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神州知事

    唐太宗李世民對王羲之的書法是非常的喜歡,喜歡到什麼程度呢?第一,花大價錢收購王羲之的各種作品,甚至於允許手下使出一些下三濫的方法,巧取《蘭亭序》。最後臨死還要求把王羲之的各種書法作品跟他陪葬;第二,李世民專門為王羲之寫了《王羲之傳贊》。

    李世民書法

    在李世民的影響下,學習書法的人,統統都以“二王”為宗,確定了王羲之書聖的地位。但是唐太宗李世民在讚譽王羲之有加的情況下,卻對王獻之稍嫌冷落,甚至有貶低的意思。那麼,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關於這個問題,我們不能只是簡單地從書法角度來說,背後還有深意,下面我們從三個方面來闡述這個問題。

    第一、歷史文化背景

    大唐建立初期,前面經歷了動亂的南北朝和短暫的隋朝,當時的文藝潮流是反對浮滑,崇尚風骨。因為南北朝時期,南方文學一直是“競一韻之奇,爭一字之巧”,連篇累牘,講究辭藻華麗,但是半天說不清個事情。

    因此從隋代開始,當時的有識之士已經對這種浮華輕薄的文風表示不滿了。到了唐初,魏徵等名臣更是嚴詞斥責樑、陳文風的浮靡與纖巧,並提出了合南北之長,折中相濟的文學主張。因此在書法理論上,唐太宗李世民首倡以骨力優先的書法理論,也是當時的文藝潮流在書法上的折射。

    第二、對王羲之書法的推崇

    對王羲之的書法認為“博精群法,特善草隸”,並且認為王羲之書法達到了“古今莫二”的高度。

    後世對王羲之的書法評價是“如謝家子弟,縱不復端正,爽爽有一種風氣”。同樣,擅長書法的梁武帝也誇獎王羲之的書法“字勢雄逸,如龍躍天門,虎臥鳳闕”。

    第三,唐太宗的書法師承

    再說說唐太宗的書法師承,唐太宗師承虞世南,而虞世南的書法師承隋智永,而智永又是王羲之的七世孫。張懷瓘《書斷》中曾記載,一日唐太宗模仿虞世南的字型寫了個“戟”字,但最後那個“戈鉤”沒寫,讓虞世南給寫了。

    然後拿給魏徵看:“老魏,你來看看,我現在學老虞的字,寫得怎麼樣了?”魏徵看了之後說:“陛下,您這字寫得還真不錯了,這個字中最好的一筆就是這最後一筆的鉤。”唐太宗幽幽地看了一眼魏徵,嘆了口氣心裡說:“尼瑪,還真懂書法啊!”

    虞世南的書法美學接近儒家的中庸思想,寫的字中正平和,被譽為“君子藏器”。唐太宗一直都對虞世南惺惺相惜,而對他們這一派的祖師爺王羲之更是推崇備至,也就理所當然了。

  • 2 # 安知魚不知樂

    王羲之與他兒子王獻之,合稱為“二王”。

    王羲之被後人譽為“書聖”, 代表作《蘭亭集序》為歷代書家所臨摹敬仰,被宋朝米芾譽作“天下第一行書”。其書法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採眾長,備精諸體,冶於一爐,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影響深遠。

    唐太宗李世民喜好書法,尤其酷愛王羲之的作品,時常拿王羲之的字帖觀賞把玩不置,但總以未能得到《蘭亭序》引為憾事,朝思暮想渴望得到手.於是,唐太宗召辨才,讓他獻出《蘭亭序》。辨才稱年深日久,又幾經戰亂,不知此帖的下落,唐太宗無奈,只好放辨才回轉山寺。

    某日唐太宗與宰相房玄齡議事,房玄齡向他推薦梁元帝的曾孫御史蕭翼,可以查清《蘭亭序》的底細和確切下落。一天,辨才在寺廟中接待了一位自稱來經商的客人,此人溫文儒雅,一副落拓書生模樣。這位客人文才書法出眾,對歷代書畫的鑑賞尤獨具法眼。辨才對他十分敬重,書生住在寺內,倆人交往日益親密。在談書論文中,交談很投機,書生拿出王羲之的幾件手跡和梁元帝蕭繹的珍品請辨才賞玩,興之所致,辨才遂取出祕藏在房樑上暗槽內的《蘭亭序》真跡,展示給書生。書生故意指摘挑錯,說不是王羲之的手筆,並藉機常到辨才禪房中觀賞。一日,趁辨才外出,書生騙過小和尚,將《蘭亭序》和自己帶來的書法作品席捲而去。八十高齡的辨才得知墨寶被唐太宗派人賺去,鬱悶成疾,一年後就去世了。

