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探謎古小說

    (一)吳剛學仙犯錯,被懲罰砍伐月桂樹

    月中有吳剛伐桂樹的故事,最早出現在唐代。

    在唐人段成式的《酉陽雜俎》卷一《天咫》中寫道:

    “舊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異書言,月桂高五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樹創隨合。人姓吳名剛,西河人,學仙有過,謫令伐樹。"

    月中有月桂樹和蟾蜍,月桂樹高五丈,樹下有一人手執斧頭砍伐,樹幹受傷的部位隨砍隨合,完好無損。那麼是誰在做這種永遠看不到頭的苦工呢?他就是吳剛,傳說他是因為學仙時犯了錯,被處罰在此砍樹。

    至於說是被懲罰,書中語焉不詳,到底是天帝下得命令,還是他的師尊安排的,不得而知。

    (二)吳剛名“剛”字“質”,他的名字就是指斧頭!

    唐李賀 《李憑箜篌引》詩:“ 吳質不眠倚桂樹,露腳斜飛溼寒兔。”

    姚文燮注引明代何孟春 《餘冬序錄》:“ 吳剛字質 ,謫月中砍桂。”

    元吳師道 《中秋次同院人韻》:“終宵倚樹憐吳質 ,何處登樓覓庾公 。”

    清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續錄四》:“倚樹思吳質 ,吟詩憶許棠 。”

    所以,當我們再聽到有人說月中有個叫吳質的人砍樹時,別以為人家說錯了,或者以為除了吳剛還有別人砍樹,吳質就是吳剛。

    其實,無論是“剛”字還是“質”字都別有含義。所謂剛,即是指鋒利剛強之物,也就是指吳剛手裡的那把斧子。而“質”,則是指砧板,也就劈砍時墊著的物體。而“質”又通“鑕”,鑕既可指砧板也可指斧子。斧鑕(質)就是指斧頭。

    所以,無論是“剛”還是“質”,都是暗指吳剛手中的斧子。也就是說,這位吳剛從名字上看,就是個註定輪斧頭伐樹的主兒。

    (三)月亮上拿斧頭不止吳剛一人,還有82000多人的“施工隊”

    雖然有關吳剛的傳說古籍文字資料不多,但我們卻能發現,在神話傳說中月亮似乎總和斧頭有關。

    宋王安石《題扇》詩有:“玉斧修成寶月圓,月邊仍有女乘鸞。”

    詩中引用了一個玉斧修月的傳說。

    這個故事同樣記錄在《酉陽雜俎》之中:

    二人連忙將睡覺的人叫醒,問他:“我們迷路了,你可知道官道在哪麼?”這個人抬頭看看兩人,閉上眼睛接著睡。兩人急壞了,又不停地叫那人,好不容易將他再次喚醒,這人才不慌不忙地坐起來,招呼二人說:"過來"。

    二人湊到睡覺的人跟前,問他到底是打哪來的。那人笑道:“你們聽說過月亮是由七種寶物合成的嗎?”二人不明所以。那人接著說道:“月亮的樣子像一個彈丸,它的光影邊緣常被太陽烤得豁豁牙牙的,這就需要有人來修復。在月亮上專門修月的工人有八萬二千戶(是八萬四千家人,不是八萬四千人),你們就是其中的一家。"

    那人言下之意,知道二人對這事兒早已失憶了。

    說著,那人打開了包袱,從裡面取出了斧頭鑿子等一堆工具,看樣子這是專門修理月亮用的。然後他又取出兩包玉屑做的飯遞給二人,說道:“把這飯吃了吧,雖然不一定能長生,但是可以保證你們以後不生病。”

    說罷,此人站起身來,用手一指前面一條道路說:“從此路往前走,自然會走上官道”。話音剛落,人就消失了。

    (四)為什麼月中桂樹隨砍隨合,完全不照顧一下吳剛的情緒?

