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地平線

    很多人都知道,1588年西班牙無敵艦隊敗於英國是其衰落的最直接標誌,但其實西班牙的衰落並不只有這一個原因。

    西班牙“無敵艦隊”

    簡單來說,促成西班牙喪失大國地位的共有以下幾個主要原因:

    陸上、海上戰爭的接連失利尼德蘭資產階級革命,其北部行省脫離西班牙而獨立腓力二世的宗教壓迫統治

    下面進行詳細解答(首先會大致介紹一下西班牙的歷史)

    我們現在一提到“日不落帝國”都知道是英國,不過史上第一個日不落帝國其實指的是西班牙帝國

    西班牙帝國旗幟

    所謂“日不落帝國”,即太陽無論何時都會照在其領土上的帝國,其含義自然是指所統治的領土之廣袤。以這個標準看來,16至17世紀的西班牙毫無疑問是達標了——

    自從15世紀末結束了長達7個世紀的“收復失地運動”後,實現統一之後,西班牙便開始走向強盛之路,並於16世紀成功躋身歐洲強國行列。在這期間,透過各種方式,西班牙的統治面積逐漸從本土擴張到了包括南部義大利、尼德蘭(即今天的荷蘭)、非洲部分地區、美洲大片地區以及亞洲的菲律賓。(如上圖所示)

    其中,對美洲的征服可以說是西班牙人對外擴張的巔峰了,包括科爾特斯、皮薩羅等對美洲文明的入侵(還有最初的哥倫布,也是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援下才出發的)。

    西班牙征服者科爾特斯

    這也是為什麼西班牙語的全球使用人數僅次於漢語,排在英語之前——全球有4.3億人將西班牙語當作母語使用,主要都集中在拉丁美洲(這個叫法的由來,本身就與西班牙在這裡的統治有關)了。沒辦法,誰讓當初是被西班牙人征服了呢~

    但是,西班牙的強盛也就到這一步了,此後,便開始了它的“作死之旅”。

    或許是因為被自己輝煌的征服史衝昏了頭,西班牙開始主動參與歐洲大陸的戰爭(即“三十年戰爭”),並且在宗教、賦稅等內務方面屢出昏招,這是西班牙下坡路的開始。

    對外戰爭方面:

    西班牙與英國之間的“英西戰爭”對兩個國家的國力都產生了較大損耗;尼德蘭地區的革命領西班牙喪失了國庫稅收的大半,而這兩個事件又同時與另一個發生在歐洲大陸上的戰爭——“三十年戰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

    當時宗教改革實行不久,信奉新教(包括路德教、加爾文教)的勢力與信奉舊的天主教的勢力矛盾重重,戰爭已箭在弦上。

    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羅馬教皇等為一方,極力限制新教;丹麥、瑞典、法國、英國、荷蘭等為另一方(其實法國本身也是信奉天主教的,但為了稱霸歐洲,不惜和新教國家站在同一條戰線)此戰最終演變成為一次全歐洲混戰,即所謂的“三十年戰爭”。法國與丹麥、瑞典、英國、荷蘭等站在同一條戰線。

    這場戰爭的來龍去脈十分複雜,我們只需要知道它對於西班牙的影響就夠了:

    1、荷蘭(尼德蘭)正式從西班牙的統治下獨立,這對於西班牙的經濟打擊是巨大的——西班牙國庫年收入500萬佛洛林,其中有一半都是來自尼德蘭。它一獨立,西班牙可以說喪失了經濟的支柱。

    2、西班牙的無敵艦隊被擊敗,從此海上勢力一蹶不振。

    對內管理方面:

    1556年開始執掌西班牙王位的是“腓力二世”是個狂熱的天主教徒。在他統治期間西班牙大大加強了中央集權,還利用宗教裁判所迫害新教徒。

    在經濟方面,由於戰爭的拖累,造成賦稅極其嚴重,不得不大量舉債。後又宣佈破產,造成國內經濟混亂,破壞了國內本就不發達的工商業,金銀大量外流,最終讓西班牙的經濟狀況跌入谷底。

