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詩詞書院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兩朝八個散文家的合稱。即唐朝的韓愈 、 柳宗元 , 宋朝的歐陽修 、 蘇洵 、 蘇軾 、 蘇轍 、 曾鞏 、 王安石 。

    此稱法最早見於明初朱右編選的《八先生文集》,但此文集已失傳,只知道八家之名。後來唐順之著《文編》,唐宋散文亦延用選此八家,其他散文未予編入。 而茅坤編選的文集《唐宋八大家文鈔》,共一百六十四卷。收錄了唐代韓愈、柳宗元,宋代歐陽修、王安石、曾鞏、蘇洵、蘇軾、蘇轍八家的散文,並加了評論。目的是希望借八大家之名望,宣揚唐宋古文運動的觀點,作出散文規範。唐宋八大家稱謂便一直延用至今。

    說到這裡,題目的問題就比較清楚了。唐宋八大家的選文(人)標準是唐宋古文運動代表人物的散文作品。

    自六朝以來,文壇上盛行講究排偶、辭藻、音津、典故的駢體文。此文風在唐代仍然影響甚大。初唐陳子昂也提倡以商周為基礎的古文文體,但人單效微。至韓、柳倡導,終成氣候,形成古文運動,但也並不徹底。特別是韓愈去世後,以李商隱為代表的駢體文風又起。韓愈的弟子李翱、皇甫湜、李漢等人未能突出,所以唐代能拿得出手的復古派散文大家並不多。

    而宋朝歐陽修發起的古文運動,連帶著政治目的,率一眾門生(蘇軾兄弟、王安石、曾鞏均是其學生)浩浩蕩蕩,追隨者眾,形成一場真正意義上的古文運動。而入選八大家的六人,均為北宋古文運動的核心人物。實際上宋代散文大家有很多。

  • 2 # 詩畫人生相約篁嶺

    唐宋八大家是指唐宋時期八大散文作家的合稱。題主問為何宋朝獨佔六席?這就不得不說下唐宋八大家的來歷了。他們之所以被稱作八大家,因為他們都是唐宋古文運動的積極倡導者。

    何為古文運動?是指在唐宋時提倡古文,反對駢文為特點的文體革新運動。唐中葉,韓愈最先提出。他認為講求聲律及詞藻,排偶的駢文是俗下的文字。其實他提倡古文的真實目的是想要恢復古代的儒學道統,以改文風復興儒學。因為唐自安史之亂後,國勢衰微,藩鎮割據,宦官弄權,確實是到了改革的時候。韓愈和柳宗元發起的古文運動,其內容就是復興儒學。形式是反對駢文,提倡古文。所謂的古文,是指先秦和漢朝的散文,特點是質樸自由,以散文單句為主,不受格式拘束,有利於反映現實生活,表達思想。

    到了中晚唐,由於缺少力能扛鼎的大家,古文運動逐漸衰微,駢體文又死灰復燃。一直到宋代中葉,也就是宋仁宗時期吧,文壇出了個歐陽修,他又發起了新的古文運動。他指出“務去陳言”“詞必己出”,他追求的是文道統一,重視品德的休養。同時,他也重視人才的培養,曾鞏、王安石、蘇軾兩兄弟都是他的門生,而他們幾個也是新古文運動的核心代表。

    最後,還是要說下駢文,它始於漢,盛於南北朝,因形式僵化,內容空虛,注重對偶、聲律、典故、詞藻等形式,華而不實,不適於用。反觀唐宋八大家的散文清新質樸,言而有物,真情實感。為何宋獨佔了六席,還應該感謝宋仁宗的慈孝仁愛,仁宗時經濟也繁榮,人們安居樂業。

    歷史就是這樣,有必然,也有偶然。

  • 3 # 半窗居士

    諸位的回答都很在理,但有一點,就是所謂的唐宋之分野。唐人重氣,從初唐四傑,從王維王之渙王昌齡到李杜,乃至杜牧等,詩如白話,不事雕飾,卻有極雋永之意境。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相看兩不厭,唯有敬亭山。等等等等。而宋人喜說理,小雨藏山客坐久,長江接天帆到遲。山深失小寺,潮盡得孤亭。等等。宋人的說理,有禪學的發達等因素,這裡不討論。但詩作一旦重理,必無趣味。況詩到唐人手裡,基本寫完了。故宋人全力在文章裡拓展新天地。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怎能和東坡比肩呢?所以,唐宋之分野,無關高低,各有所長罷了。這也是八大家宋人佔了六席的一個原因罷。

