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鹿想喝奶茶

    眾所周知,災難片是全球範圍內最賺錢的電影型別之一。

    美國有《後天》、《2012》還有《獨立日》等等,日本有《日本沉沒》,南韓有《流感》,無一例外收穫了超高票房。反觀我們最近幾年上映的中國產電影,災難片幾乎沒有。

    目前中國產電影型別中,災難片幾乎成為跟恐怖片不相上下的電影型別黑洞。恐怖片拍的爛但至少還有,災難片已經太久沒有出現在觀眾的視野裡了。

    以至於很多人覺得我們沒有災難片,這裡要說我們不但有災難片,我們災難片拍的還很好。

    《唐山大地震》就是一部優秀的中國產災難片,試問誰沒為這部電影掉過眼淚?片中表現的天災背後血濃於水的親情令人動容。

    災難片無非就是“天災人禍”,我們有《唐山大地震》這樣一部優秀作品表現“天災”,自然也有《一九四二》這樣的電影表現“人禍”。

    確切的說《一九四二》跟天災也脫不了干係,但片中的“人吃人”的恐怖場景還是在我腦中揮之不去。

    兩部中國產災難片口碑都不錯,為什麼還是有人覺得我們沒有災難片呢?原因很簡單,因為我們的災難片走的不是好萊塢災難片的套路。

    細心的觀眾會發現,《2012》、《後天》和《獨立日》這些電影幾乎都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先是有驚天危機,這個危機往往是環境汙染或者社會問題造成的,有人發現,但是不被關注。接著末日危機爆發,大人物選擇各種方式避難,平民則採用自己的方式掙扎求生。

    這是很多災難電影一貫的套路,我們不學人家的,有自己的方式,有自己的災難片準則。

    我們不揣測政府,我們所有的拍攝基於現實,就不被關注,就低人一等嗎?沒有標誌性建築物倒塌就不是災難片嗎?我們說不是,我們有災難片,且拍的還不錯,我們會越來越好。

  • 2 # 小辣椒65001

    災難片是廣受歡迎的熱門型別,經典頻出叫好叫座。以自然現象為主題的災難片最為廣泛,觀眾生活中習以為常的元素成為災難之源,產生更強的代入感和情感衝擊。創造票房奇蹟的《2012》中,地磁紊亂引發地殼運動重構地球和人類未來;《後天》(The Day After Tomorrow)以超級寒潮為題材,打造冰封全球的銀幕奇觀;《龍捲風》(Twister)、《山崩地裂》(Dante"s Peak)、《完美風暴》(The Perfect Storm)等分別以龍捲風、火山噴發和海洋風暴為主題,也都大獲成功。加入科幻元素的災難片帶來更多想象空間,《天地大沖撞》(Deep Impact)、《絕世天劫》(Armageddon)都以小型天體威脅地球為靈感,《我是傳奇》(I Am Legend)、《生化危機》(Resident Evil)則聚焦殭屍狂潮。除了“天災”,“人禍”也是常見的災難片選材,《泰坦尼克號》(Titanic)就是最成功的範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跑步時聽音樂,更能舒緩壓力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