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黃耀輝

    分別介紹一下每個的特點和優勢至於如何取捨要看自己的需求了:

    第一:關於A6400

    Alpha A6400是索尼新推出的APS-C無反光鏡相機,在該範圍內的Alpha A6500下方開槽,並取代了Alpha A6300。特徵:Alpha A6400採用24.2MP APS-C Exmor CMOS感測器,就像A6300和A6500一樣,但得益於前端LSI和最新的BIONZ X影象處理器,索尼估計處理速度比A6300快1.8倍。這些改進也使得索尼能夠將新相機的ISO上限從A6500的51200擴充套件到102400,同時索尼也相信彩色複製已經得到了極大的改善。

    A6400的一個重大遺漏是任何形式的體內影象穩定,A6500採用5軸系統。A6400使用者將不得不依賴基於鏡頭的穩定功能,雖然索尼的APS-C專用變焦鏡頭配備了該公司的光學SteadyShot,但它的許多主要產品都沒有。Alpha A6400採用理想的電子取景器作為A6300和A6500,具有236萬點單位,放大倍率為0.7倍。相機背面還有一個3.0英寸的顯示屏,解析度為921K點。這款螢幕具有觸控功能,與A6300上的螢幕不同,但有點惱人的是它仍然具有相同的16:9寬高比。

    如果您要定期拍攝影片,那就太棒了,但它看到顯示器縮小了靜止影象,影象兩側有黑條。同時,vlogger會歡迎顯示器向上傾斜180度的事實,讓您輕鬆自如。不僅僅是螢幕可能會吸引vlogger,A6400的穩定影片憑據肯定會是一個很大的吸引力。其中包括100Mbps的4K影片採集,同時還支援後期製作和4K HDR錄製的S-log3和S-log2。A6400還具有麥克風插孔,並與XLR介面卡相容,如果需要,可以透過新的Imaging Edge Mobile應用程式將4K影片直接傳輸到智慧手機。

    建立和處理:索尼表示,Alpha A6400的構建質量已經在A6300上進行了升級,但目前還不清楚其確切方式和位置。無論哪種方式,Alpha A6400都採用鎂合金機身,密封防塵和防潮。有一個相當大的手柄,Alpha A6400的機身採用與其他A6000系列相機幾乎完全相同的外形。A6400還具有與A6300完全相同的控制佈局,後部有大量標記清晰的控制裝置,以及一個自由移動的控制輪,可讓您輕鬆導航選單和仔細檢查影象。

    正如我們所說,由於增加了一個向外旋轉180度的翻轉顯示器,設計與A6300略有不同,對於那些想要拍攝自拍和影片部落格以及尋找功能的人來說,這是一個更好的訊息。打包的4K相機。然而一個問題是,如果您計劃使用專用的外部麥克風並將其連線到相機的熱靴上,則顯示屏將受到嚴重阻礙。自動對焦:要說索尼Alpha A6400上的自動對焦系統是複雜的是輕描淡寫,索尼吹噓說A6400僅在0.02秒內具有世界上最快的自動對焦功能只是故事的一小部分。新款相機採用混合自動對焦系統,具有425個相位檢測點,輔以425個對比度檢測自動對焦點,並提供84%的畫面覆蓋率。

    這是第一款配備索尼全新實時跟蹤和實時EyeAF技術的索尼相機。 實時跟蹤使用索尼最新的預測和識別演算法,包括基於人工智慧的物體識別和顏色、物體距離、圖案和空間資訊,這不是忘記面部和眼睛的檢測。這意味著攝影師可以透過最初選擇AF來指定主題,然後相機將自動圍繞框架進行跟蹤。相當巧妙的是,如果拍攝物件有臉,A6400的自動對焦將自動使用臉部和眼睛檢測,但如果拍攝物件轉身,相機將恢復為實時跟蹤。 在過去的幾年裡,EyeAF一直是許多索尼相機的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功能,而Alpha A6400的實時EyeAF看起來是最好的實現。

    藉助新的AI演算法,EyeAF可提供更高的準確度,速度和跟蹤效能,而相機現在可以自動跟蹤拍攝物件的首選眼睛。在選單中,您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自動/右眼/左眼,同時可以選擇在左右之間切換。在我們與相機的短暫時間裡,我們一直對其自動對焦系統印象深刻,我們迫不及待地想透過一系列主題來完成它。效能:為配合這款先進的自動對焦系統,Alpha A6400可同時以AF和AE進行高達11fps的拍攝。與A6300相比,A6400的緩衝效能有所提升,A6400能夠拍攝總共116張JPEG影象。對於原始拍攝,容量從21張增加到46張,而你想要靜音拍攝,你可以8fps這樣做。

