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聽海

    女人結婚後孃家是親戚,對待好的會招待,不然的話就生疏了。結婚到婆家,女主婦還是婆婆,那有讓你在這個家指指點點。這個話題是有點尷尬,也是現實。

  • 2 # 嵐說情感

    心所安處便是吾家。那什麼能讓我們心安呢?身份的認同!當一個群體認可了我,我也認可了這個群體,那個地方就是我的家了。為什麼會有這句話,我想大概是三個原因:

    我是有自己家的人

    當一男一女結婚,做了夫妻,就具有一個家庭的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一個男主人,一個女主人。我是有家的,屬於自己的家,是將來共同面對世界美好和殘酷的地方。在這裡我可以自由自在,不受拘束,誰也別想來管我。

    在小家自我認同強烈的情況下,婆家孃家都不是真正的家,實屬正常。

    其次,什麼是婆家?是公婆的家,那裡原本沒有我。什麼是孃家?是爸媽的家,那裡原本沒有自己另一半。當一對小夫妻作為一個整體,去融入這兩個家,卻發現當中有人融不進去了,那對他們是很大的打擊。他們得不到來自婆家或孃家對他們整體的認可,自然就不會認可那個是自己的家。

    婆家不是家

    一個媳婦嫁進去,對公婆來說,其實就是一個外人來到自己的家裡。不過現在她有個身份,是兒子的媳婦,是孫子(女)的母親,但終究是和自己沒有血緣的關係。

    或許在未來的日子裡,因為緣份,因為性格,彼此相處越來越融洽了,你認可了我,我認可了你,那麼婆家也可以是自己家了。遺憾的是,有很多人用盡一生都沒有換來彼此的認同,婆家不是家就不足為奇。

    孃家不是家

    遊子離家,近鄉情更怯,其實對嫁出的女兒來說,感受是一樣的。因為她嫁出去,離開了自己從小到大生活的地方,離開了爸媽,不能時刻參與到這個家庭的喜怒哀樂。當再次回到原來的地方,不知道如何融入這個地方時,心中那種隔閡感是很難抹去的。

    對很多女兒來說,父母逝去,再無歸途,她們是認可有爸媽的地方就是家。不過有個前提是爸媽是那個家的男女主人才行啊。當那個家已經易主是自己的兄弟,甚至是嫂子或弟婦的時候,我們仍願意孝敬父母,但孃家就不再是家了。

    當然這還是建立在父母認可自己的前提。如果父母認為嫁出去的女兒,就是潑出去的水,孃家就更不是家了。

  • 3 # 風一朵v

    “女人結婚後孃家不是家,婆家也不是家”這句話我不能說認同或者不認同,因為每人每家的家庭情況不一樣,家庭感情、家庭親情、家庭氛圍都是不一樣的。

    有的人原生家庭本來親情不夠,嫁的婆家也沒有得到親人間的愛。那這樣的就要強大起來,經濟獨立,情感獨立,好好經營自己的小家。

    人間百態,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也各式各樣。也有那種幸福人兒,在孃家得到了原生家庭足夠的溫暖愛護,嫁的婆家也是三觀正常,相處和諧。這是幸運兒。那麼,這樣的女人,孃家也是家,婆家也是家。但感情是相互的,得到愛,也要付出愛,經營愛,才會永遠相親相愛一家人。

    說到這裡,作為我個人,我是不認同這句話的。因為我是有女兒的母親,我希望女兒能遇到愛她的人,有她自己的小家。但是,無論什麼時候,只要有我的地方,也永遠都是女兒的家。

    最後想說,我們女人,首先自己要學會愛,愛自己,愛家人。有愛的地方就是家。

    就跟這樹繁華一樣,開在樹上美,落在泥裡也要美。

  • 4 # 檸檬小站

    我真的很認同這句話。我的一個朋友莎莎生活多風雨,她的經歷讓她不知道哪裡是家,哪裡是可以避風的。

    一、關於結婚後孃家不是家

    莎莎出生在一個重男輕女的家庭,從小她就幫父母幹活,在家照顧弟弟,學業沒有完成就不上了,因為弟弟也要上學家裡只供一個。

    就這樣莎莎在家洗衣做飯,而父母就等著給她說親事嫁人,過了幾年莎莎到了結婚的年齡,開始有媒人說親。

    莎莎無法主宰自己的命運,她不想一輩子的大事這樣隨便,她和父母說可以給家裡掙錢,不要著急把她嫁出去。

    可媒人隔三差五就來說親,不久莎莎就訂親結婚了,結婚的時候媽媽和她說:“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去了婆家勤快點。”

