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俗人味道

    元朝是第一個將中原和草原統一起來的王朝,蒙古入主中原後,中原的蒙古人也慢慢多了起來,不過元朝執政的時間並不長,僅存活160年左右就被推翻了。

    此後便是朱元璋建明稱帝,開創了大明帝國,又成了漢人當家。而此時中原生活的蒙古人數量可不少,有上十萬的人口,處理不好的話可能又會引發新一輪於北方民族的矛盾。

    為了能夠一統天下,朱元璋打出了“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的口號,朱元璋要一統天下,建立一個大一統王朝。這時候的朱元璋命令大將徐達、常遇春等人前往攻佔元大都。最終元順帝北逃,這時候的朱元璋成功一統天下。朱元璋咱們都知道他是一個非常暴躁的人,他登上皇位之後對昔日幫助自己平定天下的功臣都是毫不猶豫的屠殺,那麼他對元朝留下的那些蒙古人是怎樣的呢?

    朱元璋非常喜歡殺人,但是他殺人也都不是濫殺無辜,他殺人都有著自己明確的目的,戰爭時候的屠殺自然是為了減少自己的傷亡。而他掌握了大權時候的屠殺,則是為了穩固自己的統治。在對待蒙古人的問題上,朱元璋顯得非常具有政治手段。他並沒有對蒙古人全都趕盡殺絕,朱元璋故意採取不同的手段對待蒙古人,讓這些蒙古人不能團結一致,不斷地被分化。當年朱元璋起義時候的口號就是驅逐韃虜,當然朱元璋在登上皇位後卻改變了自己的政策。他對於明朝境內的各個民族都是一視同仁,並沒有將蒙古人趕盡殺絕,這體現了朱元璋的統治智慧。

    當然對於大漠裡面的北元政權,朱元璋還是毫不手軟。而那些被朱元璋俘虜,或者留在中原的蒙古人卻都受到了優待,這一點真是出乎所有人的預料。很多蒙古士兵後來也都投降,他們還被朱元璋編入了明朝的軍隊中。當時中原地區有上百萬蒙古人,要是處理不好這些蒙古人,那可就是一顆定時炸彈啊!同時,朱元璋採取了同化蒙古人的措施,比如說朱元璋下令禁止各個民族穿戴自己民族的服裝,並且大家都要學習漢語,蒙古人都要改名換姓。

    在元朝時期,蒙古女子是不能夠嫁給漢人的,禁止這樣做。為了讓蒙古女子與漢文化沒有區別,首先朱元璋實施了對他們的漢化。朱元璋在《奉天北伐討元檄文》中記下了這樣一句話:“如蒙古、色目,雖非華夏族類,然同生天地之間,有能知禮義,願為臣民者,與中夏之人撫養無異。”,這句話就是說朱元璋對待蒙古女子和蒙古人不會歧視。

    為了更好的讓蒙古女子與漢文化相結合,朱元璋沒有大肆屠殺,反而是鼓勵蒙古女子嫁給漢人。不僅如此,朱元璋廢除了元朝的收繼婚制。這種婚制在漢人的文化中簡直是不可理解的。收繼婚制就是兄長去世後,弟弟可以娶嫂子。

    這樣的收繼婚制被朱元璋廢除。其次在明朝時期,蒙古女子要身穿漢人的衣服,而且也要說漢人的語言。更為重要的是,蒙古人的姓氏要簡化為漢人的姓氏。這些對蒙古女子來說都是非常容易接受的,朱元璋為了讓蒙古女子更好的被漢化,有一個厲害的方法。

    這個方法就是蒙古女子必須嫁給漢人,否則就會被處以80軍棍。在元朝時期,蒙古女子是非常重視血統的,可是朱元璋這樣的命令無疑是讓蒙古女子走向了災難。不過最終蒙古女子接受了朱元璋的命令,這樣做的結果就是蒙古女子被成功的漢化。

    朱元璋讓蒙古女子非要嫁給漢人,這無疑是非常明智的。於其將蒙古女子殺害,倒不如讓他們嫁給漢人,這樣對明朝的統治是有好處的。這最後一種方法直接流血的消滅了可能對漢人王朝的威脅,並且在之後也沒有了這種威脅存在。

