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史海泛舟擺渡人

    司馬徽和司馬懿之間並沒有任何血緣關係,他們兩人甚至可能沒有見過面。根據《三國志》的記載,司馬徽是豫州潁川郡人,他出生於公元173年,去世於公元208年,一生都沒有出山做官。司馬懿是冀州河內郡人,他的祖父曾經做過潁川太守,父親是東漢名士司馬防。司馬懿兄弟八人都十分賢能,被當時的人稱為司馬八達。

    司馬懿是否見過司馬徽

    從《三國志》中對司馬徽的記載來看,司馬徽成名的時間非常早,龐統曾經長途跋涉兩千裡去拜見司馬徽,劉表也曾經邀請司馬徽到荊州居住。在公元198年之前,司馬徽一直居住在潁川,而此時的司馬懿也居住在潁川一帶(許昌屬於潁川郡),兩個人可能在這一時期見過面。

    不過史書並沒有任何關於司馬懿和司馬徽見面的記載,按照魏晉時期史書的一貫風格,如果司馬懿見過司馬徽,不管兩個人談的怎麼樣,都應該有相關的記載才對。因此筆者認為司馬徽不僅跟司馬懿沒有血緣關係,而且兩個人可能根本不認識。

    司馬懿已經被曹操預定

    司馬徽給劉備推薦人才的時候,曹操已經基本統一了北方,司馬懿的父親在許昌做官,司馬懿根本不可能投奔劉備。曹操在公元201年就派人徵召司馬懿,但是司馬懿瞧不上宦官家庭出身的曹操,不願意給曹操賣命。

    後來曹洪舉報司馬懿裝病,司馬懿才被迫扔掉柺杖投奔了曹操。由於曹操在公元201年就已經發現了司馬懿,而司馬徽給劉備推薦人才的時候,已經是公元207年左右。這時候的司馬懿早已經被曹操預定,劉備想請也請不來了。

    司馬徽具有識人的能力

    我們假設司馬徽真的見過司馬懿,那麼司馬徽肯定能夠看出司馬懿這個人不懷好意。曹操都曾經看出司馬懿鷹視狼顧,未來必然要造反,司馬徽作為一個鑑賞人才的高手,肯定也能看出來司馬懿的問題。

    司馬徽十分欣賞劉備,才會把諸葛亮和龐統這兩個頂尖人才推薦給劉備,如果司馬徽將司馬懿推薦給劉備,那麼司馬徽就不是在幫助劉備,而是在坑害劉備。試想一下,如果劉備託孤給司馬懿,那麼蜀國的天下恐怕早就不姓劉了。

    總結

    司馬徽和司馬懿並不是叔侄關係,兩個人的交情也不深,司馬徽欣賞劉備的才幹,才會將諸葛亮和龐統推薦給劉備。而司馬徽可能壓根就不認識司馬懿,或者司馬徽見過司馬懿,卻發現了司馬懿是一個有野心的人,因此司馬徽無論如何都不會將司馬懿推薦給劉備。

  • 2 # 史論縱橫

    司馬懿和劉備都曾有過一段不願與曹操為伍的經歷,在建安五年(200年),劉備因為不喜歡曹操,搞了一個衣帶詔,在官渡之戰前夕,偷偷從曹操後面搞事情,曹操冒著巨大的風險,親自東征擊垮在徐州的劉備,劉備輾轉逃到荊州依附劉表。而司馬懿在建安六年(201年)被人推舉為計掾,當時曹操聽聞司馬懿的名聲,直接派人到司馬懿的府上請司馬懿到府中任職,但是司馬懿好像也不喜歡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套路,不惜裝風痺病也不去任職。

    儘管當時劉備和司馬懿都不太喜歡曹操,內心的想法卻不一樣,劉備是真的看不上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套路,而司馬懿是不看好漢朝的未來,不想當政治犧牲品。

    一直到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率軍南下,征伐荊州,發動赤壁之戰的這一年,司馬懿被曹操以強制手段徵辟為官,甚至威脅,如果不出來做官,就殺了司馬懿,此後為曹操當作儲備人才,與曹丕交好。

