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姚研究

    理念有了,需求有了,腦意識資訊檢測開始了,資訊分析提取困難,腦機接哪些資訊,如何剔除偽資訊或干擾資訊,也很困難,機的介面設計如何有效反饋給腦 ?機的反應相對簡單。

    總之,困難在腦,如腦電,眼動,意識如何控制機

  • 2 # cnBeta

    據外媒報道,保羅·艾倫的Vulcan Capital是其中一家對CTRL-Labs這家初創公司感興趣的風投公司。獲悉,CTRL-Labs已經成立3年,是一家腕帶製造商,其腕帶能夠接收來自大腦的訊號然後讓使用者在無需移動手指的情況下就能控制數字裝置。

    這家位於紐約的公司由曾一同開發微軟IE瀏覽器的Thomas Reardon和理論神經學家Patrick Kaifosh共同創立。前Lumosity執行長Josh Duyan擔任這家公司的首席戰略官。

    當地時間5月30日,Vulcan官推釋出了一條關於CTRL-Labs在新一輪融資中籌集到2800萬美元的新聞訊息。

    Reardon告訴這家媒體,透過專注於腕帶,他們不需要嘗試去尋找大腦的訊號,當訊號抵達手腕的時候他們基本上就知道了使用者的意圖。

    實際上特斯拉、SpaceX CEO馬斯克也對這項透過大腦訊號控制電腦的技術表現出了興趣,不過他的Neuralink公司最先涉及的領域將會是植入式介面,主要針對的是對某些嚴重腦損傷的治療。

    據悉,一款CTRL-kit裝置與軟體將在今年上市,它將採用這家公司的意圖捕獲神經介面技術。

    除了上面提到的Vulcan,此次參與融資的公司還有Lux Capital、谷歌的GV風投部門、Peter Thiel的Founders Fund以及亞馬遜的Alexa Fund。

  • 3 # 三易生活

    進展到智商稅產品大量出現的程度了。

    日前關於“浙江小學生戴頭環監控走神”的訊息,可謂是傳遍了大江南北。這款售價3500元的頭環據稱能夠實時監測學生是否上課走神,還可以透過檢測腦電波,評判是否集中注意力並進行打分,甚至會將每節課的聽課分數,按照考試排名一樣傳送給家長。

    看上去,似乎小時候最害怕的事情終於要變成了現實,戴上這款BrainCo出品的賦思頭環FOCUS1,上課開小差就會與大家無緣,甚至連腦海中的思想都能夠被其讀出,是不是感覺有點駭人聽聞了。因此也難怪這個看起來反人性的“監控頭環”,會引發大量的非議。不過我們在仔細去BrainCo官網查看了介紹,再結合一點生活常識之後,最終得出的結論確實可能還是多慮了。

    假設FOCUS1真的能夠實現將注意力打分,也就是宣傳中35分以下是走神,65分以上是高度集中的資訊量化及視覺化,完全可以稱得上是劃時代的進步了。然而注意力這個東西可以說是極其寬泛的,既可以專注於課堂上老師的講課,也能專注於用手機聊天,甚至能專注於發呆,並且專注與學習成績之間也並沒有什麼強關聯。所以難怪在這個新聞中教師會稱,該產品已使用近一年,無明顯副作用。畢竟一個根本就沒用的東西,自然也就不會有副作用了。

    不僅從常識上來看,這種“監控頭環”的效用可疑,即便是科學的角度來說,FOCUS1想要實現所宣稱的效果,以目前的技術水平來,都可以說是天方夜譚。FOCUS1這種腦機介面(Brain Computer Interface,BCI)頭環主要功能,是透過讀取EEG(腦電訊號)和EMG(肌電訊號)來實現。

    眾所周知,EEG也就是腦電波是大腦在活動時,大量神經元同步發生的突觸後電位(自發性或誘發性電位)經總和後形成,是腦神經細胞的電生理活動在大腦皮層或頭皮表面的總體反映,或者說是腦皮質細胞群之間形成的電位差。以目前的技術水平來說,採集腦電波資訊的門檻並不高,即可以在頭皮上放一個金屬電極再加一個放大器,也能把微電極植入到顱骨內部,這也就正是腦機介面領域的侵入式,和非侵入式兩種解決方案的來源。