  • 2 # 天高雲淡任心遨遊

    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濠州鍾離(今安徽鳳陽)人,漢族,字國瑞,初名重八,後取名興宗,參加郭子興軍改為現名朱元璋。中國古代政治家,戰略家,軍事統帥,明朝開國皇帝。“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在對待元朝殘餘勢力方面,朱元璋並未對那些蒙古族人進行針對性的“報復”,而是區別對待,一步一步的分化、同化他們。當朱元璋真正的趕走了蒙古統治者之後,他對天下各族人民一視同仁,並且出臺具體政策逐步同化蒙古族人。第一,在服侍、語言方面做出規定。明確表明:禁止再穿戴以前的民族服裝、配飾等,語言也要學習漢語,同時以前的蒙古姓氏也要簡化為漢姓。第二,元朝滅亡後中原遺留的上百萬蒙古女子將如何呢?這方面朱元璋手段是很殘忍的。在《明律》中明確規定:蒙古女子不得與同族婚配,必須嫁給漢人,誰違反了就會受到仗刑,罰做奴隸!朱元璋的目的很明確,就是要透過通婚的方式逐漸淡化蒙古族人的血統,把他們同化為自己人,有了共同的文化認知之後,他們都是中華文明下朱明王朝的子民了。

  • 3 # 正義的橘子

    朱元璋實施了對他們的漢化。朱元璋在《奉天北伐討元檄文》中記下了這樣一句話:“如蒙古、色目,雖非華夏族類,然同生天地之間,有能知禮義,願為臣民者,與中夏之人撫養無異。”,這句話就是說朱元璋對待蒙古女子和蒙古人不會歧視。為了更好的讓蒙古女子與漢文化相結合,朱元璋沒有大肆屠殺,反而是鼓勵蒙古女子嫁給漢人

  • 4 # 歷史興趣

    蒙古建立了強大的帝國,但元朝統治者不善於管理國家。後來朱元璋率領起義軍推翻了元朝政權,建立了大明王朝。

    朱元璋是個心恨手辣之人,但是在對待民族統一問題上是富有遠見的。朱元璋在解決蒙古百萬遺民去留問題也是具有超然智慧的。朱元璋沒有對蒙古遺民趕盡殺絕,對他們用了比較寬容的懷柔政策。對投降的蒙古人平等對待,可以定居生活也可以加入明朝軍隊。據史記載,蒙古有將盡二十萬左右計程車兵投入到明朝軍隊,從這可以看出朝庭對蒙古的寬容態度。當然為了政治的需要,也定製了些高壓政策,如蒙古人不得穿自己民族的衣服,要穿漢服。但也鼓勵他們學習漢字及和漢人通婚,使得他們能更快的融合到漢族大家庭中去,方便他們的生活生產等方面。朱元璋以他寬大的胸懷化解了蒙漢民族之間的矛盾,站在歷史程序中看,朱元璋對民族團結的政策,是符合歷史發展趨勢的。多民族的融合團結是中華民族的美德也是文化底蘊的體現。只有各個民族的團結,才是中國強大的基礎和動力。

  • 5 # 飛雪流年

    我是九州風雲錄,一個愛生活、愛歷史的前歷史老師。由我來回答您的問題。

    朱元璋在處理蒙古遺民的事情上,可以說非常寬大,甚至可以說以德報怨。公元1368年,朱元璋派徐達率軍攻佔元大都,元朝滅亡。在攻佔元大都的檄文中,朱元璋首次提出了自己對蒙古人的政策:“如蒙古、色目,雖非華夏族類,然同生天地之間,有能知禮義,願為臣民者,與中夏之人撫養無異”。這就明確提出,只要願意歸順大明,不管是什麼民族,都會一視同仁。當北伐大軍快要到達大都的時候,他還不放心,又告誡將領說:過去元朝皇帝(忽必烈)入主中原,如今他的子孫荒淫無道,君主有罪,老百姓是無辜的。進一步明確了對蒙古遺民的政策。禁止諸將隨便殺人、搶掠,還要善待元朝宗室。

