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需要藉助天文望遠鏡等專業裝置才能觀察到它們。
12
回覆列表
  • 1 # 天狼星73316

    白天太Sunny太強,其他星星的光芒都被遮蔽了。真要有興趣,晚上看,稍微留點兒心的話,金星木星火星還是很明顯能看到的。

  • 2 # 地理沙龍

    謝謝邀請,太陽系中只有太陽是恆星,能夠自身發光發熱,但是太陽並不是我們唯一能夠看到的天體,太陽系內的八大行星都會反射太陽輻射,從而使得我們有機會看到他們。就像月球本身不發光,但是月球可以反射太Sunny,由於月球離地球較近,從而就成了除太陽外最亮的天體。

    題目中的“看到”如果理解為用我們的肉眼的話,那麼就有關天體的視星等了,視星等越小(負值)表明約亮,比如太陽的視星等為-26.71,是我們能看到的最亮天體,月球的視星等為-13,是第二亮天體。金星的視星等為-4.6,是第三亮的天體,金星是夜空中最亮的星星,我們通常稱為“啟明星”或“長庚星”。

    那麼其他六大行星的視星等怎麼樣呢?水星的視星等為-1.9,火星的視星等為-2(平均),木星的視星等為-1.6至2.94,土星的視星等為-0.4至1.3,天王星的視星等為5.8,海王星的視星等為7.85。人類的肉眼在觀測條件優越的情況下,最多能夠看見的視星等大約為6,所以太陽系八大行星中的金星、水星、火星、木星和土星是我們通常能夠看到的,而天王星的觀測就十分困難了,幾乎達到了人類肉眼觀測的極限,海王星人類肉眼是看不到的。另外由於水星過於靠近太陽,所以受到太陽輻射干擾,我們很難用肉眼觀察到水星。

  • 3 # 路前的燈

    太陽系八大行星包括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

    我們在觀察時只有自身能夠發光的恆星才能用肉眼看見,如太陽,北極星和織女星等。太陽系八大行星本身都不能發光,都是靠反射太Sunny我們才能看見,這在一定程度上就受到各行星離太陽的距離以及離地球的距離影響。目前實際我們能夠看到的太陽系八大行星中的五大行星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和土星。我們居住的地球正好處於他們中間的位置,所以除月亮外我們看到的最亮的行星是金星,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啟明星,在日出和日落時都可以肉眼看見。

    火星,木星和土星它們由於離太陽較遠,反射的太Sunny有限,亮度有限,火星在天黑以後可以觀察到,木星和土星由於其旋轉週期我們只能在特定時段,天氣晴好的情況下才能看見。

    最後水星由於離太陽太近,受到太Sunny的影響,我們只能在太陽落下時的餘暉中可以觀察到。

  • 4 # 張家小智兒

    這個問題不是很嚴謹。要說八大行星,那首先太陽應該排除在外。而僅僅是"看到",那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我們都能夠用肉眼很輕易地看到(水星有點困難,但僅僅是因為角度,不是因為亮度),而作為八大行星之一的地球,我們更是睜眼就能看到。這樣看來我們能夠很輕易地看到八大行星之中的六顆。

    但我想這個問題遠沒有這麼簡單。我覺得題主的意思很有可能是指"為什麼我們能看到太陽的圓面,而無法看到其他行星的明顯形狀。"主要還是因為其他行星的直徑太小了,小到我們肉眼的分辨極限都幾乎難以辨認行星的形狀(為什麼說幾乎,稍後細說)。

    有一個名詞叫"視直徑",指的是肉眼能夠看見的物體的視角。人眼有一個分辨極限,一旦遠處物體的視直徑低於肉眼能夠看見的極限,人類就無法看清這個物體的形狀。太陽的直徑大概有140萬千米,光線走完這個距離需要四秒多,即便太陽距離我們有150000000千米,太陽的視直徑依然達到了0.5°多一點,這個大小遠超人類的分辨極限,所以自然能夠清晰看到太陽的形狀,而其他行星直徑較小,視直徑也就很小,接近肉眼分辨極限。再加上其亮度太大,小小的直徑淹沒在其巨大的光輝中,人眼自然就看不到了。

    需要說明的是,軌道距離我們最近的金星,它的視直徑是大於人眼的分辨極限的。也就是說肉眼有可能看到金星的圓面!但為什麼從來沒有人看到過呢?因為金星的亮度太大,因此不易分辨。有一種理想情況可以看到,那就是金星運轉到地球和太陽中間的時候,這時候如果用特殊裝置(實際上一塊巴德膜就可以)觀察太陽,會看到太陽表面有個黑色的小圓點,那就是金星。這也算變相的看到金星的形狀了。只不過這種天象比較罕見。2012年6月6日曾經發生過一次金星凌日,可惜當時山西大範圍降雨,沒有看到。下次要到2117年才能看到……

  • 5 # 時空通訊
    要弄清這個問題,起碼要了解人眼的基本視覺能力是怎樣的。人的眼睛看東西至少需要兩個外部條件,一個是光線,一個是足夠大能夠被眼睛視網膜所識別。

