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8
回覆列表
  • 1 # 深海紅泉之哲學與投資

    因為中庸才是儒家思想的根,理解了“中”之道,其它的儒家思想就迎刃而解!

    要作為一名股票市場上打滾的人,對守住“中”道的體會真是太深刻了。所以我會用投資市場上的一些理念來印證“中”之道

    “中”的意義究竟是什麼?

    如果梭哈為例,如何贏?正確的思路是:維持在場,摩擦成本為零,而等待勝機。玩過梭哈的人,都知道,你會碰到的就是,你最大,你最小,一定大。你小就會輸個底,你偶爾大就會贏個底。小贏小輸,有時候打了半天也是個平局(不一定完全是零,但在很小的波動範圍內)。大贏與大輸都是靠梭哈來實現的。那麼贏的祕決就:在不確定是必贏的情況下,絕對不能梭哈。因為梭哈可能一次把你所有的老本輸光。具體做法就是,你如果手上拿了好牌,不能隨便梭哈,只有當你的牌是“絕對大”(桌面上不可能存在比你大的牌叫絕對大)的時候才梭哈。即使再大的牌,如不確定絕對大時,決不能梭,因為經常會碰到所謂的冤家牌的。寧願輸底,永不偷雞。這就是最大的祕決。在沒有“絕對大”時,就用小贏小輸(贏個底能抗幾次輸底),維持零成本或低在場,等“絕對大”的來臨。然後一把押出去,贏光偷雞的人。總資產上升,然後又開始新一輪的等待。有機會就全力出擊,沒機會就等,這就象上臺階,一直在臺階上踏步,機會一到,上一級,然後繼續踏步。不可圖快而一腳踏空。所有的努力就全都白費了。

    所以孫子云:先為已之不可勝,而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已,可勝在敵。先讓自已不可戰勝,就是守“中”,我不梭,你再好的牌能奈我何,然後等待“絕對大”的來臨,這就是待敵之可勝。當然敵人也有可能不梭。那麼沒關係,你就贏個底,繼續等,偷雞的人永遠存在。有機會就出手,不管贏不贏都立刻回“中”。這就最根本的原則。

    《中庸》的“中”,

    領悟了“中”之道,再看一下中庸,我了個擦,古人啊,你是想把天下的道理都說盡嗎?我好不容易悟一點道道,回頭一看,原來全被古人說了,而且,更深入,更徹底,更廣泛。我容易嗎我!如下面這一段!〔右第十四章。〕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自得焉。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於人則無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僥倖。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諸正鵠,反求諸其身。”君子以其當下的地位行事,不謀求本職之外的事。居富貴,就按富貴人的身分做事;居貧賤,就以貧賤人的身分做事;居夷狄地區,就按夷狄地區的標準做事;處憂患之境,就做憂患中可以做的事。君子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是悠然自得的。居上位,不欺凌下位的人;居下位,不攀附上位的人。端正自己的品行而不苛求他人,就沒有什麼抱怨。上不抱怨天,下不埋怨地。所以,君子處於平安的地位等待命運的安排,小人做危險的事情尋求僥倖。孔子說:“射箭與君子有相似之處,如果射不中靶心,就應該回頭反省自身。”

    君子素其位而行, 就是守中,做好當下位置的事,不整天瞎想,不怨天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僥倖, 我靠,這不就是說君子梭哈時不絕對大不梭,用磨擦成本為零來等待機會嗎?而小人喜歡僥倖心裡,總是偷雞嗎?說得再簡單明瞭不過了。其他還有很多,我就不一一舉了。中庸之道真是太深刻了,深刻到我看到的主流解釋基本上都是流於表面的解釋。

    “中”是動態的平衡與穩定

    就象太極拳,一直是身隨軸轉的。永遠“中定”,永遠不失自己的平衡,敵人失勢時發力,無論中或不中,都會保持自己的平衡。這樣就是保持自己的不敗之地。

    中,不一定為直錢,可能一會左偏,一會右偏,卻永遠不失其中,它是動態的中,就像太極圖中的那根S曲線,它是聯絡陰陽的結合處。中,非陰非陽,又可陰可陽,非進非退,又可進可退,極其活力。如老子道德經中,守中之道也多不勝數,“知雄守雌”,“多聞數窮,不如守中”之類

    守中,基本不會怎麼輸。贏,那要看老天給你的好牌路了,總是會來!