    等到曹操收服荊州之後,天下大勢基本已定,而曹操也已經老了,所以,他乾脆把寶壓到了曹丕的身上。

    司馬懿放到現在應該算作是一個保守的投資人,不願意冒不必要的風險,這一點在諸葛亮北伐的時候也能夠看出,魏國明顯是兵勢佔優,司馬懿卻不願冒任何一點風險與諸葛亮對戰,最終以風險最小的方式,把諸葛亮耗死了。

    千萬不要笑,在東漢末年那個時代,沒有科舉考試,想要當官只能靠別人舉薦,而別人舉薦的根據就是口碑,只有名人給你背書,你才有出人頭地的機會。

    司馬徽作為風評人,評價人物最有一套,有一個典故叫做“司馬稱好”,意思是從來不說別人的短處,與人說話的時候,也經常說好,明朝時期,人們也稱司馬徽為“好好先生”。

    我初看《三國演義》,看到這裡的時候就在想,既然兩個人得一個就可以按天下,劉備這得倆,肯定妥妥的啊!

    結果龐統在奪益州的時候就掛了,再次說明,司馬徽不過是替龐統和諸葛亮吹了一隻天大的牛。

    至於說,司馬徽和劉備的關係,其實也一般,劉備到司馬徽那裡,也沒有請司馬徽出來做官,等到曹操收服荊州之後,反倒是要出來做官,結果卻病死了。

    至於說司馬徽和司馬懿的關係,那就更不得而知了,雖然兩人都姓司馬,也有人說他們是叔侄關係,但是兩者相差120公里,按照一天走30-40公里的路程來看,他們兩家的距離要走三四天,即使有關係,肯定也不是太深。

    總結起來,司馬懿的才華不適合劉備,司馬懿未必能夠看得上劉備,司馬徽推薦的人很多,司馬徽和司馬懿未必有關係,即使有關係,也未必就把另一個陣營的人推到劉備陣營中來。

  • 3 # tiemajinge

    水鏡先生司馬徽是南陽士族,而司馬懿是隴西望族二者,毫無搭界,至少三代內無血親關係。怎麼可能司馬懿是水晶先生的侄子。

  • 4 # 零到無窮大

    正史中,他的事蹟寥寥。

    我們看三國演義時,“司馬徽”這個名字總會在不經意中跳進我們的眼中。

    荊襄多名士,在三國剛開始鼎立的數十年裡,三國之賢者,荊襄居其三二,,而荊襄名士,十個有九個與司馬徽有著或深或淺的關係,從龐統到徐庶再到諸葛兄弟,荊襄名士中的佼佼者。他們的出身中都有一條是“曾師從水鏡先生”。一位昏庸的師傅或者可能偶然教育出一位不凡的徒弟,但絕不可能教出一群來,從這幾位學生的身上推上去,我們可以略微想見司馬德操的風範。

    但水鏡本人卻是一個謎團,三國演義裡並沒有對他的出身作任何可供參考的描寫,即使在歷史上,我們也只能找到關於他的零碎的片斷。我們所能知道的是:司馬徽,字德操,號水鏡先生,潁川人,“清雅”和“有知人鑑”。

    劉孝《司馬徽別傳》說“扞徽呴居荊州,知劉表性暗,必害善人,乃括囊不談議。時人有以人物問徽者,初不辨其高下,每輒言‘佳’。其婦諫曰:‘人質所疑,君宜辨論,而一皆言“佳”,此人所以諮君之意乎?’徽曰:‘如君所言亦復“佳”。’其婉約遜遁如此。

    這個說法的另一版本是:

    徐子光集註:“(後漢 司馬徽)口不談人之短。與人語,莫問好惡,皆言好。有鄉人問徽安否,答曰好。有人自陳子死,答曰大好。妻責之曰:人以君有德,故相告,何忽聞人子死,便言好!徽曰:卿言亦大好。”

