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五嶽掩赤城

    誇張了,不過的確比拆一般航母要麻煩多了。

    先是對拆船廠要求比較高

    美國海軍由於擔心技術洩密,之前是僅允許國內少數幾家拆船廠可以拆解航母。這些資本家在缺乏競爭情況下,貪婪的尿性發作,不斷訴苦拆船成本太高,導致美國之前的航母拆解費用低的讓人髮指,類似於滿載排水量8萬噸的福萊斯特級突擊者號只象徵性的賣了1美分。拆解中的美國航母珊瑚海號

    到了要拆解核動力航母的時候,拆解廠沒得選,只能讓美國唯一能造大型航母的紐波特紐斯造船廠來勉為其難的進行拆解工作,因為拆解前先要對反應堆進行防護性施工,需要拉回幹船塢進行施工。紐波特紐斯造船廠是美國唯一一個航母造船廠,也是目前唯一一個能拆除核航母動力裝置的船廠

    拆核動力裝置最麻煩

    由於核動力航母的核裝置並非跟核潛艇一樣,整體動力段都是封閉設計,他的反應堆與鍋爐等裝置聯絡較為密切。所以拆船前需要對反應堆進行拆除。吊裝中的航母核反應堆

    拆除的方式是拆除相關管線連線部位後,對反應堆進行防護性加工,用鉛等防護性材料,把核反應堆包裹起來,做好防護。然後再講船體切開個大口子,小心翼翼的把核動力裝置取出來。再由環保部門過來進行環保評估,認為不夠成危害後才能進行下一步的拆解作業。

    美國第一艘核動力航母企業號進行這一項拆解工作,前後持續了一年半時間,這短時間對於造船廠船塢和相關裝置的佔用完全是砸錢。企業號核動力航母是目前唯一一艘拆解中的核動力航母

    拆解之後的核反應堆,一般是先放在一邊,讓他核反應速度持續減弱,達到一定標準後再扔進大西洋海溝核垃圾填埋場。剩下的船體,再由船廠跟拆其他航母一樣進行慢慢拆解。

  • 2 # 稜視

    其實也沒有哪麼誇張,只是比拆解常規航母麻煩而已,核航母比常規多不少裝置,其中

    拆解核動力航母的核動力裝置是最為困難的事情,稍有不慎就會引起核事故,全世界也就美國拆解過核航母,美國首次拆解核航母也是很慎重,不會交給一些小的造船廠,都會交給能製造核動力航母的大型造船廠來拆解。

    美國的“企業”號航母光拆核反應堆就花了3年多的時間,這個時間的確讓人感到有點長,但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因為必須保證安全!拆解核動力航母會很麻煩,但不會比建造一艘核航母費勁。

  • 3 # 利刃號

    按照正常的想法,建造都會比拆解來得麻煩,其實這話用於航母也是同樣的,因為航母在建造過程中會有技術上的各種問題,而且航母的建造也不是按圖索驥,需要一個步驟一個步驟的精工細作,但是拆解就沒有那麼嚴格的要求,而拆解比建造簡單的最主要原因在於,已經有了詳細的圖紙,可以根據圖紙進行拆解。

    那麼,為什麼很多人都會覺得拆解航母困難呢?這點其實要歸結於資本金的劣根性了,特別是美國,在航母退役後,會交付於拆船廠進行,而拆船廠為了自身的利益,會最撘程度的跟美國官方“討價還價”,而最為有效的還價方式不是說退役的航母不值錢,而是宣揚拆解航母有多困難。

    比如說要投入什麼樣的人力物力呀,又比如說要有什麼樣的技術才能夠進行哪一處的拆解呀,這都會成為拆船廠的藉口即理由,因此,拆解航母的困難程度就這樣被宣揚了出來,然後又被無限放大。

    所以說,其實拆解航母確實是存在困難的,但是卻沒有傳言中的那麼誇張,不過,有一點卻是必須肯定的,那就是拆卸航母的動力系統確實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因為,能夠支援如此龐大的航空母艦在海上進行航行的動力一般都是核動力。

    據瞭解,當今美國中,也只有唯一一家能夠執照大型航母的造船廠能夠對核動力系統進行拆卸,因為拆卸核反應堆時需要做的防護工作不是隨處都能夠進行的,而是要拉回船塢進行施工,並且其防護型施工也是相當耗費人力物力的。

