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胡圖的胡

    在古代戰場上,傳令主要有以下集中形式:

    遠端傳令主要依靠烽火,即點火為號

    臨戰傳令有傳令官傳令

    戰鬥中傳令,主要是令旗和金鼓即鳴金收兵,擂鼓進攻

    除此之外明末有鳴炮,孔明燈等等

    現代主要依靠無線電技術,加強各國獨特的加密技術,很難被破解!

  • 2 # 溦詨

    中古時期的軍隊作戰資訊傳遞方式有以下幾種:

    用於遠端傳遞戰略性情報的是烽燧,驛馬。烽燧就是俗稱的烽火,狼煙,白天用煙柱,夜晚用篝火,利用煙柱、篝火的不同數量表示入侵敵軍的數量,入侵地點。但具體情報就需要驛馬,也就是騎馬信使傳達,漢代的紅翎急使,元代的箭的傳騎,明清兩代的x百里加急說的都是這個。

    戰役戰術級別的通訊主要使用旗幟,金鼓,傳令兵,明代以後火藥武器的大量應用煙花(旗花火炮)也加入其中。

    古人作戰孫子兵法中說,晝則旗幟,夜則金鼓,也就是白天使用旗幟聯絡指揮,夜間使用鼓聲指揮,古人的旗幟做的一般都比較大,戰場上比較容易辨認,透過旗幟的揮舞,和鼓聲節奏的變化(類似於號譜)可以給戰場上的作戰分隊下達比較簡易的戰術命令,複雜的戰術命令往往是透過傳令兵口頭或書面下達,傳令兵(往往是主帥的近衛)有特殊標誌(衣飾)。至於找到下級士官並不是困難的事情。第一作戰分隊主官的位置在本分隊的旗幟附近,大目標有了。第二各級軍官的衣飾,標誌各有不同。春秋戰國時期戰車長(五輛戰車就是一個作戰分隊)皮甲的胸部往往帶有五字(曾侯乙墓出土的皮甲上就有這一標誌),秦漢時期各級軍官的髮式,軍服上都帶有不同標誌,很容易分清(兵馬俑的髮式,衣飾就根據軍銜高低不同)這也成為以後各代戰場辨認的標準,不過是有較小的改變而已(唐代不同級別的軍官穿戴的盔甲不同,明代也是靠盔甲來區分。清代是靠頂子)

    古代的軍銜制度沿襲大概分四個時期列舉具有代表性的軍制供你參考:

    1春秋戰國時期,這一時期軍政合一,戰時各級官員自動成為個級別指揮官,通用軍、師、旅、卒、兩、伍6級編制。統帥者分別對應為卿,下卿,上大夫,中大夫,下大夫,士(下士為戰車指揮官)以戰車為單位,二五編制,也就是五車為伍,二伍為兩,五兩為卒,二卒為旅,五旅為師,兩師為軍,單位作戰人數春秋前期為30人,中後期為75人

    2秦漢時期隨著戰爭規模的擴大,作戰樣式發生改變,戰車被淘汰,步兵成為作戰主力,以秦國為代表的戰國諸國的軍制發生了變化,出現的軍功封爵,以最有代表性的秦國為例(漢承秦制除了名稱有所變化,編制不變。作戰單位名稱使用漢代名稱,指揮官爵位使用秦代名稱)伍(5人)-公士、上造。拾(10人)-簪嫋、不更。隊(50人)隊率、隊吏,對應爵位大夫,屯(秦軍叫百人長,或百夫長)(100人)對應爵位官大夫。曲(500人)軍侯,對應爵位公大夫,公乘。

    部(千人)校尉,對應爵位公乘或五大夫。這個是戰役中的主要戰術單位,後代稱部將,偏將。裨將指的都是這個級別的指揮官。軍(5千-數萬不等)將軍,這一級別的指揮官有資格稱為將軍屬於可以單獨控制一個方面,進入戰略層面了,隋唐以前的軍制基本延續了這個軍制,變化不大。

