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魔方歷史觀

    關於古代的“太上皇”手中權力大小這個問題,主要還是“分人”。在中國古代,被尊封為太上皇的人,也是不一樣的,有已經去世,之後追封的;有一些是自己退位,禪位於下一位皇帝,而成為太上皇的……,而這些不同方式成為“太上皇”的,雖然名義上身份是比較尊貴的,但是手中權力大小還是有區別的。

    沒有什麼權力的“太上皇”

    歷史上有些太上皇,純粹就是有個名號,就跟加個“光環”一樣,手中權力倒是沒多少,比如劉邦的父親劉太公,他成為太上皇,是因為他的兒子成了皇帝,所以被尊為了太上皇,如劉邦的父親劉太公,而劉太公這位太上皇是沒有什麼權力的,就是個在太上皇這個名頭下安享晚年的老年人。

    還有一個太上皇,他叫李淵,是唐朝的開國皇帝,在玄武門之變之後,李淵選擇了自己退位,讓位給自己的兒子李世民,而李淵則是過上了退休生活,而朝政大事,都交給了李世民,李淵本人屬於是隱居了,手中權力自然也是不算大。

    手握實權的太上皇

    說起太上皇,就不得不提到一個人,他就是清朝的乾隆帝,乾隆帝皇帝屬於是一直大權在握,哪怕是退位成為太上皇,也沒有耽誤他處理政事。

    乾隆帝由於一些原因,不得已的需要退位,然後傳位給自己的兒子,但是乾隆帝可不是甘心養老的人,他在退位之後,弄了個“太上訓政”,以太上皇的身份掌權,依舊是大權在握,直到駕崩。

    做個總結

    由此可見,太上皇手中有沒有權力取決於這些太上皇本人,如劉太公,是因為劉邦的原因才成為太上皇,他本身沒做過皇帝,更不用說掌握皇權了;再看乾隆帝,乾隆帝本人就是已經做了幾十年的皇帝,威望很高,有那個實力在成為太上皇之後依舊掌權。

    所以,歷史上的太上皇,手中權力大小還是分人的。

  • 2 # 使用者歷史

    太上皇之所以比皇上尊貴,是因為太上皇是屬於前任領導而且又是皇帝的父親,所以地位自然是尊貴無比的。但說到權力,那就得看情況了,如果是出於政治因素考慮而禪讓的,當然還是擁有很大實權的,例如南宋的高宗趙構,清朝的乾隆皇帝,在他們成為太上皇之後的有生之年,其實都是帝國的最高權力核心,皇帝不過就是名義上的國家領導人。但相反,如果是透過非正常被逼下臺而成為太上皇的那就毫無權力可言了,其中唐朝的太上皇都是如此,唐朝初年的高祖李淵,中期的玄宗李隆基,都是被逼下臺而成為太上皇的,李淵還好一點,起碼是被尊養的,名義上有些政治上的事情李世民還向父親彙報的。但李隆基就沒有那麼幸運了,雖然名義上是太上皇,但實際上是以“罪人”幽禁深宮之中,作為兒子的肅宗李亨也不願意去看望一下父親,那就更不要說擁有權力了,可以說,成為太上皇后的那幾年裡,李隆基是在極其淒涼孤獨中度過的,在他去世時,身邊就只有幾個老宦官侍候著,好不淒涼!

  • 3 # 一貳一橙

    這種情況僅於南宋和日本,在日本歷史上,有一段時期是太上皇的權力比天皇大,甚至還有廢除天皇重立的大權。在那段時期,天皇自繼位起就只想做一件事:趕緊培養一個接班人,然後自己退位去做太上皇。

    所謂人走茶涼,在中國歷史上一共有十七位真正意義上的太上皇,而他們的結局又都是如何的呢?我們可以來總結一下。

    中國歷史上的太上皇結局

    第一位真正意義上的“太上皇”是西晉惠帝司馬衷,就是“何不食肉糜”的那位,八王之亂時他被趙王司馬倫奉為太上皇,最後被東海王司馬越毒殺。他死後中華民族正式迎來“五胡亂華”的大亂世。

