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鄭90726

    我們這邊叫趟車,7,80年代,根本沒有這麼多種類的自行車,統統是28寸,我學自行車的時候,人還沒大28寸的車把兒高,自然沒辦法一開始就跨騎,就先學趟車,摔得青一塊紫一塊,學了n天,突然有一天就會了,就是這麼神奇,然後就是一條腿穿過三角架騎,因為人矮,坐不上車座騎。

    所以,老一輩人騎自行車,先得學會趟車。

  • 2 # 洋瀾湖之隊

    左腳登踏,滑行幾步再右腳後抬上車,是那個時代的車型和單車知識所決定的。最初是二八大橫槓型自行車較多,車架橫槓很高,騎車人並不能先跨上自行車,要不然蛋蛋傷不起。隨著傳承和摹仿以及當時的單車知識,也就定型為滑行上車動作。

    隨著運動型自行車的普及,車架橫槓都是向後向下斜置的,依據騎行者身高和車型對應,完全可以先跨上單車站立。自行車運動賽事出發時上車有規定動作,一般越野賽,所有隊員是先行跨上單車,出發時、左或右腳登踏出發,甩腳上車影響別人,更不安全,所以後來女生單車都是彎槓或低槓。

  • 3 # 莫忘初心242650426

    老一輩有些做法,不被理解有其原因啊!曾經的28加重自行車,比現在的輕便自行車笨重許多。

    其次滑行上車座,還要分為從前邊抬腿上下和從後邊跨腿上下,後面帶人帶物需要從前邊上下,前邊帶人帶物就從後邊上下。

    還有,曾經一些地方將自行車稱著"鐵驢",不滑行直接騎行,又戲稱為騎"死驢",也不如滑行上車趕路看著順眼吧!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生活方式和行為狀態,時過境遷,離開那個時代條件,不可理解和思議的問題太多了。

  • 4 # 保健園1388854128

    因為這是幾十年前的騎車方法!很久以前單車是重要運輸工具之一,工廠把單車制的很厚重,堅實才能承載更多貨物。單車的貨載多了不可能能一步上車,就你所說的要滑行兩步,等單車走穩了才能上車,就因為他們是老一輩的人,在他們長期騎車載貨的同時養成了這種上車習慣!所以幾十年的習慣他們是改不了了

  • 5 # 咬尾蛇

    現在車子小,騎在上面就可以起步,以前的三八大槓,騎上面腳夠不著地,直接跳上去很難騎走就倒了,所以就先滑兩步,這和是不是老一輩沒關係,就是給現代人一個三八大槓,那也是要滑兩步的

  • 6 # 柒0年代

    載人載物遺留下來的習慣使然。那些年騎二八圈的橫樑自行車,後面加個大框框,有時候前面橫樑還載物,經常負重100公斤以上,道路也沒有現在這麼平坦,直接起步難度很大,只有滑啊滑,車子有速度平穩了才迅速上車,小時候還看到滑老遠上車失敗的,再接著重新開始的,現在車子輕巧加上很少載重物,先坐上面使勁就起步了。

  • 7 # 吉林小徒弟

    1.自行車本身比較重。以前的自行車都非常的重,推著都費勁,有時候一個人都扛不動。哪像現在不僅輕便,還可以摺疊,滑幾步藉著慣性騎上自行車能一氣哈成,而且還省力。

    2.因為是橫樑的原因。過去的老自行車都是橫樑的,我想可能還是因為為了尋求穩固的原因這樣設計的,有的人也可以彎著腿從橫樑跨過騎上車,但畢竟老年人歲數大,如果從橫樑跨過,極易因為腿抬得不夠高跨不過去,或掌握不好平衡而摔倒。

    3.需要帶東西的緣故。過去有一輛自行車說明家裡生活條件已經很不錯了,自行車幾乎是家裡重要的交通工具。帶人、帶物都少不了它,每個自行車的後架上都是有東西的,有的一次還要帶很多,不僅上面有,兩邊還要掛上。這麼多東西,如果不滑步是根本上不去的,更別說把自行車騎走了。

    4.道路的質量較低導致。過去的道路很多都是土路、沙石路,水泥路非常少,晴天還好些,下雨天或雨後,道路泥濘不堪,汽車、大馬車一壓,道路全是車轍印,再加之坑包不平,如果不扶車滑幾步,是無法騎上自行車的。

    5.身體狀況不得已的辦法。老年人畢竟歲數大,身體機能下降,沒有了年輕時的活力和衝勁,手腳都不是很靈活,有時候甚至笨手笨腳,尤其是大腿總感覺抬不起來,如果不滑幾下,真的很難跨上自行車。