    守中,就是守中自己的位置,等待機會的來臨。如炒股或梭哈時,摩擦成本為零的道理(當然不可能完全為零,小虧小賺都可以接受的),一直小虧小賺,總資金保持不變,一旦出機會,資金就會上一個臺階的,然後在那個臺階上繼續守中。這就是穩定與發展的關係,沒有穩定,發展是沒有意義的有穩定的能力,才有實實在在發展。如浮萍,高低起落而無依據,不管走得多高,都不踏實,都是隨時可能下來的。

    “中”是最根本的生存之道

    中,是根本,是後盾,是根據地,是山大王的老窩,是不打回原形的最大憑障。

    守不住耐心,耐不住寂寞,看到別人賺的多,自已也到處梭哈,結果,機會來臨時,卻沒有本錢了。

    股市上,牛市,不懂炒股的人可能比炒股高手賺得多得多,但熊市一來,全部歸零,甚至倒賠不少。而高手雖然賺的少點,但因為時刻守中,防守第一,雖然賺的少,但到手的基本都穩了,不回出現大規模的回味。不虧是根本,賺錢是副產物。不要命的向前衝,當然要衝得快一些,但命也很容易沒了,穩步前進才是正道。看起來慢,實際更快。

    這是中國幾千年的血所凝出的智慧,也經過了幾千年的生存所證明!

    亞歷山大,打下大片土地,橫跨亞非歐,請問今天何在?法蘭克王國,今何在? 成吉思汗的大蒙古,今天還有多少?拿破崙,取得多少,今天法國有多少?希特勒,征戰全球,今天德國多大?只知進,不知退,只知取,不知舍,只知攻,不知守,何談生存,取死之道。

    取得很快,但後面的經營才是根本,否則不過是個過客,不能只見衛霍,班超、馮燎之進取,卻不見無數人之守成。中國的幾千年生生不息,不是隻是進取,更是知止守成。

  • 2 # 鼠嘴

    《中庸》是儒家最重要的經典之一。《中庸》和《大學》、《論語》、《孟子》並列稱為“四書”。

    中庸就是以,誠和中,為基本概念,敘述,天人合一,的形而上學。

    中,就是,不偏不倚,庸,就是,恆久不變。中庸,就是敘述天下正直而不變的道理。所謂的,中,就是沒有偏向的意思。而,誠,就是不虛偽的意思。兩者是古代人們的行為|規範。中庸,就是闡述天下事物的一種高超的哲學概念。

    天、性、道、中,天所賦予人的稱為性,順從,本性而活動的軌跡,即是那所謂的,道,將這個道提示出來,做為具體的規範,就是,教。

    子程子曰:“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就是講不偏不倚,無過和不及之嫌。庸,平常也。平常二字不僅儒家重視,道家和佛家也很重視。他們講,平常心即是道。中庸之道就是儒家教人走的中正平常之道。

    上古先王先聖也是講的這個道,堯教授給舜的是“允執厥中"’心法。舜傳授給大禹的是:“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孔子祖述堯舜,憲章文武。接受和繼續傳承的還是這個中庸之道,這個幾千年來一脈相承的中庸之道,可以說是傳統儒家文化的心法精髓。

    儒家經典《中庸》自古以來,備受推崇,“尊德行而道學問,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這種所謂極高明的境界,在我們現實生活、日常事務中就可達到,體現了超越境界與現實態度的統一。

    《中庸》是最富有哲學意味的書,中庸思想也不是某些人理解的希望人理性、客觀、中立,從《中庸》的角度看人能不能中庸應該是要明白自己的無能,而不是認為自己是全知全能的存在,可以達到真正客觀中立,可以一直理性。

    如《中庸》裡談“人皆曰予知,驅而納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闢也。人皆曰予知, 擇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人都覺得自己聰明,但等落入陷阱了還渾然不覺,不知躲閃。人都覺得自己聰明, 可以中庸,但堅持不了一個月。

