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糖瓜歷史

    說起松贊干布,不得不提文成公主,吐蕃王朝第33任贊普,是實際上吐蕃王朝的立國之君,松贊干布也是一位很有才華的吐蕃國君。

    松贊干布在父親被人加害之後,在其叔父以及宰相的擁簇下,登上了贊普的寶座,也就是王位,松贊干布在位期間,平定叛亂,大肆的開擴疆土,真正的統一了西藏,而後,派遣使者出使唐朝,迎娶了文臣公主,引進唐朝多項技術以及糧食,文化等,這讓吐蕃一下有了崛起底蘊。

    而後,松贊干布逝世,吐蕃內亂,和親之好也是到此為止,隨後吐蕃對唐朝邊境進行無止境的騷擾,雖然大唐名將郭子儀等大將對吐蕃進行反擊,但是作為當時高原上的強權之一,有地處青藏高原,又是馬背上的民族,豈是那麼容易滅亡的,安史之亂之後,吐蕃對大唐甚至進行了毀滅性的打擊,甚至多次佔去大唐領土。

    8世紀末葉以後,吐蕃統治階級的內部矛盾日趨激化。王室內部互相爭奪,使吐蕃陷於分裂。吐蕃將領之間又發生混戰,給人民帶來了更大的災難。848年(大中二年),沙州(甘肅敦煌)人張議潮發動起義,唐人群起響應,很快佔領了沙州。接著,張議潮又派兵攻取瓜、伊、西、甘、肅、蘭、鄯、河、岷、廓(以上地區在今甘肅、新疆、青海境內)等十州。851年(大中五年),張議潮遣其兄張議潭奉沙、瓜等十一州地圖入朝,唐宣宗在沙州置歸義軍,以張議潮為節度使,河隴地區又重新為唐朝所控制。

    而在吐蕃內亂結束以後,國內又出現多股起義軍,直接導致吐蕃王國滅國。

  • 2 # 黑兔子牙

    松贊干布的出生年代還沒有定論,多數學者認為他是公元617年出生(可能比這要早一些),629年繼位為贊普。《敦煌本吐蕃歷史文書》說他繼位之初,“父王所屬民庶心懷怨望,母后所屬民庶公開叛離”,在內部不穩的情況下,象雄、蘇毗、達布、工布等新附的小邦也公開反叛。松贊干布雖然是十三歲就親政,但是他立即採取堅決措施鎮壓各種反叛勢力,“對進毒為首者諸人等斷然盡行斬滅,令其絕嗣。其後,叛離之民庶復歸轄治之下。”松贊干布為鞏固新建立的吐蕃王朝,採取了一系列影響深遠的重大措施,在西藏曆史上起了巨大的作用,因此他被後人公認為吐蕃王朝的建立者。

    松贊干布的業績可以歸納為三個主要的方面。一是創制了通行至今的藏文和制定法律。按照藏族先民社會發展的程度,還在小邦林立的時期就已經有了使用文字的需要,很可能有一些地區使用過某幾種不太完備的文字。松贊干布繼位後不久就派遣吞米桑布扎等貴族子弟到印度去學習文字學,回來後創制了採用拼音的藏文,並且立即使用在吐蕃王朝的行政管理上。松贊干布以極大的熱情推行藏文,使得西藏的古代文明進入一個嶄新的階段。松贊干布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以保證王室和貴族的統治地位,規範社會各個階級的行為準則,鎮壓屬民的反抗。贊普之下設大論一人(後期增加到多人)、副大論一人,協助贊普掌管軍國大事,又設內大論一人,副內大論一人,掌管內政,設司法大臣掌管糾察和司法。他還規定各級官員的品級、職權,以瑟瑟、金、銀、銅、鐵製作的章飾(告身)區分為十二等,嚴格規定社會個階層的身份地位,身份不同的人受到傷害,對犯罪人的處罰從賠償命價銀11000兩到10兩不等,以下犯上的還要伴以處死、抄沒家產等,盜竊國王貴族和平民的財產處以