    6.多年已經養成的習慣。人一旦養成了一種習慣,是很難改變的。即使現在家家有了轎車,有了多種高品質的自行車,但他們覺得老式自行車還是最適合自己的,哪怕橫樑已經取消了,道路平坦寬闊了,經濟條件寬裕了,但他們還是喜歡騎老式自行車,還是習慣於滑步跨上自行車,因為這就是對老式自行車的一種情懷。

  • 8 # 使用者76096529258

    可能你沒見過老飛鴿、老鳳凰等牌的自行車,那是個多用途的大傢伙,有橫樑,不滑行兩步,在負重超過它自身重量四五倍的情況下,很難起起步來。那個時候,一輛28自行車,就是全家四五口人的代步工具,出門的時候前面橫樑上坐一個或兩個後面貨物架上坐一個或兩個,同時又是運載貨物的工具,即是貨車又是客車。承載了老一輩人的酸甜苦辣鹹。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形成了一種滑兩步再跨上去騎走的習慣,目的就是能夠平穩的起步。不像現在的輕便自行車,載一個人輕微一跨就騎走了。

    這個問題我認為提的相當好!

    提問者應該是個孫子輩的。

    這足以說明了兩代甚至三代人的一個觀念差異的問題。

    其一,老一輩人可能思想文化和物質文化還沒現在那麼的多元化,相對比較傳統和保守,也就引射出了一個行為文化,比較固派,求得是穩妥起步。

    其二,社會在發展,所處的環境變了,由於現在年輕一代處在一個多元化的環境裡,追求的是一種隨性,對一些古板現象很難理解比較好奇。所以,這個問題提的很好,是一個追根溯源的問題,是對過去現象瞭解和認識的一個過程。

  • 9 # 髮卡第一官

    開啟問答隨便翻翻,就看到了這個問題,第一感覺是覺得好笑,還有人提出這樣的問題?再想想也是,相對於那些無病呻吟、風花雪月的提問,這個題主起碼認真觀察了生活中的細節。於是我答心湧動,決定試著來回答。我想主要原因應該就是以下兩個方面吧!

    1、產品特徵:老式自行車不光是個交通工具,還兼具有負重功能,因此設計的自行車自重重(新型材料還沒出現或普及),輪子直徑大,車座高,並且車座的高低調節有限,一般的人坐上面腿還真夠不著地面,這時候你坐車座上單腿支地,自行車傾斜的太厲害,無法騎行。

    2、行為特徵:人類是最善於模仿的,有可能是最早的發明自行車的人就是這麼騎的自行車,那時候人們的思想固化嚴重,都在條條框框內行事,就想當然的把這種騎自行車的方式當成了教科書式的了,其它的騎法都是不對的,大家都養成了這麼騎才是正確的習慣了。

    另外從科學上說:三點確定一個平面才能穩固,而兩點確定的是一條直線,自行車只有在適當速度的情況下才能保持平衡不倒(自行車自身的重心與車輪的兩個運動點保持了平衡),人扶自行車走幾步,這時候自行車有了初速度,初步動態平衡了,騎行的人再把重心加在自行車的腳踏板上,通過自行車的把手左右擺來調節,重新平衡好,甩腿坐上,騎行成功。

  • 10 # 閒暇一杯茶0435

    不一樣,年輕人和腿腳靈活的一翩腿就可以騎著走了,但是對那些比較笨的或是上了年紀的老頭老太太就得試探性的蹬上一隻腳往前驅動兩三步才可以騎著走。這就是靈活與笨重的區別。

  • 11 # 愛讀書的幽之雅

    因為老一輩的自行車一般是有橫槓的,除非是大高個有著大長腿,不然很難直接跨在上面直接騎車,一般是從坐墊後方邁腿過去,所以坐上去比現在的自行車要花的時間多。當滑行的時候,車輛保持相對穩定,讓人有充足的時間把右腿邁過去。

    現在的自行車大多沒有橫槓,人們可以坐在坐墊上,腳點地,稍微平衡一下車體,就能輕鬆駕馭。自然不需要滑行了。

  • 12 # 雨夢7172

    老一輩人騎自行車,為什麼要滑行幾步才能騎上去?因為二輪自行車,在一條線上行走是不穩定的,如果剛騎行就抬腿上的話,勢必就會使車子向一邊歪去。只有先向前用力滑行幾步,車子在前行力中保持了平衡,這樣才能順利的騎上去,在慣力的作用下向前蹬著走。