    《蘭亭序》到了唐太宗手,獲此至寶,極其高興,他常常觀摩臨寫,並分拓了數本,賜給皇子和近臣。當時的著名書法家歐陽詢、褚遂良也照真跡臨拓。從此,《蘭亭序》成為歷代書法中的神妙珍品。唐太宗臨去世前,遺囑將《蘭亭序》真跡殉葬昭陵,伴隨自己長眠地下。現在傳世的各種本子,乃唐四大書法家歐陽詢、褚遂良的臨拓本翻刻的。附蘭亭序與米芾臨拓蘭亭序。

  • 3 # 時光山人

    唐太宗酷愛書法,並且特別偏愛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有傳言說《蘭亭集序》真跡就是被李世民帶進了昭陵之中,作為殉葬品永絕於世。

    那麼,為什麼唐太宗如此偏愛王羲之的書法呢?

    小編覺得有兩個重要的原因:

    第一,唐太宗的個人愛好。

    唐太宗文韜武略,對書法情有獨鍾,尤其喜愛王羲之的墨寶。在位期間他命人廣為蒐羅王羲之的作品,每每得一真跡,便視若珍寶。他還倡導王羲之的書風,使得學王之風在貞觀年間大為盛行。而未能得到王羲之書法上品的《蘭亭集序》,是太宗心中一直的遺憾。

    《蘭亭集序》在唐朝時流傳到了辨才和尚的手中,唐太宗多次向辯才索取,辯才都說不知真跡的下落。最後,太宗派監察御史蕭翼裝扮成書生模樣,與辨才接近,才騙取了《蘭亭集序》真跡。隨後,唐太宗命人將《蘭亭集序》臨摹多份賞賜給皇太子及諸位王子和近臣。

    第二,唐太宗政治宣傳的需要。

    唐太宗偏愛王羲之,不僅僅是其個人喜好,還有他政治宣傳的因素在裡面。

    眾所周知,李唐王朝是靠著武力征服的天下,李唐雖說是天下的主人,但是卻被關東的門閥世族所輕視。這些門閥世族以崇尚詩書禮儀自居,興盛了幾百年,在他們眼裡李唐皇族不過是一個暴發戶而已。就是在太宗時期,像魏徵、房玄齡這樣的高官重臣也是千方百計想與關東大族結親。

    在門閥世族的眼裡,王羲之就是文化的代表,讀書人的榜樣。唐太宗要想治理好國家,就需要籠絡天下的讀書人,他對王羲之的偏愛就是給世人一個訊號:我李唐王朝也是崇尚禮儀的,不是打打殺殺的蠻族。

  • 4 # 讀好文章讀對文章

    唐太宗之所以如此看重王羲之,實在是由於唐太宗自己富有天才,在當朝人中找不到可以與自己相配匹的人,卻在王羲之的書法表現上看到了另一個能與自己相類的人,遂引為知音。唐太宗誇獎王羲之書法藝術,實在就是在誇獎他自己的軍事天才和治國天才。以唐太宗之英睿他應該知道那些名書家也有各自的長處,他卻以否定的態度來評價他們,其目的是要突出地表達“只有王羲之的書法才真正達到了書法藝術應有的境界,而其他人都沒有能夠達到”這樣一個看法。請仔細品味以下這幾句話:“觀其點曳之工,裁成之妙。煙霏露結,狀若斷而還連;鳳翥龍蟠,勢如斜而反直。玩之不覺為倦,覽之莫識其端。”這那裡是在評字?這分明就是在評人啊!人們熟知這一句評語,但大多數人僅僅將這一段評語看作是唐太宗對王羲之讚美的虛語,只是說得好聽而已。其實不然。這裡就包含有對於書法的最高境界是什麼的一個深刻認識,唐太宗之看書法是將書法看作展示人性和智慧的一扇窗戶來看待的。就像軍事學中孫武寫出了《孫子兵法》一樣,王羲之所創造的書法成就完全可以與之相媲美,其中最深奧的昭示就在唐太宗的這幾句評價裡。