  • 4 # 路漫漫吶喊

    這句話應該算一句誇張的吐槽吧。

    拆解再怎麼也不可能比建造費勁。

    但不得不說的是,拆解大型艦船,尤其是航母,尤其是核航母,確實是相當費勁。

    畢竟這裡說的是拆解,不是摧毀。摧毀的話,炸藥爆破就可以了,瞬間灰飛煙滅,而拆解核航母一個是要避免核汙染的發生,一個是要盡力回收航母的有用部分。

    可以想象一下,一幢建築,如果只是拆除,達到效果就行的話,那麼就會想我們在新聞裡看見的一樣,直接就爆破了,如果選擇拆除,那麼樓體裡的鋼筋,磚塊等,都可以回收,就會一點一點去做。

    拆除航母也是一個道理,有很多可以回收再利用的部分,比如,航母的鋼材是非常優秀的,三哥就依靠航母鋼造了很多摩托。而且,你不能預知航母在使用過程中到底積累了哪些未知的問題,比如,還是三哥,在維修船隻的時候,因為沼氣洩露,造成了爆炸。

  • 5 # 嘯鷹評

    是拆毀一條航空母艦難度大,還是製造一條航空母艦難度大,這還用說嘛?

    當然是製造航空母艦難度大,日韓的造船工業怎麼樣?這倆可是世界第二和世界第三的造船大國!但是他們能造航空母艦嗎?也許能,但是多半不能。

    但是隻讓這兩個國家拆毀上一條航空母艦,分分鐘都能1:1的復原出來一條。(日本有航母用特種鋼的冶煉加工製造以及卷板能力。)

    (工人方面也不用說,錢方面更不用說)

    可以說就是圖紙方面卡著呢....比如說買一個法國向巴西推銷都航母圖紙然後日本造出來絕對是一點問題都沒有(至於可靠性?先別說這個悲傷的話題)

    又扯遠了拆過航母的國家多了去了英國拆過,印度拆過,美國也拆過,中國拆過南韓依舊拆過。

    那為什麼會有種拆航母很難的錯覺呢,因為美國能夠拆航母的地方只有一個那就是紐波特紐斯造船廠。只能在這兒拆,可不是貴嗎?

  • 6 # 軍事無塵君

    中國造了一艘航母花了五年的時間,從最基本的模型,和材料的打造,還有發動機的建造,這都是一個巨大的工程。

    徹底拆毀一個航母,一個月就可以完全分解,

    肯定是建造一艘航母更加費力。

  • 7 # 炎黃軍武

    從時間精力上講,拆毀航母往往比新造一艘航母更麻煩,核動力航母尤其難拆。

    這似乎和直覺不一樣,畢竟“毀滅容易創造難”,真相如何呢?

    像美國這樣的,重型航母一艘艘不間斷的建造,週期會短些,但也要三到四年。

    “傑拉爾德*R*福特”號核動力航母,由於子系統的一些問題,加上是同級首艦,建造週期達八年之久

    而如果是新航母的首艦,譬如“傑拉爾德*R*福特”號的建造週期,一下子拖了八年,當初看到這一數字的時候筆者也曾以為,拆航母再怎樣麻煩,總不會比新建造一艘更費事、更不至於拖延八年吧!

    結果一查資料,才發現自己的想法太天真。

    那拆毀一艘航母到底要多久?

    作為參照,美國海軍的“珊瑚海”號航母,滿載排水量4.5萬噸,拆毀工程就持續了七年時間,這還是常規動力航母、不需要處理棘手的反應堆;而美國海軍退役不久的“企業”號核動力航母,因為沒有經驗可借鑑,光反應堆的拆除就花了三年時間,現在幹到第五個年頭了,工程進度只進行了大約一半。

    “企業”號航母的船底,已經畫好了一條條切割線,準備進行切割解體,單獨的補件則拆卸運走

    單純從時間上比較,不一定能說明“拆航母比造航母還費事”,畢竟建造航母的人力物力投入之巨,肯定不是拆航母、撿破爛的時候可比,但也可以看到,航母這種巨無霸,設計建造時的主要追求是效能,至於服役幾十年後怎麼拆解回收?