  • 13 # 海闊天空逐夢遠方

    第一以前的自行車有根橫樑,助跑兩步了再撩上去騎,相對輕鬆點也穩當點。

    第二就是幹騎容易把鏈條蹭斷,也容易滑飛。畢竟自行車在當時是奢侈品。一個習慣一旦養成就很難再改變了,這就是為什麼老一輩人愛推著車助跑兩步了再騎上去的原因。

  • 14 # 古鄉人

    過去老一輩人騎自行車,要先滑行一段才騎,有以下的原因。

    過去老一輩騎的都是老式加重自行車,即二八式自行車,又叫28大槓。這種自行車在當年既是代步工具又是道輸工具。由於車型較大,又有橫樑,車座較高,以前路面又不好。所以騎車時,雙手扶好車頭,左腳踏在左踏板上,右腳向後蹬,使自行車平穩向前滑行,然後右腿向前抬起,跨過車樑坐上車座,右腳踩上右踏板,繼續踏自行車就越來越快。也有從後面上的,就是在自行車平穩滑行時,右腿從後面抬起跨過車座,再坐上向前騎行。

    過去小孩騎這種車時,由於車較高,學時一般都要有大人扶著學,有的小孩在車向前滑行時,右腳直接從車樑下伸過去踏右踏板,向前騎行。

  • 15 # 劉嘎哩

    騎自行是平衡力的體現,而平衡是在運動中最好的實現,如果做在車上往前運動的花,你多多少少車把會發生偏移,而推一把跨上去就不會這種感覺了,老一輩用慣了的方式

  • 16 # 羊皮刺蝟

    用滑輪方式取得初速度!再有如果是28男車想要跨過大梁站著,身高要有160以上。剛學車零速起步,很難掌握平衡。

  • 17 # 漢森攻城獅

    現代的出行方式有火車,高鐵,汽車大巴等,上一輩人的騎車方式是站在自行車的一側,然後雙手握把,左腳先踩在腳蹬上,再慢跑兩步,然後右腿從車座後跨上來。而現在人們騎自行車就是直接跨上去就騎,簡單粗暴。

    首先,這麼做主要是因為那個時代的自行車中間有大梁,當時自行車的橫樑太高了,腳夠不到地面。 如果像現在這樣直接上去開蹬,會出現啥情況呢?很明顯,橫樑會把蛋給硌了。以前的自行車大多都是“二八槓”,受當時工藝限制,自行車比較重,齒輪不夠輕。如果先跨上去用腳蹬,動力不足以帶動起自行車,只有給它一個初速度,自行車才能跑起來,這樣這種騎法就應運而生。

    其次,那個時候自行車是用來承載一家三口的,所以前面需要放橫樑以及兒童座椅,而後座當然是坐大朋友的。 這樣的車,不可能用你現在的方法啟動的。

     再次,文化影響 在80年代的影視作品裡,“跨在車上單腳支地”、“直接跨上車騎走”都是“不務正業的小青年”的動作,所以現實裡不太叛逆的人都是扶著車子滑兩步起步再跨上車。

    最後,這種起步方法初速度較高,容易快速起步,和同事朋友一起騎車,剛開始就遠遠甩開他們,就如同決戰秋名山,這種成就感不言而喻。

    總而言之,當時“二八槓”自行車中間有一根橫槓,位置較高,腳夠不到地上,如果先跨上去容易硌到要害部位,很多以身試險的勇士都因為不同程度的受傷都放棄了,而這種助跑方式安全方便,便慢慢推廣開了。

  • 18 # 歷章音

    這個問題首先要從自行車的構造說起,那個年代的自行車基本都是同一款式,標準的28寸男式自行車,車身重,輪圈大,車中間為倒三角架,橫槓在車頭和座位中間,車頭和座位基本上是固定的,不好調高低。

  • 19 # 雲南二雙

    直接跨上去是沒有加速度的,那樣的話你是很難騎動車的,所以就先扶著自行車滑幾步,等自行車有了一定的加速度時,另一隻腳一跨就座上去了,雙腳就可以蹬起來輕鬆的走了。不過那時候的自行車可不是一般人能夠騎的,沒有一點技術是騎不上去的,現在很多自行車還是這樣騎上車的。

  • 20 # LiLindi888

    過去交通不方便,很遠的路也要蹬自行車去,另外當時自行車還充當一些運輸工具,這樣騎行起來就都會比較費力,而蹬自行車時,鞍座的調整高度最好是,腳到達下止點時,腿正好伸直,由於腳蹬子的下止點和地面還有一段距離,所以人坐在鞍座上,腳就夠不著地面了,所以就不能人先坐在鞍座上在起步,只能先單隻腳滑行,等有了速度以後,另一隻腳跨過去,坐在車座上。而現在誰也不會用自行車作為主要交通工具長距離騎行,或是過載騎行,所以也不在乎效率了,車座調的都比較矮,雙腳隨時可以夠著地面,這樣也安全,隨時都可以把車卡住也不會倒,但是在騎行過程中,雙腿始終伸不直,不利於兩腿用力,不信看看自行車運動員,在比賽的時候,腳在下止點的時候,腿一定是伸直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做蛋糕胚的雞蛋怎麼換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