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歲月是一條河流

    侵華日軍第11軍是日本陸軍的精銳之師,組建於1938年,隸屬於侵華日軍第六方面軍,是日軍華中戰場的主力部隊。日本陸軍“名將”岡村寧次、阿南惟幾、橫山勇都曾擔任過該軍指揮官,11軍的舉足輕重可見一斑。

    第11軍兵力雄厚,武器裝備精良,是一支超大型野戰軍團。兵力鼎盛時兵員超過15萬人(另說23萬人),配置有先進重型武器,飛機、坦克、裝甲車等,進攻能力不俗,幾乎全面參與了華中戰場的大型會戰。

    1938年,岡村寧次出任該軍首任司令官,在華中派遣軍畑俊六司令官的指揮下,率11軍參戰武漢會戰。在武漢會戰之萬家嶺戰役中,中國守軍在薛嶽的指揮下重創11軍,該軍106師團大部被圍殲,取得萬家嶺大捷。整個武漢會戰,我守軍浴血奮戰,最終不敵日軍,被迫撤退。

    日軍佔領武漢後,意圖將浙贛皖至大後方的交通路線切斷,岡村寧次發動南昌戰役。日軍調集重兵,在飛機大炮的掩護下,強攻南昌,中國守軍傷亡巨大,南昌陷落。

    1939年5月,為解除湖北、河南一帶的中國守軍對武漢日軍造成威脅,岡村寧次率11軍發動隨棗會戰。中國守軍在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的指揮下奮勇還擊。整個戰役歷時近1個月,經我守軍血戰,棗陽、隨縣被成功收復,殲滅日軍1.3萬人,日軍的戰前意圖落空,但我守軍也付出很大犧牲。

    1939年9月,岡村寧次糾集10萬重兵發動第一次長沙會戰,意圖迅速殲滅第九戰區中國軍隊主力。中國守軍在薛嶽司令長官的指揮下英勇保衛長沙,他制訂了“決戰後退、爭取外翼”的作戰方針,調動24餘萬兵力參戰,經過激戰,岡村寧次部撤退,摧毀第九戰區主力的計劃被粉碎。

    1940年3月,園部和一郎中將接替岡村寧次就任11軍司令官。任內參戰棗宜會戰、上高戰役。第33集團軍總司令張自忠將軍在棗宜會戰中殉國。上高戰役園部和一郎部遭到中國守軍羅卓英部重創而潰敗,園部和一郎去職。

    園部和一郎離職後,阿南惟幾接任11軍司令官。他任內參戰了第二、第三次長戰會戰,互有勝負。第三次長沙會戰大敗於薛嶽的天爐戰法。

    11軍第四任司令官冢田攻是個短命司令官。1942年7月,阿南轉任關東軍第二方面軍司令,冢田攻接手11軍。同年12月冢田攻座機被中國軍隊擊落,冢田攻墜機喪命,成為侵華戰場上陣亡的最高級別日軍陸軍將領。

    冢田攻死後,日軍陸軍中將橫山勇出任11軍司令官。橫山勇是一員悍將,任內參戰了鄂西、常德、長衡、桂柳等很多大型會戰。上任之初, 發動“江北殲滅戰”,俘獲國軍128師師長王勁哉。鄂西會戰中,國軍11師師長鬍璉死守石牌,日軍屢攻不克,撤退中被74軍痛擊。

    1943年11月,常德會戰打響。橫山勇率部圍攻常德。餘程萬率領守城部隊57師苦苦血戰,損失慘重,日軍破城而入。最終日軍不敵王耀武部,常德被成功收復。

    1944年5月,橫山勇率部參戰長衡會戰。在長沙會戰中,橫山勇分兵作戰,薛嶽的天爐戰法難以生威,6月18日長沙失守。衡陽保衛戰,歷時40余天,戰況慘烈。方先覺部以血肉之軀,孤守衡陽,彈盡糧絕,所部幾乎死傷殆盡,最為悲壯。衡陽之戰,衡陽最終失守,但也重創日軍。桂柳戰役,11軍再次擊敗中國守軍。

    橫山勇為人驕橫,自恃才高多次違抗岡村寧次軍令,為岡村所不喜。後被升任中國派遣軍總司令的岡村寧次解職回國。橫山勇去職之後,11軍不再有所作為。

    1945年8月31日,薛嶽限令時任11軍司令官笠原幸雄中將投降。9月14日,笠原幸雄向我方受降代表魯道源遞交投降書,這支橫行華中、華南罪行累累的侵華日軍終於繳械落敗。