    全國統一之後,他還封元朝宗室密迪裡巴拉為崇禮侯,賜第龍光山。五年以後,又把他送歸北元。對於蒙古貴族,給其很多賞賜甚至是高官厚祿。蒙古文人也被吸收進鴻臚寺、四夷館等機構做事翻譯和教書的工作。對於一般的蒙古軍民,則分別編入軍籍和戶籍,或參加軍屯和民屯,給予田地、牛羊,讓他們自己耕種,自食其力。

    朱元璋的寬大民族政策,吸引了大批顛沛流離的蒙古族人前來歸順,據統計有幾十萬人。他們來到大明之後很快融入漢族的生活當中。

    在寬大政策的同時,朱元璋也有針對性的革除了蒙古人遺留下的影響,就是禁止說胡語,全國通用漢族官話。禁止穿胡服,恢復漢家衣冠。禁止蒙古禮儀,回覆漢族禮儀。禁止蒙古人自行婚嫁,必須與漢人通婚,以進一步使胡人融入中華民族。

  • 6 # 史小煮

    百萬遺民有點誇張了,幾十萬蒙古遺民就算不少了。元順帝北逃後,天下基本鼎定,朱元璋的思維方式,也會從反抗者變為統治者的角度。

    對於蒙古上層的分化政策

    元順帝北逃後,在廣袤的草原,還有不少蒙古部落,明軍追擊並不容易,而這些部落之間也並非鐵板一塊。所以最合理的做法,就是分化,差異對待。

    徐達北征後,開始一路勢如破竹,後來卻因戰線過長而受阻。北元皇帝脫古思帖木兒死後,黃金家族風光不再,蒙古各部紛紛自立。

    朱元璋對這些勢力,一方面進行軍事打擊,一方面進行招撫。順我者昌,逆我者亡,蒙古各部之間自然就分化了。

    比如黃金家族的買的裡八剌,就被朱元璋封為崇禮侯,後來還放了回去,希望他帶著所部與明親善。遼東的蒙古貴族納哈出,則被朱元璋封為海西侯。

    但頑固派就不一樣了,元順帝之孫地保奴,口出怨言,被流放到琉球。一些激烈抵抗的蒙古將領,也被明軍處死。

    投降明軍的蒙古士兵,基本都被編入了明軍中,比如著名的朵顏三衛。

    對於普通人寬容也防範

    元順帝北逃後,遺漏的蒙古子民,在朱元璋看來就成了大明的子民,因為戰亂多年,人力資源是極其珍貴的。

    吸取了元朝民族等級造成矛盾的教訓,朱元璋明諭:“如蒙古、色目,雖非華夏族類,然同生天地之間,有能知禮義、願為臣民者,與中夏之人撫養無異。 ”

    這說明,明朝至少在表面上是民族平等的,願意把蒙古遺民當成臣民。

    但實際上,明朝還是有防範的,《大明律》規定:蒙古人必須與“華人”通婚,不得本族內通婚。這是一種稀釋和漢化。

    對於境內的蒙古人,明朝在透過文化、生活、通婚等方面,逐漸進行漢化。

  • 7 # 歷史小知

    元末戰爭導致赤地千里,人口銳減。在此情況下元朝遺留下來的百萬蒙古人和色目人,則既是新生的明王朝需要掌握的巨大的人口資源,又是威脅統治的巨大隱患。因此處理他們的方式必須慎之又慎。

    朱元璋面臨這一問題採取的是同化之策。其過程表面反覆,卻內涵深謀遠慮。

    其過程共分三個步驟:

    一、禁胡語、胡服、胡名,強制同化

    這一政策釋出於洪武元年,明朝正式建立大舉北伐滅元之時。其詔書透過軍事戰爭的配合得以順利推行。如同清初“剃髮易服”之策一樣,用武力使人屈服。其效果只能是面服心不服。

    鄭曉《吾學編》卷一載:“洪武元年二月壬子,禁胡服、胡語、胡姓。”《明史·太祖紀》載:“洪武元年二月壬子,詔衣冠如唐制。”

    因此為達到同化的目的,朱元璋又有了以下兩個手段。

    二、準恢復胡名,檢驗效果

    洪武三年,或許是為檢驗同化效果。朱元璋發出詔書允許胡人改回原姓。已習慣如常,同化入漢族者不會改名,異或是畏懼威權者不敢改名。而心存舊故者,心不入華夏者,則藉此機恢復了胡名。