    中國書法儘管是中中國人文化生活中一個重要的元素,但對於書法究竟是寫什麼的這個問題歷來莫衷一是。唐太宗在這裡揭示了書法的深刻內涵。你看前二句“點曳之功,裁成之妙”指的是筆法和佈局,這是技術的內容;但後面的“煙霏露結,狀若斷而還連;鳳翥龍蟠,勢如斜而反直。玩之不覺為倦,覽之莫識其端。”寫的就不是純技術了,它包含了書法家對於書法追求的目的:寫出一種可以窮極一切變化而合於自然之道的境界。在唐太宗的心目中書法的根本功用就是對於人性的修煉。王羲之書法妙就妙在這個“玩之不覺為倦,覽之莫識其端”上面,它在千變萬化的表現中臻於妙境,而你卻永遠猜測不到他下面會怎麼寫。我們現在有許多人功夫可謂到家了,字也寫得的確好看,然而總是一種格式,一種思維,看下去我們總能猜到接下來會怎麼寫。這種現象從人性修煉的境界來說,畢竟是差了一些。一千多年前的唐太宗就已經把王羲之的偉大之處看得透透的了,這不能不使我們欽佩其眼界的高啊!

  • 5 # 壞笑的五阿哥

    其實,很難用理性或者公式化的語言去解釋一個人的喜好,更何況是一位優秀的皇帝。喜歡,是一種來自基因的內動力,喜歡就是喜歡,無法用言語去形容,就像無法解釋為什喜歡吃肉粽子而不喜歡甜粽子一般無解。

    如果一定要從歷史的蛛絲馬跡中找到太宗為何喜愛王羲之的字的答案,我想無外乎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1.自幼所見所聞皆“王體”,長期耳濡目染形成了定式的審美。

    不得不說,環境容易影響一個人的喜好。自東晉時期出了“書聖”王羲之,300餘年間,後輩幾乎都是在模仿“王體”,顯有創新且有所突破的。至唐時古風為盛,而所謂習古風,自是以學習二王為首的諸多經典帖子,如《蘭亭序》、《黃庭經》、《樂毅論》、《姨母帖》、《快雪時晴帖》和《喪亂帖》、《鴨頭丸帖》、《中秋帖》等等。

    我們不難想象,在李世民成長過程中,接觸的大多數是二王的帖子和其追慕者。長輩們茶前飯餘會或多或少談及以王羲之,以王羲之練字成聖的故事鼓勵後輩。在這種環境下,想說不喜歡是很難的,除非你想獨樹一幟,成為怪胎。

    2.個人喜好書法,希望書法上有所進益,甚至有朝一日超越王羲之。

    歷史告訴我們,但凡武功卓越者皆希望文運昌盛。如前世魏武帝曹操,如後世的康熙皇帝,所謂文治武功,江山一統,是他們這個層面的人一種期望,或者說一種愛好。那個帝王不希望做文武雙全的“十全老人”呢?

    太宗是一位有大作為的皇帝,自是希望在文治上有所作為的。所謂“學人之長,補己之短”,要在文治上有一番作為,自是要選擇一個好的老師作為學習的榜樣。正好士大夫階層大都推崇王羲之,而世民本人對王老先生也不反感,所以定下了向王老先生學習的志向。

    李世民是愛“王體”的,從他重用虞世南、褚遂良等就能看出。而這些重臣也不負聖望,拿出了足以傳世的佳作。這些佳作大多模仿王羲之作品,足以可見李世民個人是極愛王羲之書法的。所謂上有所好,下必效之,於是“二王”書法在唐朝大放異彩。

    3.與唐代開放的社會風氣有關。

    繼承了鮮卑血統的李唐王朝,社會風氣開放是有目共睹的。男女之妨,長幼之別似乎在那個時代被選擇性遺忘了。孔孟之道似乎在那個時代有了全新的解釋。與兩晉時期過於奔放的社會風氣頗為相似。

    在此風氣下,兩晉的文化得到恢復和發展是非常可能的,這就包括王羲之的書法。

    傳聞,王羲之好習字和女裝,常沉迷於此,為此夫人曾多有怨言。一位大藝術家有些不能理解的“不良嗜好”是可以理解的。

    而習得王羲之的筆法精髓,除了臨帖外,還得從心理和性格上進行琢磨。而唐朝相似的社會風氣正好提供了這樣一種可以推演的環境。於是,唐朝書法大家競出,也培養出來了李世民這樣喜愛王羲之書法的帝王。

    4.與一位異性X女士有關,想必不是長孫皇后,也不會是武媚娘。

    眾所周知,長孫皇后素與太宗相敬如賓,雖有情誼,但不至於到一起舞文弄墨的地步。而武媚娘又是後輩升職上來的,所以,不可能是她倆。

    但凡英雄都有一個紅顏知己,太宗皇帝想必也不例外。以前有部電視劇叫《李世民傳奇》的,就講了太宗和隋朝公主的一些故事。在太宗的成長期,這位前朝公主也就是後來的楊妃,有太多的恩怨情仇需要大書特書的。所以,促使其學習書法,以博美人心的可能就是楊氏。

