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邯鄲醉

    馬爾維納斯群島又名福克蘭群島(下文簡稱馬島),馬島位於南大西洋和南極洲之間海域,由東福克蘭島、西福克蘭島2個大島和100多礁石島組成,總面積達11700平方公里。馬島不僅富含礦資源,戰略位置也極為重要。

    關於最早發現馬島的記述有兩個版本,一種說法認為是1520年麥哲倫途徑南美洲時一個荷蘭小弟發現的;另一種則是英中國人聲稱是他們在1592年發現的。

    不過西班牙人也沒佔幾十年,1808年拿破崙入侵西班牙本土,在馬島上的西班牙人就都跑了。

    馬島從此無人問津,直到10多年後阿根廷從西班牙的殖民統治中獨立出來,這個距離阿根廷450公里的馬島也就被阿根廷繼承了。

    但是英中國人又緩過神來了,跑來和阿根廷交涉,聲稱馬島是英中國人先發現的,然後就派兵強佔了下來。

    阿根廷肯定不樂意啊,但是大英帝國當時風頭正盛,阿根廷還不太敢得罪英國,所以一直在尋求談判解決馬島主權問題。

    雙方談判根本沒啥誠意,最終只能訴諸於武力。

    1982年4月2日凌晨2點,阿根廷攻佔馬島,駐馬島英國總督無條件投降。

    英國對此聲稱阿根廷是“無緣無故的侵略”,宣佈和阿根廷斷絕外交,並實施經濟制裁,同時派遣艦隊前往馬島。

    國際上看英國和阿根廷要幹起來,都跑出來呼籲雙方剋制,通過外交途徑和平解決。但雙方已經是針尖對麥芒,互不相讓了,美國則暗中偏袒英國,一開始還積極調和,後來乾脆經濟制裁阿根廷,對英國實行軍事援助。

    5月21日英國大規模登陸。

    6月14日雙方達成非正式停戰協議。英國獲得了軍事上的勝利。

    英國雖然重新獲得了馬島,但損失也極為慘重,更重要的是阿根廷根本不服。雖然現在是拳頭沒你大,但是別讓我逮到機會,不然還得幹你丫的。

    而且阿根廷還得到一個意外好處,那就是軍人政府倒臺,建立憲法政府,推動了國內民主化程序。

    本來阿根廷是有主場優勢的,英國勞師遠征,武器和糧食供給肯定比不上阿根廷。

    阿根廷的武器比不上英國不太能改變,隊友也都不給力不像英國還有個美國在旁邊。但是糧食供應不足和武器準備不充分這就是自身問題了。如果阿根廷能積極備戰,打贏馬島戰役也不是沒可能。

  • 2 # 遼寧資深球迷二代

    這個問題比較尷尬,因為當阿根廷海陸軍一起上手,強行佔領馬爾維納斯群島的時候,阿根廷軍政府就做出了這樣一個看法:我們已經勝利了!

    或者更加直白的說,阿根廷根本就沒有想到過,英國竟然能派出遠征艦隊,一直打到阿根廷的家門口!

    所以一個國家坐擁東道主之力,卻沒有料想一場戰爭馬上就要到來,而另一個國家面對種種困難,卻堅持出兵作戰,1982年轟動世界的馬島戰爭,在英國做出出兵決定的第一時間,戰爭的結果其實已經分出了勝負!

    1、空軍方面實力最強,但所謂的強勁也只侷限於南美洲地區,缺乏足夠的三代作戰飛機,馬島戰爭的主力A4天鷹攻擊機只不過是上世紀50年代的產品,掛載的只不過是常規航彈。現代化戰鬥機當中雖然有一定數量的超級軍旗和短劍戰鬥機(早期版Phantom),但數量不多,對海攻擊能力也不足。