    《明會典》卷一三《吏部十二》載:“洪武三年,詔蒙古色目人人仕後或多更姓名。歲久子孫相傳,昧其本源,如已更易者,昕其改正。”《太祖實錄》卷五一記載:“洪武三年四月甲子,禁蒙古色目人更易姓名。詔日: 蒙古色目人等。皆吾赤子,果有材能,一體擢用。比聞人仕之後,或多更姓名,朕慮歲久。其子孫相傳,昧其本源,誠非先王致謹氏族之道。中書省其誥諭之,如已更易者聽其改正。”

    結果看來前面的同化之策效果不甚如意。

    三、禁止同族婚,血緣同化

    洪武五年,明朝又下令禁止蒙古人和色目人族內婚,透過民族聯姻的方式,透過漢族的人口龐大的基數,淡化其血緣,將明朝境內的蒙古人和色目人融入進漢族之中。

    《明會典》卷一四一刑部十六《律令.婚姻》:“蒙古色目人婚姻:凡蒙古色目人,聽與華人為婚姻,務要兩相情願,不許本類自相嫁娶,違者杖八十,男女入官為奴。其華人不願與回回欽察為婚姻者,聽從本類自相嫁娶,不在禁限。”《明會典》卷二二戶部七載:“洪武五年,令蒙古色目人氏,既居中國,許與華人家結婚姻,不許與本類自相嫁娶,違者男女兩家抄沒,入官為奴婢。其色目欽察自相婚姻,不在此限。”
  • 8 # 畫素說

    朱元璋在歷史上的評價很高,靠著自己不懈的努力與一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信念,將蒙古的鐵騎趕出了華夏大地,建立起了大明王朝,並將大明推向了繁榮昌盛。但唯一做的不好的就是過於嗜殺,那些跟著他一起打天下的文臣武將們,基本被他屠戮殆盡,這也讓他背上了嗜殺、暴君的名頭。

    因為一般和朱元璋做對的人,都不會有好下場,那麼那些“暴元”留下來的百萬遺民,很多人猜測他們為你不會有好下場,畢竟那些建立大明朝的功臣們都不會有啥好下場,何況你們還是敵人的遺民。朱元璋肯定不會輕易的放過他們。

    但實際上朱元璋對這些蒙古的遺民們,不僅僅沒有殺害,而且給予了他們十分寬厚仁慈的對待。

    元朝的統治雖說是一段黑暗的歷史,但元朝也曾經輝煌過,也為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創造過歷史價值。朱元璋雖手段殘忍,但其本質上是一位明君,是一位識大體的皇帝,對待這些元朝留下來的蒙古遺民們,他並沒有因為民族的偏見將他們怎麼樣,只是殺死了他們當中的一小部分的“頑固分子”,對於大部分的蒙古遺民朱元璋還是十分的友好的。

    畢竟元朝統治了華夏大地近百年,他們人口的數量還是非常大的,雖沒辦法與漢人相提並論,但在當時也是一股不可輕視的力量,所以朱元璋對他們採取“懷柔”的方式,並沒有驅逐到關外去,也沒有殺害他們,允許這些蒙古遺民們繼續生活在中原地區,過著平民的生活,甚至有部分還加入到了朱元璋的軍隊中去,據史料記載,巔峰時期朱元璋的軍隊中有20萬是蒙古人。

    也許有人會說這麼多的蒙古遺民生活在中原地區,還有20萬在軍隊中,始終事宜心腹大患,不可不防啊!

