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柳雲剪

    人世間,你如果能找出一個沒有絲毫虛偽成份的人,我就服你!

    虛偽有時還真不是一個貶義詞。瞧給人怕的

    虛,實對應。偽,偽裝,不就是不暴露嘛

    結論:完全透明的人,不是人。

  • 2 # 一眼一扇窗

    如何摘下一個虛偽的面具,這你沒有點本事,恐怕很難。這個本事是識人,拿人拿髒,捉姦捉雙。首先,你要能識人,從小事,從日常,從言談舉止,從待人接物各個方面,思考一個,考量一個人。

    其次,是要抓住他虛偽的證據,要將事情的來龍去脈弄清楚,抓住證人證言,沒有根據的事不說。

    最後,要有揭穿面具的勇氣,怕惹人,怕事,怕這怕那你就不要弄了。

    奉勸一句,老話說,寧可得罪君子也不得罪小人,你如果不能識人,揭穿別人的面具,對你又有什麼意義,最多惹個人,以後還得吃虧,可如果你識人,也不需要揭穿別人的面具,因為他的面具對你也造不成什麼影響。識人我們就可以遠離那些不好的小人。

  • 3 # 一起書店許新悅

    文章開始前,我們進行一個小實驗請你閉上眼,聯想一下「面具」和「生活」這兩個詞彙,並記錄最先跳出來的三條資訊。「每個人都要帶著面具生活,為什麼?」「我們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帶著面具生活?」「帶著面具生活,你累嗎?」「最大的痛苦莫過於帶著面具生活。」……不知道以上列舉的幾條資訊中,是否有你的答案。「面具」這個詞,在如今的生活感悟中,大多隻能算是一個貶義詞。可追根溯源,面具在遠古時期,是人們出於對神靈和大自然的敬畏,而製作出來保護自己的一種手段。為何我們會漸漸扭曲了「面具」的含義?為什麼保護我們的工具,現在卻變成了痛苦的枷鎖?這是因為隨著社會文明的發展,人類的思維和情感也越發複雜,如果我們無法正確認識自身人格的多樣性,就會為自己「擁有兩幅面孔」而感到虛偽、自責和痛苦。著名心理學家黃國勝先生所著的「隱藏的人格」一書,透過剖析「人格面具」的型別、形成原因及變化過程,並結合眾多實際案例,向廣大讀者解讀心理障礙及內心痛苦的來源,幫助我們正確認識自我的心理變化。不論是積極的、消極的、光明的還是陰暗的,只有正視自己內心的各種聲音,找出隱藏的事件原因,才能讓我們擁有一個健康的心理,去追尋我們想要的生活。一、究竟什麼是「人格面具」呢?人格面具,意指人在社會交往過程中形成的行為規範或模式。它是社會化和社會適應的產物。成長就是不斷形成新的人格面具的過程。而人格是由一個人在不同的情境中的表現(即人格面具)構成的。以上書中的解釋,是不是讓你對「面具」的理解,更加正面一點了?其實你也可以用另外一種解釋代替,那就是——人類在生存和成長過程,由於外界資訊而自動形成的一種高階的「自我保護機制」。就好比我們在職場工作, 白天我們在處理各種事物時必須保持冷靜、專業和謹慎的形象,以此獲得更好的工作表現和升遷機會。到了夜晚,和朋友聚餐時我們又展現出幽默、豪爽和隨性的一面。而回到家中,面對父母我們可能是一副乖巧、穩重的模樣,在丈夫或者妻子面子,又要展示不常見的親暱和性感。或許這就是大家所謂「不同的面具」。但是這些面具中的你,難道就不是真正的你了嗎?只能說當你面對不同情境時,你會調動你對生活的認知來做出不同的應對,這些不同的行事風格,最終組合成了你作為一個社會人的一面。如果丟棄社會人的一面,在我們身體裡存在的就是所謂的「動物性」。在人類社會還沒有建立起來的遠古,原始人餓了就吃肉,渴了就喝水,性也只是繁衍的一種行為。不會考慮不同的食材要用不同的烹飪手法,不會考慮不同的場合要穿不同的衣服,不會考慮面對不同層級的人,例如長輩、同輩、晚輩之間的語言區別。所以一個現代人,必定是由社會性的「人格面具」和動物性共同組成的。二、每個人的「人格面具」是怎麼形成的呢?「人格面具」主要透過內化和實踐兩種方式形成。「內化」也稱模仿,就是把他人的音容笑貌、言談舉止乃至思想感情記錄下來,形成客體面具。實踐,就是透過身體力行把自己的言談舉止和思想感情記錄下來,形成主體面具。嬰兒的第一個「人格面具」——「寶寶面具」的形成,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先「內化」後「實踐」的過程。