    而開戰前,馬島雖然備有簡易機場,但不足以為阿根廷空軍戰鬥機轟炸機提供降落,也造成了阿根廷空軍只能從本土飛行數百里來到馬島上空作戰,航程不足缺乏停留空間。但建設新機場可不僅僅是鋪設一條飛行跑道,戰管中心、雷達、導航等設施也需要相應的修建,軍事機場更需要彈藥庫、補給中心,甚至地下機庫等一系列複雜的設施。這些在短期之內根本無法建立,畢竟馬島丟失後,英國遠征艦隊僅在一個月之後就殺到門口。

    擁有一艘讓南美洲恐慌不已的5月25號航空母艦,然而這只不過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產物,馬島戰爭前,這艘航母甚至連最起碼的防空導彈系統都沒有。缺乏足夠的艦載機儲備,整個阿根廷海軍航空兵只有16架超級軍旗和a4攻擊機和相應的飛行員具有航母起降能力,但在戰爭的消耗下,16架飛機和16名航空兵飛行員,幾個回合就會損失殆盡,屆時這艘航母直接會失去戰鬥力!

    開戰前曾經從英國進口過兩艘四二型驅逐艦,與謝菲爾德號屬於同一款,等開戰前剛剛返回阿根廷時間不長,還沒有形成足夠的戰鬥力,更別說這是英國自己的原裝貨,英國比誰都清楚,這些驅逐艦該如何對付!

    3、阿根廷的陸軍純就是樣子貨狀態,由於軍政府的特殊政治體系,阿根廷陸軍的存在更是為了控制阿根廷國內的百姓和其他反對力量,根本就不是用於現代化戰爭。以至於馬島戰爭期間,阿根廷軍政府對陸軍的安排更多的是保衛本土和防止智利的入侵,登陸馬島的上萬名阿根廷陸軍,有接近40%是剛剛參軍入伍的新兵。站個崗、踢個正步還行,跟英國遠征軍怎麼打?

    並不是阿根廷如何做才能夠贏,而是馬島戰爭之前,阿根廷對軍事上的建設,從始到終就沒有為了應對未來可能發生的一場戰爭而做好準備,即便他進口了大量的外國裝備。眼前這一支看似強大的阿根廷軍隊,更是一個空虛的花架子!

  • 3 # 雄鷹展翅長空

    阿根廷想在1982年取得馬島戰取得勝利,如果做好了充分準備,在國際上全面倒向蘇聯,全面換裝蘇制武器,在蘇聯的軍事技術與經濟支援下或許有獲勝的可能。

    1982年阿根廷加爾鐵裡總統在未做好充分準備的情況下,採取冒險主義政策收復馬島,結果英國出兵並收復了馬島,加爾鐵裡也為此下臺。阿根廷的國力遠遜於英國,在沒有外力的幫助之下是無法在馬島海域戰勝英國的。阿根廷是一個農業國,尖端武器靠進口,無論是經濟還是技術都不允許阿根廷打一場現代化的戰爭。阿根廷不僅國力不濟,而且在國際外交上也很奇葩:一直都執行親歐美的路線,特別是軍政府上臺以後一直都是執行“反G路線”,與蘇聯的關係不怎麼樣。戰前阿根廷進口的現代化武器一直依賴向歐美進口,而且數量不多。結果與英國打了起來,英國利用其在歐美國家中的特殊地位將阿根廷的武器引數摸了個透:戰爭後期法國向英國提供了飛魚導彈導引頭的工作頻率等資料,英國則對其實施相應的電子干擾讓飛魚變成廢物。另外在英國的策動下歐美對阿根廷武器禁運,直接讓阿根廷喪失了現代化武器來源。在經濟、技術都不允許的情況下阿根廷還是遭遇了失敗。

