時,又是巴夏禮站了出來,提議將我們無恥的侵略黑手伸向圓明園,那裡就相當於我們的白金漢宮,是皇帝的私人財產。其實,圓明園之恢宏,豈是一個白金漢宮可以比擬?

    圖6 額爾金

    英軍最高統帥詹姆斯-布魯斯,也就是英國貴族額爾金,欣然接受了巴夏禮之提議,經過英國首相帕麥斯特之支援下,就有了人類歷史上對文明最大破壞的悲恥行為,掠我中華名族瑰寶無數又一把大火將其付之一炬,熊熊大火燃燒了三天三夜,濃煙滾滾,火光通天。世界皇家園林之最,最終沒能逃過歷史的浩劫,更成為我中國民族無法平息之創痛。正如法國作家雨果先生給法軍上位巴特勒的“表彰信”諷刺所述:這就是自詡為“文明”的歐洲人,對“野蠻”國度之行徑。侵略者的卑劣將永遠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永遠,永遠!

    筆者並不贊同將我們的歷史傷痛轉化為報復性民族仇恨,更不願看到對人類文明的進一步摧殘而產生快感,只希望它的璀璨能夠永遠地被傳承,而不是隻能停留在圖片和記憶之中。願世界人民遠離戰爭,願低階錯誤不再重現!

    文:王金百

  • 9 # 董江波

    八國聯軍侵佔北京,燒搶了圓明園,沒動紫禁城,原因很簡單,圓明園是清朝統治者的私家園林,搶了燒了,算是警告清朝統治者要聽洋人話。

    而紫禁城不一樣,那是清朝的辦公場所,你燒了搶了,那不就相當於滅國嗎?

    八國聯軍的目的就是逼迫清朝統治者投降,割地賠款,成為八國集團的商品傾銷殖民地,而不是佔有國土。

    所以,八國聯軍即沒必要,也不敢燒紫禁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紅樓夢七十回,李紈丟了塊手帕為什麼那麼著急尋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