    第二位是北周獻文帝拓拔宏,這是第一位有實權的太上皇,也是出了名的“佛系皇帝”,做事隨心所欲不說,本人也是極度信佛,為了皈依佛門才把皇位讓給年僅五歲的太子拓拔弘,也就是後來有名的孝文帝元宏。最後拓拔宏被妻子馮太后和她的姘頭所殺,年僅二十三歲。

    第三、四位是北齊的武成帝高湛和後主高緯,高湛因為天有異象而退位給高緯,但始終專攝國事,而高緯是因為北周軍逼近而傳位給幼主高恆,數日後北齊滅亡。

    第五位是北周宣帝宇文贇,退位後仍把持朝政,次年去世,兩年北周靜帝宇文闡禪讓於楊堅,北周滅亡,隋朝興起。

    第六位是隋煬帝楊廣,他在江都時修養時,首都長安被李淵拿下,尊楊廣之孫楊侑為帝,強制性地遙尊楊廣為太上皇。最後楊廣死於江都之變,隋朝滅亡。之後就是唐朝的五次禪讓:高祖李淵禪讓於李世民、武周女皇武則天禪讓於中宗李顯、睿宗李旦禪讓於李隆基、李隆基禪讓於李亨、順宗李誦禪讓於李純、昭宗李曄禪讓於李裕,李裕之後三年唐朝滅亡。

    宋朝四位:徽宗趙佶禪讓於趙桓、高宗趙構禪讓於趙昚、趙眘禪讓於趙惇、趙惇禪讓於趙擴。

    第十六位是明朝正統帝朱祁鎮因在土木堡之變中被俘,被弟弟景泰帝朱祁鈺遙尊為太上皇,孤獨悽苦地渡過了七年的幽禁時光,最後奪門政變成功,再次登基。

    第十七位是清高宗弘曆,因不願超過祖父康熙的在位時間而禪位於嘉慶皇帝。做了三年半有實權的太上皇后去世。

    以上就是中國歷史上的十七位太上皇,他們的結局可以分為兩種情況:被迫退位和自願退位。

    基本上被迫退位的下場都不好,就連唐玄宗如此雄主,在被迫禪讓後還是隻能幽禁宮內,差點還被殺了。原因就在於他們或因戰亂被退,或因理政不力而被退,他們作為長輩和皇帝的尊嚴和權勢都已經損失殆盡,自然也就得不到繼位者的尊重了。比如司馬衷、高緯、楊廣、李淵、李隆基、李曄、趙佶、趙惇、朱祁鎮等九位。