    就這樣莎莎走出了孃家門,本就沒她的容身之地,現在恐怕更沒有了,這裡不再是自己的家了。

    二、關於婆家不是家

    莎莎在孃家不受待見的事被婆家知道了,沒有孃家撐腰,孤身一人免不了被欺負,在婆家總是被指使幹這個幹那個。

    後來莎莎懷孕了,婆婆態度才好一些,盼著的孫子沒來,是個孫女,婆婆馬上變臉了,之前老大家已經生了個女兒,這會又一個女兒,那真是有多期望就有多失望。

    莎莎心中有很多的苦,無處傾訴,老公也向著他媽,唯一讓她寬慰的是女兒很可愛,像個小天使撫慰著她的心。

    一個外姓人終究是外人,婆家也成為不了家。

    結婚最好的樣子是:回了孃家是女兒,回了婆家是閨女,回了自己家是公主。

    這樣的婚姻怕是得修幾輩子的福分吧,生命中最重要的三個家庭才能如此厚愛自己。

    你是孃家嫁出去的女兒,進了夫家門,有事找夫家,後半生歸他們管。

    你是婆家娶進門的媳婦,進了夫家門,就要守夫家的規矩,不是吃喝享福的。

    生活中更多的是回了孃家是客人,回了婆家是外人,回了自己家是傭人。

  • 5 # 揚帆起航之二寶媽咪

    侷限於某種環境下的己婚女性的境遇。在河北老家,流傳著這樣的一個風俗習慣:除夕夜和正月十五晚上出嫁的姑娘不準看孃家燈。聽說是看了會帶走了孃家的財運香火,一般情況下,是不讓出嫁女兒在這兩個日子在家留宿,既使離婚了,又成了單身,也是不允許在家留宿的,特別是家裡有兒子的了家庭,那是更不會在這兩個日子讓出嫁女兒留宿的。雖說隨著社會發展,人們思想觀念發生很大變化,老家那邊也很重視女孩的,但這個風俗習慣致今還沒破,可能是萬物存在自有它存在的道理,不讓你回家,不給你留退路,也在鞭策出嫁的女兒們在夫家好好過日子,在這兩個日子不回家,說明你的日子過的安穩,孃家也就放心了。我的工作在外地,又屬於遠嫁,每年過年,就幾天假,家裡有兄嫂,他們在不在乎,自己都自覺尊重風俗,避開這兩個日子,所以,過年千里奔波回孃家,也只是能在家住一兩天,舟車勞頓,年過的非常累,有時也會因天氣和車票趕不上過年不能回家,前幾年也會心裡抱怨,覺得萬家團圓的這兩個日子,出嫁姑娘是孃家“老外"不公平,隨著孩子的降生,小家的忙碌,也就不十分在乎這兩天是孃家"老外"這個身份了。在某些婆家,媳婦也是老外。婆媳不和的家庭,公婆個性的家庭,還有是媽寶男家庭,這無論如何大事小情都要把媳婦排除在外的,說事兒都是揹著媳婦嘰嘰喳喳偷偷進行,總之是把你孤立起來。這樣的家庭,你就是外人,既使是外人也不要難過,在你心裡,這樣的婆家也是"外人",這種情況下,別不把自己當外人,非去摻和婆家那些跟自己沒多大關係的事兒,摻和不進去,最後傷了自己。成家了,小夫妻一定意義上成為一個獨立的團體,其中一方原生家庭硬是拉自己女兒或兒子不肯放手,外另一方,給小家帶困惑同時,老一輩的煩惱也會比開明放手的家庭多一些。

  • 6 # 識字漁夫

    先來說,結婚之後孃家不是家,結婚後,是不住在孃家了,女人回孃家都叫走親戚了。我們大部分都有兄弟,在孃家可能有嫂子和弟媳婦,這樣的話,結婚後,你回孃家住多少會有些顧忌,他們會不會不喜歡,有了孩子,和她們的孩子總會爭強玩具,這樣一起生活難免會有摩擦。有時候住孃家了,鄰里鄉親都會覺得你是不是在婆家受委屈了。所以也不敢回孃家住了,這樣總能讓你有結婚後孃家不是家的感覺。

    再來說,結婚後婆家不是家,剛結婚後去融入一個陌生的家庭環境,生活習慣不同,而且和婚前去也不同,比如結婚前婆婆可能看到你收拾碗筷會說放著我來,但是婚後不一樣了,是一大家子,你也是在這個家生活,確實要分擔一些家務的,心裡多少會有一些落差。有了孩子後婆媳之間各種矛盾開始讓你覺得力不從心。更是感覺婆家不是家。

    結婚後,其實雙方的父母還是愛我們的,只是我們的責任變重了,所以才會因為生活瑣碎,眼眶一紅就覺得孃家,婆家都不是家,無論在婆家孃家,生活不易,家和萬事興。

  • 7 # 博愛召令

    這就是個人理解的問題了。雖然傳統文化風俗裡有“嫁出去的姑娘潑出去的水,因為那時候兄弟姐妹多。女人出嫁後真的就不能算孃家中的人了。”當然,時代不同,地域風俗不同就要另當別論了。