    人眼要看到物體必須有可見光,就是在電磁波譜裡波長為380~780nm之間那部分電磁輻射。否則,人的眼睛就什麼也看不見。人眼看到的物體需要有一定的解析度,過去用線對張角來表示,就是這個物體進入眼睛能夠形成多大的張角,現在時髦的說法就是多少畫素。

    這是一個科學的衡量標準,因為如果用大小來衡量,就有遠近不同大小要求不同,而用張角則不管遠近,只是這個物體進入眼睛的張角有多大。同一個物體,越遠,這個張角就越小,越近張角就越大。

    因此物體大小與距離遠近是人類眼睛能否看清物體的關鍵。比如人眼能夠看到1公里外一棟大樓,但看不見距離50米遠的一隻螞蟻,更看不見手掌心的細菌。反之人可以看清楚拿在手裡的一枚硬幣細節,但看不清1公里遠樓房的細節。

    人眼分辨的最小張角為1角分,就是我們量角器為360度,1度為60角分,1角分為60角秒。

    一般的眼睛看眼前25釐米處的物體是不費力的,稱這個距離為明視距離。在這個距離上人眼可以分辨相距為0.2毫米的兩條線。因此,人眼在明視距離上的解析度是每毫米5對線,超過這個數就分辨不開了。

    這個理論是100多年前,德國科學家阿貝(Ernest Abbe)根據衍射理論推匯出來的。由於衍射效應傳統光學望遠鏡得到的物體最小細節總是大於波長的一半,人眼的分辨極限也必須滿足這個要求,由此得出了著名的瑞利判據:即△Q=1.22λD。

    人眼的瞳孔直徑D為2mm~9mm,取中間值D為5毫米,可見光中心波長也就是人眼最敏感的波長為5500埃,人眼明視距離為25釐米,視網膜到瞳孔為22毫米時,人眼可分辨明視處的最小線距離為△y=25△Q≈0.1mm,視網膜上可分辨成像的最小距離為△y′=22△Q≈5×10^-3mm。這樣得出人眼的分辨極限為1角分。當物體對映到人眼視網膜角度小於1角分時,人類就無法分辨物體的細節,只能看到一個點。

    現在一般用畫素這個新概念,一個畫素相當於在人眼成像0.3個角分,也就是說人眼的解析度最小要有3個畫素以上。

    在我們太陽系,除了太陽這顆恆星,其他的都是比太陽小很多很多的行星等天體。

    太陽對於地球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恆星,其直徑有地球的109倍多,體積是地球的133萬倍,因此雖然距離地球有1.5億公里,又能夠自身發光發熱,因此看起來就會很大很亮;月球雖然直徑和體積都較小,但距離我們很近,才有38萬公里,因此看起來也很大。但月亮本身不發光,只是太陽照射到月球上才反射出來的光芒,所以看起來就不是那麼亮。

    太陽和月亮的解析度大致都是30個角分,就完全可以看到圓面,而且它們由於距離關係,看起來還差不多大小。仔細看過去,還能看到月亮裡面環形山的陰影。而太陽由於太刺眼沒有專用裝置就難以看清了。

    從大小上來說,太陽一個天體就佔據了整個太陽系全部質量的99.84%,其餘所有拉七雜八的加起來在佔有0.14%,地球才佔有0.0003%。從另一方面來說,除了太陽,這些行星和所有的星體本身都不會發光發熱,完全靠反射太Sunny才會發光,所以稍遠就看不清了。

    在除了地球的七大行星中,金星是距離地球最近的一顆行星,體積也和地球差不多,因此雖然不發光,但反射出來的光芒卻比距離我們遙遠的恆星還亮,成為除了太陽月亮天上最亮的天體。其視星等最亮時為-4.9,而最亮的恆星天狼星才有-1.46。視星等是數值越小越亮,還有負數,負的越多越亮。

    但這些行星在人肉眼中已經不能夠看到它們的圓面了,因為它們的張角都不到1角分,在人眼視網膜上的解析度太小了。

    太陽系最大的行星是木星,直徑是地球的11倍多,體積是地球的1300多倍,質量是太陽系除太陽外全部行星天體的2.5倍。但其人眼目視張角只有0.78角分,金星也不到1個角分,因此人眼只能看到兩三個畫素大小。

    人眼能夠看到的行星按亮度從強到弱為金星、木星、火星、土星、水星,其中水星由於距離太陽太近,多數時間都會被太Sunny輝掩映,很難看到。而天王星和海王星由於距離地球太遠,肉眼基本上就看不到了。

    能夠看到的行星在人類肉眼中都小於1角分,因此都只能看到一個亮點。恆星雖然很大,又自己發光發熱,但除了太陽,距離我們最近的都有4.3光年,太遠,因此也只能看到一個亮點。

    人們藉助天文望遠鏡可以一定程度的改善人眼的視角,但這種提升也不是無限的。著名的哈勃望遠鏡看到的冥王星由於很小,距離又有約60億公里,也只能看到幾個畫素大的光影,看不清任何細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Joker談LCK選手,Faker實力僅第二梯隊,Mata已難成頂尖,是這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