剛出生的嬰兒是沒有人格面具的,他接觸到的第一個外部面具就是「媽媽面具」。我們常常會聽到年輕媽媽說「我家寶寶只認識我,只要我抱,我一離開他就會哭」,因為即使嬰兒還不能看清楚和理解世界,但是他依然能透過微弱的視覺、聽覺、嗅覺和觸覺,感知到「媽媽面具」。當我們剛剛脫離了母體環境,處於一種完全陌生的環境時,是非常需要安全感的,而「媽媽面具」就是他獲取需求的第一個介質,也就是客觀面具。在與「媽媽面具」互動的過程中,嬰兒會逐漸形成他的行為模式,就像人們常提醒的「你不要老是抱著孩子哄他睡覺,這樣他以後都會讓你抱的」,這就是透過媽媽形成的「寶寶面具」,也是人生命中形成的第一個主觀面具。這個觀點甚至可以深入到孩子的整個成長過程,為什麼教育學家常常提倡家庭是「最重要老師」,就是因為父母在孩子「人格面具」的發展過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客觀面具的作用,這些直接影響了孩子主觀面具的形成。就像我們常看到很多卓越的音樂家、演員,他們的父母也多是文藝工作者,很多傑出的企業家,家中也多是有成功經商的長輩。而往往也有一些例外,就要追溯他整個成長過程中的其他影響了。三、心理障礙是如何形成的?你為什麼會帶錯「面具」。任何一種心理活動都是在特定的情境中透過「人格面具」而表現出來的,所有心理障礙都是面具障礙。一個人只有擁有足夠多的「人格面具」,才能較好地適應環境。但面具多了,互相之間難免會發生矛盾。當矛盾達到一定程度時,就會產生內心衝突。「面具」之間的矛盾,會帶來心理障礙。這些矛盾一方面,來自面具和麵具之間的關係。一方面,則是來自於面具出現的時機和情境之間的不恰當性。若不好好處理,激化的後果往往會造成「人格分裂」「邊緣性人格障礙」「躁狂與抑鬱的雙相障礙」「強迫症」「矛盾性依戀」「決策困難」「衝動控制障礙」等等十幾種心理障礙。首先我們來談一談面具和麵具間的關係。第一種,是面具和麵具間可以和平相處,比如你的「職業面具」是一名老闆的秘書,你每天保持微笑,彬彬有禮,所有檔案都處理的井井有條。然而你的「媽媽面具」是一個有主見又嚴格的形象,能很好的照顧孩子的衣食,但是面對孩子的過錯和任性,也會堅守你的觀點。雖然這兩張面具有一定的不同點,但是共存下來是沒有太大問題的。第二種,是當兩張面具的表現完全相反。從心理學產生的原理來說,「人格面具」一般都是成對出現的,擁有一個勇敢的「面具」,也就會產生一個「膽小」的面具,往往這一對相反的面具,若誰在你的人格中佔了上風,那麼你的決定就會傾向哪一種特質。所以我們常在做決定時,彷彿有兩個人在你的心裡對話,這就是面具與面具之間的溝通,是我們人類心理學中最基礎的活動表現。而第三種,就比較危險,你心裡的某一個「人格面具」被隔離,無法和其他的面具溝通,久而久之壓抑下去,最終爆發時,就會造成人格障礙。一般這種隔離型的「人格面具」有兩種情況,第一種是他的相反面具太過於強勢。我高中時有個室友,她一直是大家的“開心果”,經常被大家開玩笑也不會生氣,寢室裡的苦活累活她都搶著幹,可是突然有一天,她居然拿著剪刀差點刺傷了一個同學。後來我們才知道,她是因為期末考試沒有考好崩潰了,導致發瘋了。她的初期算是非常強勢的「討好者面具」,將自己的「廢物面具」完全壓制,可是由於成績的下滑,他無法遮掩也無法改變時,最終爆發出了「衝動控制障礙」。第二種隔離型的「人格面具」一般是由於收到了某種重大的創傷,平時被自我防禦機制給保護起來,只有在特定的環境下才會爆發。例如一些女孩很小的時候被性侵,雖然那些記憶不是特別清晰,但是長大後遇到男人或者更加親密的行為時,往往就會爆發出來,形成心理障礙。接下來,我們再談談,面具和情境之間的關係。其實這一點非常好理解,我們身邊每天幾乎都會發生。最常見的就是夫妻間,比如丈夫是一個公司的領導,如果每天下班回到家中,他依然還用管理下屬的方式去面對自己的妻子,那十之八九,今晚一定是一個爭吵的夜晚。這就是典型的,沒有及時進行「面具」的更換。也許有人會問,這麼複雜,難道我們就不能甩開這些面具嗎?提出「人格面具」理論的瑞士心裡學家榮格用一生向你證明,你甩掉他的下場只會更慘。他在幾次學術研究的鼎盛時期,都企圖甩掉自己的「人格面具」,迴歸自我,例如和弗洛依德決裂,例如拋棄之前的研究成果幾次開啟新的領域,導致自己患上了心理疾病。最終在70歲的時候,他才恍然大悟,寫下了他的學術研究和自傳,向人們證實了,任何人都是不可能丟棄自己的「人格面具」而生存的。