    是沒空考慮的,所以拆起來才很麻煩,甚至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的事。

    即便如此,各國超出服役期的航母,該拆還是得拆,一方面回收各種物料、略有盈餘,另一方面也避免長期停泊而引發的環境汙染、技術洩密等風險。

    印度的拆船廠,這一奇葩國度造航母不太行,拆航母還湊合,圖為被拆解的印度海軍“維克蘭特”號

    這世界上的大部分航母,馳騁大洋幾十年後,終究會在拆船廠結束自己的一生。

    拆解一艘航母的費用,根據排水量、型號和動力種類的不同,在幾千萬到幾億美元不等,報價比航母的建造便宜得多,但從時間精力、而不是難度和價格上考量,還是拆毀更累,至於能回收多少金屬材料,倒是一個次要的問題了。

  • 8 # 葉夢追花

    就說幾句吧:

    建造第一艘費勁,第二艘就輕鬆了,完全拆毀一艘更費勁,但是隻要拆穿武器和核心部件就可以了,可以售賣也可以沉底。

  • 9 # 軍武資料庫

    拆航母快啊!美國是專業滴~~方法你想不到,直接炸!

    提起美國的航母,那是應了一句老話:家大業大,有的是洋蠟。從1913年運煤船改造的蘭利號(CV-1)開始到2018年的最新核動力福特號(CVN-78)。整整100多年的航母建造經驗,78條各式各樣的航空母艦。一路走來,已經進入“得瑟”的階段了------花式拆航母!

    CV-66服役時的樣子

    2005年5月14日除役的小鷹級美利堅號航空母艦(CV-66)作為靶艦沉沒,為美國未來的福特級航母提供武器打擊資料。在安裝了6000個攝像頭後,歷經4周被各種武器花式打沉。它是人類有史以來被“擊沉”的最大戰艦(8萬5千噸排水量)。2006年5月17日埃塞克斯級奧里斯卡尼號航空母艦(CV34)作為人工礁石,在拆除所有可能汙染海洋的電子裝置後,由拖船拖至彭薩科拉39公里的外海,使用C4炸藥炸沉(2萬7千噸排水量)。目前那裡成為潛水勝地(旅遊開發??)。

    除此以外,拆航母還是一件費力不討好的事情(艦上有害物太多,防護裝甲也是無法回收的多層式結構),美國在上述事件之前幹過。價格是1美分拆整條航母!

    CV-59準備開拆

    拆除中的CV-59

    1993年9月11日除役的福萊斯特級首艦福萊斯特號航空母艦(CV-59),2013年賣給了全明星金屬回收公司(All Star Metals ,外國收破爛的),歷經兩年8個月後拆沒了。

    自左至右:CV-60、CV-61、CV-64順序開拆

    成功後,美軍趕緊又將CV-60薩拉託加,CV-61突擊者,CV-64星座也陸續找到下家拆了。可惜醒過味兒來的拆解公司發現不怎麼掙錢,於是拆解賣錢的事情就告一段落。(其實後期都是核動力航母,拆解起來危險係數也增加,沒人繼續研究了)對比研發一艘新型航母可就難了,時間成本是非常巨大的,還要承受失敗風險。

    拿福特級來說,從設計資料收集(炸小鷹級算起)到首艦下水用了13年,這還是由尼米茲級作為艦體藍本的情況下。期間還有新技術出現,持續投資在56億美元左右,而且還在增加中。首艦建造費用是128億美元,已經成為美國有史以來最貴的艦艇。所以,還是造艦貴(時間和金錢)。

  • 10 # 秋國703

    其他網友已說的很多,除了對航母非常瞭解的人員,我們一般人並不清楚航母的建造結構,因此要回答這個問題只能猜測,但總之我還是認為拆要比建容易許多,無論是航母,還是其它種類的艦隻,都是按照設計要求先後有序建造施工,對於核動力航母可能有些難度,因為很可能核燃料還在,為保證核燃料不洩露,就要非常小心拆解,而除核動力航母之外其它艦隻,完全可以不按建造順序拆解,另外是不是有些部件還要利用,拆解就要要求保證部件完好無損,拖延拆解時間,如果把航母的設計之初始算顯然要比拆解時間長的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夢幻龍族劇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