    中庸之“庸”則有三義。一為“用”義, 《中庸》所言“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既為此意。《說文》解: “庸, 用也。”鄭玄也說:“庸, 用也。”故中庸即是用中。二為“常”義, 鄭玄雲“庸, 常也。用中為常道也”, 程頤所言“不易之謂庸”、“庸者, 天下之定理”皆是此意, 亦即用中應作為常道來遵守。三為“平常”義,即《中庸》所謂“極高明而道中庸”, 何晏《集解》也有“庸, 常也。中和可常行之德也”之言, “可常行”也就是說這種常道是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的, 從而成了普通平常之道。這樣, “中”、“庸”合稱, 即執兩而用中、用中為常道、中道可常行之義, 這三層相互關聯的意思基本涵蓋了儒家典籍中“中庸”的含義。

    朱熹所編定的《四書》次序本來是《大學》、《論語》、《孟子》、《中庸》,是按照由淺入深進修的順序排列的。後人因為《大學》、《中庸》的篇幅較短,為了刻寫出版的方便,而把《中庸》提到《論語》之前,成了現在通行的《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的順序。

  • 3 # 草莓小莉莉

    《中庸》是《禮記》中的一篇,它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南宋朱熹把它納入“四書”體系,達到與“五經”同尊的地位。“誠”是《中庸》的核心範疇,誠分為天道之誠和人道之誠,誠道橫通內外,是內聖外王之道;縱通天人,是天人合一之道。求城、思誠可以把握中庸之道,修道進德、至誠不息是致知成功之路。

    孟子和荀子最早從哲學意義上論誠,《孟子·離婁上》說:“是故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至誠而不動者,未之有也,不誠未有能動者也。”《孟子·盡心上》說:“萬物皆備於我,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孟子以誠為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最高道德範疇。荀子認為誠既是養心修身的根本原則,也是大自然執行和變化的規律。

    《荀子·不苟》說:“君子養心莫善於誠,至誠則無它事矣。”“變化代興,謂之天德……夫此有常以至誠者也。”《中庸》論誠是對孟子和荀子關於誠的概念的總結和創新。如《中庸》說:“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聖人也。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就誠為天之道這一點言,《中庸》繼承孟子的思想,在誠為人之道上,《中庸》強調擇善固執,和荀子所說的“誠心守仁”,“誠心行義”的思想相通。

  • 4 # 四時變化而能久成

    是心在動,中最接近無,不左不右,非空非有,衝氣以為和。

    中接近於神,不可知不可測,可進可退,穀神不死。

    和,天地人,人據其中,六爻,中間的位,陰陽多可平衡。

  • 5 # 道衫

    中庸之道與佛所說的心之本性以及老子所說的“道”是一樣的,只是名稱不同而已,它代表了一切的本性,就像是樹的根一樣,而其他都是本性的延伸。

  • 6 # 遊客v喬世鋒

    四書五經之首。《中庸》是儒家實踐經驗的總結,是儒家思想從入世到"出世"的方法。是儒家思想的最高境界。也是轉凡成聖的法門。王守仁知行合一的根本。

    沒有《中庸》,也就沒有後世學者:儒釋道三學殊途同歸的見地

  • 7 # 曹宗國

    巜中庸》是講處世哲學的,它讓人正確地看待社會和處事接物,不偏不依不失分寸,這對於一個人的認識和言行具有直接的指導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在這種意義上說甚至比講大道理和人生觀的經書還重要,所以稱為四書五經之首。

  • 8 # 杏花春雨逢生

    《中庸》原是《小戴禮記》中的一篇。舊說《中庸》是子思所作。其實是秦漢時儒家的作品,它也是中國古代討論教育理論的重要論著。《中庸》是國學中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它是儒家闡述“中庸之道”,並提出人性修養的教育理論著作。“中庸者,以其記中和之為用也;庸,用也。孔子之孫子思作之,以昭明聖祖之德也。”

    中庸之道的主題思想是教育人們自覺地進行自我修養、自我監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養成為具有理想人格,達到至善、至仁、至誠、至道、至德、至聖、合外內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創“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 中庸是我們民族的古典哲學,曾廣泛而深刻地影響了中國歷史的發展。中庸,以“過猶不及”為核心,做人處事追求適量、守度、得當,不偏不倚為宜,越位和缺位都不合適。

    中庸,既深奧又通俗,是治國之道又是修身之法。吃飯看胃口,做飯講火候,種莊稼要把握溫度和溼度。中庸,既不是簡單地折中,也不是庸俗的中間路線。中庸追求的目標是在不同時空環境中,盡善盡美與無可奈何之間的最佳方案。它既是世界觀,又是方法論,現代科學系統論,經濟學中的巨集觀調控,政治學中的統一戰線等都有中庸的部分機理在其中,中庸是古代的軟科學。