    但是如果當時蘇聯支援阿根廷:提供全套現代化的蘇制武器,以貨款的方式向阿根廷提供資金,與英國打消耗戰。那麼阿根廷或許有獲取勝利的可能,否則只有失敗的結局。

  • 4 # 薩沙

    馬島戰役中,英國雖然是猝不及防,被迫參戰,但阿根廷作為發動戰爭一方,其實也沒有什麼準備。

    當時加爾鐵裡政府一廂情願的認為,英中國人不會進行戰爭。

    這是因為英國內部確實比較亂,一些反對派甚至要求主動放棄馬島。

    當時英國財政緊張,無力維持強大海軍和海外殖民地。英國已經計劃將所有航母拆除,以後只是用驅逐艦、護衛艦建立防禦部隊。

    所以,阿根廷政府認為就算武力收復馬島,英國最多是進行譴責和斷交,不會出動軍隊打擊。

    馬島距離阿根廷只有四五百公里,距離英國1萬3000公里,對於英國作戰是極為不利的。

    所以,阿根廷在主動攻擊之前相當胡來,幾乎沒有做戰爭準備。

    大家都知道,當時阿根廷有攻擊法寶,法制飛魚導彈。

    阿根廷海軍一共訂購了14架超級軍旗攻擊機,同14枚飛魚導彈。

    而在馬島戰爭爆發時,法國只交付了5架“超級軍旗”和5枚“飛魚”反艦導彈。

    如果說超級軍旗飛機數量不足,但也可以先將剩下9枚導彈交付。

    但阿根廷並沒有等到導彈交付,就急於開戰。

    而僅僅這5枚飛魚導彈,阿根廷就擊沉了英國菲爾德號驅逐艦、大西洋運送者號大型運輸艦艦,擊傷格拉摩根號驅逐艦。5枚導彈打掛了3艘英國軍艦,而英國唯一的航母也是僥倖逃生,大西洋運送者號做了替死鬼。

    如果得到剩餘的9枚導彈,阿根廷還會擴大戰果。

    其實,阿根廷軍隊裝備基本是0。

    比如登陸馬島的阿根廷軍隊,竟然連最基本的糧食都沒有準備,日常用品奇缺。

    資料這麼寫:在食品供應上, 雖然英軍並未能完全切斷對島上供應,但阿根廷軍隊的庫存太少,導致偷偷運輸而來的食物趕不上消耗。當時島上阿根廷軍隊連吃飯都困難,很多不重要崗位的士兵只能忍飢挨餓。某個阿根廷士兵因為餓得受不了,偷偷跑下山到斯坦利港的機場去卸貨,以換取一些食物。機場的阿根廷軍人見他可憐,就同意了。結果這個士兵帶著一些食物回去,正好遇到連長,被後者胖揍一頓,因為他擅離崗位。

    到了英國攻打馬島的時候,這裡的阿根廷士兵普遍飢餓難耐,根本沒有什麼戰鬥力。

    試問,阿根廷作為一個農牧業大國,怎麼可能缺少糧食,還是根本沒有認真準備。

    這樣打仗怎麼可能不輸呢。

    其實阿根廷根本不應該打馬島戰爭,因為海軍實力相差太遠,雖然空軍比較強大,但相對英軍並沒有優勢。

    關鍵在於,阿根廷的盟友都是垃圾,主要拉美國家,一旦開戰沒什麼幫助。

    英國的盟友是美國、法國這些很牛逼的。開戰以後,美國立即同英國共享情報,法國則斷絕阿根廷武器訂單。

    這仗沒法打。

  • 5 # 特別特別正經

    馬島戰爭後英中國人統計過,如果阿根廷空軍扔下的炸彈都炸了的話英中國人已經輸了這場戰爭。向英勇的阿根廷空軍致敬!你們是我心中永遠的潘帕斯雄鷹!槍林彈雨中,阿根廷人大無畏的精神會一直飛翔!

  • 6 # 老虎是老貓

    不打無準備之仗,就是要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再看看阿根庭,根本就沒有進行戰爭動員,匆忙就發動了戰爭,武器裝備供應不足,特別是對付英國的飛魚導彈,如果這個充足,完全能把英國供給封鎖,這樣英國的前期優勢就沒有了,阿根庭打持久戰,英國必輸無異。