    電池尚未升級到最新的全畫幅Alpha相機使用的新型Z系列電池,因此如果您希望定期使用取景器,電池壽命是適度的360度拍攝,而這可以拉伸至410次如果你很樂意依靠後顯示屏。Alpha A6400透過USB充電,但主電池充電器單獨出售。你可以原諒我認為索尼Alpha A6400只是A6300的一個小升級,其中最顯著的增加是翻轉螢幕和其他一些調整。它還有一些A6300的缺點,最值得注意的是沒有任何體內影象穩定。你對於這款相機有什麼想說的?

    第二:富士XT30

    X-T30已屬於第三代產品了,外觀、按鍵佈局上一代X-T20差異不大,下圖是CAMERSIZE上的X-T30、X-T20正面、背面和俯視三個角度對比圖。

    不難看出X-T30和X-T20正面、頂部近乎一模一樣,唯一差別是在型號Logo,在機身背面,X-T30取消了十字方向按鍵,用一個搖桿以及獨立的MENU/OK按鍵代替,“Q”按鍵移動到機身右側的蒙皮上。這樣做好處是切換對焦點更靈活,右手拇指不容易誤碰“Q”按鍵,整體操作效率得到提升。不過搖桿尺寸偏小,若能放大一點相信能提升不少手感。X-T30機身一個不容易發現的改變是用USB Type-C介面代替Micro USB介面,支援USB充電,相容原廠、副廠電池(至少DSTE沒問題),因此取消電池座充,只附贈一個USB介面充電頭和Type-C充電線。出於相容性考慮,X-T30使用的是祖傳NP-W126S電池,在XF35mmF1.4 R鏡頭時續航張數只有380張,假若使用Boost效能模式後實際續航大概會縮短到200張左右,單電池完全不夠用,建議使用者至少多購買一塊電池和雙電池口的副廠USB充電器。在取景方面,X-T30提供了一塊能上下翻轉的3英寸、104萬畫素液晶螢幕,支援觸控操作,在EVF取景下可用來選擇對焦點;電子取景器使用了一塊0.39英寸、236萬畫素的OLED面板,放大率為0.62倍、視點約17.5mm。這個源自X-T20的取景組合談不上高性、高畫質,尤其是EVF視點只有17.5mm,眼睛必須拼命接近EVF才能看到影象,只算是解決日光下取景問題。在機身底部,三腳架孔仍過於靠近電池/SD倉,在安裝快裝板後無法更換電池、SD,假若準備延時拍攝,或是長時間拍攝影片,請準備好大容量SD以及能固定到熱靴的充電寶。總的來說,X-T30機身變化不大,是一臺舊瓶裝新酒的相機,核心競爭力是那塊BSI CMOS感測器。富士將X-T3上的X-Trans CMOS 4與X-Processor 4下放到X-T30身上,也就是說X-T30是富士第二款使用BSI CMOS感測器無反相機,也是第四款使用BSI CMOS感測器的APS-C畫幅相機(前兩款是三星nx1、NX500,已絕種)。X-T30規格自然無法與更高階的X-T3相比,可與市場上同類新品相比優勢不少,下面X-T3、X-T30與A6400主要規格對比,藍色標記是X-T30與A6400兩款相機間佔優的引數。相比之下A6400優勢集中在更高的感光度與影片功能上,它支援HLG影片、代理檔案,無錄製影片限制,螢幕能上翻拍Vlog(如果你覺得能接受的話)。只是A6400使用的是祖傳24MP FSI感測器,果凍嚴重,4K影片以及附加影片功能實用性大打折扣,AF、連拍速度更遠遠遜色於X-T30。

    X-T30的26MP BSI感測器高感表現並不突出,最高只可擴充套件到ISO 51200,可它集成了216萬畫素的相位差對焦點,近乎覆蓋整個感測器,可在AF-S、AF-C下使用面部和人眼識別AF,而且富士沒有因為X-T30定位中端故意削弱識別能力——橫構圖下,X-T30拍攝全身人像時可識別到眼睛,在影象“高度”增加到2個成年人身高時仍可識別到臉部,效果出眾。在連拍速度上,X-T30很接近X-T3,機械快門下最高連拍速度只有8FPS,電子快門下最高連拍速度只有20FPS,比A6400強一大截了,更況且富士沒有閹割1.25X 30FPS連拍模式(帶實時取景)。