    中庸思想在儒學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它的主要內容絕非現代人所普遍理解的中立、平庸。從本質上而言,中庸是儒家修養通往更高境界的途徑。 朱熹認為《中庸》“憂深言切,慮遠說詳”,“歷選前聖之書,所以提挈綱維,開示蘊奧,未有若是之明且盡者也.程頤.強調《中庸》是“孔門傳授心法”的

  • 9 # 話說唐秦

    《中庸》是孔子的孫子子思的著作,他是孟子的老師。

    孔子的兒子名叫孔鯉,他出生時縣宰送來了一條鯉魚當做賀禮,所以孔子給他取名“孔鯉。”但他去世早,沒有什麼建樹,

    孔鯉的兒子孔汲卻繼承了爺爺孔子的思想,汲取了儒家之精華被稱之為“述聖”,他的弟子孟軻即孟子被稱為“亞聖。”

    二十年前我曾在孔林拜謁過“大成至聖文宣王”——孔子的墓,在孔子墓側見到了子思的墓,並不高大很平常。

    也許因為它不高大,他才在人們心中更高大。

    中庸又指不偏不倚,折中調和的處世態度。

    四書又稱為四子書,指《論語》《孟子》、《大學》、《中庸》,這四部著作的總稱。《中庸》選自《禮記》,五經四書為古代科舉考試的教科書。

    《中庸》是孔子之孫子思所著,論述儒家的核心思想:中庸。“中庸”:中者,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之名。庸,平常也。

    中庸這兩個字很有意思,“中”我們可以理解為道路的中間,也可以把指心放到中間。我想孫中山、蔣中正也許是深受中庸思想的影響,而取了“中”字吧!

    庸就是平庸,平和。以前我總以為庸不是褒義,是庸人的意識。

    可是看看很多名人都用了這個字,北京大學教授吳良庸,武俠小說大家金庸金庸等。“庸”表面指不才、愚笨,但有著一顆上進的心,不斷學習新知識。另一方面性格是比較誠實,腳踏實地幹事。

    湖南有個大庸曾是一個古國名,今張家界。

    古人崇尚中庸,認為中庸是最完美的,是好的。

    孔子第子顏回是中庸之道的最佳踐行者。

    子曰:“回人也,擇乎中庸,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孔子稱讚他說:“顏回就是這樣一個人,他選擇了中庸之道,得到了它的好處,就牢牢地把它放在心上,再也不讓它失去。”

    一點粗淺認識,濫竽充數,貽笑大方!

    [祈禱][祈禱][祈禱]

  • 10 # 滄州李先生

    人的自然稟賦叫做“性”,順著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則修養叫做“教”

    “道”是不可以片刻離開的,如果可以離開,那就不是“道”了。所以,品德高尚的人

    在沒有人看見的地方也是謹慎的,在沒有人聽見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懼的。越是隱蔽的地方越是明顯,越是細微的地方越是顯著。所以,品德倆尚的人在一人獨處的時候也是謹慎的。

    喜怒哀樂沒有表現出來的時候,叫做“中”:表現出來以後符合節度,叫做“和”。“中”,是

    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則,達到“中和”的攪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萬

    物便生長繁育了。

  • 11 # 趙日金141

    莫名其妙。四書五經,儒家經典。之首,有說是易經,有說是大學,有說是中庸。可儒家尊孔子為祖宗,怎麼沒人說《論語》是之首?

  • 12 # 彭興文1949

    孔子說:“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中庸就來源“中”。“中”又來源於什麼呢?舜帝、老子、孔子這三個聖人都講解了“中”的來源於 ,遺憾的是:他們講解“中”的來源的經典全部被篡改了。天佑中華!周文王也是解釋“中”的來源於的聖人,他在臨終前對兒子說:“昔微假中於河,以復有易,有易服厥罪,微無害,乃歸中於河。”看到了吧,“中”來源於“河”又歸於“河”,“河”是什麼?不知道“河”怎麼知道“中”?不知道“中”怎麼知道《中庸》。因此,所有對“中庸”的解釋都是錯誤的。