    在處理這件事情上,朱元璋可以說是非常的聰明,簡單幾下就化解了這個問題。先是在《奉天北伐討元繳文》裡面表示凡懂得禮儀廉恥,願成為大明子民的,皆可以享受與漢人同等待遇。

    其次朱元璋還規定了,這些蒙古的遺民們,必須說漢話、著漢服,不可穿著以前的蒙古服飾與說蒙古語言,同時改名換姓,元朝的遺民統一更改為漢人姓氏與漢人名字,登記造冊。

    最後一個更厲害,直接在《大明律》裡面制定了一個極其嚴苛的規定,朱元璋在《大明律》中規定蒙古女子不得與蒙古族男子結婚,必須與漢人通婚,否則將被處於仗刑,收為奴隸。

    朱元璋就這樣簡單的幾步就潛移默化的將他們給同化了,隨著時間的流逝,最後也就沒有民族的差異了,因為全都變成了漢人,也就沒有上面所說的隱患了,在這裡我們不得不佩服朱元璋。

  • 9 # 品點歷史

    一,已經漢化的蒙古人。

    早在元朝建立前,或者元朝統治時期,就有大批的蒙古族入居中原,或官或民,累世定居。之後,元世祖忽必烈推行“詔蒙古戶種田”,“聽蒙古人分墾”的各項措施。鼓勵蒙古人與漢人相處,學習漢人種田。這部分蒙古人其實最後已經慢慢漢化了,元亡滅亡後,也沒有追隨元朝統治者離去,而是選擇做明朝的子民。

    二,沒有和元朝皇帝逃出去的蒙古人。

    在明朝軍隊秋風掃落葉般的進攻下,蒙古軍隊只能且打且退,一路向北逃逃亡。據史料記載,在明軍的追擊下,蒙古貴族脫歡帖木兒率蒙古軍隊“且戰且退而出,四十萬蒙古人中,得脫者惟六萬,其三十四萬(皆)被圍而陷矣”。這些未逃脫的蒙古人留居內地,都成為明王朝的臣民。此外,有些已經逃到草原的蒙古貴族和下層人民,由於已經長期在內地生活,對草原生活反而已經不習慣了,在看到明朝並沒有對他們實施清算後,又從漠北歸回內地定居。

    三,在和北元的戰爭中俘虜的蒙古人。

    朱元璋為解除日夜思慮的“北顧之憂’,制止北元的進擾和“欲圖恢復”活動,常派大軍掃蕩大漠。在明與北元的戰爭中,有許多蒙古官兵、貴族以及他們的家屬被明軍俘獲,如定西(今屬甘肅)沈兒峪戰役,蒙古貴族、官員一千八百餘人,士兵八萬四千餘人被俘,送至南京這些蒙古俘虜也被安置下來,居住在明朝境內。

    四,從長城附近遷徙到內地的蒙古人。

    明初,為了斷絕蒙古人與內地的聯絡,朱元璋令長城附近的蒙古族遷居內地。洪武四年(1371年)六月,“徙北平(北京)山後(太行山北端,軍都山逸西地區)民三萬五千八百餘戶,散處諸衛府,籍為軍者給衣糧,民給田。又以沙漠遺民三萬二千八百餘戶屯田北平”。同時,順寧(河北宣化境)、興洲(河北灤河支流興州河右岸一帶)的蒙古族九萬三千八百七十人均徙至北平。

    綜觀明建國之初二十年間,留居明朝境內的蒙古族總數約達九十萬人,他們分佈於北平,南京、河北、河南、山西、陝西、甘肅、新疆等廣`大地區,從東北到雲南都有蒙佔族人定居。

    值得一提的是,和蒙古統治者不同,朱元璋對這些蒙古遺民採取了非常寬鬆的政策。元朝統治者把全國劃分為蒙占人、色目人、漢人、南人四個等級,推行民族分化和民族壓迫政策。可以說,終元一朝,漢人受盡屈辱。不過,朱元璋並沒有用同樣的手段對付蒙古人,而是“以德報怨”。

    明政權建立後,朱元璋曾多次詔令淪為奴裨的各族人民,一律恢復人身自由,獲得民籍。一再聲稱,明朝境內民族雖然各異,但都是他的臣民,應一視同仁。在攻克大都之前,即釋出北伐檄文的同時,朱元璋就宣佈,對“願為臣民”的蒙占人、色目人,“與中夏之人撫養無異”。

    明朝建立後,朱元璋馬上下詔:蒙古諸色人等皆吾赤子,果為才能,一體擢用。可見朱元璋對少數民族的寬容。而且,朱元璋的政策也是成功的,被安置在明朝境內的這些蒙古人,已經慢慢習慣了耕種的生活,和漢人無異,也沒有發生叛亂之類的記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想種植木瓜,哪些品種好,紅妃木瓜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