    人類的大腦有大約860億個神經元,電波引起的電壓變化是微伏數量級,再加上人體顱骨對訊號的衰減作用,和對神經元發出的電磁波分散及模糊效應,也導致目前非入侵式方案記錄到的訊號解析度並不高。並且EEG是整個大腦神經活動中產生電訊號的疊加,因此也難以區分不同部位的神經活動,使得其收集到的訊號信噪比低,資訊精度同樣也不高。

    因此如果採用非侵入式來讀取腦電波資訊,較為常見是醫院的腦電圖儀,不僅有兩位數的電極,而且在使用時還需要塗抹導電膏以減少電阻,再搭配放大器來使用,通常被應用在例如診斷癲癇病等場景中。

    作為對比,“鋼鐵俠”馬斯克旗下的Neuralink則採用了全新的Neuralink N1晶片,實現腦機介面技術的突破。但Neuralink所採用的則是侵入式解決方案,透過一系列微小電極和感測器組成的超細聚合物探針,將由256個獨立可程式設計放大器(Neuralink把它叫做Analog Pixel)、片上模數轉換器(ADC)、用於序列化數字化輸出的外圍控制電路組成的Neuralink N1,放到大腦皮層中。但即便是這樣需要在頭上開孔,其取樣精度也只有10bit。

    反觀FOCUS1,其就是一個頭環,也並不需要“腦洞大開”,而是透過接觸高效介質的節點,來採集學生們的腦電波資訊。而透過其官網和電商平臺的宣傳影片可以發現,FOCUS1僅有額頭和耳後兩個電極。看上去這似乎就不走心了,連大名鼎鼎漫威超級變種人X教授,其頭盔尚且還有三個呢。

    要知道,FOCUS1要實現的注意力監控,需牽扯到包括負責邏輯推理的額葉、負責視覺的枕葉、負責聽覺的顳葉等多個方面。為更重要的一點是,由於腦電波是一種電位差,想要測量還需要一個電極負責參考,因此FOCUS1實際上只有一個電極可以工作,因此對於其實際的採集能力,我們是持懷疑態度的。

    如果說腦電波資訊讀取的難度指數是1,那麼解讀收集到腦電波資訊的難度無疑就是100了。FOCUS1宣稱其採用的是“NASA演算法和專注指數演算法”,但問題是腦電波的解碼在過去二十年來幾乎陷入了停滯,研究人員採用的辦法都是圍繞匹配法展開的。例如有美國研究機構在實驗者顱骨下植入了16個微小電極,然後讓其重複閱讀單詞,並分別把對應的腦電波記下來,再找出每個單詞對應的腦電波。在匹配工作完成後,面對某個單一訊號就可以猜出實驗者想的是什麼詞,可這樣的準確率也只在76-90%之間,並且當需要同時面對10個腦訊號時,準確率就會驟降到28%左右。

    即便近年來由於機器/深度學習的進步,研究人員能夠藉助人工智慧的幫助,來總結適配範圍更廣的規律,但最終效果依然極為有限,畢竟要從紛繁複雜的資訊中找到有用的內容,基本上等同於大海撈針。事實上即便藉助了AI和高效能計算機,目前在從業者的反饋中來看,想要將資訊變成視覺化圖表所需要的時間是以月為單位的,因此實在是不知道FOCUS1這種幾乎實時打分的神操作,是不是使用神威·太湖之光來完成的呢?

    總的來說,在我們的眼中FOCUS1是一個幾乎什麼有效資訊也讀不出,什麼資訊也解不出來的典型智商稅產品。只不過這次望子成龍的家長沒中招,反而是學校被“割韭菜”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DNF11週年慶線上活動獎勵出爐,獎勵很寒酸,你會登入領取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