  • 13 # 學海輕舟

    中庸,二字的含金量極高,但至今為至,沒有一箇中中國人對“中庸”二字有最正確的解釋。

    中,不偏為中,庸,不變而恆常者為庸。中庸,二字的重心在“庸”字上,中是對庸的一種形狀解釋。

    那麼“庸”之不變而恆常者為何?是“道”,是“真理”。

    中庸者,以不偏之不卑不亢之力追求真理之道也。

    儒家其它思想皆在“仁義禮智信”的德品思想的論述上下功夫,唯獨儒之“中庸”是對“道體”的追述,而中國後世之人都沒有真正解釋清“庸”的常義。

    中庸並非是“折中”的意思,折中不是追求真理,折中是迴避真理!。

    請全體中中國人重新思量!對恆常不變之道,老子的論述高於孔子,但老子也沒完全理解“道”,“道”在世界範圍內有正解。

  • 14 # 華夏炎黃0文武雙全

    四書五經是四書、五經的合稱,泛指儒家經典著作。四書指的是《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五經指的是《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五部。《禮記》通常包括三禮,即《儀禮》、《周禮》、《禮記》

    《大學》是孔子及其門徒留下來的遺書,是儒家學派的入門讀物。所以,朱熹把它列為“四書”之首。在古代,人們的品德修養還是比較高的,民族凝聚力、國家認同感也比較強,所以會要求高一點,那就是要有學問,所以這個時候《大學》為四書之首。

    《中庸》是儒家的經典,為四書之一,中庸為儒家的道德標準,待人接物保持中正平和,因時因地制宜,儒家的理論依據在於人的人性,人性本善,人應向善,所謂要做事先做人,中庸是做人的基本態度。

    《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語錄集,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理念等,是儒家的經典著作之一,為四書之一,其內容博大精深,包羅永珍,這裡面也有為人處世的態度,就是仁義,仁是《論語》的基本核心。

    《孟子》為四書之一,戰國中期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公孫丑等著,書中記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學,倫理等思想觀念和政治活動,此書有比較高的水平,元明以後成為科舉考試的內容,更是讀書人的必讀之書。

    《詩經》是中國古代詩歌開端,最早的的一部詩歌總集,反映了周初期至周晚期約五百年的社會面貌,此書內容豐富,反映了勞動與愛情、戰爭與徭役、壓迫與反抗、風俗與婚姻、祭祖與宴會,甚至天象、地貌、動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朝社會生活的一面鏡子。

    《尚書》儒家經典著作之一,最早成名為《書》,尚即上,就是上古的書,傳說為上古文化《三墳五典》遺留著作,是中國上古歷史文獻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蹟著作的彙編,是中國最早的一部歷史文獻彙編,它儲存了商周時期特別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

    《禮記》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選集,書中內容主要寫先秦的禮制,體現了先秦儒家的哲學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思想、美學思想,是研究先秦社會的重要資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資料彙編,此書中記載的古代文化知識及思想學說,對儒家文化傳承、當代文化教育和德性教養,及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有重要影響。

    《周易》即《易經》是傳統經典之一,包括《經》和《傳》兩個部分,《經》作為占卜之用,《傳》包含解卦和乂辭之用,此書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學與人文實踐的理論根源,是古代漢民族思想、智慧的結晶,被譽為大道之源,內容豐富,對中國幾千年來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都產生深遠的影響。

    《春秋》是儒家經典著作,記載了春秋時期的歷史,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編年體史書,史料價值很高,對於研究先秦歷史、尤其對於研究儒家學說以及孔子的思想意義重大。

    綜上所述,四書五經都是跟歷史、政治、社會等各個方面有聯絡的,又跟仁義禮智信有聯絡,唯有《中庸》比較全面,其它的經典著作要麼比較專用,要麼比較深奧玄妙,對於另外的四書五經而言,《中庸》是比較基礎的而且都有涉獵,所以說,《中庸》是四書之首。

  • 15 # 大頭007

    中庸配不上之手,易經才是,88-64卦每一個卦都涉及天文地理人事,就拿乾坤二卦來說,一個人能夠做到這兩點就很了不起了,

    天行健 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 君子以厚德載物,人要有天的剛性始終如一,堅持做事,還要有地的坤德之性,包容萬物,試問幾人可以真正做到這兩點?

    這僅僅兩卦,僅僅舉例涉及人事,還有家居地理陰宅風水沒有提到,可以說易經在我們生活中無所不在,只是自己不瞭解罷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尿素做葉面肥,濃度多少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