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高了高

    他本來就對劉邦深有戒心。

    之所以鴻門宴不殺劉邦,有三點原因:

    第一,劉邦表現出了極大的誠意,不僅放棄了楚懷王入關之約,不當關中王,把關中獻給項羽,任其封賞他人,甚至把10萬軍隊中的7萬人交給項羽(基本是劉邦一路打來歸附的部隊),自己只留下3萬沛縣、泗水子弟兵。

    劉邦在利益上做出了巨大犧牲,這是項羽不殺劉邦的根本原因。

    換句話說,劉邦是拿利益換生命,用空間換時間,給自己以喘息之機。

    但這並不等於,項羽就對劉邦放心,其實他對劉邦很不放心,也知道他是個人才、是個對手;

    可項羽面子薄,別人求饒都求到這份兒上了,他不忍心再殺劉邦。

    第二,是有叔叔項伯保著,所以不殺。

    第三,范增要殺項羽,但沒有事先請示,就讓項莊舞劍企圖暗殺,屬於擅自行動,自然也會引發項羽不滿。

    項羽要的,是對局面的掌控。

    如果鴻門宴,在自己沒有點頭同意,甚至自己已經默許饒劉邦一命的情況下,劉邦還被殺死,那足以證明,楚軍權力的掌控者不是項羽,而是范增。

    所以,明知道殺死劉邦對楚軍有利,項羽為了制衡范增,也不允許。

    但他很明白劉邦的威脅,所以在鴻門宴後,分封時將劉邦調離關中,讓他遠去巴蜀。

    巴蜀比漢中偏遠得多,屬於發配的地方。

    劉邦如果去了,再想殺回來,就難多了。

    這說明項羽對劉邦是十分忌憚的,也知道劉邦的能力;同時,他要進一步展現自己控制全域性的能力,進一步蔑視那個名義上的領袖——楚懷王。

    楚懷王對劉邦越重視,項羽就越不鳥他,把劉邦分封得越偏遠。

    目的自然也是為了證明,自己才是霸主!

    後來張良獻計,賄賂項伯,這才又把漢中分給劉邦,而漢中距離關中就近多了。

    項羽居然同意,實在是一大昏招。

  • 2 # 中孚鑑

    項羽和劉邦進行的鴻門宴,以及後來項羽封劉邦為漢王,封地是巴蜀和漢中之地共四十一縣,都是項羽對劉邦不放心、存有戒心的緣故。

    當時楚懷王曾約定誰先進入關中,誰就是關中王。當時秦軍主力都在和項羽這一支軍隊相持,並且後來項羽憑藉他的能力打敗秦軍主力,讓秦軍無力再戰。

    而劉邦則另走一路去進咸陽,這一路上一則秦軍薄弱,二則劉邦和項羽同屬義軍,秦軍懼項羽之勢,同樣對劉邦則有忌憚,三則劉邦聽從手下謀士的計謀,所以就很多秦朝城池投降劉邦。

    最後劉邦在藍田又打敗秦朝組織的最後一支軍隊,就這樣秦朝就喪失了所有的抵抗能力,秦王子嬰向劉邦獻出玉璽,秦朝滅亡,劉邦得以進入咸陽。

    劉邦進入咸陽後,就想到楚懷王的約定,先入關中者為關中王,而後他有約法三章,讓劉邦得到了民心。

    然而這時項羽在鉅鹿之戰中打敗秦軍的主力,秦朝名將章邯也投降項羽,因為項羽在鉅鹿之戰中的表現和能力,也奠定了項羽在當時諸侯間的霸主地位。但是劉邦卻先入關中,又大收人心,項羽、范增覺得劉邦其志不小,將來會威脅到項羽的地位。所以項羽決定除去劉邦。

    當時劉邦只有十萬軍對,而項羽有四十萬,並且項羽的四十萬兵力戰力很強,劉邦這時要和項羽相爭很難有成功的機率。

    劉邦為了消除項羽對他自己的戒心而能自保,所以親自到鴻門當面向項羽道歉請罪,因為劉邦在鴻門宴上出色的表現,讓項羽覺得劉邦沒有多大的志向、也沒有和他相爭的實力,所以最終項羽在鴻門宴中沒有殺了劉邦。

    之後項羽進入咸陽,殺死秦王子嬰,這時秦朝已經滅亡,項羽已經是天下實力最強的,他雖然沒有稱帝而稱西楚霸王,但他卻有和皇帝一樣的權利,楚懷王雖然被尊為義帝,但卻只是名義上的,手裡根本沒有什麼權利。

    而後項羽大封諸侯,項羽這次的分封諸侯,雖然看上去是封賞諸侯,其實就是重新對諸侯們進行組合,項羽對服從自己給予優厚的待遇,而對自己不是很服從的諸侯們則根本不考慮他們的利益。劉邦在這次分封中被封為漢王,封地是巴蜀和漢中之地。

    所以劉邦雖然先進入關中,不僅不是關中王,而且他的封地巴蜀和漢中在當時也非常的貧瘠,他雖然被封漢王,但項羽還是對他不放心,又分別封了秦朝降將章邯、司馬欣、董翳為雍王、塞王、翟王來壓制劉邦。

    劉邦雖然不滿項羽的分封,但當時也不能和項羽相爭,所以只能接受,他為了讓項羽對自己更加沒有戒心,所以他在去封地的時候就燒燬棧道,這樣就可以讓項羽覺得他沒有出漢中的志向、而只是安安心心的做漢王。