    3唐代軍制,唐代新確立了府兵制,以折衝府為基本作戰單位,戰時抽調不同數量的府和外族輔助兵組成部隊,府兵的基本編組每火10人,設火長;每隊5火共50人,設隊正;每旅2隊共100人,設旅帥;每團2旅共200人,設校尉,分上、中、下府(分別為6團1200人。5團1000人,4團800人)折衝府長官稱將軍,軍隊總負責人為行軍總管。

    4明代軍制,明代統率軍隊的部門分為都指揮使司、衛、所三級。都指揮使司又叫都司,是負責一個地區統率軍隊的領導性機關,轄有若干個衛和所。都指揮使司是省一級“三司”之一,設都指揮使一人,都指揮同知二人,都指揮僉事四人,還根據需要設定若干僚佐胥吏。全國各個都指揮使司分別轄屬五軍都督府領導。在都司以下,軍隊的組織分為衛、所兩級。每衛設指揮使一人為長官,大體上統兵5600人。衛以下再分為五個千戶所(最早是每衛轄十個千戶所,後改為五個),設千戶為長官,統兵1120人。千戶所以下再分為十個百戶所,設百戶,統兵為12人。在百戶之下設總旗二,每個總旗領小旗五,每小旗領軍10人。

    另少數民族有代表性軍制:少數民族基本上是全民皆兵,軍隊組織形式也以十進位制為基礎,匈奴,突厥,契丹,蒙古都是如此,以蒙古為例牌子頭(10人)百夫長,千戶,萬戶,以千戶級別為戰略單位。只有女真人稍有不同無論是女真人的某克孟安制度還是滿清的牛錄八旗制度,基礎編制人數都是300人。

    就這麼多。

  • 3 # 一影焦點

    古代打仗他們傳遞戰略情報的都有好幾種,看不同年代人的作戰方針。

    比如有烽火、浪煙和驛馬的傳遞方式。他們是透過指揮官的指令,白天利用煙柱,夜晚用篝火,利用煙柱、篝火的不同數量來表示入侵敵軍的數量和入侵地點。

    另一種情報傳遞就是驛馬了,信使透過騎馬日夜奔波傳遞想要的資訊。

    還有一種就是在準備開打的時候。曾有古人作戰孫子兵法中說到:晝則旗幟,夜則金鼓。也就是順他們指揮官白天使用旗幟,旗幟一般比較大,如在夜間話則使用擊鼓聲做指揮,透過鼓聲快慢決定做戰戰略。

    這樣,士兵們在戰場上也比較容易辨認,經過旗幟的揮舞和鼓聲節奏的變化,可以給戰場上計程車兵們下達比較簡易的戰術命令,如更復雜的戰術命令往往是透過傳令兵口頭或書面下的。

  • 4 # 夢迴伍千年

    錦旗招展

    古代沒有無線電通訊裝置,甚至也沒有電話,在大範圍的戰爭事,唯一的通訊手段,就是主將在高臺上,讓其他部隊能看到,然後輔佐傳令兵,讓主將能控制自己方的軍隊。

  • 5 # 眾森淼

    古代打仗時傳遞訊號的方法不只是一種,為了保證訊號的傳遞,部隊總是會想很多的辦法。

    像是戰鼓,相信這種方法大家都很熟悉,這是一種經常在影視劇中出現的方法,像是《穆桂英掛帥》中就有這樣的鏡頭,透過鼓點的變換,傳遞作戰資訊,可以達到快速反應的目的,在作戰的時候可以達到快速傳遞作戰內容的目的,而且還起到鼓舞士氣重要作用。

    在《曹穢論戰》中也有關於這樣的描述。“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可以看出鼓即是傳遞訊號的工具,也可以起到鼓舞士氣的作用。

    還有就是令旗,這個見到的也多。透過令旗傳遞作戰資訊也是一種十分常見的方法。

    還有像是烽火,這種方法相信沒有人會陌生,畢竟烽火戲諸侯這個故事可以說是家喻戶曉了,烽火可以傳遞出多種作戰訊號,透過狼煙的間隔,狼煙的火堆數目,釋放狼煙的時間間隙都可以反應出一定的資訊。