    這裡司馬徽顯然是一位隱士,我們看見的似乎是一位看破了人生險惡的老人。但三國演義中,羅貫中借水鏡的童子口說出:“龐統字士元,少俺師父五歲。一日,我師父在樹上採桑,適龐統來相訪,坐於樹下,共相議論,終日不倦。吾師甚愛龐統,呼之為弟”……

    羅貫中不是一位單純意義上的小說家,他實際上是遵循著他心中的線,將整個三國中發生過的事用自己的方式編織起來的一位統合型的人物。有人評三國“無一字虛言”,當我們不將三國作為小說,而是當作一本可供參考的歷史文獻來研讀的時候,我們往往會為那些細枝末節上,羅貫中一絲不苟的地方而驚訝。上面的一段其實是出自三國志。

    “龐統字士元,襄陽人也。少時樸鈍,未有識者。潁川司馬徽清雅有知人鑑,統弱冠往見徽,徽採桑於樹上,坐統在樹下,共語自晝至夜。徽甚異之,稱統當為南州士之冠冕,由是漸顯。”

    我們由以上的記錄清楚的知道,司馬徽絕非我們印象中的糟老頭子,他不過比龐統大五歲而已。龐統弱冠之時,他也不過二十五歲罷了,而諸葛亮出山時,已經是二十八歲。司馬徽的天份才學,我們難以找到記載,但詳細推算一下,他在二十五歲,便已名動荊襄了,要知那時正是“荊州八表”的年代。要在名士如林的荊襄脫穎而出,這當是何樣的才氣縱橫?

    歷史的記載,就如同司馬徽口中的那一個“好”字一樣,總是含含糊糊。我相信羅貫中在撰寫三國演義的時候,也遇到了相同的煩惱,他不明白為什麼如此一位高才的大賢,為什麼居然在歷史上連記載都沒有留下。於是他決定自己來塑造司馬徽。他將司馬徽神話成了一個看穿世間一切的大智慧者,成為了作者與命運的化身。

    水鏡曰:“今天下之奇才,盡在於此,公當往求之。”玄德急問曰:“奇才安在?果系何人?”水鏡曰:“伏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玄德曰:“伏龍、鳳雛何人也?”水鏡撫掌大笑曰:“好!好!”

    這一段其實對三國演義的情節並沒有影響——劉備聽完就算,而且他在得了徐庶的時候,已經心滿意足,要不是徐庶告訴了他智者的重要性和徐庶後來的離開,劉備也不會如此緊張的去尋訪孔明。而司馬徽在此也不再進一步說明,這句話,與其說是說給劉備聽,倒不如說是寫給讀者看的。

    毛宗崗評司馬徽:如閒雲野鶴,忽然飛來,忽然飛去,颺灑之極。

    其實,與其說他是“颺灑之極”,倒不如說他是蜇伏得太深了,以致於他的聲音,永遠是那麼的隱諱、模糊,隱約,絕不會對時代造成任何影響,似乎在局中,卻超脫於局外。他有著羅貫中的眼睛與嗓音。

    諸葛出山成定局後。司馬徽又一次開口了。這一次,他說:臥龍雖得其主,不得其時,惜哉!

    我不知道其他人讀到這段時的感覺如何,但我的心忍不住地一顫。

    諸葛,三國之神出山了。亂世似乎出現了一段曙光,“朝廷舊臣,山林隱士,無不拭目以待:以為拂高天之雲翳,仰

    日月之光輝,拯民於水火之中,措天下於衽席之上,在此時也。”

    但是隱士司馬徽卻仰面長笑:“臥龍雖得其主,不得其時,惜哉!”

    如果足夠細心,也許我們還能夠想起諸葛亮本人早些時候說過的話。

    當徐庶告訴孔明自己已向劉備推薦了他時,諸葛亮“聞言作色”了。

    “君以我為享祭之犧牲乎!”