    反倒是自願退位的還能有個好結局,因為是自願的,除了能得到繼位者的尊重和保護,還能掌握一定的權力。比如拓拔宏、高湛、宇文贇、李誦、趙構、趙眘、弘曆等七位。

    而在此外還有一位:武周皇帝武則天,她的情況比較特殊,因為她是因神龍政變而被迫禪讓的,但因為睿宗李旦是個孝子,所以武則天雖然是被迫禪讓,但晚景也不算淒涼。

  • 4 # 朝史暮想

    其實,不論是太上皇還是皇帝,誰的實力大,能夠掌控朝局,誰的權力就更大。

    情形一,太上皇>皇帝

    這種情形,多是太上皇因為某種原因,主動名義上退居二線,而仍然操控著朝局。自己的兒子繼位,不過算是在實習。

    比如,乾隆皇帝。因為不想自己當政時間超過康熙,所以退居二線當太上皇,但仍然操控著朝局。

    情形二,太上皇<皇帝

    這種情形,做太上皇的,大多數都是被迫的。然後後繼者給了一個名分,就得在深宮裡養老了,沒有任何權力。

    比如“玄武門之變”後的李淵,只能退位讓給李世民做皇帝。比如“土木之變”後的朱祁鎮,回國後就被大權在握的弟弟軟禁在了南宮。

    情形三,太上皇≈皇帝

    這個情形,其實很難出現。但是在南宋的時候,一度出現過這種畸形的狀況。這是和當時特殊的時局有關。

    典型的就是宋高宗趙構和宋孝宗趙昚。父子倆在唱雙簧。老子做太上皇,扮演主和派。兒子在臺前做皇帝,扮演主戰派。這和當時南宋內部主戰主和的派系鬥爭有關。

  • 5 # 宋安之

    “太上皇”和“皇上”都屬於是皇帝中是的一種,以權力大小來說,似乎兩者半斤八兩,沒什麼可比性。

    因為在制度上來說,“太上皇”和“皇上”並沒有明確的定位,具體還是看情況來說的。

    像唐太宗李世民玄武門之變以後,不久唐高祖李淵被迫禪位於李世民,自己為太上皇,就沒有了權力,可謂是鬱鬱而終。

    還有唐玄宗在安史之亂以後,被迫成為太上皇,晚景也是淒涼。

    但若說太上皇沒權力吧,也不合適。

    像清朝的乾隆帝,禪位於兒子嘉慶帝以後,自己還當了三年多太上皇,這期間,乾隆帝依舊是大權獨攬,可並非是沒有實權的太上皇。

    還有南宋的高宗趙構,禪位於宋孝宗以後,依舊擁有大權,並非真正的退休了。

    所以說以地位尊貴來說,一般太上皇都是現任皇帝的父親,可以說更尊貴一些。

    以權力來說,歷代天無二日,土無二主,太上皇也是皇帝,所以兩個皇帝屬於是敏感話題,所以在制度上歷朝歷代,也沒有明確古代太上皇必須有多少權力什麼的。

    因此太上皇的權力不一定比皇帝大,具體還是要看當時情況,有時候就比皇上大,有時候就不如皇上的。

  • 6 # 薛白袍

    太上皇比皇帝牛叉的,中國歷史上只有一個人,那就是乾隆皇帝。

    太上皇這個職業其實挺尷尬的,因為其前身是皇帝,是王朝曾經的No1。

    古代王朝中,老大都是終身制的,一旦王朝老大有變動,往往意味著血腥的政變,比如杯弓斧影,比如仁壽之變。

    古代皇帝和繼承人之間雖然是父子兄弟,但是有時候也是赤裸裸的仇恨,因為皇帝的椅子真的太誘人了。

    不過也有的皇位交接不會那麼血腥,這就是讓位。

    老皇帝身體硬朗朗的,但是覺得皇帝這事兒自己幹夠了,幹噁心了,想退休了,事了拂衣去,皇位讓後人。

    這種讓位有的是自願的,但是大多是非自願的。

    自願讓位的,比如乾隆皇帝。

    他在當皇帝的時候曾經發過誓言,說自己在皇位上乾的年頭絕不會超過自己的爺爺康熙。

    乾隆繼位的時候25歲,幹滿60年他就八十五了,照古人的年紀八十多肯定是高壽,大約乾隆自己預估自己能不能活到八十都是個問題。

    畢竟他老爹雍正只活了58年。

    很多人年輕時,都會對自己能活多大有個誤判,最近看《嚮往的生活》,當何炅問大家二十年之後想幹什麼時,二十四歲的歌手李子璇哽咽著說:二十年之後大約我就死了。她說有個感覺,自己活不過四十歲。

