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宇z

    我想說的是蕭何根本就沒有出這個人,韓信張良劉邦倒是有,不過不是他們對劉邦多重要,而是劉邦可以傳送到韓信身上,搞不好關鍵時候能救劉邦

  • 2 # zjd1225236703

    項羽只要有范增就夠了,即使劉邦有張良蕭何也不行,可惜他沒用范增。而韓信如果能當家做主,倒是可以和項羽一爭高下。

  • 3 # 腳踏一枝梅

    打天下就像一隻足球隊!韓信是前鋒,張良是中場,蕭何是後場,而劉邦是主教練。劉邦的團隊,教練水平是臭的,前鋒韓信是球王梅西或C羅,中場、後場的核心球員張蕭,是世界級頂尖球員,這隻球隊就是西甲的皇馬或巴薩,無梅西成C羅,這隻球隊就只能是一般球隊,誰最重要?一目瞭然,當然是兵仙韓信。沒有韓信的日子,雖有張蕭的幫襯,照樣被神勇的項羽打得懷疑人生。誰最重要?缺了韓信,項羽滅掉劉邦是大機率事件。

  • 4 # 遙望燕園

    咱沒必要在這和稀泥。

    講一通都重要的話,之後再對照歷史文字,把漢初三傑的功績列個清單,最後再重複一遍都很重要。

    這樣寫回答顯得很沒立場、很敷衍!

    若要我講,漢初三傑,只有蕭何一人是無可替代的。

    如劉邦在彭城不大意,劉邦未必需要韓信。

    韓信被劉邦拜為大將軍後,向劉邦提出了東進的策略。但東進之事,一直都在劉邦等人的謀劃之中,韓信提出的用人之道,未必不在劉邦等人的考慮之中。

    在韓信被拜為大將軍後,漢營採取“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軍事策略,迅速走出關中,收拾三秦王。

    但歷史並沒有明確記載,漢軍出關中的小道是誰發現的,或許是韓信發現的,又或許是蕭何等人在秦中央政府的檔案圖冊中發現的,從邏輯上講,從檔案圖冊中發現的可能性比較大。

    如果是這樣,更加突出蕭何在咸陽收取檔案圖冊的高明瞭。

    漢軍還定三秦後,迅速向東推進,河南王申陽、殷王司馬卬、西魏王魏豹等諸侯也是不堪一擊之輩,或者直接降了劉邦或是被劉邦收服。

    隨後,劉邦劫56萬諸侯軍向彭城推進,深陷齊地的項羽無暇顧及,劉邦迅速佔領了彭城。

    如果劉邦佔領彭城後不被勝利衝昏了頭腦,而是嚴陣以待,聯齊抗楚,項羽怕是隻能在外組織流亡政府了。

    到那時,劉邦根本不需要派韓信去開闢第二戰場。

    周勃、灌嬰、曹參等人合力可替代韓信。

    當然,歷史事實是劉邦被突如其來的勝利衝昏了頭腦,小看了項羽,從而導致了彭城慘敗。

    回到根據地的劉邦,和領導班子的主要成員商議了下一步的方略。最後採納了韓信提出的開闢第二戰場的策略。

    具體說來,由韓信率幾萬軍隊,在北線收拾西魏王、代王、趙王、燕王等北邊的諸侯,由劉邦率漢軍在南方跟項羽對抗。

    與此同時,劉邦還想出聯合淮南王英布、衡山王吳芮、齊王田廣的策略,對項羽的西楚政權實現軍事包圍。

    按理說,韓信的思路不難想到,劉邦、蕭何、張良、陳平、酈食其等人都能想到,難的是執行,在當時的漢營中,除了劉邦以外,確實沒有一個人能像韓信那樣獨當一面的大將軍。

    但如果真沒有韓信,周勃、灌嬰、曹參等人合力,應當也是能夠打下魏豹、陳餘、趙王歇等人的,畢竟他們的軍事能力,遠不及章邯,而章邯都被漢軍輕而易舉地收拾了。

    陳平、酈食其、陸賈等人可替代張良。

    對於劉邦來說,張良最重要的意義恐怕就在於太公兵法和鴻門宴。

    劉邦起兵之處,並不能向項家軍那樣攻無不克戰無不勝,這裡邊固然有武器裝備落後的問題,也有統帥不大懂兵法的問題。

    在劉邦遇到張良之後,張良給劉邦講解了太公兵法,劉邦一聽就懂,一學就會,在之後的軍事生涯中,經常使用太公兵法。

    但其實,對於劉邦這樣的起義軍來說,兵法並不是多麼難得的東西,關鍵在於統帥的學習能力,劉邦的學習能力極強,如果不學現在已經失傳的太公兵法,而學當時已經廣泛流傳的孫子兵法,未嘗不可以。

    鴻門宴前,項伯的突然來訪,的確是因為項伯和張良有交情。但我們設想一下,倘若沒有張良,項羽就一定會跟劉邦打起來嗎?