你只能學習如何與自己的「人格面具」和解,如何幫助你的面具們進行溝通,如何解決他們之間的矛盾,使他們整合成真正適合你的,健康的「人格面具」,幫助你得到你想要的生活。四、如何重建「面具」,讓我們健康、快樂的生活。「人格面具」一旦形成,永遠不會消失。所謂消失或消滅,其實就是壓抑。壓抑的面具遲早會衝到前臺,導致心理障礙發作,或者干擾當事人的行為。所以,最好的辦法是接納和整合。我們來探討一個書中提到的著名案例,電影《致命ID》。電影的主人公因為一起殺人案被起訴,由於他是多重人格患者,身體裡擁有11個人格,因此專家們在如何處置他的問題上存在很大爭議。最終專家們設定了一個場景,引出了全部的人格,決定要找出他的殺人人格,並試圖對他的人格進行整合。可主人公的幾個人格陸續被殺,致使他的人Grand SantaFe發緊張和混亂,接著心理專家利用「保鏢」的人格,認定了「假警察」的人格就是兇手,並與他同歸於盡。只有妓女的人格活了下來,她改過自新,搬到了其他的城市生活,可是她還是被人殺了,原來還有一個小孩的人格活著。最後,小孩控制了主人公,並殺掉了現實生活中的心理專家和獄警,並越獄逃跑了。在破案的過程中,心理專家多次被小孩人格誤導。因為心理專家一開始是抱著揪出兇手的目的在進行觀察,而不是用治療的角度去觀察。如果他能更深入的去了解每一個人格的生成原因,並且利用面具間的對話去了解他們的想法,或許他就不會被小孩人格誤導。為什麼妓女人格會活下來?主人公的母親就是一名妓女,按道理他應該是他兒時的陰影和創傷,在所有人格融合後,不應該留下一個負能量如此強大的人格。既然留下了,那一定是還沒有真正的融合,他只是帶著「角色面具」,真正留下的,是「小孩面具」,這個面具代表了主人公兒時受到的所有屈辱,所有創傷,致使他痛恨所有人,致使他有強大的力量壓制和殺死了所有其他的人格,最終成為了復仇的使者。這個故事其實就是告訴我們,要重建面具,必須要對其進行分化和整合。分化就是要把各個面具區分出來,整合就是要把梳理或對立的面具統一起來。你可以回顧自己的一生,那些重要的階段,記憶深刻的事情,對於你而言重要的家人、朋友和愛慕者,找出形成你「人格面具」的原因,千萬不要回避那些你不想碰觸的回憶,你越是壓抑,他們就會在暗處,滋長成更強大的惡魔,第一步,你必須面對和接受他們。然後介紹你的面具互相認識,想辦法進行溝通和對話,找出折中的辦法進行融合。就好像《致命ID》這部電影中,最後剩下的妓女和小孩的「人格面具」,我們嘗試思考一下,小孩人格對於妓女人格的怨恨來自母親,母親不僅是妓女,並且經常打罵他。如果心理專家能做好調查,有意識的引導小孩去了解自己母親的生活,瞭解妓女的無奈,妓女的悲慘以及母親打罵他的原因等等,只要小孩對妓女的人格產生了「共情」或者「憐憫」,或許小孩就不會在最後殺死妓女,也許也不會殺死現實中的人們。這就是面具間溝通的作用。而對於依舊無法融合的「人格面具」,在發現後應該進行適當的釋放。例如「兒童面具」。我們每個人都曾經是個孩子,所以「兒童面具」在我們的意識裡是很難完全消除的,特別在遇到現實的挫折和打擊,想要逃避時,「兒童面具」往往容易被激發。他被激發的後果,有可能導致人們做出不負責任的決定,會做出一些出格的舉動來引起人們的注意,甚至會因此丟棄掉成人的人格,嚴重者出現精神分裂,意識倒退成為一個幾歲的孩子。所以,我們可以為這些人格設定一些固定的情境允許他出現,釋放掉積蓄的能量,這樣不斷的給予自己暗示的行為,最終會幫助你,慢慢能夠控制自己的某些「人格面具」,使他們不在錯誤的情境出現。並且也會加強你對於人格的融合管理,真正成為你自己人格的主宰。這本書的作者不愧是本土化心理治療的專家,寫作的角度和方式,都極容易讓人理解,是心理學非專業人士完全可以閱讀的專業書籍。對於專業人士來說,黃國勝老師分享的治療方法,是基於榮格理論的一項重大進步。而對於更為廣大的讀者來說,本書最重要的意義,是幫助大家正視都市生活壓力所帶來的焦慮、抑鬱、躁鬱等情緒通病,讓你知道你並不是一個人在戰鬥,你並不是「廢物」或者「無藥可救」,你只是需要更科學的指引,甚至可以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讓我們為自己戴上這世間最美的「面具」,就像戴上一條無與倫比的項鍊,就像戴上結婚時神聖的鑽戒,只有你學會了解自己,正視自己的一切,你的「面具」最終才會無堅不摧,讓你成為更好的自己。