    從100倍到8倍的罰款。隨著階級劃分得到法律的保障,吐蕃社會上殘留的氏族部落血緣關係的社會作用被抑制和削弱王室職權的權威在社會上確立起來。二是建立了一套軍政、軍民結合的行政體制。松贊干布把雅魯藏布江中下游劃分為四個如(ru,亦譯為翼),即以拉薩為中心的伍如(dbu-ru,中央翼),以乃東為中心的約如(gyo-ru,左翼),以南木林為中心的葉如(gyas-ru,右翼),以拉孜為中心的如拉(ru-lag,分支翼)。按《五部遺教》的記載,每一個如又分為上下兩部分,每如設將軍一人,副將一人,分領上下部,各有四個千戶所,每個如另有一個小千戶所,《智者喜宴》說每個如還有一個直屬贊普的禁衛千戶所,合計四如有四十個千戶所。在征服象雄和蘇毗後又將如-千戶所的體制推行到象雄和蘇毗,象雄設十個千戶所,蘇毗設十一個千戶所,合計全吐蕃有六十一個千戶所。千戶所設千戶長,由贊普任命,有特殊功勞的大臣可以受封為世襲千戶長。吐蕃的四如和千戶所的劃分是按地域而不是按氏族,因而是超越氏族部落的血緣關係的王朝的行政機構。各個千戶所之下又劃分為若干個部落,部落設部落長、先鋒官、農田官、財稅官、文書等官職,管理部落的生產、軍事、賦稅等。從敦煌出土的文書和新疆發現的吐蕃王朝時期的藏文木簡看,各部落中有多種姓氏已是普遍的現象,甚至一些部落中還有外民族的人摻雜其中,這說明吐蕃王朝時代的部落也在轉變成為一級行政機構。三是繼續進行統一青藏高原的事業。在征服象雄和蘇毗之後,新興的吐蕃王朝繼續向東北方向擴張。當時在青海湖周圍是吐谷渾王國,吐谷渾王室是從東北遷徙來青藏高原的鮮卑的一支,其統治的臣民多數是當地的西羌部落,吐蕃為統一與自己有親緣關係的党項和西山八國等西羌部落,同時打通與經濟文化發達的黃河流域的通路,力圖兼併吐谷渾,松贊干布親自領兵會同象雄攻擊吐谷渾,佔領吐谷渾大部地方,吐谷渾向唐朝求救,於是吐蕃和建立不久的唐朝發生了軍事衝突。松贊干布在帶兵圍攻松州,唐蕃互有勝負的情況下,轉而向唐朝求親,爭取與唐朝建立友好關係。

    松贊干布作為吐蕃王朝的一代英主,雄才大略,在統一青藏高原的大部分地區的同時,努力擴大與周圍各國的經濟文化交往。他先派大臣噶爾東贊域宋(《唐書》記作祿東贊)到尼泊爾,迎娶尼泊爾國王鴦輸伐摩的女兒毗俱砥(藏文史籍記作赤尊公主)為妃。640年,他又派噶爾東贊域宋等人到長安(今西安),向唐朝求親。經過多方努力,唐太宗同意一宗室女文成公主嫁松贊干布,並派禮部尚書江夏王李道宗持節護送。641年文成公主入藏,《唐書》記載松贊干布親迎於河源,表現了吐蕃王朝對文成公主入藏的重視。赤尊公主和文成公主的入藏,增進了吐蕃和南亞及中原地區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交往,一些生產技術和工藝傳入吐蕃,並有醫藥和歷算等書籍傳入,促進了吐蕃經濟文化的發展。赤尊公主和文成公主都是佛教信徒,相傳文成公主還帶來了佛像和佛教僧人,兩位公主在拉薩興建了大昭寺和小昭寺,供奉文成公主從長安帶來的釋迦牟尼像,成為西藏最早興建的佛教寺廟。松贊干布還在拉薩紅山(布達拉山)修建規模宏大的宮室,顯現了吐蕃王朝時期發達的建築工藝。文成公主在吐蕃生活了將近40年,於680年去世,千餘年來藏族人民中流傳著許多讚頌她的故事。

    在松贊干布在世的時期,吐蕃之間建立了和平友好的關係,雙方使節來往逐年增加。645年唐太宗親征高麗後返回長安,松贊干布派噶爾東贊域宋到長安祝賀凱旋,並顯高七尺的黃金鑄成的鵝作為禮品。648年唐朝使臣王玄策奉命出使天竺(印度),適逢天竺發生戰亂,唐朝使臣被搶劫,王玄策逃到吐蕃,松贊干布派兵幫助,並徵兵於尼泊爾,由王玄策帶領前往天竺,平定了戰亂,使唐朝使團順利返回,並獻俘於長安。後來王玄策在唐高宗顯慶三年(658年)還經過吐蕃出使天竺,至今在西藏吉隆縣還儲存有題為《大唐天竺使出銘》的摩崖石刻(索朗旺堆主編《吉隆縣文物志》,西藏人民出版社,1993),成為唐蕃這一段友好合作的歷史見證。649年夏天唐太宗去世,唐高宗即位,遣使入蕃告喪,並封松贊干布為駙馬都尉西海郡王,松贊干布派專使到長安弔祭,並上書表示對唐高宗即位的祝賀和支援。唐高宗又晉封松贊干布為“[宗貝]王”,還刻松贊干布石像立與唐太宗的昭陵之前,以示對吐蕃贊普的重視。