    還有就是訊號槍,禮花。

    這個相信也是沒有人陌生,在特定的時刻,一切準備就緒,掏出手中的訊號槍對著天空發射,那可謂真的是“一支穿雲箭,千軍萬馬來相見。”

    傳遞資訊的方法可謂是五花八門,孔明燈,大雁,鴿子,風箏等等。到了現代那也就更多了,也就不一一細說了。

  • 6 # 洛陽劉延輝

    古代打仗時指揮官對一支部隊透過一套等級制度來下達作戰命令。

    指揮官的命令如果不能及時下達,將會影響軍隊戰隊力的發揮,沒有戰鬥力的軍隊就如同一盤散沙,從古至今,指揮官都很重視命令的下達,古代,最初透過建立烽火臺,用狼煙的方式發出有敵人入侵的訊號,然後,依據由制定好的等級,逐級傳達給相關計程車兵,從而實現共抵外侮的目標,比如歷史上有名的烽火戲諸侯,說的是西周時期周幽王為博得褒姒一笑,竟然點燃了傳遞軍事訊號的烽火臺,實際是並無外敵入侵,從而戲弄了諸侯。雖然博得了褒姒哈哈大笑,後來又多次點燃烽火。導致諸侯們都不相信了,烽火傳遞軍情的作用就喪失了。當犬戎攻破鎬京,殺死周幽王,結束了西周這個王朝,這個事件,提現了最初透過烽火狼煙的方式傳遞命令,即發現烽火狼煙,就認為是指揮官下達了作戰命令。

    隨著時代的發展,在軍事上,軍隊的層級要求越來越嚴格,認識到逐級下達作戰命令,戰鬥力倍增的效果,比如,春秋末期傑出的軍事家孫武著的孫子兵法,從理論上確立了指揮官透過嚴格等級制度來下達作戰命令,把部隊的人員分成什、伍等,來根據敵情釋出命令,用鼓聲、鳴金的方式釋出進攻或者撤退指令。

    近代以來,更是建立了非常完備的制度,指揮官透過這個制度逐級下達作戰命令,比如,把一支部隊分成軍、師、旅、團、營、連、排、班的形式,在作戰過程中,逐級下達作戰命令,指揮官透過這種方式下達命令,來完成作戰目的。

    總之,在一次戰爭中,投入的兵力可能數十萬甚至百萬,古今中外,指揮官不可能直接下達命令給士兵,要透過完備的制度來下達作戰命令,在古代,制度不是很完備,後期在此制度的基礎之上,越來越完備,實現了指揮官下達命令更高效,戰鬥力更強悍。

  • 7 # 薩沙

    主要就是三大件:快馬,傳令兵,旗幟。

    快馬

    成吉思汗厲害之處,就是他建立了一個高效的命令傳遞網路。

    蒙古部隊之間,完全使用快馬傳訊。

    這些快馬的騎手,並不是一個人,而且好幾個人。

    他們也不是一匹馬,而是同時帶著好幾匹馬。

    傳令期間,這些人有的是專門負責傳令的,其他大部分是專門負責管馬的。

    傳令期間換馬不換人,一個騎兵不斷換馬。

    其實,蒙古馬本來就有很強的耐力,優秀的馬一次可以奔跑一百公里以上。

    只要更換馬匹,就可以將命令傳遞到數百公里之外。

    一般前線的命令傳遞,最多也就是幾百公里。

    如果再遠,蒙古人會像今天的軍隊一樣,設定一些兵站,作為情報的中轉基地。兵站裡面有自己的騎手和馬匹。

    《歷代戰爭方略》一書中對此記載到:“蒙古軍出征時,沿途設定驛站,並訓練驛遞夫,以擔任通訊勤務。……驛遞夫,乘馬飛速無比。為求迅速,又於馬頸下懸掛銅鈴,驛站一聞鈴聲,立刻準備新馬。在情況緊急時,24小時馳400裡。”