  • 2 # 度度狼gg

    日寇的“軍”編制,根據其編成部隊和人數衡量,可以歸為二戰時歐戰的“集團軍”規模,美軍在撰寫太平洋戰爭史時,也經常把日本的“軍”翻譯為集團軍。第11軍司令部設於武漢,司令官軍銜為陸軍中將,六任司令官分別為:岡村寧茨、園部和一郎、阿南惟畿、冢田攻(未到任)、橫山勇、笠原幸雄(投降時)。

    第11軍是1938年為了武漢會戰而專門成立的,首任軍司令官岡村寧茨自關東軍第2師團調來,創軍時僅轄第6、第101和第106師團及“臺灣旅團波田支隊”,武漢淪陷後成為日軍在華唯一的一支野戰機動兵團,直接歸南京的“中國派遣軍總司令部”指揮。

    隨著作戰任務的增加,第11軍編成內最多時達7個師團和若干獨立混成旅團(後期有變化),比較耳熟能詳的有第3師團、第6師團、第13師團等日軍甲種師團,以及第9、第16、第101、第106師團,整體戰鬥力居在華日軍之首。

    一、抗日戰爭戰略相持階段中國軍隊的主要對手。

    武漢會戰後,標誌著中國的抗日戰爭進入戰略相持階段,日軍在華北、華南、華東基本採取鞏固佔領區的收縮策略,惟獨在華中的第11軍不停地進行機動作戰,目標是重點打擊中國抗戰的骨幹力量黃埔系中央軍,從而迫使蔣政權投降。

    第11軍的作戰區域是以武漢為中心的長江兩岸,高峰時兵力約30餘萬;國軍在江北有第五戰區李宗仁部(河南老河口),在江南有第九戰區薛嶽部(湖南長沙),1940年為了拱衛溯江西進四川的路線,又成立了陳誠的第六戰區(湖北恩施),三個戰區共計約百萬大軍,並且以中央軍為基幹,是抗日戰爭相持階段的主戰場。

    二、與第九戰區薛嶽部的主要戰役:

    1、武漢會戰,期間的“萬家嶺戰役”薛嶽幾乎全殲第106師團。

    2、湘北地區的三次長沙會戰,薛嶽力保長沙不失。

    3、江西方面的南昌會戰、贛北的高安戰役、上高會戰等,第九戰區副司令羅卓英功勳卓著。

    4、1943年的“常德會戰”,第74軍餘程萬第57師死守待援幾乎全軍覆滅。

    5、1944年的“長衡會戰”,包括長沙最終淪陷和著名的“衡陽保衛戰”,方先覺。

    6、“豫湘桂戰役”第11軍攻入廣西,爆發“桂林保衛戰”,突至貴州獨山。

    1942年,第11軍還配合駐駐華東的第13軍參加了“浙贛會戰”,打擊第三戰區顧祝同所部。

    (薛嶽卡通像)