  • 4 # 狄飛驚

    唐詩與宋詞並立,是中國古典文學的兩朵奇葩,也是古典文學的兩座巔峰。

    除了詩詞,唐宋兩代還在散文上取得了偉大成就,誕生了許多錦繡文章,這些文章堪稱中國散文史上的一個高峰,地位絕不亞於唐詩宋詞的影響,甚至更有過之。

    中國古代散文中的經典名篇,集中體現在《古文觀止》中,而唐宋八大家的作品數量在《古文觀止》佔據很大比例,充分證明了唐宋八大家的文學成就。

    在唐宋八大家中,唐朝2人,宋朝6人,宋人佔絕對多數,這是何原因?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先要知道“唐宋八大家”的說法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唐宋八大家之稱源自明代

    唐宋八大家不是8個人自吹自擂,給自己封的名號,而是後人贈予的。

    元末明初,有一位著名文臣,名叫朱右,他文才深厚,志行高潔,又安貧樂道,曾在明初翰林院供職,明太祖朱元璋對其文章品行十分器重,親暱地稱之為“老朱”。

    朱右愛好文章,特別對先人經典名篇極其鍾愛。工作之餘,朱右選擇了八位生活在唐宋兩代的文章大師(包括唐代的韓愈,柳宗元,歐陽修、王安石、蘇軾、蘇洵、蘇轍、曾鞏)的代表作品,編成《八先生文集》。“八先生”之稱,已現“唐宋八大家”之雛形。

    到了明朝中葉,唐順之編纂《文編》,同樣是取上述八位名家作品,甚至對其他朝代文章大家的文章一律不取,進一步強化了上述文章八大名家的地位和知名度。

    再往後,茅坤同樣選編上述八大名家的文章,輯為《唐宋八大家文鈔》,“唐宋八大家”之稱才第一次出現,並固定下來流傳於世。

    八大家中為何宋人獨佔六席

    唐朝時代比宋朝早,疆域比宋朝廣,國力比宋朝強,只有文化,宋朝與唐朝不相上下。

    唐宋文章名家眾多,為什麼只選唐朝2人,宋朝6人,而且宋朝比唐朝多4人?

    古人自有古人的評選標準,這跟“唐宋古文運動”和“明代新古文運動”之間的關係是分不開的,因為兩者是一脈相承的關係。

    1,唐宋古文運動

    “唐宋八大家”的評選範圍是古文家(散文家),不是駢文家。

    在韓愈、柳宗元之前,古人的文章可以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從先秦諸子百家到魏晉時期,以散文為主,形式自由,內容豐富,語言曉暢。

    第二個階段從魏晉時期到晚唐,以駢文為主,講究排偶、辭藻、音律、典故,形式工整,辭藻華麗,但內容空洞,華而不實,層次膚淺,堪稱靡靡之音。

    面對這種浮靡文風,韓愈、柳宗元站了出來,領導了“古文運動”,反對浮華的駢文,推崇先秦諸子百家的散文風格,對後世文風產生了革命性的影響。特別是韓愈,在後世威望極高,被譽為“文起八代之衰”。

    儘管韓愈、柳宗元倡導古文運動,但駢文的影響仍然有很大影響力,所以除了韓愈、柳宗元,唐朝並沒有出現其他散文大家,導致兩人去世後,古文運動趨勢衰落。

    此消彼長,到五代宋初,駢文出現強勢反彈,形成類似駢文的西昆體,一度統治文壇。

    這個時候,歐陽修站了出來,倡導“詩文革新運動”,反對以西昆體為代表的浮靡文風。

    歐陽修對詩文革新最重要的貢獻,不是他個人推崇散文、寫散文,而是他作為主考官,不顧激烈反對,力排眾議,大膽改革科舉考試策論內容,不允許用駢文,必須用散文。

    科舉考試是最好的指揮棒,在這種“強制推廣”下,文風得到一定扭轉。

    歐陽修還大力提攜新人,王安石、蘇軾、蘇洵、蘇轍、曾鞏等文章大家都受過他的提攜或首肯,而這些大家的文章形式都與歐陽修類似,都屬於散文,不是駢文。

    2,明代新古文運動

    明代中前期,文壇上有“前後七子”之說,意指詩文水平最高的十四個文人。

    “前後七子”提倡“文必秦漢,詩必盛唐”,表面上看與“唐宋八大家”推崇古文相似,實際上卻走了極端,發展成“擬古主義”,他們的文學作品注重在形式上做文章,模仿秦漢文章經典,卻忽略了文章的內涵和精髓,導致文風逐漸流於仿古、抄襲,缺乏精神。

