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華夏筆都—鵬譽軒筆莊

    對初學者來說,學文徵明行書,不失為一條正路,而且還可由此上追晉唐。

    但前人批評他的字千篇一律(見下圖),這就是我們臨習他的行書必須注意之處。鵬譽軒筆莊認為:除了因他的作品流傳很多外,另一方面他的作品確也存在這個毛病,與明代其他書家揮毫縱橫馳騁不同,是顯得拘謹了一些。

    沈尹默先生曾指出他的作品缺少叱吒風雲的氣概。當然,除了這點外,他的作品,不失為把人領進書法大門的好向導,尤其對學行書求速成者更適合!

  • 2 # 巧巧207663997

    謝邀請:個人對"字與其人"的理解,是對書法字跡寫的,特別優美,醉美字型時,往往會有人寫出,"字與其人""見字如見人"的說法,其實與相貌無關,(原來從電視裡見過,沒手的人,用嘴含著筆寫字,養家餬口,結婚生子的)從更深層次的理解,此人有一定的文化素養,是個愛讀書愛學習的人,熱愛生活,有上進心,有非常堅強的毅力,把字寫到人家,能誇奬你的時候,說明你的努力沒白費已成功了。謝謝

  • 3 # 徐東書法課堂

    臨習文徵明行書需注意以下幾點:

    一、文徵明行書的用筆特點

    文徵明汲取了趙孟頫的圓潤、歐陽詢的嚴整、二王的飄逸和黃庭堅的清勁。起筆多用露鋒,或露藏兼之。行筆中鋒,筋骨血肉勻當。轉折處方圓兼用,富於變化。點拂波捺之間,使轉執行之際,筆筆有自,處處見法。用筆之妙,珠圓玉潤,清氣拂頰,寓剛健於婀娜之中,行遒勁於姿媚之內。特別是八十歲以後的作品,心手相忘,全以神運,出神入化。清人評價道“衡山太史書畫瓣香松雪,筆法到格,乎入吳興之室矣。然自有清和閒適之趣味,別敞逕庭,亦由此老人品高潔所至”。

    二、文徵明行書的結字特徵

    文徵明的行書結字,與米芾風格迥異,絕無大起大落的左欹右側,穩健如趙松雪,又不囿於趙書。在穩健的同時,個體字的布白又十分巧妙。文徴明書作的單個字在平正中,透過闊白、開張、上提、錯位等方法,經營好內部空白,輕重虛實相稱,使得結字活潑,富有動勢,寓險絕於平正之中,含秀姿於端莊之內。文徵明的結字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字帶畫意,常常將山水蘭竹的畫法參入筆畫,或穿插縈帶,或枝葉相疊,畫意橫生,如“風舞瓊花,鳥鳴竹澗”。

    下面就文徵明行書代表作《滕王閣序》為例,將其行書結字特點進行講解:

    1、寬展舒和

    文徵明結字平整、方正,中規入矩,同時也不失寬展舒和,它主要表現在撇捺的舒展開張上。如“人”、“天”、“金”、“太” 四字。

    2、放中有斂

    文徵明結字總的印象是在放縱中緊斂。如“光、花、 吾” 三字的下部放縱而上部緊斂, “東”字的撇捺欲放又斂,既落落大方,又差差答答, 矛盾相統一。

    3、講究意連

    文徵明行書中,筆畫之間章絲連線不多,他比較講究筆畫之間的左顧右盼,看起來是斷開的,但相互之間氣韻是相通的。如“徐、分、臨、張”四字的不相連筆畫。

    4、疏密有致

    文徵明行書中,大部分字的筆畫疏密比較均勻, 也時而出現一些字的疏密對比較為強烈的字。如“物、度”二字疏密較為均勻;如“在、視”二字上密而下略疏。

    5、向背成勢

    向背,即相向和相背。相向,就是字的左邊部分向右,右邊部分向左,如“訪、水、竹”三字。相背,就是左邊向左,右邊向右,如“推”字。不管是相向還是相背, 字的內部都應顧盼成勢。

    6、揖讓避就

    為了使字的各部分相互協調配合, 有時將字的某一部位揖讓避開, 留出位置讓另一部位舒展。或讓字的筆畫伸縮得當,構成一個和諧的統一整體。如“虛、権、樽”三字的左邊部位向上移,讓右邊部位向左伸展。如“靈”字的上中下三部分,或長或短,相互伸縮,默契配合。