    乾隆繼位時和李子璇年齡彷彿,二十五歲的弘曆大約覺得八十五歲距離自己太遙遠了,遙遠到他自己覺得自己不一定能活到那時候,所以他才發下幹滿六十年就退休的宏願。

    不過,後來他一不小心就活過了八十五,為了實現自己當年的誓言,皇位他必須要讓了,雖然他心裡不太願意。

    乾隆皇帝活到了米壽八十八,雖然他把皇位讓給了自己的兒子嘉慶後,又坐了三年太上皇。

    他這太上皇大約是最有權勢的太上皇,嘉慶只能是一個叫皇帝的吉祥物,嘉慶的地位甚至不如太上皇乾隆的寵臣和珅。

    除了乾隆這種自願讓位的太上皇,很多皇帝讓位都是非自願的,比如唐朝開國皇帝李淵。

    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了皇位的繼承人李建成之後,把李淵困在湖上舟中,派尉遲恭和李淵談判。

    條件談妥後,李世民才露面,吮乳大哭表演了一次父慈子孝。

    李淵很快就把皇位傳給李世民,自己過起了太上皇的生活,李淵當太上皇期間,主要的就幹了一件事情,生孩子。

    唐朝的另一位太上皇唐玄宗就不如李淵這麼愜意了。

    李淵這位太上皇趕上唐朝國力上升期間,所以當的還算愜意,李隆基的太上皇則趕上唐朝由盛及衰的時候。

    安史之亂爆發,李隆基帶著太子逃亡四川,馬嵬坡兵變後,李隆基繼續逃,太子李亨則和他分道揚鑣。

    在靈武李亨即皇帝位,是為唐肅宗,遙尊李隆基為太上皇。

    後來收復長安,唐肅宗迎回老爹李隆基。

    回到長安的李隆基,再不是當年的玄宗皇帝,升級為太上皇的李隆基雖然表面依舊尊貴無比,其實處處受制,甚至被擁立唐肅宗的太監李輔國暗中下絆子。

    在古代皇家,皇帝防太上皇是對自己權力的保護,畢竟太上皇都是當過皇帝的,有一幫忠於他們的班底時刻想著翻盤。

    如果讓他們重新復辟,皇帝和他的手下會變的很危險。

    對於古代皇帝來說,太上皇猛於虎啊。

    所以高宗趙構死都不肯迎二聖還朝,也是有他的算計的。

  • 7 # 古道晴天

    皇帝,九五之尊。自古皇權神聖不可侵犯(造反的除外)。中國千百年來為奪皇帝寶座上演了一幕幕父子相殘、兄弟相殺的慘劇。因為任何時候都只能有一個權力核心,然而在歷史的長河中也有二君共處的情況,即太上皇的存在。

    所謂太上皇,就是皇帝的父親。這個職稱有活著時候當上的,也有死了以後追封的。至於太上皇權利的大小,要看評定職稱的時候處於什麼狀態,情況不同其後的機遇也不同。有的退居二線,有的還在操持朝政。有的頤養天年,還有的居然當上了階下囚。究竟太上皇的權利大不大,下面我們看一看,歷史上幾位典型的太上皇。

    一、看不起兒子的太上皇。漢高祖劉邦斬白蛇起義,若干年後一統天下,建立了大漢王朝。其父劉太公,就是一個普通的農民,而且他一直看不起這個遊手好閒的兒子,然而劉邦最後卻成了皇帝。漢朝宣揚以孝治國,劉邦親示天下,起好帶頭模範作用,所以隔五日就要去給他父親跪拜請安(其實劉邦心裡不太願意,當年你看不起我,現在老子都是天下之君了)。聰明的內侍提醒劉太公,天子總不能老給您下跪,他雖然是您的兒子,更是一國的皇帝。此時劉太公幡然醒悟,誠惶誠恐,從此在門外迎接劉邦。劉邦心中高興,於是聽從大臣建議冊封劉太公為太上皇。他也是在世的第一位太上皇,而這個太上皇是毫無權利的,也就是在皇宮裡頤養天年罷了。

