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豆包

    其實就這個問題而言,沒有什麼深究的必要。可能很多人會引經據典,找出史料中的種種記載來說明韓信到底死的冤不冤。

    但是,在我看來,韓信的死是必然的,不管他是真想謀反,還是被冤枉,都得死!這是大勢所趨,因為劉邦最初創立的並不是一個獨裁的帝國,而更接近於一個聯邦,他所殺的所謂功臣們,大都是和他平起平坐的合作者,都是王,只不過劉邦這個王比較大,算是盟主。

    天下大亂時,兄弟們一起打拼,天下太平了,還有那麼多可以危害到自己統治地位的兄弟存在,當大哥的心裡肯定就不舒服了,就像劉德華說的那句,你不死,我睡不著覺

  • 2 # 茹叔敬

    《論功臣》:在封建社會里,功臣都沒有什麼好的結果,歷史常以驚人的速度重複上演過去的一幕幕悲喜劇。古往今來,功臣是擁有重兵之人,要麼問鼎皇權王位,要麼被帝王打敗擊潰。人生遭際,誰能遇料??功臣平定天下後,君壬就起了猜疑之心,君王就以小人之度君子之腹,帝王認為:功臣既然能定亂,必然也能作亂,因此帝王對功臣起了猜疑之心,功臣會推翻自己的政權,功臣無論如何都要獲罪,難逃一死!!劉邦做了皇帝以後,不想長久維持開國功臣的高位。早在剛剛平定西楚時,劉邦就勸說韓信交出兵權,改封為楚王。過了不久,項羽手下的大將鍾離昧因漢朝要緝拿他,無奈之下便躲藏在好友韓信處。劉邦得到密報後,即令韓信抓捕鍾離昧。韓信接到聖旨,思前想後,無法,只好以實情告知鍾離眜。鍾離眜指著韓信狠狠罵道:算我瞎了眼,投錯了人,不過今天是我死,明天就要輪到你亡了!說完鍾離眜就自刎而亡。鍾離眜的話對韓信而言是很靈驗。韓信提著鍾離眜的首級來見劉邦,劉邦命武士將韓信綁了,要治其罪。到洛陽,劉邦免了他,降職為淮陰侯。又過了兩年,將軍陳稀造反,劉邦親自率兵討伐叛軍,劉邦之妻呂后趁劉邦不在京都,與蕭何設計將韓信騙到長安末央宮中(則是呂后後宮),用天下最弱之人殺天下最強之人,也是說用宮女殺害韓信。真可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 3 # 衣賜履讀通鑑

    個人感覺,韓信必須得死,無論是以什麼形式,哪些人來辦,總之,他必須死。

    理由是,皇權絕不容許任何威脅的存在,哪怕這個威脅並不存在。

    在劉邦封的所有異姓王中,韓信實力最為強大,領導力和戰鬥力和智力都是別人所不能比擬的,故,他被滅掉只是個早晚的問題,不管是雙簧還是多簧。

  • 4 # 長島男爵

    韓信謀反證據確鑿,不冤。

    謀反≠造反,重點在謀。

    謀反是造反的準備階段,意即收集造反的條件,比如招降納叛,韓信收留了項籍的大將鍾離昧,這種行為就可以被視為謀反的一種表現。

    更別提韓信先前有前科,擁兵自重要挾封王,單這條哪個有實權的皇帝能饒了他?

  • 5 # 愛汕美食

    1. 韓信被告謀反,這是劉邦擔心韓信功高震主,於是特意挑出這事跟眾大臣商議,自然有臣子為了分擔皇帝的憂慮,提出各種解決方法,這是帝王不想留下壞名聲的慣用手法,也正是應了一句話--“狡兔死,走狗烹”。至於是不是跟陳平演的雙簧,我覺得以下幾點可以看出端倪:

    2. 《資治通鑑·漢紀》有記載,帝問諸侯,又問陳平,這裡先後順序很重要,為啥問的陳平,韓信的領路人是蕭何,如果帝王覺得韓信有謀反之心,那他先問的不應該是蕭何嗎?如果是擔心蕭何回答的並不是他想要的答案,而陳平準備好了腹稿,就等皇帝提問的話就說得通了,有點像我們上學時候聽的公開課,提前對好稿子,然後再按劇本演一次。

    3. 其次,陳平提的3個問題正中要害,而且對策都有,如果不是說事先準備,很難做到這點。

    4. 還有就是皇帝的態度,臣子有反心,不應該先調查,拿到證據後才開始對韓信下手嗎?為何反過來,先抓,然後也沒調查,一句“人告公反”就完事?要知道你可是仁義出身,這樣做不符合帝王的格調。