    除了更快的連拍、AF速度外,BSI CMOS感測器還能明顯縮短讀取延遲以及減少果凍效應,在使用電子快門下X-T30讀取延遲約為1/40s,追上Z6的12bit模式、快於A7M3了;果凍效應可參考下圖(4K30P影片拍攝,1/250s快門),表現與GH5相近了。要充分發揮X-T30高速對焦優勢,你還需要一支能高速AF的鏡頭。在這次體驗中,我們為X-30準備了XF80mmF2.8 R LM OIS WR Macro、XF18-55mmF2.8-4 R LM OIS和XF16-55mmF2.8 R LM WR三支鏡頭,每一支鏡頭有著不同的AF體驗。XF18-55mmF2.8-4 R LM OIS是一支在2012年發售的鏡頭,搭載了線性馬達,對焦速度不算快,但在X-T30上使用時拉風箱會較X-T20明顯減少;XF16-55mmF2.8 R LM WR是XF大三元之一,安裝了雙重線性馬達,對焦鏡組落在小尺寸鏡組上,在X-T30上對焦速度飛快,指哪打哪,能充分體驗X-T30對焦速度優勢。XF80mmF2.8 R LM OIS WR Macro是一支去年釋出的1:1放大率的微距鏡頭,屬內對焦鏡頭,為了在最近對焦距離到無限遠距離上提供出色的畫質,使用了浮動對焦系統,分為前後對焦鏡組,對焦速度偏慢。可在一支對焦速度偏慢的鏡頭上,仍體驗出X-T30自動AF速度上的優勢——在近距離拍攝花朵時,花朵受到風吹佛,不停在晃動,在X-T30高速連續對焦下,XF80mmF2.8 R LM OIS WR Macro對焦系統仍能死死咬住花朵,沒有出現拉風箱現像,沒有因為失焦拍攝失敗。使用XF80mmF2.8 R LM OIS WR Macro拍攝,X-T30設定為AF-C,在拍攝時花朵在風的帶動下不停晃動

    在改用了BSI感測器後,X-T30高感連紙面上的提升都沒有,可AF速度、連拍速度變得更快,還加上眼部AF加入。如果說增加一檔高感能解決5%拍攝問題,那AF提升,讀取延遲縮短帶來取景延遲縮短那至少能解決90%攝影問題,X-T30變得更好用、更實用。

    畫質表現

    在文章即將結束前,我們看一下X-T30 RAW格式下動態範圍、高感表現,以及4K30P高感表現。測試時使用XF16-55mmF2.8 R LM WR鏡頭拍攝,無壓縮RAW格式,Lightroom Classic 2019解碼;4K30P設定到200Mbps最高畫質,無載入Log(注載入F-log後,最低感光度是ISO 640)。在ISO 160至ISO 800範圍內,X-T30提供相當不錯細節,噪點不算明顯;在ISO 1600是噪點沒有明顯增加,細節則顯而易見地減少;到了ISO 6400或以上時,細節嚴重丟失;在ISO 51200時沒有出現明顯偏色,可噪點激增,沒有使用價值。

    接下來是動態範圍表現,在ISO 160原生感光度下,欠曝6ev仍能拉回來,只是+6ev照片偏洋紅、暗部細節丟失嚴重;在過曝1ev下完全可拉回來,在過曝2ev下可拉回大部分細節(白色方格在拉回2ev後完全過曝)。

    最後是4K30P不同感光度下畫質表現,在ISO 160至ISO 800範圍內噪點控制得不錯、細節豐富,在ISO 1600開始降噪痕跡明顯加強,抹殺了部分高頻細節,到了ISO 6400時亮度噪點明顯加強,在最高的ISO 25600下沒有出現可察覺的偏色,但亮度噪點極多。如果你是一名商業使用者,那X-T30的4K30P在ISO 160到ISO 800範圍內能提供非常細膩的畫質,對於普通使用者日常記錄,全感光度範圍可用。

    舊機身新感測器,真香

    從技術角度上看,X-T30是一款舊瓶裝新酒的相機,機身是X-T20的小改款,取景、體驗差異變化不大,可BSI CMOS感測器帶來的是質的變化,連拍速度飆升,讀取延遲帶來取景延遲明顯降低,AF速度大飛躍,失焦機率大幅度減少,還帶來低果凍效應的4K30P影片,這幾點改進對一臺2019年釋出的相機至關重要。同時我們希望XF16-80mmF4 R OIS WR鏡頭儘早上市,XF18-55mmF2.8-4 R LM OIS是2012年釋出,過於老舊,AF速度跟上X-T30,XF16-55mmF2.8 R LM WR畫質、AF速度讓人非常滿意,可鏡頭尺寸偏大,即將釋出的XF16-80mmF4 R OIS WR才是X-T30最佳掛機變焦鏡頭。