    650年松贊干布去世後,因其子貢松貢贊先死,由孫子芒倫芒贊繼位為贊普,由大臣噶爾東贊域宋輔佐朝政。噶爾東贊域宋繼承松贊干布的方針,完善法律,清查戶籍,確定稅負,安定吐蕃內部。他還利用吐谷渾王室的內爭,多次帶兵攻擊吐谷渾,甚至不惜與支援吐谷渾的唐朝發生衝突。667年噶爾東贊域宋死於吐谷渾地方,由他的幾個兒子總攬吐蕃內外朝政。670年,唐朝為了支援吐谷渾,出動十幾萬大軍護送吐谷渾王還青海,噶爾欽陵調集吐蕃二十多萬軍隊迎戰,在青海湖南面的大非川之戰中,唐軍覆沒。從此吐蕃牢固控制了青海湖地區,並進一步與唐朝爭奪隴右、河西走廊、安西四鎮,力圖取得對絲綢之路的控制權,獲得更大的經濟利益。676年去世,其遺腹子都松芒波結被立為贊普,噶爾欽陵繼續掌政。由於噶爾氏家族長期專權,與其他貴族產生矛盾,同時也威脅到贊普王權的鞏固,都松芒波結長大後,於695年到698年對噶爾家族進行討伐,欽陵在青海宗喀地方兵潰自殺,,其弟贊婆及兒子莽布支率部眾投降唐朝,贊婆受封為輔國大將軍歸德郡王,莽布支先封安國公,後以戰功晉封撥川郡王,其後裔世代在唐朝擔任官職。

    都松芒波結剪除噶爾家族後,吐蕃王權得到加強和鞏固,但是不久以後都松芒波結於704年在遠征雲南南詔時去世,其子赤德祖贊繼位,年僅一歲,由其祖母沒廬氏赤瑪類聽政。這一時期唐朝處於女皇帝武則天的晚年,唐蕃雙方都被連年戰爭所困,希望恢復和平友好,都松芒波結在世時,赤瑪類就曾為他向唐朝求親,其後又為赤德祖贊向唐朝求親。705年武則天去世,唐中宗繼位,707年唐中宗以其侄子李守禮的女兒為自己的養女,封金城公主,許嫁赤祖德贊。710年唐中宗派專使和吐蕃的迎親使者一起護送金城公主入藏,唐中宗親率百官隆重送行到陝西始平縣,唐朝君臣還和吐蕃的迎親使者聯句和詩,歌頌吐蕃和好。唐朝還因吐蕃的請求,把黃河九曲之地賜給金城公主為湯沐邑。金城公主還帶了大批工匠、雜技藝人和佛教僧人等,他們對吐蕃經濟文化的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金城公主入藏後,吐蕃雙方維持了幾十年的和平友好局面。731年赤祖德贊和金城公主遣使向唐朝請求《毛詩》、《禮記》、《左傳》等,並要求定界互市。赤祖德贊在表文中說:“外甥是先皇帝舅宿親,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樂。”733年唐蕃雙方在赤嶺(青海日月山)立碑定界,於赤嶺、甘松嶺互市,雙方邊將和官員參加,並通告各地,雙方和好禁止互相搶掠。