    7、款側互倚

    文徵明很注意字的款側變化,在他的行書中尤其以左款右側的字居多,但款側傾斜度不大。如“陳、仙、柱、秋”四字。

    8、長短不一

    在一幅行書作品中,字的長短時而變化不一。如《滕王閣序》中“上”字的筆畫少卻寫得長,如“出”字的筆畫較多,卻寫得短些,如“流、孤”二字筆畫相當,但“流”字長,“孤”字短。

    9、大小相雜

    在一幅行書作品中,字是時大時小,互相交替出現的。如《滕王閣序》中兩個“之”字, 一大一小,“引”字小,“序”字大。

    10、行而兼草

    一般來說,行書作品中是行書與楷書、行草、草書並存的。文徵明行書中,主要表現是行書中偶然出現幾處草書寫法。如“長、主”二字是行書寫法,“驚、陽”二字是草書寫法。

    11、避免雷同

    在文徵明行書中, 這一特點主要有四種情況:

    (1)同畫異態:即相同的筆畫寫法不同。如“三、誰”二字的橫畫的變化。

    (2)同旁異構:即相同的偏旁寫法不同。如“駐”二字的“馬”旁的寫法不一樣。

    (3)同形異化:即同一個字中的相同部位的寫法不同。如“昌”字的“日”和“日”的寫法不同。

    (4)同字異變:即相同的字寫法不同。如三個“州”字的寫法不相同 。

    三、文徵明行書的技法要領

    下面就文徵明行書代表作《滕王閣序》為例,將其行書技法要領進行講解:

    1、點畫

    (1)短點:露鋒入筆即頓,點畫短而飽滿,筆意承下。如“元、新”二字。

    (2)長點:露鋒輕入筆,逐漸向右下行,收筆較方。如“尺”字。

    (3)平點:起筆逆鋒,筆勢較平,收筆較含言。如“高”字。

    (4)豎點:露鋒豎向下頓筆,似側鋒寫出。如“宇”字。

    (5)帶鉤點:點畫收筆時帶出一鉤。或行筆穩健,如“東”字;或行筆輕快,如“徐”字。

    (6)左右點:一左一右二點,左點頓筆向右,與右點起筆相連,右點頓筆應左,左右相互呼應。如“原”字。

    (7)上下點:點畫一上一下,或斷或連,頓挫分明。如“鬥、於”二字。

    (8)兩點水:上點露鋒入筆,頓筆向下,與下點起筆相連,下點頓筆迅速向右上挑出。如“凌”字。

    (9)三點水:文徵明寫三點水很少看到有三點頓挫非常分明的字,一般作連帶狀,有時像一豎畫,有時只有二處頓挫。如“江、海”二字。

    (10)心三點:首點頓筆向下,次點與心鉤相連,頓筆挑向末點,並與之相連,末點即頓即收。這也是文徵明較有特色的一種寫法。如“心”字。

    (11)橫排點:點畫橫排,頓挫分明,大小、取向均有變化。如“査”字。

    2、橫畫

    (1)短橫:起筆露鋒,側鋒右行,消頓收筆。如“上”字。

    (2)長橫:露鋒起筆,提筆向右上行,消頓即收。如“孟、士”二字。

    (3)點橫:橫畫似寫一平點。如“王”字。

    (4)凸橫:橫畫向上凸起,運筆澀行,節奏分明。如“興”字。

    (5)凹橫:露鋒起筆,筆畫中段下凹,收筆時筆勢向上。如“去”字。

    (6)左尖橫:起筆尖微,側鋒右行,寫出的筆畫左端尖。如“南”字。

    (7)右尖橫:露鋒頓筆重按,逐漸提筆右行,筆畫左粗右尖。如“一”字。

    (8)細腰橫:露鋒頓入筆,提筆向右行,收筆前又漸按,回鋒收筆。形成的筆畫二端粗中段細。如“齊”字。

    (9)霞鋒橫:橫畫起筆露鋒。如“高”字。

    (10)上挑橫:橫畫收筆時向上挑出一鉤。如“古”字。

    (11)並列橫:多橫並列,筆畫的長短、粗細、角度和筆法均有所變化。如“雄”字。

    3、豎畫

    (1)懸針豎:逆鋒起筆,頓筆下行,收筆時輕輕提起,末端如針尖。如“許、偉”二字。

    (2)垂露豎:起筆逆入,收筆回鋒。如“中”字。

    (3)墜露豎:入筆較輕,收筆回鋒,末端似吊一露水珠。如“昨”字。

    (4)點豎:豎畫寫成似一帶鉤點。如“作”字。

    (5)帶鉤豎:豎畫收筆時向左帶出一鉤。如“州”字。

    (6)藏鋒豎:豎畫收筆回鋒,十分含蓄。如“衡、軍”二字。

    (7)斜豎:豎畫向一邊傾斜。如“誰”字。

    (8)弧豎:豎畫成一弧狀。如“準”字。

    (9)並排豎:多豎並列,不宜過於平行,其長短、筆法應有所不同。如“川、其”二字。

    4、撇畫

    (1)短撇:露鋒頓筆即撇。如“白、後”二字。

    (2)長撇:起筆向左下徐徐行筆,且行且按,至末端,逐漸提筆撇出。如“交、慕”二字。

    (3)直撇:撇畫不彎曲,直向左下行筆撇出。如“入、在”二字。

    (4)豎撇:撇畫上段豎直,至末端,消彎撇出。 如“報”字。

    (5)帶鉤撇:撇畫末端向左上帶出一鉤。如“座”字。

    (6)回鋒撇:撇畫行筆至末端不撇出,而是沿原路返回。如“俊”字。

    (7)蘭葉撇:撇畫似一一飛舞的蘭葉。如“雀”字。

    (8)並列撇:多撇並列,其筆法、角度、大小、形狀各不一樣。如“彩、參”二字。

    5、捺畫

    (1)平捺:起筆承上一筆筆勢,向右行筆,筆勢較平,筆畫起伏很明顯。這是文徵明行書一種較為典型的筆畫。如“是”字。

    (2)斜捺:行筆向右下,至捺處,或頓筆輕輕捺出,或頓筆抽鋒捺出。如“友、今”二字。

    (3)反捺:帶鋒入筆,向右下行筆,不重按,抽鋒出筆。如“美”字。

    (4)點捺:捺畫寫成一點,露鋒頓筆即提。如“秋”字。

    (5)帶鉤捺:捺畫收筆時帶出一鉤。如“越”字。

    (6)回鋒捺:捺畫收筆時回鋒。如“人、效”二字。

    6、挑畫

    (1)弧挑:帶鋒入筆,車至快向右上挑出,成一弧形。如一“撫、投”二字。

    (2)直挑:帶鋒入筆,直向右上挑出。如“控、將”二字。

    7、鉤畫

    (1)橫鉤:先寫橫畫,至鉤處,頓筆向左下鉤出。如“客”字。

    (2)豎鉤:起筆即頓,提筆向下行,至鉤處,頓筆向左上鉤出。如“得、閣”二字。

    (3)心鉤:輕入筆,向右下行筆,逐漸形成一圓弧彎,頓筆向心腹鉤出。如“忘”字。

    (4)戈鉤:側鋒頓入筆,向右下行筆,至鉤處,消頓,向上鉤出。如“武、賦”二字。

    (5)橫折鉤:有橫折左鉤、橫折右鉤二種。先寫橫畫,頓筆側鋒下行,至鉤處,向左上或向右上鉤出。如“岡、說”二字。

    (6)豎彎鉤:豎向下行,逐漸圓轉,形成豎彎狀。至鉤處,有三種情況: 一是頓筆向上鉤出,如[枕]字;二是頓筆向左下回鉤,如“地”字;三是不鉤出,水平出鋒,如“地”字。

