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不卡的移動

    南宋人陳埴(朱熹弟子,別號“潛室先生”)分析:漢封功臣,其盟誓辭曰“非軍功不侯”。于軍功中又立最重三件事,一曰從起豐沛(應加上“碭”),二曰從入關破秦,三曰從定三秦。十八侯位次,全分於此。良、平皆後附,故不得與。又,良、平皆帷幄謀議,不履行陣,所以讓軍伐(軍功)居先。

      陳埴的分析,前半部分有理,十八侯中,都是早年跟隨劉邦,在豐沛碭等地起兵的元老,是劉邦部隊中的中堅力量(此十八人中的一些史籍記載不祥,還有一部分,據當代人考證,是呂氏部將)而張良、陳平是半路出家參加劉邦大軍的。但陳埴認為張良、陳平只是參謀角色,沒有衝鋒陷陣,軍功不顯,那就有失偏頗了。

      即使劉邦本人,也深知謀士和將軍都是自己不可或缺人才,甚至,謀士的地位比將軍還重要。《史記》記載,劉邦定蕭何為功臣第一後,諸位將軍不服氣:臣皆曰:“臣等身被堅執銳,多者百餘戰,少者數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蕭何未嘗有汗馬之勞,徒持文墨議論,不戰,顧反居臣等上,何也?”高帝曰:“諸君知獵乎?”曰:“知之。”“知獵狗乎?”曰:“知之。”高帝曰:“夫獵,追殺獸兔者狗也,而發蹤指示獸處者人也。今諸君徒能得走獸耳,功狗也。至如蕭何,發蹤指示,功人也。”劉邦將武將們比喻成打獵時的狗,而將蕭何等謀士比喻成獵人,可見他對謀士地位的認可。 

  • 2 # 向陽花開7290

    我們先來看一下劉邦的“元功十八侯”都是誰們?

    以蕭何為首,曹參次之,其下張敖、周勃、樊噲、酈商、奚涓、夏侯嬰、灌嬰、傅寬、靳歙、王陵、陳武、王伋、蘇歐、周昌、於護、蠱達。

    這十八個人中,沛縣的就有十一個,不難看出,劉邦在封開國功臣時主要考慮的是出身資歷和軍功。

    張良一不是沛縣跟隨,二不是武將不在其中也不奇怪。

    還有一層原因是張良向來不看重這些,也是他深知鳥盡弓藏,唯有淡薄名利才能自我保全。

    張良出身南韓大貴族,他一心一意跟著劉邦,為他出謀劃策,為的不是榮華富貴功名利祿,而是為了實現政治抱負,推翻暴秦,平定天下。張良連劉邦賞他三萬戶封邑也不肯接受,只要了個留縣當了個留侯。

    而沛縣出來的劉邦的追隨者,多是底層人民,他們出生入死替劉邦賣命,為的就是擺脫以前的生活,過上上等人的日子。他們又都是武將,手握重兵,安撫不好,極容易生事。

  • 3 # 坤仔90

    當年劉邦帶著一幫兄弟闖蕩江湖創立了漢朝,漢朝建立論功封賞,劉邦當時封的侯爺不僅僅是十八個人,而是一百四十五個人。而這十八人的地位是除了封王外最高的。這樣的規模可以說是恆古未有啊。

    漢高祖劉邦曾評價張良說:“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而作為“漢初三傑”的張良卻沒有在其中,這是為什麼?

    首先我們來來這十八位侯爺都是誰

    1.酇侯 蕭何 沛縣人 ,被稱為“開國第一侯”官至丞相,最後病逝,諡號“文忠候”

    2. 平陽侯 曹參、沛縣人, 漢朝第二位丞相,最後病逝,諡號為“懿侯”。

    3.宣平侯 張敖、 外黃人,開始時時世襲為 趙王,後來由於趙相貫高事件被貶為宣平侯。

    4.絳侯 周勃 沛縣人 官至 太尉 丞相 去世後,諡號為“武侯”。

    5.舞陽侯 樊噲 沛縣人 官至 大將軍 左丞相 去世後,諡號“武侯”。(蕭何劇照)

    後面的我就不再囉嗦了說這麼多,因為這十八位候 跟主題關係不大。

    6.曲周侯 酈商 7.魯侯 奚涓 8.汝陰侯 夏侯嬰

    9.魯母侯 疵 10.陽陵景侯 傅寬

    11.信武侯 靳歙、12.安國侯 王陵、13.棘浦侯柴武、14.清河侯王吸、15.廣平侯薛歐、

    16.汾陰侯周昌、17.陽都侯丁復 18.曲成侯蟲達。

    那麼什麼原因導致張良沒有入選呢

    1.按軍功 你有可能說張良出謀劃策,功應該在這十八人之上吧!但是我們來看看,這十八候中幾乎都是從劉邦起事就一路跟隨,為劉邦出生入死,還有就是好多都是劉邦的老鄉,而張良是“半路出家”才跟隨劉邦打天下的。並且張良作為某仕並沒有上戰場立軍功。

