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形域

    首先滅掉元朝的不是朱元璋一人,只是坐江山的是他所以歷史必然要更多的表示他的功勞。至於統一全蒙古這個問題很簡單當時的明朝初建百廢待興,更何況國內還有其他勢力為平息,還有就是漢人政權的正統範圍沒有大漠以北的苦寒之地,那裡對於漢人來說沒有什麼價值,第一大漠條件只適合遊牧文化而漢人是農耕文化,第二那裡地處高原氣溫根本不適合漢人居住,第三即使把蒙古政權全部打敗了也不能全部殺死吧還得由漢政府指派人來管理,左傳曰;非我族類其心畢異,早晚還會鬧事所以在古代漢政權都沒惦記過,本來就不想要的地方能在國家初立捉襟見肘的時候去攻打自己不需要的地方嗎?肯定不會,

  • 2 # 第九區春蟲蟲

    276年後,朱元璋終於透過自己的子孫滅掉了明朝,這玩笑開的,寫的東西不檢查就發出來了!但他始終不能統一蒙古,真實原因是蒙古可以全民騎兵,南下騷擾搶劫明朝,成本很低;明朝大舉北伐步騎都有,贏了也得不到什麼值錢的東西,成本很高。當然名義上叫做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他能和北韓通婚,也納過蒙古妃子(俘虜),但不允許和蒙古聯姻,對異族採取強制同化政策,所以明代也只好修修長城,搞些衛所駐防了。不像滿清透過聯姻和籠絡,把勢力深入蒙古,進而透過藏傳佛教又把勢力伸入西藏,透過分化瓦解又控制了新疆。徹底解決了遊牧民族騷擾內地的問題。

  • 3 # 宋安之

    這裡說的朱元璋滅掉明朝是認真的嘛?

    應該說是朱元璋滅掉元朝吧!

    那麼朱元璋為啥沒有統一蒙古呢,這裡原因就複雜了。

    首先最大的難題在於,朱元璋消滅元朝,只是意味著蒙古黃金家族全國性統治的結束,並非代表徹底消滅黃金家族。

    元順帝從大都逃到上都,不僅意味著黃金家族還儲存了不少實力,更是意味著黃金家族退回到漠北草原老家,使草原諸部擁有主心骨,從而建立北元割據性政權,以遊牧民族那一套來抵抗明朝。

    遊牧民族對抗中央朝廷的特點是什麼呢,是具有極高的機動性。想和你對對了就來一波。覺得不行了可以像匈奴當年幹不過漢朝,遠遁萬里那般。要是覺得自己可以了,直接靠著機動性南下突襲一波,比如說當年金國滅北宋。

    因此北元先後同明朝進行了多次大戰,明太祖朱元璋在開國以後還曾進行了八次北伐。但北元是有本錢硬抗時,比如說王保保與徐達之戰,就選擇硬抗。沒本錢了就在茫茫大草原上靠著較高的機動性,避而不戰或者是不進行主力對決,使明軍有力使不出,對草原進行不了行之有效的統治,只能不了了之。

    還有就是明朝開國初期,不只是北方擁有北元威脅,雖然中原、江南、閩廣等地雖已歸屬明朝政府管轄,但四川仍由夏(明昇)政權統治著;雲南還為元宗室梁王所控制;秦、晉、關、隴地區還有一批地主武裝存在著;東北地區還有元丞相納哈出率領二十萬元軍屯駐在金山一帶。面對著這種亂哄哄的割據形勢,也是客觀上造成明朝無法趁第一次北伐勝利,而一鼓作氣集中全力進軍北元,徹底拿下漠北草原的原因之一。

  • 4 # 葡萄酒收藏家

    這個問題需要從多個角度講,外因如蒙古的分裂,元朝自身的腐敗、軍隊退化等等,內因朱元璋的北伐戰略和遠見卓識,還有明軍的嚴明軍紀都是明軍北伐成功,將蒙古人趕回草原的原因。我只略講一點明軍的情況:

    1. 在明軍北伐過程中,朱元璋提出“北土平曠,利於騎戰”,要求穩紮穩打,以精兵開道,大軍隨後推進的戰術思想,要求北伐大軍騎步配合。北方的華北一帶地勢平坦空曠,非常適合騎兵衝擊。明軍面對蒙古鐵騎,在這種地帶作戰將無法憑險抵禦,只能被迫以步兵抵禦騎兵衝擊。朱元璋提出的戰術思想表明此時的明軍缺少騎兵,且騎兵質量不足以與蒙元騎兵抗衡。朱元璋曾對李文忠說“王保保若見我這裡馬軍,好歹退一退,佯走一走,等我裡軍馬離了步軍時,他卻來與戰,再說道王家這小的只是用柺子馬熟,更說必有伏馬” 。柺子馬即披掛馬甲的重甲騎兵,這段話充分說明了蒙元將領並不懼怕明軍的騎兵,如果明軍騎兵脫離了步兵,蒙元鐵騎就會尋機殲滅。真正讓蒙元懼怕的卻是明軍步兵。明初朱元璋的軍隊雖然擁有一定量的騎兵,與張士誠、陳友諒、方國珍等江南地方割據勢力相比,朱元璋麾下的騎兵數量居多,其徵張士誠時一馬軍可以備二步軍,騎兵比例很高。例如與張士誠弟張九六的一次野戰,“命總管王均用率鐵騎為奇兵,達親督師與九六戰,鋒既交均用鐵騎橫衝其陣,陣亂九六退走”,明軍騎兵成為主導勝利的關鍵。但是經歷元末明初的戰亂,朱元璋雖能在一些戰役中派出數千鐵騎在野戰中碾壓群雄,但新生的明王朝卻仍然處於極度缺馬的窘況,為了蒐羅馬匹,朱元璋甚至派過使臣到琉球這種海島上買馬。明軍與蒙元相比,騎兵無論從質量還是數量都處於極大的劣勢。這就要求北伐的明軍必須具備以步制騎的實力,否則平原上的野戰中將會被蒙元借地利以騎兵優勢擊垮。