  • 7 # 都市南鄉子

    以當年的馬島戰爭看,阿根廷根本沒有做好戰爭的準備,一切的準備。所以,想獲勝首先要充分做好自己,以“料敵從寬”的原則,不打無準備之戰。然後,就是要爭取到盟友的支援,以阿根廷當時的弱勢軍力,武器裝備和後勤保障全靠進口,自身沒有能力維持。如果沒有盟友和國際援助,沒可能取勝。而事實上,正好相反,後果大家都知道了。

  • 8 # 鷹擊長空8351

    打仗首先要進行謀劃。兵法講:“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知己不知彼,一勝一敗。不知己也不知彼,哪有不敗的。現代戰爭,尤其是跨海作戰,要做大量的戰前準備,方可出擊。再者,軍隊是否有打仗的心理準備,是否有打勝仗的士氣和吃苦的準備,也是非常關鍵的。馬島戰爭,阿根廷敗的慘,英國也勝的慘,都有深刻的教訓。

  • 9 # 小約翰

    福克蘭島戰爭又稱馬島戰爭,發生在上世紀80年代,是英國和阿根廷之間因為該島的主權發生的戰爭。

    馬島(英國稱福克蘭群島)距南大西洋與南太平洋之間的要衝航道麥哲倫海峽只有250海里,距阿根廷本土只有276海里,而距英國本土7000海里。

    馬島雖然離英國本土很遠,離阿根廷很近,但是馬島跟香港不一樣,不是被英國巧取豪奪佔有的。

    馬島在5個世紀前跟阿根廷一點關係都沒有,倒是跟英國扯上關係。

    早在1592年英國Nautilus戴維斯就發現了這個群島,1690年,英中國人約翰·斯特朗再次來到這裡,將這個群島命名為福克蘭群島,並將東西兩島之間的海峽,命名為福克蘭海峽。對此,阿根廷人不服,說該島是葡萄牙人先發現的,但沒有任何文字依據,而英中國人則有憑有據。

    1764年法中國人在東島建立定居點,1765年英中國人在西島建立定居點。

    1766年,西班牙以25萬英鎊的價格從法國手裡買下東島,1770年,西班牙又出兵佔領西島,但島上的英國居民沒有被趕走,而是繼續在此居住。19世紀初,屬於西班牙殖民地的阿根廷獲得獨立,西班牙被趕出阿根廷的同時,也被趕出馬島,馬島開始成為阿根廷的一部分,但是這時候英中國人不幹,說該島是西班牙人從英國手裡搶去的,理應物歸原主。

    於是在阿根廷在擁有馬島16年後,英國出兵佔領馬島直到現在。

    二戰之後,英國漸漸衰落,阿根廷漸漸“強大”,阿根廷政治強人大獨裁者加爾鐵裡為了轉移國內日益嚴重的經濟、政治危機,派兵佔領馬島。

    1982年3月26日,阿根廷總統加爾鐵裡下令“收復”馬島。

    4月3日4000名阿軍打敗了島上181名英國守軍,對該島實行全面佔領。

    訊息傳來,英國舉國震驚,英國國會自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第一次以全票贊成通過以武力收復馬島的決議,任命海軍少將伍德沃德為特混艦隊司令帶兵收復馬島。

    4月5日,英軍以“競技神”號和“無敵”號航空母艦為核心組成特混艦隊,共有37艘戰艦,20架“鷂”式戰鬥機,58架各型直升機,3500名海軍陸戰隊,從朴茨茅斯和直布羅陀啟航向馬島撲來,馬島戰爭拉開序幕。

    戰爭從1982年4月23日打響,到6月14日結束,歷時74天。

    最終以阿根廷的失敗結束,阿根廷不僅沒有拿回該島,還勞民傷財,讓阿根廷人出醜,可謂是雞飛蛋打。戰爭失敗導致阿根廷大獨裁者加爾鐵裡威望一落千丈,激起民怨,國內局勢失控,加爾鐵裡不得不引咎辭職。

    客觀地說,在馬島之戰中,英國跟阿根廷都有各自的優勢,雙方也都有自己的劣勢,如果戰略方針正確,阿根廷也不是沒有勝利的機會。

    那麼阿根廷該如何做,才能打贏這場戰爭呢?