    吳剛在月中砍伐桂樹,桂樹隨砍隨合,雖是神話卻也有特別的含義。

    桂花,開於八月,月亮最亮最滿的時節,所以它就是月亮的代表。

    而月亮的一大特點就是陰晴圓缺,有望、朔、晦週期變化,從月牙到半圓的弦月,再到滿月,就彷彿是一道傷口,反覆地損壞、癒合。

    這樣我們就理解了,吳剛砍伐桂樹,桂樹出現傷口隨後又癒合,實際上是對月相周而復始、圓缺更替的一種象徵。

    (圖片如侵 刪)

  • 2 # 棲鴻看紅樓

    這兩個故事反映中西文化中一個共識:最可怕的懲罰,莫過於既無用又無望的勞動。

    順便多說一句,題目中“月球”一詞,不甚準確。在吳剛伐桂的故事時代,人們對月亮的認識是“月宮”,並沒有認為那是一顆星球。

  • 3 # 本老拳

    吳剛,是后羿嫦娥家的一個管理人員,專職製造箭的。

    砍桂樹的神話傳說,實際是吳剛為嫦娥製造了香料,貯放在兔子型的盒子裡。嫦娥日常抱著,散出香味,以掩蓋體味,嫦娥是有娥氏的人,有不好聞的體味。

    因此,吳剛算是當時有水平的科學家。

    后羿嫦娥西遊,吳剛也是同行者。到西亞,后羿嫦娥吵架分家之後,吳剛也分開了。后羿繼續西行,演化成了雅利安;嫦娥一行,後來成就為猶太人;而吳剛去了印度,以其超高的科學成就,在印度被神話成了梵天。

    吳剛,傳下來的最突出成就之一,是他開創的五元素說。金水木火土,五元素。在印度,被當地後世砍掉了一元素,成四元素,風火水土,也就是四大皆空的四大。被砍一事,印度神話中記錄為梵天的五個頭頭被溼婆砍掉了一個。

    吳剛在中國內並沒有大肆宣傳五元素說,但它的同事之一,是知道的,這同事姓範,與蘭州枝陽美女相戀成親形成了氐族,有個後代叫範洪,範洪進入周朝後名字成了洪範,是五行學說的早期宣傳人。

    吳剛,也許並不是真實名字,因為是五綱的諧音。早期,五行稱為五綱。

  • 4 # 六甲番人

    “吳剛伐桂”與“嫦娥奔月”一樣,都是家喻戶曉的月亮神話傳說,那麼,吳剛為何會在月球上不停砍樹?且看以下幾種神話傳說版本:

    一、綠帽子說:

    《山海經·海內經》記載:

    炎帝之孫伯陵,伯陵同吳權之妻阿女緣婦,緣婦孕三年,是生鼓、延、殳。始為侯,鼓、延是始為鍾,為樂風。

    有人根據這段文字,認為吳權就是吳剛,他被伯陵戴了綠帽子,妻子阿女緣婦後來還生了三個兒子,吳剛知道後怒殺伯陵,炎帝因此發配吳剛到月亮上,命他砍伐不死之桂樹。

    這段傳說僅是憑藉吳剛和吳權同姓而想象出來的,而且炎帝只是太陽神,陰陽相對,他怎麼又能將吳剛發配到太陰月亮上?

    二、相戀嫦娥說:

    傳說吳剛是天庭南天門守將,經常在崗時偷跑出去與嫦娥相會,玉帝獲悉後罰其到月亮上當伐木工,並說如果不砍光月桂,就不能再與嫦娥相會,吳剛努力伐樹,但每當即將砍完時,便會被玉帝派來的烏鴉搗亂,所以吳剛永遠都在砍樹。

    這個傳說明顯是為嫦娥量身定製的,或許人們只是不忍嫦娥月宮寂寞,也或許想讓神話傳說更有凡間生活氣息。

    三、瘟疫說:

    傳說吳剛本是咸寧人,很久以前當地曾有一場瘟疫,吳剛之母也病倒了,在觀音指引下,吳剛通過桂榜山上的天梯爬到月宮偷摘桂花,玉帝發現後,被其孝心感動,但又不能輕易修改天條,於是就讓他伐桂,並說什麼時候砍完樹就可以回家,但凡人豈能砍完神樹,於是吳剛至今仍在伐木中。

    這一傳說是最感人的版本,但其中觀音現身,有佛道合一的痕跡,更可能是宋代之後的傳說。

    四、《酉陽雜俎》說:

    當前可查關於“吳剛伐桂”的最早文獻是唐人段成式所著的《酉陽雜俎》,其中提到:

    舊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異書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樹創隨合。人姓吳名剛,西河人,學仙有過,謫令伐樹。釋氏書言須彌山南面有閻扶樹,月過,樹影入月中。或言月中蟾桂地影也,空處水影也,此語差近。

    這段文字中,介紹了吳剛是西河人,曾學過仙道,因為有過錯被謫令伐樹。西河在今山西汾陽一帶,民俗認為桂樹可護靈,這或許才是吳剛伐桂傳說的起源。

  • 5 # 風雪月

    吳剛從哪裡來?為何會出現在月亮上砍桂樹?

    唐段成式《酉陽雜俎·天咫》:“舊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異書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樹創隨合。人姓吳名剛,西河人,學仙有過,謫令伐樹。”

    傳說吳剛本是漢朝一個修道的凡人,他為了修仙不願娶妻生子,令父母傷心,後來他獨自出門求仙離家出走,老父母互相攙扶著尋找兒子後來客死他鄉。後來吳剛煉成仙丹吃了之後到了天界,但是因為不孝父母,惹怒了天帝,被天帝罰他砍伐桂樹,並說只要砍倒桂樹就能免除懲罰。但是吳剛每砍一斧,桂樹就會馬上癒合,所以吳剛會砍伐不止,永遠砍不倒桂樹。

    這個傳說還有其他版本,最終的結局都是吳剛砍永遠砍不完的桂樹。

    吳剛和嫦娥都在廣寒宮經受懲罰。

    吳剛和奔月的嫦娥,在寂寞的廣寒宮,一個做著永遠的苦功,一個無邊寂寞,可見月宮其實是個懲罰的處所,很像人世的冷宮。

    世人都是喜暖不喜冷的。成仙是凡人的願望。嫦娥是偷吃了靈藥違規成仙,吳剛矢志修仙上了天界,但他們都因為有道德錯誤,還要經歷歷練,在廣寒宮長久勞作和煎熬。

    無知無盡是最大的懲罰。

    仙凡有別,凡觸犯者都會收到天帝懲罰,在古希臘神話中也有類似的懲罰,那個就是盜火的普羅米修斯,他給人世了火,自己卻違背天條受了懲罰,被一個雄鷹每天啄食肝臟,忍受著無比疼痛,而肝臟又總是重新長出來,再被雄鷹啄食。

    這比砍伐的桂樹的懲罰重的多了,相同之處是永遠都沒有停止之時。無止無盡其實是最大的懲罰。

    相對於希臘神話,中國神話中的神和人都有著私心,或者說更具人性,就像嫦娥,她有成仙的想法偷偷吃了靈藥。比如吳剛他為了成仙丟棄父母。他們反應了中國勞動人民普通群眾對仙界對長生的嚮往,非常真實。

  • 6 # 小小嬴政

    這裡面有一個來自於上古時期的傳說,說出來給大家聽一聽。其實吳剛本是凡人,生活也很普通,結婚之後男耕女織,就像當時中國絕大多數普通夫妻一樣。

    可是有一天,也不知道什麼原因,吳剛突然迷上修道,據說修煉成仙後可以長生不老。於是他不顧妻子的勸阻,前往不周山學仙道去了。

    家中只留下年輕漂亮的妻子一個人,此時,另一個人出現了,此人據說是炎帝的孫子叫伯陵。

    這就有點像我們現在經常在電視上看到的狗血劇,最終,伯陵和吳剛的妻子走到了一起。吳妻不知道丈夫什麼時候回來,甚至她都懷疑丈夫還在不在人世間,一個女人到了此時沒有其它的選擇了。