    那麼北伐的明軍步兵是否具備這樣的實力?我們先從陸聚說起。陸聚為明初開國將領,至正二十六年率部以徐州、宿州歸附朱元璋,朱元璋任命陸聚為江南行省參政,駐守徐州。此後陸聚攻克周邊定沛、定沛、魚臺、邳、蕭、宿遷、睢寧等地。此外在北伐中,陸聚所部還隨北伐軍克山東、平河南,並直搗元大都。明太祖實錄記載,吳王元年二月元軍攻打徐州:“元將擴廓帖木兒遣左丞李二侵徐州,兵駐陵子村。參政陸聚令指揮傅友德御之。友德率兵二千餘,泛舟至呂梁,伺其出掠即舍舟登陸擊之。李二遣禆將韓乙盛兵迎戰,友德奮槊刺韓乙墜馬,其兵敗去。友德度李二必益兵來鬥,趨還城開門,出兵陳城外,令士皆臥槍以待。有頃李二果率眾至,友德令鳴鼓我師奮起衝其前鋒,李二眾大潰多溺死,遂生擒李二及其將士二百七十餘人獲馬五百餘疋”。這一戰陸聚令部將傅友德抵禦元軍。傅友德所率二千餘兵均為步兵方可乘舟,在與元將李二作戰時,傅友德讓士兵“皆臥槍以待”。很顯然,這是一隻以長矛為主戰兵器的軍隊。面對元軍騎兵,二千明軍以長矛戰陣發起進攻“奮起衝其前鋒”,正面攻擊元軍騎兵。此戰不僅打敗了元軍,還捕獲了元將和二百七十餘人獲馬五百餘。這是一場明初典型的以步制騎。明史陸聚傳評價“聚所部皆淮北勁卒,雖燕、趙精騎不及也”這句話表明,陸聚所部的這支以長槍兵為主的步兵比燕趙之地的精騎還要厲害。“槍,為諸器之王,以諸器遇槍立敗也” ,長槍也即長矛為百兵之首,大量擅長使用長槍戰陣的精銳步兵就是北伐明軍以步制騎的勝利保證。

    2. 元代是個很有趣也很亂的朝代,不足一百年的貌似統一的統治中,實際是亂糟糟的。蒙古集團經常性的發生內訌,如忽必烈與阿里不哥的內戰,還有後來元武宗與泰定帝爭奪帝位兩都之戰等等,各級軍團之間沒事也喜歡互相打一仗,換句話說說,元代的百姓對戰爭並不陌生。民間也不太平,雖然南宋被征服,但是民間卻存留了大量的民團聚眾山林。這就使得民間長期存在大量武裝人員,不僅知兵,而且好鬥,都是優秀士兵的來源保證。因此在元末大亂的局面下,江淮地區迅速形成了諸多非常有戰鬥力的割據勢力,並形成很多在亂世中自保的民間武裝“執刃器趨兇者數萬”,民風彪悍,多以堡寨聚集。這與一般朝代末期因為長期的和平穩定,內地百姓往往幾十年上百年沒經歷過戰爭,人不知兵,軍備廢弛,武風不盛的情況大不相同,如明末就是這種情況,因為人不知兵,所以農民起義軍不過是烏合之眾。而元末的農民起義軍在起義初就收聚了大量民間的武裝人員,兵員素質很強,遠比腐敗沒落的元軍強,就連號稱精銳的蒙古綠睛阿速軍,見到起義軍都大喊“阿卜”(快逃)。朱元璋崛起自江淮之間,除了上文提到的陸聚所部,朱元璋僅在攻克定州之前就招降了“驢牌寨”獲得近四千兵力。且因江淮地區不宜養馬,所以這些武裝多以使用長槍的步兵為主,馬匹多繳獲自元軍。這些民間武裝多互相攻伐或與元軍作戰,在戰亂中,這些民間武裝作戰能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鍛鍊,可謂百戰精兵。此外,朱元璋在與群雄作戰的過程中還受降了大批“長槍軍”,如淮西青軍(又號長槍軍)、長興武康“花槍軍”等。北伐明軍以這些精銳的步兵為主力,自然不懼怕以騎兵為主的元軍。

    以上這些條件,都是朱元璋的明軍遠勝蒙古軍的原因。

  • 5 # changyihaifeng99

    簡單一句話,當時的那片區域不適合於農耕民族的生存,同時也沒有能力將遊牧民族剷除轉化成農耕民族所需要的生活必需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畢業後,為什麼有的學生不願意再回到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