    一、積極訂購軍火,做好戰爭準備

    前面說過,阿根廷獨裁者加爾鐵裡為了轉嫁危機發動了馬島戰爭,他犯下的最大錯誤是戰略誤判,覺得英中國人不可能為馬島大動干戈。

    所以當時阿根廷海軍向法國訂購的先進武器沒有完全交貨就匆忙開戰(訂單上有14架超級軍旗攻擊機、14枚飛魚導彈。只有5架軍機和5枚導彈交貨,但僅僅5枚導彈就擊沉了英國菲爾德號驅逐艦和大西洋運送者號大型運輸艦艦,擊傷了格拉摩根號驅逐艦。如果全部交貨,阿根廷至少可以讓英中國人付出更慘重代價)。俗話說的好:不打無準備之仗,阿根廷事先就應該擴充海軍,擴大空軍規模,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

    二、爭取國際援助和蘇聯支援

    戰爭發生在1982年,蘇聯帝國風頭正強,對阿根廷是大力支援、暗中慫恿的;當時中國政府也堅定站在阿根廷一邊。

    在阿根廷佔領馬島之後,阿方與蘇方簽訂了核協定,由蘇聯提供濃縮鈾,同時還簽訂了貿易和漁業協定,約定阿蘇將在馬島周圍聯合開採石油,在周圍水域聯合開發漁業資源。

    但是阿根廷給予蘇聯的好處有限,蘇聯人只給阿根廷提供了情報支援。

    如果阿根廷給蘇聯更多好處,就能獲得蘇聯大量武器援助,購買足夠的導彈和飛機。這樣一來,形勢對阿根廷就會更加有利,戰爭至少就會是持久戰,把英中國人拖垮也不是沒有可能。如果再能得到中國的支援,阿根廷就會穩操勝券。

    三、跟智利關係正常化

    阿根廷跟智利有領土爭端,也是因為幾座島嶼,它們是位於比格爾海峽以南的3座島嶼皮克頓島、倫諾克斯島和努埃瓦島,3個島嶼在智利控制之下。

    1978年,兩國為此差點大打出手,後來在教皇調解下才化干戈為玉帛,但是阿根廷並沒有停止打嘴炮,在馬島戰爭爆發前的一個多月前,兩國還發生了一次衝突。

    這種背景下,智利在馬島戰爭爆發後,在兩國邊界部署重兵,阿根廷的陸軍、海軍就不得不把有限的兵力分開,防範智利。如果在戰爭爆發前,跟智利握手言和,搞好關係,就能全力以赴對付英軍,戰爭程序就會大不相同,鹿死誰手也未可知。

    四、打擊英軍補給線

    阿根廷海軍不如英國海軍,但空軍有54架飛機(17架"Phantom3"戰機和37架"短劍"戰鬥轟炸機。),英國3艘航母只有42架飛機。

    英國軍隊不遠萬里前來戰鬥,最怕的是什麼,當然是補給線。如果阿根廷空軍一部分戰機牽制英國航母,一部分戰機去打擊英方防衛能力相對薄弱、對英軍來說又是生死攸關的後勤船隻,就等於是釜底抽薪,戰爭形勢就會出現逆轉。

    如果英軍後勤不能保障,戰爭不能速戰速決,英國就會陷入戰爭泥潭,無法自拔,國內反戰聲音就會高漲。到時候英國就可能像當年入侵阿富汗一樣不得不半途而廢、狼狽撤軍。

    但是這一切都是假如,因為發動戰爭的阿根廷獨裁者加爾鐵裡,發動戰爭的目的不純,只是出於一己之私,根本就沒有為阿根廷的國家利益考慮,是在做一場賭博,是在拿阿根廷士兵的生命當兒戲,所以這場戰爭阿根廷註定是要失敗的。

    阿根廷雖然錯失了“收復”馬島的機會,卻趕走了一個薩達姆、卡扎菲那樣的獨裁者,也算是不幸中的萬幸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超市裡的成段凍帶魚比整根帶魚便宜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