    2.經歷不同 張良出身比十八候好的太多。於貴他的祖父張開地,連任戰國時南韓三朝的宰相。父親張平,亦繼任南韓二朝的宰相。所以說對張良來說候不候的並不在乎,因為人家已經實現了自我價值。

    3.看清形勢 張良作為一個某事,他應該十分清楚劉邦的為人,所以想要保命就別貪圖功名,所以急流勇退。即使劉邦給他封地齊地,他還是要求將3萬戶的封賞降成1萬戶。這才打消了劉邦的猜忌之中。這從後來的被封的幾位異性王的結局可以看出,張良的決定是多麼的正確。(劉邦劇照)

    我想劉邦是想給張良一個很高的的爵位的,但是被張良給拒絕了,劉邦也清楚張良的意思。但是真正原因只有張良知道,其他的都是後來人的猜測。

  • 4 # 經典守望者

    首先需要明確的是所謂的“元功十八侯”並不是出於司馬遷的《史記》正文,而是在“史記索隱引姚氏”的說法中,《史記索隱》是唐代司馬貞撰寫,共三十卷。所以說當時究竟是一個什麼情況,還有待考察。班固《漢書》中高惠高後文功臣表中有“於是申以丹書之信,重以白馬之盟,又作十八侯之位次。”這樣的記載只能說明當時有這樣“十八侯”的說法,但是具體的解釋也是來自唐代人顏師古的注:“蕭何、曹參、張敖、周勃、樊噲、酈商、奚涓、夏侯嬰、灌嬰、傅寬、靳歙、王陵、柴武、王吸、薛歐、周昌、丁復、蟲達,從第一至十八也。”簡單來說,這十八侯到底是誰還不清楚,因為當時的記錄當中沒有這份名單。只是後人的引用說法之中才有類似的記載。

    相信後人的疑惑是相似的,奚涓、傅寬、靳歙、柴武、王吸、薛歐、丁復、蟲達等人名不見經傳,均沒有單獨列傳只是在功臣侯表中有零星記載。如此崇高的地位卻沒有單獨列傳是明顯不合理的。而且當中沒有張良、韓信、陳平等人。晚清文人夏燮先生認為:“校以十八侯贊,則有張良、陳平、韓信三人,而無奚涓、丁復、薛歐。……大抵高帝原定位次,惟蕭、曹二人,灼見本紀中,餘則自呂后差次,增損移易,已不可考。韓信以誅而去其第,陳平以善用奇計,慮為呂后所忌,故與張良俱差次在後,不可謂高祖原定十八侯位次中無此三人也。”這說明當時的具體情況今已不可考,只能姑且相信。

    有人說是因為韓信陳平張良都是後來依附劉邦,不能算是元從功臣。這一點也不對。因為十八侯當中的王陵是在劉邦以韓信為大將平定三秦攻打楚國的時候才跟隨劉邦。算資歷,韓信都要比他早。他之前一直佔據南陽稱穰侯,是割據一方的首領與漢國沒有臣屬關係。所以這種說法也不可靠。

  • 5 # 蔥蔥那年

    漢五年,已殺項羽,即皇帝位,論功行封,群臣爭功,歲餘不決。上以何功最盛,先封為酆侯,食邑八千戶。——漢書

    元功十八侯其事

    封賞完了之後,劉邦又建議評出一個"元功十八人位次"排一下各位功臣的座次。群臣都說"曹參歷年征戰,攻城略池,身受創傷,功勞最多,應排第一。可是,劉邦想讓蕭何排第一;關內侯鄂千秋看出了劉邦的心思,於是說"曹參雖然征戰奪地的功勞,但是這只是一時的功勞。蕭何就不同了,陛下與項羽相持長達五年,其中有幾次喪失軍隊,有多次隻身逃脫危險。蕭何沒有等陛下指示就主動從關中不斷運送軍糧,以保戰時之需。還有蕭何始終保關中,使陛下有可靠的後方根據地。曹參這樣的人,有之不多,無之不少,;即使缺少了多個曹參這樣的人,大漢又能有什麼損失呢?假若沒有蕭何,就是多出很多參也不足保漢家天下。總之,蕭何應該第一,曹參次之。劉邦點頭稱是。。結果沒有"漢初三傑"的張良。為什麼呢?