    不久,由於雙方統治階級都想擴大自己的權勢,而且邊將也想從戰爭中獲取功名,唐蕃之間的戰事又起。吐蕃北面與突騎施聯合,東南與雲南的南詔聯合,751年南詔王閣羅鳳投靠吐蕃,吐蕃封閣羅鳳為“贊普鍾”(意為贊普弟),合兵對唐朝造成嚴重威脅。唐蕃戰爭的規模擴大,雙方在交界地區的戰爭相持不下,都出現了一批擁兵自雄的將領。約在754年,擔任大論的末東則布和朗邁色等作亂,殺害贊普赤德祖贊,到755年吐蕃王朝才平定叛亂,執殺為首的叛臣,抄沒其家產,流放其親屬。並由年僅十三歲的赤松德贊繼位。就在這一年唐蕃雙方的力量對比發生了重大的變化,由於唐朝發生“安史之亂“,唐玄宗從長安逃到四川,唐朝抽調大量對付吐蕃的軍隊去平亂,使得西面的防務空虛,吐蕃乘機佔領了隴右、河西、安西四鎮唐朝的大片地區,並在763年10月,乘唐朝君臣不和之機,集中約二十萬軍隊東進,直入長安,唐代宗倉皇出奔陝州。吐蕃軍佔領長安僅十五天,但是還是立了金城公主的侄子(實際上與金城公主同輩)廣武王李承宏為皇帝,並設定百官,只是由於不適應長安秋季的酷熱,吐蕃軍中疾病流行,加上唐朝勤王之軍逼近,吐蕃軍自動退出長安。在赤松德贊在位的時期,吐蕃王朝的轄地大大擴張,東面與唐朝大體上以隴山為界,還多次進到寶雞,威脅長安,北到寧夏賀蘭山與回紇相接,南面以南詔為屬國,西面盡有安西四鎮,在中亞與大食相抗。據藏文史籍記載,此時吐蕃還一度進到喜馬拉雅山以南的恆河北岸。說當時的吐蕃王朝幅員萬里,並不為過。

    吐蕃王朝的武力擴張,固然給各族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痛苦和破壞,但是在另一方面,戰爭也極大地促進了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漢地出產的綢緞、茶葉等物品,逐漸成為藏族各階層人民的生活必需品,而吐蕃的畜產品和藥材等也大量流入漢族地區,吐蕃的服飾和工藝、馬球運動等,也對唐朝產生過重要的影響。

    吐蕃後期的歷史中,佛教佔有了重要的地位。松贊干布時期已開始有佛像的傳入,其後在是否允許信仰佛教的問題上發生過尖銳的鬥爭。赤松德贊繼位後,清除反對佛教的大臣,從印度迎請寂護(希瓦措)和蓮花生大師,大規模地發展佛教。蓮花生以佛教的世間神的理論,將西藏原來信奉的山神、湖神、龍神等納入大乘佛教的神靈體系之中,創制了一整套的祭祀供奉的儀軌,便於在吐蕃社會推行佛教。767-779年修建了桑耶寺,並剃度“七試人”出家,使桑耶寺成為西藏第一座正規的佛教寺院,同時透過藏族的貴族子弟出家為僧,建立了佛教在吐蕃發展的根基。從那以後佛教在吐蕃發展很快,赤松德贊和他的兒子牟尼贊普、赤德松贊都不遺餘力地扶植佛教。佛教寺院和出家僧人的費用都由王室以臣民的稅賦供給,同時寺院和僧人也在王室的嚴格控制之下。為管理佛教,專門設定了教法官員。後來赤德松贊把自己幼年時的佛教老師孃定埃增委任為缽闡卜,封給他土地和屬民,讓他掌管軍政大事,地位在所有大臣之上,被稱為“僧相”。815年赤德松讚的兒子赤祖德贊(熱巴巾)繼位後,進一步推行尊崇佛教的政策,修建寺院,增加僧人,大規模翻譯佛教經典。在他們父子在位的期間,吐蕃的佛教取得了飛速的發展,敦煌文書中大量精美的藏文佛經寫卷,數量僅次於漢文寫卷,就是吐蕃佛教的文化遺產。規定由七戶百姓供養一個僧人,使佛教僧人成為社會上的一個特權階層,同時用法律規定對那些對佛教僧人稍微表露出一點不滿情緒的人進行嚴厲的鎮壓。因此激化了僧俗之間和統治集團之間的矛盾。最後在841年赤祖德贊被反對佛教的大臣暗殺,其兄朗達瑪被扶上王位。843年朗達瑪下令禁止佛教,殺害僧人首領,強迫僧人還俗,關閉寺院,毀壞佛像、佛經,史稱“朗達瑪滅佛”。但是強力禁止佛教並沒有緩和社會矛盾,反而激起僧人的反抗,846年朗達瑪被僧人拉隆貝吉雲丹射死。朗達瑪死後,他的兩個兒子允丹和微松各有一派大臣支援,雙方為爭奪王位爆發了內戰,掌握軍權的將領也隨即發生混戰,長達二十多年。統治集團的混亂又在869年引起平民百姓的反上之亂(或稱奴隸平民大起義),877年起義軍發掘贊普王陵,逐殺王室和貴族,吐蕃王朝徹底崩潰。

  • 3 # 超級視野

    松贊干布出生於公元617年,十二歲即位,成為吐蕃王朝第三十三任贊普(藏王的稱號),從公元629年即位,到公元650年去世,短短的二十一年間,松贊干布平內亂,滅羊同,統一西藏,建立了吐蕃王國。