    孔明的犧牲已成定局,這一事實,司馬徽知道,諸葛亮也知道。

    在一個黑暗的時代中,要以凡人之力開創光明,只是將自己奉上祭壇而已。

    諸葛亮知道,但他不相信,他選擇了自己的手,他利用了他能利用的一切。

    從自己人到敵人,使將必用激,破敵常用間,萬事皆經手,星隕五丈原。

    我相信他死的時候,心中一定是“不服”兩字。

    司馬徽也知道,他對著天嘆了口氣,選擇了蜇伏。他的智慧,令他早就知道“劉表性暗,必害善人”。

    但他不說,甚至“其友”徐庶去投劉景升的時候,他仍然不說,直到徐庶自己發現,並跑來對他說“久聞劉景升善善惡惡,特往謁之。及至相見,徒有虛名,蓋善善而不能用,惡惡而不能去者也。故遺書別之,而來至此。”的時候,他才說上兩句不痛不癢的“當尋明主”的建議。

    而他知道徐庶舉薦了孔明之後,不禁又嘆息道:“元直欲去,自去便了,何又惹他出來嘔心血也?”

    他對孔明的命運,無疑是哀嘆與同情的。在他看來,一位有著如此智慧的人,為何會作出這麼愚蠢的行為來呢?

    他總是比其他人高明瞭一個層次。他令自己避免捲入歷史的車輪之中,卻又能近距離地觀察歷史的運作。

    他做到了一個隱士能做到的一切,他看別人總是清清楚楚,別人看他,總是模模糊糊。

  • 5 # 無筆

    先回答問題:水鏡先生司馬徽與司馬懿關係並不密切,司馬徽也看不上司馬懿。

    因為劉備與司馬徽的談話是在東漢末年,並沒有形成三足鼎立。劉備是160年出生的,諸葛亮是181年,司馬懿是179年。所以司馬懿要比劉備小了整整19歲,將近20歲。三國是220年才形成的,劉備是在207年拜訪的水鏡先生司馬徽。此時的劉備47歲,司馬懿只有26歲。我們都知道,司馬懿主要功績和榮譽都是在三國時期才得到的,也就是他的才能是220年之後才得到發揮的。

    也就是說司馬徽先生是很看不起儒生的,而恰巧司馬懿就是一位儒生,史書中有關司馬懿的描述是這樣的:司馬懿自幼聰明多大略,博學洽聞,伏膺儒教。伏膺的伏字通服,服從,傾心於的意思。所謂伏膺的意思就是信服,歸信。也就是說司馬懿是很迷戀儒學的,是很相信儒學的。

    實際情況也是如此。早些年間,曹操就請過司馬懿出山幫助自己。但是呢,曹操在儒生中的名聲是很差的,司馬懿也也因為此並沒有答應曹操,至於後來,那是後來的事情。

    雖說兩者挨著,但是就算是挨著那也不是同一個地方。況且當時的河內郡是曹操的地盤,不是劉表劉備的地盤。當時的司馬懿是有一定名氣的,河內郡的郡守也向曹操推薦過司馬懿,而且曹操的謀士告訴曹操:你要麼得到司馬懿為己用,要麼就殺了他,不能讓別人奪走。所以曹操對司馬懿還是比較重視的。劉備想在曹操的地界上拜訪司馬懿不太容易。

    等到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自己做了丞相之後,司馬懿才看清楚局勢,那就是:曹操必勝。司馬懿也跟曹操做過局勢的分析,他認為曹操不如殺了天子稱帝。曹操雖然拒絕了,但是從此以後曹操越來越喜歡司馬懿了。從這裡我們能看出,司馬懿絕對是一個識時務的,不是一個腐儒。

    綜上所述:水鏡先生司馬徽和司馬懿沒什麼很大的關係;而且司馬徽看不上司馬懿;還有就是水鏡先生推薦的是荊州的名士,司馬懿不是荊州名士。所以水鏡先生司馬徽並沒有向劉備推薦司馬懿。