    第三:松下G95

    4月5日,松下最新發布Lumix DC-G95/G90相機,新機採用M43畫幅2030萬畫素Live MOS感測器,並著重提升影片拍攝效能,具備V-log L伽馬曲線以及耳機監聽介面。這款相機在北美地區的型號為G95,而其他地區則被稱為松下G90。

    相比2016年釋出的松下G85/G80相機,該機主要提升了畫素和影片。另外,或許是受到了高階相機Lumix G9的啟發,松下G95/G90在外觀上也有一定程度的更新。事不宜遲,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看看松下G95/G90(下面簡稱G95)機身各方面的細節情況。松下G95把畫素提升到2000萬級別,這並不令人意外。新的2030萬畫素Live MOS感測器與之前的松下G9感測器大體相似,在影象質量上有可靠的保證。除此之外,松下G95還擁有5軸Dual I.S.2防抖,這結合了機身和鏡頭雙方面的防抖效果。而在對焦方面,松下G95也繼續沿用DFD對焦技術,但其表示,這項技術有進一步的改進,至於具體細節則沒有公佈。此前有一些使用者吐槽稱,松下G85相機體積有點小,而G9相機又顯得有些大。而此次松下G95在外觀上有了重新的設計,平衡了前任G85和旗艦G9的外觀和體重,帶來一個更為舒服飽滿的手柄設計,另有額外的空間添置白平衡、ISO和曝光補償按鈕。松下G95的LCD螢幕解析度從前任G85的104萬畫素提升到了124萬畫素,清晰的螢幕素質,以及翻轉觸控控制,適合Vlog影片觀看以及高低位各角度拍攝需要。配合松下高速的DFD對焦,這款相機可以實現比較理想的操控體驗。而在EVF取景器方面,G95的規格與前任G85相同,均採用236萬畫點有機EL LVF,0.74x放大倍率。在內建閃光燈方面,松下G95的同步速度有所提升,最高速度達到1/200s,而前代機型為1/160s。相信許多影片愛好者對於松下G95上增加3.5mm耳機介面感到欣慰,這一舉措也使得這款相機的影片效能更加專業。不過遺憾的是,松下G95沒有搭載最新的USB-C插口,而是採用傳統的Micro-USB介面。另外,G95機身的另一側則採用了一個SD卡插槽,支援高速的UHS-II儲存。電池效能

    松下G95採用了熟悉的DMW-BLC12 8.7Wh鋰離子電池。無論你使用的是LCD還是EVF,通常電池續航一般為拍攝290張(根據CIPA標準)。但在“省電LVF”模式下,該機的電池續航可大幅提升到拍攝900張。

    V-Log L伽馬曲線

    值得一提的是,松下G95是松下第一臺沒有在機身正面上鐳雕“GH”字樣的相機,這款新機最新內建了V-Log L伽馬曲線,可實現理想的顏色分級功能。另外,G95還支援4K 25p/30p影片輸出,並支援高速影片模式,可捕捉高達120 fps的全高畫質畫面。總結

    總的來說,松下G95在畫素和影片效能上有明顯的進步,新的外觀設計也提供了更好的操控效果。

    但是也需要看到,這款相機沒有使用感測器的全部寬度,導致了1.25倍的大幅剪裁,嚴重限制了廣角攝像。事實上,這款相機實際使用的感測器僅比1英寸稍大一些,這可能會對鏡頭質量造成一些影響,尤其是在拍攝Vlog和低光照條件下拍攝會比較明顯。

    以上是我給大家蒐羅整理出來的測評報告,怎麼選看各種的需求。希望可以幫助到你們。

  • 2 # 庭泊

    我用富士的,可我建議買索尼A6400,即便不看機器效能,去了解一下鏡頭群富士也敵不過呀!特別是索尼口的適馬30F1.4和56F1.4,那驚人的銳度,要知道僅僅是富士56F1.2的價格就差不多相當於適馬這兩枚鏡頭的價格了,談機身的話,富士不能自拍影片的翻轉屏……硬傷,當然如果顏值即正義,又不在乎鏡頭貴,那就選富士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錦綸,白色衣服,一小塊發黃,怎麼洗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