    另太宗皇帝的生母竇皇后可能也對其學習書法有了一定的推進作用。史料記載,竇皇后生於世家,素有急智,曾多次給予李淵關鍵的點撥。有這樣一位母親,想必在世民成長的路上給了不少的教導,其中就可能有“王體”書法。世民自幼受母親諄諄教誨,長大後受其影響決意在書法上下一番功夫也不是不可能的。

    有了以上幾個理由,唐太宗李世民想不愛王羲之書法都難。

  • 6 # 墨道修者

    百年修來同船渡,千年修來共枕眠,唐太宗和《蘭亭序》是千年修來的緣分。

    唐太宗李世民,著名的中國皇帝、政治家、軍事家、書法家,598年1月28日出生在武功的別館(今陝西省武功縣),男,鮮卑族,筆名天可汗,文治武功在中國歷史上數一數二,其開創的大唐盛世,大唐風度至今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二十一世紀的今天,連尾巴都看不到!成為千古絕唱。

    現今流傳的《聖教序》是中國第一行書,是一幅真正贗品字帖,學習書法的人一樣趨之若雲。可見真容是何等千嬌百媚,何等的沉魚落雁!至今無人窺其真貌,為了得到《聖教序》,堂堂一國之君使用計謀才能獲得,可見《蘭亭序》其魅力之大,在唐太宗的心中的地位無與倫比。

    《聖教序》王羲之的代表作,作品是在遊玩的過程中,隨意而為寫出來的作品。一群才華橫溢志同道合的人在大自然中賦詩,大碗喝酒,大塊吃肉,談古說今,暢談人生,何等快哉!

    王羲之由於書法超群,被推為記事執筆之人,作品雖有添補,依然不失為一件神品。整篇作品書寫流暢,氣韻相通,一氣呵成,筆法出神入化,結字千變萬化,作品中(之)字無數,沒有一個雷同,問天下英雄誰敵手。章法佈局渾然天成,墨法控制隨心所欲,整幅作品精氣神撲面而來,衝擊眼球,打動心靈。

  • 7 # 徐夢建

    唐太宗為什麼偏愛王義之的書法呢?

    首先書法界最有名非王義之莫屬了。然而要問誰最懂得王羲之?那就要數唐太宗了。何以見得?因為正是唐太宗的極力推動,確立了王羲之在中國書法界書聖的地位;同樣是因為他的推動使有唐一代的書法成為歷史的一個高峰,唐人對於王羲之的推崇是與唐太宗的喜愛分不開的;唐太宗甚至在去世以後還將《蘭亭序帖》陪葬入昭陵;不僅如此,唐太宗還親自為王羲之在《晉書》中寫了傳。

    不過有人可能會說:這只是表明唐太宗喜歡王羲之,未必就是最懂得王羲之啊。說唐太宗最懂王羲之,集中地體現在《晉書》中唐太宗為王羲之寫的傳贊上面。請看以下這一段話:“所以詳察古今,研精篆素,盡善盡美,其惟王逸少乎!觀其點曳之工,裁成之妙,煙霏露結,狀若斷而還連;鳳翥龍蟠,勢如斜而反直。玩之不覺為倦,覽之莫識其端。心摹手追,此人而已。其餘區區之類,何足論哉!”唐太宗在這篇傳贊中以短短三百餘字對漢字的書寫藝術進行了總結,他認為漢朝以前的書寫還不屬於書法,因此“不足可觀”;漢朝以來文字書寫開始進入藝術化的自覺追求,表現為“去樸歸華”的特點,其中有名的是張芝、鍾繇、王羲之和王獻之。唐太宗認為鍾繇的字是有一定成就的,“但其體則古而不今,字則長而逾制,語其大量,以此為瑕,”還夠不上“盡善”。王獻之雖然有他父親的遺傳,但還未能達到“新巧”。只有王羲之真正做到了盡善盡美,值得推崇。