    就算是打起來,項羽就一定能贏嗎?恐怕項羽自己都不敢說自己肯定能贏!畢竟當時的項羽,特別缺糧,而劉邦的軍隊雖然駐紮在灞上,但已經實質上佔領了秦的中央政府。

    如果項羽是用閃電戰把劉邦的軍隊徹底打殘,也許項羽會勝利,否則,一旦給劉邦以喘息之機,項羽將提前經歷廣武戰略相持的痛苦。

    鴻門宴之後,陳平歸漢,以陳平的智力與謀略,完全不次於張良,如果劉邦沒有張良,還可以用陳平當主要謀士。

    蕭何收集秦中央政府檔案圖冊、奠定漢政府基礎。

    只有蕭何,才是一直都對劉邦不離不棄的男人,在劉邦的一生中,蕭何佔據了舉足輕重的地位。

    早在劉邦起事之前,蕭何就與劉邦交好,劉邦去押送徭役,別人都只給劉邦包三個錢的紅包,只有蕭何給劉邦包五個錢的紅包。

    在劉邦攻打沛縣縣城前,蕭何、曹參就攛掇沛縣縣令召劉邦回沛縣,跟著縣令一起造反。縣令反悔後,蕭何、曹參逃出縣城,輔佐劉邦攻打沛縣。

    後來,劉邦投項梁、與項羽並肩作戰、西進咸陽,蕭何一直不離左右。

    到咸陽後,劉邦手下的所有人,都奔著金銀財寶去,只有蕭何奔著秦政府的檔案圖冊去。

    正是因為蕭何拿到了這些絕密資料,劉邦的漢軍才迅速地在巴蜀和漢中建立了穩固的政權,大大地提升了組織動員能力。

    而其他諸侯軍,因為沒有治國經驗,又沒有相應的資料參考,只能慢慢摸索,因而,組織動員能力遠遠落後於漢政府。

    光是蕭何收集秦中央政府檔案圖冊一事,就足以說明,蕭何是漢政府中最不可替代之人。

  • 5 # 漢史趣聞

    三個人對於劉邦來說缺一不可,大漢建立之後,劉邦把他們三個稱為“漢初三傑”。

    這三個人,因為分工不同,所以,至於他們的功勞,也不好比較。

    韓信是武將,在戰場攻城略地。

    蕭何負責給劉邦管理大後方,供應士兵和糧草。

    張良跟隨劉邦,根據戰場上的實際情況,做出判斷,給出正確的謀略。

    這就是三個人對於劉邦來說缺一不可的原因。

    他們是無可替代的三個人,可以說缺少了誰,劉邦都不可能奪得天下。

    但是,在劉邦當上皇帝后,對他們的封賞中,可以看出韓信的功勞應該是最大的。

    因為韓信被劉邦封為了王,蕭何和張良都是侯,王要比侯要高一個級別。

    單從分封上來看,韓信是名副其實的第一。

    也不怪,因為大漢的江山,三分之二都是人家韓信打下來的。立了這樣的蓋世奇功,劉邦好意思不給人家王嗎。

    蕭何和張良都是萬戶侯,但是,在評第一功臣的時候,劉邦把蕭何定為了大漢建立過程中的第一名。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因為蕭何有治理國家的才能,劉邦建立了大漢,還要仰仗蕭何呢。

    所以,劉邦不管別人願不願意,這第一功臣就給了蕭何。

    張良的才能不比蕭何低,劉邦之所以沒有重用他,是因為張良在建國之後,無心貪戀權利,他要退隱去當隱士。

    所以,這也就是張良的最終獎賞沒有韓信和蕭何豐厚的原因。

    所以說三個人對於劉邦來說都很重要,是不能分高下的。缺少了誰都不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采薇》中的戰士是如何以采薇抒發感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