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3323686780859

    糖人是以熬化的蔗糖或麥芽糖做成的各種造型,有人物、動物、花草等。據說宋代即有糖人,多是平面造型,如同今天的糖畫,時稱戲劇糖果,後來也被稱作稠糖葫蘆、吹糖麻婆子、打鞦韆稠飴、糖宜娘、糖官人、糖寶塔、糖龜兒等。吹糖人的是舊京一個行業,小販們肩挑挑子走街串巷,挑子一頭是一個帶架的長方櫃,櫃子下面有一半圓形開口木圓籠,裡面有一個小炭爐,爐上有一個大勺,中間放滿了糖稀。吹糖人是把糖料吹製成各種造型。據說吹糖人技藝始於明末清初,製作時把糖稀熬好,用一根麥秸杆挑上一點糖稀,在對這麥秸杆吹氣,糖稀隨即像氣球一樣鼓起,在透過捏、轉等手法配合吹起塑成各種造型。最後用竹籤跳下,冷卻後成型。吹糖人以動物造型居多,體態豐滿,常見的是以十二生肖為內容。吹出的糖人質地很薄,易碎。畫糖人是在石板上用糖漿畫出者。石板多用光滑冰涼的大理石,用時在上面塗一層防粘的油。糖稀熬好後,用小勺舀起,在石板上澆出線條,組成圖案。因糖稀在石板上很快就冷卻了,所以要一氣呵成為糖人攤,製作過程很是精彩。待造型完成後,用小鏟刀將糖畫剷起,粘上竹籤,稍侯凝結即成。畫糖人多流傳於四川各地,以自貢地區的品種最多。糖畫的內容多時鳥獸花蟲,也有些高手製作複雜的戲劇人物,很是精妙。據說,吹糖人兒的祖師爺是劉伯溫。傳說朱元璋為了自己的皇位能一代代傳下去,就造“功臣閣”火燒功臣。劉伯溫僥倖逃脫,被一個挑糖兒擔子的老人救下,兩人調換服裝,從此劉伯溫隱姓埋名,天天挑著擔子走街串巷。在賣糖的過程中,劉伯溫創造性地把糖加熱變軟後製作各種糖人兒,有小雞小狗什麼的,煞是可愛,小孩子爭先購買。在路上,許多人向劉伯溫請教學吹糖人兒,劉伯溫一一教會了他們。於是,這門手藝就一傳十、十傳百,傳到現在據說有600多年的歷史了。早年間,做這種生計的人是挑著擔子走街串巷的,集市廟會更是少不了他們的身影。擔子的一頭是一個小櫃子,床頭櫃般大小,兩邊釘有一個長方形的木框,框中間的銅環上拴著根短繩頭,用來穿扁擔。櫃面上放一個圓木盤,上面畫著寬窄不等的由圓心向外呈輻射形的格子,裡邊寫著“葫蘆”、“大公雞”、“關公”和“猴子”等等。木盤中心有一個固定線上軸裡的轉杆,長度比木盤的直徑要短一點,轉杆的頂頭垂著一根小針,轉杆停止轉動時,小針指著哪個格子,就得哪個獎,獎品越大格子就越窄,命中的機率就越低,最大的格子就四個字:糖豆兩顆,那糖豆比圍棋子兒還要小。圓木盤底下有個抽屜,拉出來是一塊大理石板,用來畫糖人的。櫃子右上角有個洞用來插草把子,不管吹還是畫的糖人都插在上邊。另一頭擔子的樣子差不多,但沒有面板,只是一個小炭火爐子支著一口銅鍋,裡邊熬著糖稀,再下面有幾個抽屜用來放原料、工具、竹籤和木炭。很多手藝人都是既吹糖人又畫糖人的。與吹糖人相比,畫糖人要簡單一些,先用油氈子在大理石板上輕輕蹭一下,一把很精緻的小銅勺舀上少許糖稀,微微傾斜著糖稀就緩緩流出,緊接著手往上一提就成了一條糖線,隨著手腕的上下左右地翻飛,一個個或人物或動物或花卉就出現在大理石板上,待得涼了定型,用糖稀在糖人身上點兩個點,把竹籤朝上一貼就拿起來了,再往草把子上一插大功告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亞馬遜異常訂單怎麼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