    二、被逼退位的太上皇。公元626年,玄武門政變,李世民殺了兄弟,李建成,李吉成。而此時的皇帝李淵正在內宮的湖面上,蕩起雙槳,泛舟嬉戲,玩的高興。突然一群士兵蜂擁而至,聲稱奉秦王之命護駕。李淵知道,手足相殘了,十分驚慌。當然他知道目的還是為了皇帝的寶座,他自己才當了九年的皇帝,癮還沒有過夠呢。但時不我待啊,李世民羽翼意已成,完全控制了朝廷,只好下詔退位。心中那個不願意哦,也只有望著皇帝的寶座,一聲長嘆。而李世民也順水推舟,尊奉李淵為太上皇,保全了父皇的面子,待在皇宮養老去吧。此時的李淵作為太上皇,只不過是一個象徵罷了,沒什麼實際的權利,最後在皇宮裡鬱鬱而終。

    三、最倒黴的太上皇。宋徽宗趙佶。公元一一二五年金兵南下,合圍東京。宋徽宗嚇得趕緊提前退休,傳位太子趙桓及欽宗,自己做了太上皇。原本想做了太上皇,躲個清靜。沒想到兩年之後,父子二人,均被金兵俘虜帶到寒冷的北方,(今黑龍江依蘭縣),淪為階下之囚。這時候的太上皇,不要說權力了,能保住小命活下去就不錯了。徽宗這位太上皇,囚困在冰天雪地的東北,想起繁華熱鬧的東京汴梁,也只有無語淚雙流。最後還是客死他鄉了,如此的太上皇真是倒黴透頂。

    四、最牛掰的太上皇。當屬乾隆。因其祖父康熙皇帝在位61年,乾隆說不能超過祖父,自己要坐夠60年。25歲登基在位60年至85歲高齡。退位後即為太上皇。而位居太上皇以後,還要批閱奏章,事無鉅細,親自過問。小權不給,大權不放牢牢控制著大清。而他的兒子嘉慶皇帝,也只能是一個實習皇帝。這位實習皇帝對太上皇老爹只能是俯首帖耳,言聽計從,不能有自己的任何決斷。直至乾隆駕崩以後,當了近4年實習皇帝的嘉慶,立馬下令抄了和珅的家,看來這個實習皇帝實在是憋的太久了。

    關注名著、關注歷史,有空一起聊聊!

  • 8 # 有得觀史

    有一個詞叫“九五至尊”,這個詞來自周易六爻,六爻從下往上數,第五爻如果是陽爻,就是九五,九五至尊,權利最大,地位最高,再往上就是上九了,地位更高但沒有權力了,所以不能稱至尊了。

    有太上皇比皇上權力大的,比如乾隆當太上皇比嘉慶權力大,趙構當太上皇比趙昚權力大,但這都是特殊情況。霍光是大臣比漢宣帝劉病已權力大,張居正是大臣比明神宗朱翊鈞權力的,這些也都是特殊情況,我們不能因此說大臣比皇帝權力大。

    古代講究君權神授,稱皇帝為天子,代替上天管理天下,天從來不親自管理天下。太上皇是皇上的父親,皇帝是天子,太上皇就是天,天是不直接管理天下的。天下的合法管理者只有皇帝一人。

    皇帝的母親插手國家權力,那叫後宮干政,皇帝的父親插手政治也叫干政,這裡我們造個詞,叫乾宮干政。當太上皇就是退二線,退二線還管事實際就是越位。像乾隆和趙構,當了太上皇還抓住權力不放,那叫不自覺,說狠點就是不要臉。

    歷史上皇帝對“皇上和太上皇”的關係理解錯誤,造成嚴重後果的,最典型的例子莫過於趙武靈王。

    趙武靈王是春秋戰國時代的一位雄主,推動趙國改革,推行胡服騎射,使趙國一躍成為強國。他想全身心投入開疆拓土的事業中,於是把皇位提前交給了兒子,自己當了太上皇。結果發現當太上皇,沒有權力了,自己想幹的事兒反而幹不成了,於是想把皇權再要回來,最後沒要成功,被圍困沙丘宮,飢餓而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紅樓夢》中“晴雯之死”影射了古代哪段史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