    (7)弧曲鉤:至鉤處,圓轉鉤出,形成一弧曲。如“月”字。

    (8)雙耳鉤:橫折向左下行,耳部曲折不頓筆,作連帶狀使轉向右下,消提向左上鉤出。文徵明作“雙耳鉤”,鉤尖都不太明顯。如“都”字。

    (9)扁努鉤:又叫“橫折左彎鉤”。起筆橫畫向右上斜,頓筆側鋒向左下行,消頓鉤出。如“力”字。

    (10)背拋鉤:又叫“橫折右彎鉤”。橫折向右下行,鉤前頓筆,鉤尖生斯。如“氣”字。

    (11)回鋒減鉤:至鉤處不鉤出,而是沿原路回鋒,沒有鉤尖。如“纖”字。

    8、轉折

    (1)圓轉:至彎處,轉筆執行,筆勢圓潤。如“物、風”二字。

    (2)方折:轉彎處,方折行筆。如“明、乏”二字。

    四、文徵明行書書作的章法特點

    文徴明書作章法與其繪畫布局有異曲同工之妙。王澍《虛舟題跋》中評價文徴明《蘭亭圖》的章法十分精到:“為《蘭亭圖》者,不難於“崇山峻嶺,茂林修竹”,獨能傳出“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之意,乃佳。待詔此圖,用意閒遠,能使繁者簡,實者虛,恍如親見當年遊目騁懷嘯詠自得,一段和明悅暢意象”徴明經營章法的妙處。他的書作大都從高處落墨,以遠處養勢。疏而不散,曠而不空,大有一瀉千里之感。文徴明的行草書作,章法大都取縱有行、橫無列的形式,在一行中沿著中線左右搖擺。從字與字的關係看,隨著筆法和墨色的變化,寫出疏密錯落有致、輕重大小相間的形態。從整體看,上下左右映帶,筆斷意連,氣勢連貫,和諧統一。

    平和典雅是文徵明一貫的書法風格,這或許與他本人心性的謹嚴與認真,堅守儒家中和溫柔的審美風範有關。文徴明對古典書法的全面迴歸與繼承是繼趙孟頫之後的第一人,從篆隸到楷行草,涉及古典的方方面面。而且,對每一種書體,文氏莫不奉古賢為矩鑊,悉心追摹。他的古典書風之格調,遠較明初書家高明。故清代梁巘說“文書整齊,少嫌單弱,而溫雅圓和,自屬有養之品”。

    總之,臨習文徵明行書時,需從用筆、結字、技法、章法四點注意。

  • 4 # 華蓮生

    文徵明書法建立了“法式”模組,是其強項之處,也是學習他的價值。

    1. 在筆勢上“泉鳴竹澗”,在筆致處“風舞瓊花”,同氣連枝而葉不茂盛,於筆勢呈剛性化而勝出。欲求枝根上生葉而不知山谷之妙,晚年知己之弱且致力習山谷未能破繭,一念之誤,終生遺憾。

    2. 用筆能八面出鋒而未能寬博宏大、八面周到。寫實主義侷限了他無緣體會 : “虛蒼曲者遠,實濃直者近,遠虛小近實大,遠者寫意,近者寫實。”,知近不知遠;明實不敢虛遠於墨法。

    3. 兩極分化的戰鬥中,粗細,輕重,長短,快慢,大小,濃淡,虛實,陰陽,奇正,遠近,轉折,連斷,落破之殘美,立佔實到具體處,單極穩固。

    4. 心中有楷則於行書,天衣無縫,無懈可擊。是為文氏建立“法式”之功。

    5-1. 所造象之斜倚轉側,披星帶月。然文強於質。文以筆路、筆意為標準;質以筆致、筆勢為標準。須知強處弱點方能破徵明書儒家之溫雅靈動佔主。弱點如鄭板橋莊諧之趣,篆書圓融通暢、圓正融通可補其尖酸刻薄時。

    5-2. “連環炮”筆是其書法氣息剛銳,精力旺盛的表達方式。連環發筆,用平行、排比、複式法,使之更加精剛一式。發——行——留的過程中,優勢發精行銳,弱點作暫停歇息還未‘留’住。

    6. 體方筆圓與體方筆方的調配,早期體方筆方,晚歲體方筆求圓。簡捷快活的心情驅動中側轉折,剛柔渴飽,“兩面兩性觀”有合拍處。可見其書法於一極飽和狀態下反向走另一極,後期再也無法突破了,停留於剛化柔的矜持上。惜未能虛淡簡遠大寫意,來與寫實相合。這是藝術的生死關,一步之遙,終生遺憾。

    7. 簡捷加行方能通暢無阻,通而活。連橫縱合為大方便法而打通全域性。這是其書恪守不渝的精氣所在。學者當知之。

    8. 體方側筆致,又變勢取平。是為立一格。

    串線行方個菱——<>——,一直迴圈。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被深藏在章法中,表面行儒內暗道家法。

    書法的核心是以迴圈往復為最高境界。連結的關節為轉換的機樞,字之命門也在此關節。書道之生命在打通關節,生機迴圈往復。處理關節在節節接變,行筆在節節通。變在偏行,偏行生變,制變制偏,節變制偏。此關節變軌之理。

    9. 行書關鍵在節。行書本來活,問題在關節,有關節則能留能住,活關節則打通行氣的行停問題。他是做到了通行。

    10. 書法三義 : 文——質——體。文氏文大於質,以文勝出,又文以筆路為上,筆致被弱化了。獨佔文與體,因而可見其書法法式強烈,此也為其書之精髓所在。學者需明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古代女子可能學武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