    吐蕃的崛起對唐王朝還是有很大的影響的,雪域高原王朝同中國北境的草原王朝有類似的地方,就是軍事貴族制。松贊干布建立起統一強大的吐蕃王國,這一路下來,是靠著不斷的對外征討,努力得來的。松贊干布想要對貴族勢力形成優勢,提升整合能力,就不得不透過持續對外戰爭,來攫取財富。這樣一種對外征服的邏輯產生的王朝,與唐王朝天生是衝突的。對於吐蕃王朝來說,大唐的西域以及河西走廊,正是自己的經濟來源。

    吐蕃的持續擴張,給唐王朝帶來了壓力,危害到唐王朝的利益。貞觀十二年,松贊干布主動挑釁,率領軍隊攻擊唐朝的松州。唐太宗李世民派遣時任吏部尚書的侯君集前去抵禦,侯君集率領主力部隊還沒到,松贊干布的吐蕃軍隊就被唐軍先鋒部隊給擊敗了。

    松贊干布看到武力攻打唐朝,無異於以卵擊石,於是就提出與唐王朝和親,唐玄宗從宗室裡挑選文成公主,前去西藏,促成了這段政治聯姻。松贊干布透過非戰爭手段,提高了自己的再吐蕃王朝對於貴族們的優勢,也為吐蕃和唐王朝帶來了短暫的和平。

  • 4 # 行雲流水1437995

    吐蕃人是藏族的祖先,出自中國古老的羌族。而華夏族的炎帝部落也是出自羌族,因此有“漢藏同源"一說。羌族在東漢時期進入西藏。南北朝末期,西藏高原的中部和北部有羌人建立的蘇毗政權,以拉薩為中心。在蘇毗之南,有犛牛部建立的吐蕃政權,首領稱讚普,意思是雄壯的丈夫。

    隋末唐初,吐蕃贊普朗日論贊吞併了蘇毗,他兒子就是松贊干布。統一了西藏高原,建立了統一的吐蕃政權,定都拉薩。

    吐蕃興起時正當唐太宗統治時期。他對唐採取和好政策,派人向唐求婚,公元641年,唐太宗以宗室女文成公女嫁之,封他為西海郡王。文成公主的入藏,不僅鞏固了唐朝和吐蕃的友好親善關係,而且帶去了內地農業手工業技術。公主從內地帶去蔬菜種子、精緻的手工藝品、紡織技術等。唐高宗時,唐又送去蠶種和造酒、造紙、造墨的工匠。金城公主遠嫁時,"雜伎諸工悉從",又帶去錦繒織品和龜茲樂,這都有助於吐蕃經濟文化的發展。

    文成公主還把佛經和佛像帶入吐蕃,使的佛教在吐蕃開始流行,逐漸替代了原始的巫教。從松贊干布開始,吐蕃的貴族子弟即到唐朝的國家學校裡學習詩書。

    文成公主初入吐蕃時,看不慣當地赭面的風俗,松贊干布尊重公主,下令禁止赭面。這只是臨時措施,因為以後不但吐蕃人照舊赭面,連唐朝人也學著赭面了。這從現在留存下來的唐壁畫中可清楚地看到,從這裡也可以看出漢藏兩族的長期接觸和相互影響。

    松贊干布時吐蕃和唐朝疆域還不接壤,在他死後,吐蕃勢力已經很強大。公元663年,吐蕃攻破了青海的吐谷渾,疆域直接與唐連線起來。其後更逐漸兼併今四川西部的羌族地區。公元678年把雲南的少數族和南詔政權都變為其屬部。

    在西北萬和西方,與唐朝進行了爭奪西域和甘肅的戰爭。唐朝和吐蕃在西域的統治權不斷易手。安史之亂後,吐蕃乘機向唐朝大舉進攻,攻佔了陝西鳳翔以西、彬縣以北的全部土地,西域的四鎮相繼又落入吐蕃人之手。

    吐蕃人在西域的擴張正趕上大食帝國的興起之時,吐蕃人不僅在西域對付阿拉伯人,還要面對唐朝的反擊,臣服的南詔也不服他的統治。唐朝聯合南詔、回紇等部共同對付吐蕃,使之四面受敵。

    此後的吐蕃走向下坡路,內部鬥爭越演越烈。在共同的打擊下,統一強盛的吐蕃不久走向衰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這句話出自哪裡,有什麼樣的歷史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