  • 4 # 君悅84

    假面具也就是虛榮心太強,裝大尾巴狼。好面子是好事,但要太假面就沒什麼意思了。古話說的好:死要面子活受罪,什麼都爭強好勝,人還是真實點好,有些東西明明不需要可好面子不需要為了面子還是買了,然後關起門來獨自難受,超前消費高消費等不良習慣,風光一時可讓自己的生活質量不好,至於嗎?撕開你的假面具真實自己吧!

  • 5 # 使用者6048212727252

    永遠無法摘去虛偽面具!因為虛偽是人類自身帶來的本能。虛偽好比假面具,一個人如果沒有一點點虛偽,那麼他在社會上寸步難行。有一個外國故事:說的是一個孩子出生,眾女巫前來祝賀,一個說孩子會長生不老,福壽綿綿。這虛無縹緲的話大家喜歡。另一個說孩子終於會死,這是真話,被眾人痛罵。前一個虛偽但別人喜歡,後一個則是真話難聽。在日長生活中每個人都有虛偽的一面,比如看見別人穿衣,化妝,或者帶著的老婆孩子,當面都極盡誇獎,轉過臉去就笑話別人醜八怪,難看死了,這就是虛偽。平時看到領導畢躬畢敬,轉身離開就腹非痛罵!這也是虛偽!話說回來,一個人沒有虛偽,那麼在社會上就沒有立足之地。不信你任何事情都搞個實話實說,保證不到一個星期,你就剩下孤家寡人一個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塞爾達傳說:縮小帽》這部在系列老玩家中評價比較低的作品,為什麼被新玩家奉為神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