    我們知道,任何問題歸根結底,都是經濟問題。那麼西班牙為什麼會衰落得這麼快?一樣可以到其經濟體系中找原因——

    雖然在征服了美洲之後,西班牙一直在發展同美洲殖民地之間的貿易,讓大量白銀源源不斷地流入西班牙,但由於其國家依然是處於封建專制政府的領導下,因此資本主義工商業並未得到長足的發展,再加上落後的農業,因此可以說,西班牙依舊是個封建專制國家(尤其是在腓力二世時期,中央集權的程度可與中國媲美),其看似龐大的海外殖民地,也只不過是讓他的國王多了一份稅收,而不是像後來的“日不落”大英帝國一樣,將全球納入其資本主義經濟體系。

    英國全盛時期海外殖民地

    “西班牙帝國”自此逐漸走上下坡路,到後來法國拿破崙的崛起,更是不斷地侵奪西班牙的海外殖民地。19世紀的拉丁美洲獨立運動、20世紀的西班牙內戰,再到近幾年的經濟下滑,最終一步一步地將西班牙塑造成了現在我們看到的樣子。

  • 2 # 方言講史

    16世紀,西班牙成為歐洲首屈一指的大國,但其大國地位的獲得與其說是靠能力,不如說是運氣使然。

    它主要得益於兩個偶然事件:一是發現美洲。1492年,哥倫布代表西班牙王室發現了美洲。之後,整個中、南美洲漸次落入西班牙手中,成為其殖民地。但是,西班牙發現美洲與葡萄牙發現新航路在性質上完全不同,後者是一個多世紀不懈努力的結果,前者則純屬偶然。事實上,葡萄牙王室之所以拒絕了哥倫布的遊說,恰恰是因為它有較多的實踐經驗,並掌握了當時最先進的地理知識。那個時代,稍有常識的人都知道地球是圓的,問題在於地球到底有多大以及大陸與海洋的關係。根據哥倫布推斷,分割歐洲和日本的海洋寬不到3000英里,通往亞洲最便捷的路線是橫渡大西洋。而葡萄牙人確信,地球比哥倫布認為的要大得多,海洋也更寬,前往東方的最近之路是繞過非洲而不是橫越大西洋。事實證明,葡萄牙人是對的。哥倫布則歪打正著,發現了一個此前不為歐洲大陸所知的新世界。

    頗具諷刺意味的是,哥倫布至死都認為自己到達的地方是印度。

    二是王朝聯姻。1516年,來自哈布斯堡家族的勃良第大公查理繼承了其外祖父和外祖母的西班牙王位,稱查理一世。1519年,查理一世又繼承祖父馬克西米利安一世的大業,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和哈布斯堡家族在奧地利世襲領地的統治者,查理一世因此改為皇帝查理五世。1526年,查理五世又戴上了匈牙利和波希米亞的王冠。至此,哈布斯堡王朝的領地聯合成為一個規模空前的國家,其領土計有:西班牙及其廣大的美洲殖民地、在歐洲的屬地西西里、那不勒斯、撒丁島和巴利阿里克群島,奧地利,尼德蘭和勃良第,匈牙利,波希米亞。歐洲自700年前查理曼大帝時代以後,就再沒有出現過如此龐大的家族王朝,這是一個比大英帝國還早上300年的“日不落”帝國。

    1555年,查理五世將神聖羅馬帝國的皇位讓給弟弟斐迪南一世(1555~1564年在位);1556年,將西班牙王位傳給兒子排力二世(1556~1598年在位)。雖然失去了東部領地(奧地利、匈牙利、波希米亞),西班牙仍然是歐洲首屈一指的國家。1580年葡萄牙國王死後無嗣,腓力二世又成為葡萄牙及其廣大殖民地的主人。

    得益於上述兩個因素,西班牙在16世紀顯赫一時。但由於缺乏創新,沒有內在的機制支撐其權勢,西班牙在17世紀之後一緊不振,從此絕緣於大國之列,淪落為歐洲國家體系的二流,甚至三流國家。非但如此,其龐大的領地日後又成為強鄰凱貌、瓜分的物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打人,扔東西,不聽指令,如何給一歲多的小娃立規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