    5. 綜合以上,應該是帝王心急想除去重臣,怕出則生變,於是和謀臣在眾人面前演了一出雙簧。

  • 6 # 使用者靜

    “狡兔死,走狗烹,”可以和君王共患難,但不一定可以共享福。其實韓信有沒有謀反並不重要,這只是劉邦為殺他找的一個藉口。韓信帶兵打仗是一個高手,大漢天下有一半是他的功勞。但是,他沒有自知之明,在打天下時,一次劉邦正與項羽在滎陽對峙,被項羽楚軍圍困於滎陽,情勢危急,劉邦就要求韓信發兵相援。而韓信卻各種推脫不派兵,直到最後劉邦無奈封他為齊王才得以救兵解圍。

    劉邦曾經問韓信:將軍,你能帶多少兵?韓信說:我帶兵多多益善。劉邦又問:那我能帶多少兵?韓信說:大王你最多能帶10萬兵。雖然這只是一個小事,但在劉邦心裡會產生一種什麼印象。

    所以說,韓信的死是自己導致的,他是一個優秀的將領,但不是一個合格的政治家。韓信有沒有謀反不重要,重要的是劉邦想殺他,這只是一個理由,即使沒有這一個,也會有下一個理由。

    歷史上還有一些謀殺功臣的奇葩理由:越王勾踐殺文種,用的理由是:“子教寡人伐吳七術,寡人用其三而敗吳,其四在子,子為我從先王試之。”種遂自殺。意思是你說打敗吳王有七種方法,我用三種就成功了,剩下的四種你去告訴吳王去吧。而宋高宗殺岳飛的罪名是“莫須有”。

    所以罪名是啥不重要,重要的是劉邦想殺韓信。雖然謀反不是一個好藉口,但卻是殺害大臣最好用的理由。

  • 7 # 一半秋色

    韓信之死,是死於自己太能作。他在劉邦兩次陷入危難之際,兩次趁機要挾,漫天要價,純粹是作死的節奏。

    別說是劉邦,換做是你,也不會輕易饒過韓信。

    第一次要挾

    當時劉邦被項羽圍困在滎陽,隨時都可能被團滅,形勢萬分危急。這時候,劉邦收到了韓信的書信,大意是“我已經滅了齊國,這個齊國很不安分,需要一個代理國王來管管,你看我合適嗎?”

    這明顯是趁火打劫啊!劉邦看到這封書信,立刻火冒三丈,罵道:“我這都火燒眉毛了,你不來救駕,還和我討價還價,你小子長本事了啊!”

    張良和陳平立即勸道:“韓信擁兵自重,不答應他,他尥蹶子不幹了,或者乾脆投降項羽,那麼咱們就慘了,他既然想做王,不如就先給他一個王吧。”

    後來,劉邦同意了,內心的怒火被理智壓制住了。

    第二次要挾

    這次,劉邦準備進行一次戰略大反攻,本來與韓信、彭越約好了的,韓信從齊國由北向南進攻,彭越從河南由西向東,劉邦有南向北進攻,三人合力圍剿項羽。

    結果,劉邦被放了鴿子,韓信和彭越兩人根本沒來,最後劉邦孤軍奮戰,被項羽殺的大敗而歸。

    劉邦火冒三丈,這倆貨明顯又來討價還價了,張良建議再次妥協,將淮陽以東大片土地劃為韓信封地,將淮陽以北劃為彭越封地。

    劉邦這次又同意了,恨的咬牙切齒。

    項羽死後,劉邦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飛速前往韓信大營,果斷的收了韓信的兵權。量你韓信能耐再大,沒了兵權也是白搭。

    劉邦也沒有兌現當初的承諾,他沒將韓信封往齊地,而是封在了下邳,韓信徹底傻眼了!

    此時,劉邦已動了殺機,韓信也感覺到了,但他心存僥倖,他覺得自己立下蓋世之功,這個全天下人都知道,如果劉邦殺掉自己,那麼他就是忘恩負義的小人,會被天下人唾罵。

    事情正如韓信所料,劉邦沒有親手殺韓信。

    後來有人舉報韓信謀反,劉邦用陳平之計,誘騙韓信來到了洛陽,但並沒有殺掉韓信,而是將他貶為淮陰侯。

    韓信心存僥倖,以為躲過了大劫。然而真正的大劫在後面,韓信躲過了劉邦,但沒有躲過呂雉。

    漢十年,陳豨反叛,劉邦親帥大軍平叛。

    呂雉與蕭何趁機合謀將韓信殺害,罪名是企圖謀反,同時被殺的還有梁王彭越、燕王盧綰。

    蕭何啊蕭何,月下親自追來了韓信,卻又親手將韓信送入鬼門關。

    真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所以,韓信不是死於劉邦和陳平合演的雙簧,而是死於呂后和蕭何的雙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粉刺痤瘡是怎麼引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