  • 6 # 路之意

    導語:說起三國,給我們印象最深的就是那個時期各國的謀士了,三國之爭,不如說是謀士之爭,哪一方的謀士厲害,那就代表著這一方勢力的厲害。

    曹操帳下的謀士多,所以他的勢力就最大,不同的時期,曹操身邊有不同的謀士,先是荀彧和郭嘉,後來是司馬懿和楊修等人,沒有這些人的幫助,曹操他也完不成自己的大業。

    劉備得到了諸葛亮的幫助,因此建立了自己的蜀漢江山。

    東吳那邊的謀士也不少,保江東基業百年安穩。

    要說三國時期最優秀的謀士,那絕對是司馬徽,是道家人士,他是一個十分有能力的人,精通各種學派知識,懂兵法,善謀略,若說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那他司馬徽比諸葛亮只強不弱。他的謀略更是三國之最,他下面的弟子個個都是那個時期最為優秀的人才,就比如諸葛亮和龐統以及徐庶三人,他們都是那個時代最頂級的謀士。

    水鏡先生把臥龍、鳳雛等介紹給劉備,為什麼不推薦自己侄子司馬懿?

    回答問題之前,糾正兩個問題的錯誤

    其一:司馬懿與司馬徽是不是叔侄關係。

    司馬懿是河內郡溫縣人,司馬徽是潁川郡陽翟人,三國時期,譙沛出武將,潁川出名士,除了剛剛說的司馬徽,還有荀彧、荀攸叔侄,鍾繇鍾會父子,徐庶,郭嘉,陳群等人。也就是說司馬懿與司馬徽兩人的籍貫都不一樣,那麼兩人肯定不同宗,連族子族叔的關係都不是,更不用說是叔侄關係了。

    雖然司馬懿跟司馬徽都是姓司馬,但是司馬懿跟司馬徽不光沒有意思的血緣關係,而且以上都不曾見面,他們兩人根本就不可能叔侄相稱,如果見了面套近乎最多也就是“五百年前是一家了。

    但說兩個人完全沒有關係也不對,司馬懿的父親叫司馬防,祖父叫司馬儁,是潁川太守,也就是說兩家人可能存在一些交集,比如司馬徽的親戚拜訪過同為司馬家的司馬儁,不過,這個也僅僅是一種可能性。

    徐庶他並不是司馬徽推薦給劉備的,徐庶在司馬徽向劉備推薦人才之前,就自己投靠了劉備,並且給劉備效力出謀劃策,很是受劉備的重視,曹操為了得到徐庶,扣留了徐庶的老母親,徐庶迫不得已辭別劉備,投奔了曹操,離開劉備時,徐庶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和龐統,而且徐庶發誓不為曹操出一謀劃一策,徐庶身在曹營心在漢這也就是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

    所以後來劉備跟司馬徽請教襄陽地區的謀士時,司馬徽就把自己特別賞識的後生諸葛亮和龐統,司馬徽之所以推薦這兩個人的原因是因為水鏡先生司馬徽和諸葛亮龐統的關係很好,而那時候劉備正好在襄陽一代,把他們兩個推薦給劉備再合適不過了。

    其二:徐庶他並不是司馬徽推薦給劉備的

    徐庶在司馬徽向劉備推薦人才之前,就自己投靠了劉備,並且給劉備效力出謀劃策,很是受劉備的重視,曹操為了得到徐庶,扣留了徐庶的老母親,徐庶迫不得已辭別劉備,投奔了曹操,離開劉備時,徐庶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和龐統,而且徐庶發誓不為曹操出一謀劃一策,徐庶身在曹營心在漢這也就是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

    所以後來劉備跟司馬徽請教襄陽地區的謀士時,司馬徽就把自己特別賞識的後生諸葛亮和龐統。

    司馬徽之所以推薦這兩個人的原因是因為水鏡先生司馬徽和諸葛亮龐統的關係很好,而那時候劉備正好在襄陽一代,把他們兩個推薦給劉備再合適不過了。

    假設司馬懿和司馬徽有親戚關係,司馬徽也不會推薦給劉備,原因有三:

    第一,司馬懿當時不想出山

    司馬懿生於公元179年,諸葛亮生於公元181年,司馬懿比諸葛亮大兩歲,但是諸葛亮出山是在建安十二年,公元208年,而司馬懿出山是在建安十三年,而其實在建安六年的時候曹操就徵召司馬懿,但是司馬懿裝病拒絕出山,也就是說司馬懿這個時候是不想出山的。

    第二,司馬懿根本不需要司馬徽推薦

    諸葛亮的父親死得早,是由他的叔叔諸葛玄帶大的,但是諸葛玄帶他們到荊州之後,不久就死去了,而諸葛家稱不上士族,所以需要司馬徽的介紹,而司馬懿則不同,河內望族,他的父親就是京兆尹,曹操還是司馬防推薦入仕的,司馬懿根本不需要司馬徽介紹。

    第三,司馬懿住在曹操的地盤

    最根本的原因是,河內郡是在曹操的地盤裡,即使司馬徽向劉備介紹了司馬懿,劉備顯然也沒那個膽子到河內郡去請賢,另外,即使劉備不管幾顧司馬家,司馬懿也不會幫他的,畢竟劉備實在沒有什麼實力。

    總結:大家被《三國演義》這部小說影響了對當時各方勢力和實力的判斷,其實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才是正統的存在,天底下的文臣武將做官時,第一選擇就是曹操手下的朝廷,並非是劉備孫權等偏僻的地方官員,而且此時的劉備地位這是非常尷尬,連諸侯割據一方都算不上。這其實是高階局和低端局的一個問題,劉備在襄陽尋士的一幕,在當時的年代是其實是很普通的一件事。因此,恐怕名滿天下的名門望族之後司馬懿從來沒有考慮過自己要跟隨劉皇叔劉備去創立根基和天下吧。

  • 7 # 愛說歷史的紫氣東來

    都不要搶,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作為名門望族之後的司馬懿,是不愁沒有門路出仕的,公元201年,曹操曾徵召司馬懿出仕,但司馬懿瞧不起曹操乃是宦官之後,加上漢室衰微,所以裝病不出,曹操派人去探查,結果被司馬懿矇混過關。

    司馬懿世居在河內,當時河內是屬於曹操的管轄範圍內,司馬懿也不會跑到襄陽去找尋明主,這時候的司馬懿沒事在家看看書,喝喝茶,關注著天下形勢,等待著合適的時機再出仕。

    所以這兩人根本就沒啥關係,司馬懿不愁沒有路子,在沒遇到合適的明主前,他還不想出來。司馬徽也不可能跑到河內去舉薦一個自己根本不熟的人,哪怕當時司馬懿已有名氣。

    司馬徽的做法,很符合自己身份的。其一,對劉備的考察,成功舉薦了自己的徒弟,使他們不會被埋沒,讓他們能得遇明主,一展才華與抱負。其二,助力劉備,天下早晚都會三分,劉備不是池中物,得到臥龍鳳雛後必能一飛沖天。其三,作為當世高人隱士,司馬徽雖然不出仕,但一樣獲得了世人的稱讚與敬重,一舉三得,何樂而不為。

    結語:司馬懿在公元208年被曹操強制徵召出仕,如果還不出來做官,就殺了,司馬懿無奈只能前往,做了曹操的丞相府的屬官。

    同樣在公元208年,曹操南征荊州劉表,劉表之子劉琮投降曹操,而後不久司馬徽就病死了,又何來去推薦司馬懿這個這個人?

  • 8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司馬徽與司馬懿都是複姓司馬,五百年前是一家。不過細細分析一下,司馬徽與司馬懿也許還真有點關係。

    司馬兩個字出自上古官職,根據司馬懿的族譜記載,司馬這個姓出自上古帝王高陽氏的兒子重黎,重黎的官職是夏官祝融,夏官祝融是一個官職的名稱,後來改為司馬,到了西周時期,一個叫“程伯休父”的人是重黎的後人,也是司馬氏的祖先,這個“程伯休父”還被晉朝開國皇帝司馬炎封為晉始祖。