    與此相對,明朝中葉還有一個文學流派,反對上述“秦漢派”。

    這一派認為“秦漢派”屬於“復古派”,激烈批評他們的文章作品“本無精光,遂爾銷歇”,也就是說“空有秦漢文章的形式,沒有自己的思想靈魂”,進而倡導“文道合一”的傳統,而這一傳統正是“唐宋八大家”所提出並推崇的,因此他們被稱為“唐宋派”。

    “唐宋派”的代表人物都有誰?王慎中、唐順之、茅坤、歸有光。

    這下就清楚了,明代文壇的“唐宋派”推崇唐宋名家,而首先提出並最終形成“唐宋八大家”概念的唐順之、茅坤,正是“唐宋派”的主力成員,他們提倡的“新古文運動”和韓愈、柳宗元提倡的“古文運動”,以及歐陽修、王安石、三蘇和曾鞏提倡的“詩文革新運動”,是一脈相稱,內在統一的,這正是明代“唐宋派”炮製“唐宋八大家”概念的目的所在。

  • 5 # 歪詩邪對劣酒廉煙

    這很奇怪嗎?唐宋八大家應為唐宋散文八大家,這樣一說就正常了不是!

    雖說八位皆是寫詩填詞之高人,但倘以詩詞論,八大家不知會擠下幾人?

    既以散文作標準,那宋朝獨佔六席又有何異議?唐人光寫詩了,寫散文的有幾人?

  • 6 # 陳振電693

    觀點?!每一種事物,現象的出現。都是當時社會生活各方面的反應。根據社會的發展需求來決定,唐朝強盛,但當時人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並不高。宋朝雖然看似弱些,但老百姓物質文化生活水平高,??清明上河圖??四大發明的出現,都是社會水平的體現,宋朝開化,老百姓自由度高,體現文化上當然宋朝發達,宋詞,散文八大家多,不奇怪?!

  • 7 # 老帥出馬

    最簡單的回答就是因為北宋初年有了歐陽修。他崇拜唐朝的韓愈和柳宗元,青少年時期讀了大量的韓柳散文,考取進士後,利用自己的影響力,發現並培養了宋朝的另外五位散文家。如果沒有歐陽修,唐朝的二人形成不了氣候,宋代的另外五個人也許發展方向便不盡相同,所以,所謂的“唐宋八大家”,都跟歐陽修有點關係。

    歐陽修小時候家境貧寒,4歲喪父,跟寡母一起投靠在湖北隨州任推官的叔父歐陽曄,勉強度日,沒有充足的收入供他讀書,所以,年幼的歐陽修一直靠自學,一次偶然的機會再小夥伴家字紙簍裡撿到了幾頁韓愈的文章,他拿回家反覆誦讀,最終成為了韓愈的重視粉絲。

    因為歐陽修沒有進過學堂,基本上靠自己的悟性寫文章,文風與主流格格不入,缺乏應試技巧,最初考了幾次都未中,後經人指點才考取。正因為他的文風與眾不同,給主流文壇帶來一股清風,他很快就在北宋文壇嶄露頭角,官至宰相,主持了多次考試,發現了王安石、三蘇和曾鞏,成就了“唐宋八大家”的美名。

  • 8 # 荒漠中孤獨的旅行者

    古文八大家,應該從韓柳古文運動開始,此時已處於中晚唐時期,唐朝早期也是有很多不錯的作家的,他們的文風辭藻華麗,推崇魏晉以來的四六駢文。韓柳文風改革之後,人們才開始拋棄之前的華麗文風,追求實質。蘇軾也稱韓愈文起八代之衰,文風變革自韓柳起,宋朝統治者偃武興文,這種文風得以繼續發展,這也解釋了宋朝散文家比唐朝多的原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號稱上古地圖的《山海經》蘊含著怎樣的地理世界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