    傳令兵

    快馬傳遞命令,是用於相隔較遠的部隊之間。

    如果是自己的部隊,相距較近,就沒有必要使用快馬。

    激戰中,快馬必然會成為敵人關注的目標,很容易被人射殺。相反,普通步兵目標就比較小。

    這種傳令兵和步兵一樣,他們基本都是靠雙腳步行,在小範圍內傳遞命令。

    直到中越戰爭期間,因無線電通訊有時候不可靠,還是存在通訊兵的。

    旗幟、擂鼓

    指揮作戰講究迅速,越快越好。

    採用旗幟就是最快的方法!

    軍用旗幟一舞動,離的很遠也能看得見,命令傳遞只要幾秒鐘。

    擂鼓也是一樣,所有人都能聽見!

    這是最快的命令傳遞方式,缺點是距離不可能太遠。

    但古代作戰和今天不同,步兵陣營很密集,相距不可能太遠的。

  • 8 # 西府趙王爺

    擊鼓進軍,鳴金收兵!

    古代通訊條件較差,在環境複雜的戰場之上,將軍是很難憑藉自己個人的喊話動作去傳達指令的。所以我們看到歷史上有很多時候,戰爭的失敗,不是“打不過”,而是因為錯誤的資訊,導致了潰敗。

    比如說歷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戰”,東晉大軍渡河進攻,還沒怎麼打呢,結果前秦軍中有人高呼秦軍敗了,結果後面的前秦大軍以為真的敗了,就開始潰退。號稱百萬之眾的前秦大軍,面對八萬北府軍,兵敗如山倒。

    秦兵小卻,朱序在陳後呼曰:“秦兵敗矣!”眾遂大奔。

    所以,在戰場上一個良好的資訊溝通是非常重要得,特別是將領與士兵之間,這樣才能做到指揮協同,令行兵至!

    所以古代戰場上,將領為了能向士兵傳達軍令來指揮戰鬥,想出了不少辦法。

    主要可以分為以下三種:

    第一種是在戰場上透過特殊的聲音來傳達軍令。

    為了達到指揮部隊的目的,可以採用擊鼓或者敲鑼的方法。

    一般情況下,透過擊鼓的次數就可以判斷上級的軍令是什麼,這些都是提前規定好的,但也是一些比較簡單的命令,畢竟在戰場上太複雜的命令是不太有利的,如果需要撤退,就會擊鑼。

    也就是咱們常說的“擊鼓進軍,鳴金收兵”。

    第二種是在戰場上設定專門的傳令兵。

    為了能夠及時準確的獲得上級軍令,還要設定不同級別計程車兵,從最高級別到最小官職計程車兵,這樣透過分層的管理就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軍令傳達的時間成本,做到了有效指揮。

    在電視劇《軍師聯盟》裡就有這樣一段場景,司馬懿和諸葛亮戰場對話,底下都有一排士兵,負責傳話。他們就相當於傳令兵。所以,傳令兵得嗓門大!

    當然了,傳令兵更多得是“動作傳令”,因為“眼見為實,耳聽為虛”,戰場上得嘈雜環境,很容聽錯的,搞錯了指令可就麻煩了。

    所以傳令兵傳遞的動作指令是比較簡單的,只有向前,向後,向左或者向右這樣比較簡單的命令,這主要是因為大多數計程車兵不認識字,只是接受指令,並採取行動,所以在指揮的過程中一般不會出什麼差錯;

    第三種,在戰場上透過旗幟的顏色來傳達軍令

    根據《通典》記載,在軍中有5中顏色的旗幟,白色表示向右或向西,青色表示向左或向東,黑色表示向後或向北,紅色表示向前或向南,黃色則代表中部方位,當士兵們看到不同顏色的旗幟升起時就得到了上級的軍令,從而採取行動。

    如果軍中的大的旗幟倒下,則表明開始逃跑,無需再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發泡燈籠和灑金燈籠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