    三年時光匆匆而過,吳妻一口氣為伯陵生了三個孩子,正當他們在一起憧憬未來幸福生活的時候,吳剛回來了。

    看到家裡被鳩佔鵲巢,憤怒的吳剛掄起斧子,一下子就把伯陵給砍死了。這下可惹了大麻煩了,伯陵是炎帝的孫子,就算做錯了事,也罪不至死吧。

    炎帝大怒,下令把吳剛貶到冷清的月宮裡去,那裡面有一顆桂樹。炎帝命令吳剛,什麼時候把桂樹砍倒了,你什麼時候可以回到人間。那是一顆有自愈能力的桂樹,吳剛一斧子下去,砍了一個缺口,可是當他要砍第二斧的時候,那個缺口自動長好了。

    吳剛無奈,為了能夠回到人間,他只能在月宮裡孤獨地不斷砍著桂樹。再後來,嫦娥飛了上來,嫦娥是因為偷吃了丈夫后羿的仙藥而飛到月宮的。同病相憐的兩人就在月宮裡相見了。

    再後來發生了什麼?吳剛的三個孩子被吳妻送到了月亮上,一個變成了小兔子,一個變成了小蟾蜍,還有一個變成了蛇。一下子,冷清的月宮又熱鬧了起來。

    所以,我們今天看到的月亮永遠是人影搖搖,那是吳剛在為了獲得一張回家的船票而努力奮鬥。天上一日,地上一年,也不知道妻子還在不在人世間,如果能夠重來,我一定不會再犯同樣的錯誤,吳剛這樣想的。

  • 7 # 月淡風青

    新房建好,嫦娥喬遷新居,吳剛來賀喜(雖然房子是他建的,儀式感還是要有的)吳剛捧著一大壇桂花酒,嫦娥身無長物,好歹上樹採了些桂子相謝。多年來第一次有鄰居,老叟吳剛開懷暢飲,一不小心就喝高了,就說起了自己的往事。

    “我本來在人間生活,是西河的,本來是個木匠,覺得幹木工活兒無聊,就想著做神仙,到深山,找了個神仙。可是神仙捉弄我,尋了我個錯,就把我弄這了,還說,我把這的樹都砍完了,就讓我回去。可是,這樹也怪,五百丈那麼老高,剛砍過又長好了。這不,砍到現在了。估計是成不了神仙了,到底還是個木匠。”(吳剛的這些牢騷是唐代的段成式《酉陽雜俎》裡說的)

    娛樂之餘,還搞起了養殖,養玉兔的自然是嫦娥,養蟾蜍的你猜是誰

  • 8 # 煙花三月09

    毛主席在他的詩詞《蝶戀花 答李淑一》中,有這樣的詩句

    問訊吳剛何所有,吳剛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廣袖,萬里長空且為忠魂舞山西人吳剛,一個犯了錯誤的學仙人

    在有關月亮的神話中,嫦娥上月亮很早就被人們熟知,但吳剛上月亮,到了唐代才被人記錄下來,唐段成式《酉陽雜俎·天咫》:

    舊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異書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樹創隨合。人姓吳名剛,西河人,學仙有過,謫令伐樹。

    西河是現在山西汾陽一帶,從這個記錄可以知道,吳剛是山西汾陽人,一個道士,學仙的時候犯了錯誤,被貶到月宮上砍桂樹。那麼吳剛到底犯了什麼錯誤呢?這個記錄並沒有說明,但是古老的奇書《山海經》裡有這樣一段記載:

    吳剛伐桂,原始社會思維意識的體現。

    古代的神話傳說,反映了原始社會的思維意識。從吳剛這個故事中,反映古人反抗意識的覺醒。

    原始社會的許多神話都反映了人們的反抗意識,比如夸父逐日、后羿射日、精衛填海、大禹治水等,都有堅持奮鬥,努力抗爭的人生態度。這些抗爭是人與環境和自然的抗爭,但是吳剛砍桂,反映的卻是人和“神”的鬥爭,或者是人和掌權者的鬥爭,有階級反抗的意識萌芽。

    “砍伐桂樹”這一懲罰,是一種辛苦勞作的象徵。它反映但是先民對勞動的認識:繁重而又重複,不會有終止。這是神對人最殘酷的懲罰。故事賦予了原始社會最深層次的勞動意識,一代接一代,生命延續,皆在勞動。

    月宮吳剛,還反映了先民對自然的探索。

    面對皎潔月亮中的陰影,由於認識所限,展開自己的想象,創造了美麗的嫦娥和辛勞的吳剛,反映了先民對大自然的探索精神。正是這種精神,使得人類不斷的進步。

  • 9 # 茉茉12300

    在古代神話故事裡,吳剛的來歷有很多版本,其中一個是說月宮中有一顆高500丈的神歸,斧傷能自己癒合,而這個吳剛就是一個醉心修仙的樵夫,不幸犯了天條,玉帝罰他到冷清的月宮伐樹,用斧子伐,什麼時候把桂樹砍到了什麼時候才能赦免,吳剛就這樣每天吭哧吭哧的砍樹,而桂樹第二天就會自愈,所以只能這樣砍了好好了砍的迴圈下去

  • 10 # 掌貴講故事

    唐宋文獻都說吳剛是西河人,隋唐時期西河郡就是今山西汾陽一帶,那麼為什麼西河道士吳剛被罰砍桂樹呢?這可能與西河民俗有關。

    《水經注》轉錄了三國時期王肅的《喪服要記》中的一段話:“桂樹者,起於介子推。子推,晉之人也。文公有內難,出國之狄,子推隨其行,割肉以續軍糧。後文公復國,忽忘子推。子推奉唱而歌,文公始悟,當受爵祿。子推奔介山,抱木而燒死。中國人葬之,恐其神魂霄於地,故作桂樹焉。”

    看來在西河郡一帶,民俗盛傳桂樹可以保護靈魂,所以,自然就需要有樵夫提供桂樹。西河地區向陽的地方古代是有桂樹的,而畢竟不多,所以伐桂可能成為一種職業。隋唐時期的西河道士吳質,大概說話隨便漏了天機,被師傅說成是到月亮上砍桂樹的段子,也許是對吳質的嘲諷,唐末詩人有:“吳質謾言愁得病,當時猶不憑闌干”的詩句可以說明。吳質呢卻因此得福,被後來人稱為吳剛,奉為月宮仙人,雖然有些寂寞,但畢盡實現了成仙的理想。  

    吳剛斫桂的用意是什麼呢?陸游的詩句:“除卻君山湘水平,斫卻桂樹月更明。”可能道出了箇中原委,既然古人認為月亮中的陰影是桂樹,到了唐人就演繹出唐明皇奔月和吳剛宮前伐桂可以讓明月更亮的神話了。毛澤東有詩句:吳剛捧出桂花酒,敢情吳剛也知道古汾州的釀酒工藝?  

    《山海經》中記載一個叫吳權的人,有人將他與吳剛聯絡在一塊。請看原文:“炎帝之孫伯陵,伯陵同吳權之妻阿女緣婦,緣婦孕三年,是生鼓、延、殳。殳始為侯,鼓、延是始為鍾,為樂風。”故事講,伯陵與吳權妻子的女兒緣婦(有人解釋為與吳權妻子阿女緣婦)一起生活,並且生了三個孩子,他們是鐘樂的發明者。顯然吳權與吳剛是毫不相干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在工地拍過哪些難忘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