  • 3 # 妖鬼雜談錄

    鴻門宴項羽不殺劉邦,老妖的看法是項羽並非優柔寡斷,也不是目光短淺,而是根本就看不起劉邦能打敗他,高傲自負的性格讓他沒有動手。

    對於項羽的評價,司馬遷在《史記》中總結的很形象:

    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

    項羽以力征經營天下,實際上項羽也有這個資本,從會稽起兵到亥下之圍,項羽大小七十餘戰,用項羽的話說就是“所當者破,所擊者服”,從戰術上,項羽有自傲的資格。

    尤其是鉅鹿一戰以及章邯投降後,項羽威震天下,勢力強盛,而劉邦不過趁項羽吸引秦國主力,趁機而入,所以項羽雖然知道劉邦是少數能威脅到自己的人,但是隻是“威脅”,要打敗劉邦在項羽看來容易。

    當劉邦入關中,並派兵守函谷關阻擋諸侯,項羽直接破函谷關進駐鴻門,當得到曹無傷密信說劉邦要關中稱王,項羽大怒: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

    而從項羽的話中也能感受到,項羽對自己實力的高度自信。

    鴻門宴前,項羽與劉邦的矛盾是誰當老大,劉邦想但是不敵項羽,至於項羽,誰不服就打誰。

    當鴻門宴中,劉邦一番假惺惺的表態,無論項羽是否相信(以老妖推測,項羽只要智商大於60就絕對不會相信劉邦與樊噲的話,畢竟剛破了函谷關,兩軍還在對峙中。)都不重要,而是項羽相信自己能打敗劉邦。

    所以這種高傲自負的性格與絕對的實力,讓項羽不屑於去陰謀殺害劉邦。

    劉邦表示臣服後,項羽與劉邦的矛盾就不存在了,至於以後劉邦想要反叛,項羽看來,到時再收拾他不遲,只不過項羽沒想到的是能人賢士都跑到劉邦那邊去了,項羽這邊獨木難支。

    所以說項羽目光短淺,在將漢中給劉邦時可以這麼說,但是鴻門宴上,老妖還是認為自負的性格讓項羽不屑於如此殺劉邦。

    不過這不代表項羽對劉邦沒有防備。將劉邦分配到巴蜀,又讓章邯三個降將堵住劉邦的出口,就表明項羽對劉邦的防備態度,只是,項羽在分封方面漏洞太大,根本沒起到作用。

    綜合來說,從戰國到楚漢相爭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而項羽是英雄,還是貴族後裔,所以性格中帶有貴族的高傲又有英雄的自負,這樣的性格才是項羽不殺劉邦的原因。

    畢竟不是誰都能想劉邦一樣剛簽完合約,接著就發兵偷襲。

  • 4 # zhuhh01

    任何一個帝王霸主,都不會殺光他不喜歡的或懷疑有二心的人的,殺不殺,取決於他對於這些人的控制力的評估。以當時項羽的自信,他當然認為自己可以完全控制劉邦,加上劉邦一味的示弱討好,項羽的慮榮心也得到極大滿足,但項羽肯定並不喜歡劉邦。至於封為漢王放在巴蜀,一方面是劉邦方面運作的結果,想讓項羽放心,另一方面講,項羽對劉邦,既不喜歡,也不過分擔心,才會同意:不喜歡,放遠一點,不想再見,同時,真擔心,會放在眼皮子底下看著。所以,這兩件事並不矛盾,關鍵是項羽低估了劉邦的能量

  • 5 # 野史也是史

    正是鴻門宴上錯失機會,才導致後來透過分封來抑制和圍堵日益壯大的劉邦。當然,說鴻門宴上錯失良機,這是以“事後諸葛亮”的方式得出的結論,當時未必就是要殺。至於後來,也不能用“懷疑”來說,就是劉邦對項羽構成了威脅。

    (各王分封地)

    項羽進入咸陽後,殺子嬰、燒秦宮,後為擺脫楚國舊王室的制約,弒懷王,同樣對“先入關中者為王”的盟約早已不管,自稱“西楚霸王”。開始了對群臣的分封,項羽把關中分給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和翟王董翳,此三人皆為秦國降將。而把先入關中的劉邦封為漢王,封地在秦嶺以南的巴蜀一帶,意在憑藉秦嶺天險與關中三王,將劉邦困在巴蜀的窮山惡水之中。

    首先,巴蜀之地相對於中原其它地區來說,是絕對的蠻荒之地、進出困難。但漢中可是兵家必爭之地,是關中進出巴蜀的要道。漢中如此重要,項羽怎麼就給了劉邦?漢中固然重要,也比巴蜀稍好,劉邦好歹也是先入關中者,也是漢王,總得給個落腳地吧。如果不給漢中,只給巴蜀的話,那封王就變成流放了。

    (楚漢之爭)

    其次,巴蜀到漢中有劍閣關天險,從漢中到關中依然有巍巍秦嶺之險,只要三王守住秦嶺,劉邦是老死都不能出來。這樣的話,劉邦便失去了對項羽的威脅,可惜項羽不放心秦軍,把三王的精銳全部給搞掉了,短時間內很難調集部隊,當然這是後話。

    最後,項羽雖然提防劉邦,但不代表信任章邯,畢竟劉邦曾經項羽名義上的朋友,而章邯曾經卻是敵人。漢中這塊地方,不是給劉邦就是給章邯,反正他兩必須得挨著,相互制約,相互消耗,最主要的就是相互監視。

    項羽的精心佈置,多方考量,最終還是抵不住“明修棧道暗度陳倉”。鴻門宴上的放走劉邦,致使後面的暗度陳倉、背水一戰、四面楚歌一氣呵成,讓世人唏噓不已。

    (暗度陳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梯形有幾條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