    三、與第五戰區李宗仁部的主要戰役。

    1、1939年的“隨棗戰役”,張自忠大破日寇。

    2、1940年的“棗宜戰役”,張自忠將軍犧牲,日軍佔領宜昌。

    3、1941年的“豫南戰役”,配合華北日軍進攻河南。

    四、與第六戰區陳誠部的主要戰役。

    鄂西戰役:第六戰區以10個軍的兵力,抗擊了第11軍5個師團沿長江向上遊的進攻。

    五、第六方面軍以第11軍為主於1944年擴編而成,司令官沒有任用橫山勇,而是調來了岡村寧茨,下轄第11軍(橫山勇)和第20軍(坂西一良),參加湘西會戰。

    據不完全統計,抗日戰爭“中日22次大型會戰”中,半數與日寇第11軍有關,1945年9月14日,第11軍在南昌中山路中央銀行向第九戰區投降。

  • 3 # 馮傑

    侵華日軍第11軍成立於1938年7月,當時是為了攻佔武漢而特別編成的。武漢會戰之後,這支日軍被定位為“能夠對蜂擁而上的敵人適時實施反擊,能挫敗敵軍抗戰企圖”的“作戰軍”,平時長期保持7個師團以上、20餘萬兵力,固守在武漢、信陽、岳陽、南昌、宜昌等地。按照時間順序,第11軍先後參加了1938年漢口戰役(武漢會戰)、1938年南昌戰役(南昌會戰)、1939年襄東戰役(隨棗會戰)、1939年贛湘戰役(第一次長沙會戰)、1939年冬季攻勢、1940年宜昌戰役(棗宜會戰)、漢水戰役、1941年豫南戰役(豫南會戰)、1941年錦江戰役(上高會戰)、1941年江北戰役、1941年長沙作戰(第二次長沙會戰)、1941年第二次長沙作戰(第三次長沙會戰)、1942年贛東作戰(浙贛會戰)、1943年鄂西作戰(卾西會戰)、1943年常德作戰(常德會戰)、1944年湘桂作戰(長衡會戰、桂柳會戰)。以上是第11軍在中國戰場作戰的大致情況,括號內的為國軍抗日戰史相對應的戰役名稱。可以這樣說,第11軍幾乎打遍抗日戰爭相持階段所有大小戰役。換句話說,第11軍始終對當面國民政府軍隊保持壓制狀態。根據日本學者相關研究,如果以炮兵為中心的戰鬥力進行比較,假設日軍的常設師團是100,那麼預備師團就是62,警備師團是44,中國軍隊一個師只有16。按照這個比例,日軍一個聯隊可以對抗中央軍一個師;日軍一個大隊可以對抗地方軍一個師。若與中國軍隊一個師進行對抗,攻擊任務需要日軍一個大隊,防禦任何只需一箇中隊。

    總體來說,這一量化研究還是比較符合實際情形的。由此可見,中國能夠取得抗日戰爭的全面勝利,相當不容易。所有為國捐軀的英烈,不分黨派,都應得到我們後人敬仰。

  • 4 # 一枚明粉

    日軍第十一軍是武漢戰役期間組建的,長時間駐紮武漢地區對國軍四面出擊的一支野戰部隊。該軍的基本作戰態勢就是位於突出部,參加了僵持階段的絕大多數會戰,與其周圍的百萬國軍僵持。1、十一軍的戰略態勢

    在佔領武漢後,十一軍擴為七個師團,駐防在武漢及其附近地區。

    其北部主要為第五戰區,轄區為大別山、河南南部、河北北部一帶。

    南部主要為第九戰區,轄區為湖北南部、湖南、江西一帶。

    1940年棗宜會戰失敗後,國府設立第六戰區,在湖北西部與日軍對峙。

    (黑圈即為日軍戰略形勢圖)

    日軍第十一軍處在國軍三面包圍中,其東南即南昌,西即宜昌,核心即武漢。

    2、主要戰役

    第十一軍從進入武漢的一刻開始,就處在百萬國軍戰略包圍中。但雙方巨大的戰力差距,在具體作戰中日軍並不佔劣勢。反而四面出擊。

    1939年3月,在武漢戰役結束四個月後,日軍十一軍就集結德安湖口對南昌作戰,並攻佔南昌。

    1939年5月,迅速展開隨棗戰役,給五戰區部隊造成較大損失,且佔據隨縣。

    (隨棗會戰)

    1939年9月,十一軍進攻長沙,失敗。

    三次戰役,基本打消了周邊國軍的進攻能力。在冬季攻勢中,三個方向的國軍反擊均不利。

    1940年5月,發起棗宜會戰,佔領宜昌。開始重慶大轟炸。

    1941年1月,發起豫南會戰,持平。

    1941年3月,發起上高戰役,慘敗。

    (上高戰役)

    1941年9月,第二次長沙會戰,持平。

    1941年12月,第三次長沙會戰,慘敗。

    十一軍在1941年的作戰中取得的戰果比較少,國軍在一定程度上獲得優勢。

    1942年,浙贛戰役,配合第十三軍打通了浙贛線。

    1943年鄂西戰役與常德會戰,失利。

    相較而言,在相持階段中期,日軍在山區、水網作戰並不佔據優勢。

    1944年長衡會戰,國軍慘敗。

    (長衡會戰)

    總結:

    在抗戰中,日軍第十一軍在內線作戰,四處出擊,組織了多次大會戰,給中華民族造成巨大的損失與破壞。

    參考文獻:

    於國紅.淺析武漢會戰中日雙方作戰指導之得失[J].抗日戰爭研究,1999(02):64-79.

    柯育芳.長衡會戰日軍參戰兵力述考[J].抗日戰爭研究,1998(03):170-180.

    楊聖清.中條山戰役研究述論[J].近代史研究,1997(03):82-111.

    李剛.豫湘桂會戰之黔南作戰[J].抗日戰爭研究,1996(04):111-130.

    周振剛.襄東戰役與張自忠殉國[J].近代史研究,1990(04):250-25

    沈韜. 國民革命軍一七六師抗戰述評[D].南京師範大學,2015.

    胡若晨. 論抗日戰爭四次襄陽會戰[D].武漢理工大學,2014.

    東哲也. 從日本戰史叢書和部隊史看武漢會戰[D].華中師範大學,2012.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呼籲“走出疑古時代”的李學勤,拓展了中華文明史,為什麼譭譽參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