    “程伯休父”創造了司馬這個姓氏後,史書記載的司馬氏有名望的人,有戰國時期的秦國名將司馬錯,秦漢時期項羽所封的殷王司馬卬,西漢時期的史學家司馬談和司馬遷父子,而殷王司馬卬就是司馬懿的先祖。

    司馬卬有個八世孫叫司馬鈞,司馬鈞有個兒子叫司馬量,司馬量有個兒子叫司馬儁,司馬儁有個兒子叫司馬防,司馬防一生有八個兒子,第二個兒子就叫司馬懿。

    司馬懿的家族從司馬卬開始就一直居住河內郡,河內郡是今天河南省的焦作市、濟源市和新鄉、安陽部分地區,河內郡就成為司馬懿的祖籍地,司馬氏也是河內郡的名門望族。

    但是司馬懿的爺爺司馬儁曾經擔任過相當長時間的穎川郡太守,而司馬懿的父親司馬防從小就是在穎川郡長大的,史書沒有記載司馬儁到底有多少個兒子,但肯定不止司馬防一個兒子。

    司馬徽是潁川郡陽翟(今河南禹州)人,司馬徽生活在穎川的時代,正好是司馬儁與司馬防在穎川生活的年代,雖然沒有直接證據就說明司馬徽是司馬防的兄弟,但司馬徽肯定是認識司馬防,也許是同族中人,但若說毫無關係,也不太可能,怎麼這麼巧都在穎川郡?所以有可能司馬徽是司馬懿的叔父,只能說有可能。

    東漢時期,整個天下基本上已形成世家大族掌控地方政治、民生、輿論的社會,地方上的世家大族彼此通婚結成政治聯盟,形成一個個世族門閥,而且世代為官,司馬家本來就是名門望族,而司馬儁又擔任穎川太守多年,在當地很有威望。

    東漢末年的亂世時,司馬防很早就投靠了曹操,根據當時世家大族不願意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的原則,很多大族都分出不同的人投靠不同的勢力,也最大限度的押寶,達到儲存家族的目的,司馬徽倒是有可能是南下的司馬家族中的一支。

    司馬徽這個人不喜歡官場,雖然司馬徽精通道學、奇門、兵法、經學,要知道精通這麼多的知識只能是出身世家大族才有機會學習,司馬徽南下荊州後,在襄陽隱居下來,並沒有出仕,而是不斷地向劉備推薦人才。

    司馬徽沒有出仕的原因,要不就是淡泊名利,只想安靜生活,要不就是沒有遇到明主,司馬徽在荊州期間,主政是荊州牧劉表,劉表這個人徒有虛名,能力欠佳,司馬徽不願意投靠,而又有能力又有雄心壯志的劉備卻勢力單薄。

    於是司馬徽不斷地給劉備介紹人才,他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龐統等人,司馬徽推薦龐統是因為龐統來拜訪司馬徽,當時司馬徽正在採桑葉,龐統與司馬徽一直交談從白天談到晚上,司馬徽從交談中認定龐統是一個不得了的人才。

    司馬徽推薦諸葛亮給劉備,是因為司馬徽與當時襄陽名士龐德公、黃承彥等人關係很好,而黃承彥又是諸葛亮的岳父,所以彼此熟識了,一熟識交往就多了,是不是人才,一眼就能出來,司馬徽也認定諸葛亮是個人才。

    司馬徽之所以把徐庶、諸葛亮、龐統等人介紹給劉備,除了相關好友的大力推薦外,還因為徐庶、諸葛亮、龐統有意投靠劉備,劉備在當時可是寄居劉表門下的小軍閥,徐庶、諸葛亮、龐統等人的眼光與眾不同,寧願選一個績優股,將來可以發家,而不願意投靠在現有政治格局已經定型的劉表、曹操及孫權等門下。

    但不是人人都有識別黑馬的眼光,比如徐庶,在投靠劉備後不久,在長坡之戰劉備失敗後,徐庶也離開了劉備,徐庶離開的表面原因是母親被俘虜,背後說不出口的原因是曹操那裡發展前途更好,劉備當時幾近被滅亡。

    除了徐庶之外,諸葛亮的另外三個好朋友石韜、孟建、崔州平都投靠了當時強大的曹魏,只能說人各有志,並不是人人都有諸葛亮的長遠眼光。

    司馬徽為什麼不介紹“侄子”司馬懿投靠劉備呢?