    一,現代社會大多都是獨生子女家庭,雙方父母都只有一個孩子,這種情況下,就沒必要去在意那些風俗習慣了。不管孃家也好,婆家也罷,包括自己的小家庭,那都是你的家。如今很多家庭逢年過節的都聚在一起慶賀,圖的就是個熱鬧。

    二,有的地方風俗講究,如果孃家裡有哥哥弟弟,那嫁出去的女人就不屬於孃家人了,尤其是過年過節的不能回孃家的。所以說,孃家就不能當自己的家了。

    三,有的地方風俗是,嫁到婆家後要跟公婆一起生活,那麼在家裡說了算的當然是公婆了,所以說作為媳婦來說也不能算是真正意義的家了。只有跟公婆分家單獨過了,那才是屬於你自己的家。

    不過,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的思想也在不斷的改變,對傳統風俗文化也是去其糟粕留其精華的,這樣的觀念在人們的思想裡也是越來越輕了。只要父母兄弟姐妹沒有看法,很多人都是以人多熱鬧為目的,過年過節都聚在一起慶祝的。

    所以說,最主要的是你面臨的風俗人情是什麼情況,才能做出選擇。如果傳統風俗文化還是根深蒂固的話那還是得遵從當地規矩的?

  • 8 # 能量漫漫傳播者

    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心若沒有棲息之地,到哪兒都是流浪。

    如果一個人結婚後,心裡覺得孃家不是家,婆家不是家,即便她們對像對自己孩子一樣,你心裡依舊會抗拒。

    女人其實天生就缺乏安全感,嫁出去了就更缺乏安全感,因為去到一個陌生的環境,而且和對家人的瞭解又非常欠缺,心裡就會感覺特別難受。

    其實大多數人結婚和恐懼結婚都是被負能量所感染導致了,因為我們無論是在電視上,網路上都能看見一些因為婚姻問題,婆媳問題而離婚。

    導致一大部分人對未來的婆媳關係有一種莫名的畏懼,又怕自己處理不好,其實這個也是要看人的,有些只是觀念比較陳舊,但是有些還是比較新觀念的,做事說話都比較開明。

    千萬不能受負能量的影響,負能量又能感染人,也能傳染人,有些人只是聽說了結婚後會出現非常多的矛盾,爭執,夫妻吵架,結果導致很多人恐懼結婚。

    任何事情是沒有一個絕對的結果,婆媳關係也是人際關係的一種,有時候只是年輕人和老年人的想法看法不一樣而已,既然想法看法都不一樣,那麼說話做事的方法也不一樣。

    所以就特別容易發生矛盾和爭執,但是思想比較開明的老年人就不太會和年輕人發生爭執和矛盾,因為不會在一件事情上斤斤計較,喋喋不休。

    無論是孃家還是婆家,其實都是家,只是心裡在抗拒,心裡在牴觸,就像嫁人一樣,肯定會想以後的婆婆會是一個什麼樣人,然後腦子出現的全是尖酸刻薄的模樣。

  • 9 # 亂淚飛花

    我說說的看法:我是認同這句話的。

    但我的看法並不是和大家說的想法一樣,說女人結婚後,去孃家就是去串親戚去了,自己成了一個外人了,爹孃會招待的,不像沒有出嫁之前那樣隨意自在了。

    以上可能是大家的說法和看法。

    我的理解是女人結婚後,自己和老公的家才是真正的家,婆家和孃家就是婆家孃家,都不是自己的家。

    因為結婚後,有老公,有孩子,多數情況下還是自己這一家人在一塊生活,孃家和婆家有時間才會去看看,聊聊天,結婚的時間越長,越會覺得婆家就是婆家,孃家就是孃家,都不是自己的家的。

    說的不好聽點,公婆老了,爹孃老了,都走了,自己都會覺得天沒有塌下來,自己還有家,可如果自己的老公走了,那家真的就沒有了。

  • 10 # 濼溘

    不認同,其實是不是家最主要的一點就是老公是不是讓你有歸屬感!

    婆媳之間關係如何最重要的一點還是在於老公的角色扮演如何了。

    媳婦如果被婆婆刁難,老公如果還跟著媽媽數落媳婦。那媳婦多難過,自己媽都沒這麼說過自己,你憑啥說我,心裡百般委屈向誰訴說,這樣的家估計根本不想多待。出嫁了。自己的家還是家,你自己覺得出門了,自己生長的家不是你的家了,估計你的家庭重男輕女,你的父母並沒有將你看得那麼重,讓你覺得心有點寒吧。

    理解你的心情,努力讓自己強大起來吧!多賺錢,還是賺錢最實在,婆婆也會事兒少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毛筆書法入門從田楷開始合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