    劉邦劇照

    張良其人

    張良南韓人,張家"五世相韓"張良二十歲左右,秦國滅南韓,國破家亡,幸福生活就此結束,接下來張良有如墜入地獄般;一心要為南韓報仇,心中滿是仇恨。於是他帶著全部的家產,離家出走。後來他找到一個大力士為他鑄造了一個很重的大鐵錘。秦始皇二十九年,秦始皇巡遊經過博浪沙這個地方,被隱藏於山上的張良和大力士投擲大鐵錘,結果這一錘"誤中副車"後來,秦始皇有又遇刺殺,大怒"大索天下,求賊甚急",張良隱姓埋名,逃到一個下邳的地方,藏了十年。這十年他研讀奇書,使自己想實現的目標有行動提升到思想上來,立志做王者之師。其中有個故事黃石授書,有興趣的朋友可看下歷史,不講了哈。

    張良劇照

    說封賞,劉邦率軍破秦關,進咸陽,返巴蜀,佔關中,定三秦,聯三傑,擊項羽,奪天下……每一步,每一次勝利,基本都是張良和他完成。這就是張良和蕭何一般"未嘗有戰功"可是"宜列第一"的蕭何僅封賞食邑八千戶後有加封二千戶,而張良的待遇是劉邦一開始就讓他"自擇三萬戶"。面對劉邦的封賞,張良很謙虛,自稱他的功勞都是僥倖而得。當年張良和劉邦的談話是在離開下邳的路上,從此歸附了劉邦——張良說"臣願封留足矣,不敢當萬戶侯。於是劉邦就封張良為留侯、食萬戶,與蕭何、曹參相當。晚年的張良更是謹守功成身退之道,稱病,閉門不出,在家練功、辟穀。張良劇照

  • 6 # 小劉解讀

    熟悉漢初歷史的同學都知道,西漢建國後,劉邦封了一大批功臣列侯。其中以“開國十八侯”名氣最大,食邑最多。

    開國十八侯名單:第一蕭何,二曹參,三張敖,周勃四,樊噲五,酈商六,奚涓七,夏侯嬰八,灌嬰九,傅寬十,靳歙十一,王陵十二,柴武十三,王吸十四,薛歐十五,周昌十六,丁復十七,蠱逢十八。

    從名單來看,大家會發現一個問題:漢初三傑只有一個蕭何。為什麼沒有“運籌帷幄之中,決定千里之外”的謀聖張良?張良的功勞比蕭何少嗎?下面我們解讀一下其中原因:

    第一,忠心耿耿的豐沛集團

    從名單來看,開國十八侯大多數都是豐沛舊部,這點很重要;還有另外幾個也有一個共同點:從開始起義到劉邦稱帝,自始至終都忠心於劉邦一人。第一點張良就被排除出局。

    張良是“五世相韓”的南韓貴族。如果沒有秦始皇統一六國,張良的軌跡就是“六世相韓”。南韓被滅,忠於南韓的張良刺殺秦王失敗,淪落天涯。加入劉邦也是因為機緣巧合(本來想加入楚國的景駒,半路碰見劉邦)加入劉邦的初衷是張良想借力“恢復”南韓,繼續輔佐韓王成。誰知半路上出了一個項羽,把韓王成殺了。張良心灰意冷,這才決定跟隨劉邦殺掉項羽,為韓王成報仇。

    第二,功成名就之後選擇急流勇退,只求自保。

    劉邦稱帝后,第一個想封的人就是張良。雖然張良不在“開國十八侯”名單,但是劉邦給他的待遇是“開國十八侯”不能比擬的:自擇齊地三萬戶。天下人口最多的齊地,任你隨便挑三萬戶做為食邑。最大的侯莫過於“萬戶侯”,能給張良三萬戶,說明什麼?

    但是張良的做法也證明了他深諳劉邦的套路。張良拒絕了“三萬戶”,並表示自己無功“不受祿”。在劉邦的再三要求下,張良表示:我就要當初我們第一次見面的“老地方”留地。這句話說出來引的劉邦老淚縱橫,心想:果然是一個重情重義的張良。劉邦下旨:封張良為留侯。留地周圍三萬戶全部歸張良。從此,張良歸隱,淡出了政治的舞臺。“開國十八侯”有沒有張良,他全然不在乎。重要的是,不受猜忌,全身而退。

    總結:“開國十八侯”裡不止沒有張良。我們熟悉的三傑之一韓信也不在其列;六出奇計,做了丞相的陳平也不在其列……

    所以,劉邦安排的“開國十八侯”自然有他自己的道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從古到今你知道傳遞信件的方式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