    道理很簡單,司馬懿的家族是河內望族,是曹操地盤上的世家大族,不可能跑到敵對勢力荊州牧劉表控制下的荊州來投靠一個沒落、四處流離、勢力弱小的劉備,沒那個必要,直接投靠曹操掌控的政府不是很好,何必捨近求遠,況且司馬懿的父親、兄長都在曹操控制的朝廷中擔任官職。

    再說了,當時東漢的朝廷及皇帝都控制在曹操手中,皇帝可是天下讀書人效忠的物件,不投靠曹操又能投靠誰呢?

  • 9 # 歷史評說

    一 、叔侄關係存疑

    水鏡先生司馬徽和司馬懿有沒有叔侄關係還存疑。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沒有史料明確記載了兩人的關係,如果這兩個人是明確的叔侄關係肯定會有所記載。大家千萬不要忘了三國志這本書成書的時候已經進入了晉朝,司馬懿就是晉朝的實際開國君主。

    所以說這倆人不是近枝叔侄關係,就算他們有血緣關係,我估計也就像劉備和漢獻帝這樣已經十分遙遠了。所以也就不存在司馬徽不向劉備推薦自己的侄子這件事情了。

    三、司馬懿已經出仕當官

    司馬徽向劉備推薦諸葛亮徐庶等人的時候,司馬懿他老人家在幹什麼呢?此時的司馬懿早已離開了老家溫縣,在曹操的再三徵辟之下出來當官了。在劉備接受了司馬徽的建議三顧茅廬的時候,司馬懿已經成為了曹操的文學掾,他的地位相當於曹操的幕僚,怎麼說也算是丞相府的人。

    所以我們假設司馬徽知道司馬懿這個人並且非常欣賞他的才能,但是他明知道司馬懿絕不可能放棄曹操而轉投劉備,像司馬徽這個智商你說他會向就被推薦這樣一個不靠譜的人嗎?

    總結

    所以綜上所述,司馬徽根本就不是司馬懿的親戚,兩個人根本沒有交集,而且司馬懿當時已經和曹丕開始交往,他是絕不會投靠劉備這個朝不保夕的小軍閥的。所以水鏡先生無論從哪個角度都不會也不能推薦司馬懿。

  • 10 # 一梭煙雨江湖行

    這個問題還能扯淡。

    第一,司馬懿在河內溫縣,處於曹操控制區。司馬徽當時住在襄陽, 處於劉表控制區。司馬徽就近推薦荊州襄陽附近的諸葛亮等人還行,如何去推薦遠在司州河內郡的司馬懿?

    第二,司馬懿是世家大族,父親司馬防又是曹操的“伯樂”與好友,當年推薦曹操擔任洛陽北部尉。司馬懿的哥哥司馬朗與弟弟司馬孚都是曹操幕僚,可以說司馬懿家族都是曹操支持者。不要說司馬徽這種“隱士”有沒有機會認識司馬懿這種豪門世家子弟,就是認識司馬懿,又如何讓司馬懿千里迢迢投奔劉備?

    諸葛亮寄居荊州襄陽,如喪家之犬,需要有人引薦。司馬懿是本地豪強地主,司馬徽何德何能去高攀司馬懿家族?至於說司馬懿是司馬徽侄子,更是扯淡。不要說兩人一個司州一個豫州,而且司馬懿家族家大業大,如何是司馬徽這樣的隱士可比?

    第三,當時曹操如日中天,與司馬懿父兄關係密切,司馬懿即使出來做官順理成章也是跟隨曹操,豈能跟隨曹操的敵人劉備?司馬懿肯拿家族事業冒險?司馬懿看得起落魄的劉備?

  • 扭扭棒可以做什麼小禮物?
  • 周杰倫曾經的一年一張專輯的速度到底是個什麼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