    一般人都認為,因唐太宗太喜愛王羲之,所以作出了這種過度褒貶的評價。我認為這是太小瞧唐太宗了。唐太宗之所以如此看重王羲之,實在是由於唐太宗自己富有天才,在當朝人中找不到可以與自己相配匹的人,卻在王羲之的書法表現上看到了另一個能與自己相類的人,遂引為知音。唐太宗誇獎王羲之書法藝術,實在就是在誇獎他自己的軍事天才和治國天才。以唐太宗之英睿他應該知道那些名書家也有各自的長處,他卻以否定的態度來評價他們,其目的是要突出地表達“只有王羲之的書法才真正達到了書法藝術應有的境界,而其他人都沒有能夠達到”這樣一個看法。請仔細品味以下這幾句話:“觀其點曳之工,裁成之妙。煙霏露結,狀若斷而還連;鳳翥龍蟠,勢如斜而反直。玩之不覺為倦,覽之莫識其端。”這那裡是在評字?這分明就是在評人啊!人們熟知這一句評語,但大多數人僅僅將這一段評語看作是唐太宗對王羲之讚美的虛語,只是說得好聽而已。其實不然。這裡就包含有對於書法的最高境界是什麼的一個深刻認識,唐太宗之看書法是將書法看作展示人性和智慧的一扇窗戶來看待的。就像軍事學中孫武寫出了《孫子兵法》一樣,王羲之所創造的書法成就完全可以與之相媲美,其中最深奧的昭示就在唐太宗的這幾句評價裡。

    中國書法儘管是中中國人文化生活中一個重要的元素,但對於書法究竟是寫什麼的這個問題歷來莫衷一是。唐太宗在這裡揭示了書法的深刻內涵。你看前二句“點曳之功,裁成之妙”指的是筆法和佈局,這是技術的內容;但後面的“煙霏露結,狀若斷而還連;鳳翥龍蟠,勢如斜而反直。玩之不覺為倦,覽之莫識其端。”寫的就不是純技術了,它包含了書法家對於書法追求的目的:寫出一種可以窮極一切變化而合於自然之道的境界。在唐太宗的心目中書法的根本功用就是對於人性的修煉。王羲之書法妙就妙在這個“玩之不覺為倦,覽之莫識其端”上面,它在千變萬化的表現中臻於妙境,而你卻永遠猜測不到他下面會怎麼寫。我們現在有許多人功夫可謂到家了,字也寫得的確好看,然而總是一種格式,一種思維,看下去我們總能猜到接下來會怎麼寫。這種現象從人性修煉的境界來說,畢竟是差了一些。一千多年前的唐太宗就已經把王羲之的偉大之處看得透透的了,這不能不使我們欽佩其眼界的高啊!

  • 8 # 喔愛小咪

    1、唐太宗是一個多才多藝的天才,除了擅長上馬打仗,下馬治國,還愛好詩詞和書法。從小就跟隨書法家虞世南學習書法。而虞世南是跟隨書法家隋智永學習的書法 。隋智永又是誰呢?就是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的第七代孫子啊!可見唐太宗的書法與王羲之是一脈相承的。其中正平和的書法特色就是從王羲之那裡學來的。王羲之是唐太宗的書法鼻祖。唐太宗深得王羲之的書法精髓,寫的字那是“字勢雄逸”,如“龍躍天門,虎臥鳳闕”。唐太宗當然偏愛王羲之的書法了。

    2、在隋唐朝之前的南北朝時期,社會上有一種浮華淺薄的文藝思潮。寫詩作文喜歡用華麗的詞語進行堆砌,無病呻吟,囉嗦半天也說不清一件事。到隋朝的時候,已經有人對這種華而不實的文風表示不滿了。

    (以上為王羲之的《蘭亭序》)

    到唐太宗時期,以正直大臣魏徵為首的大臣,更是對前面朝代的柔媚浮華的文風進行了強烈的抨擊。唐太宗是個很善於納諫的皇帝。採納了魏徵等人的意見。立志改變前朝柔弱無骨的文風。當然要極力推崇王羲之的書法了。因為王羲之的書法筆力雄健,風骨傲然。唐太宗就是要通過推廣王羲之的書法來改變社會上浮華的文藝風氣。他當然很偏愛王羲之了。

    (以上為王獻之的書法)

    3、其實王羲之的兒子王獻之也是了不起的書法家。一般人會覺得兩個人的書法都很優秀,沒有多大區別。但是懂書法的唐太宗細心琢磨,發現王獻之的字雖然也寫得很好。但是跟他的父親比起來,風骨差了一點,柔媚多了一點。而唐太宗是一個英武的皇帝,性格剛毅果敢,不喜歡柔媚的書法風格。所以“二王”雖說是同一個時代的大書法家,但是王羲之的書法更對唐太宗的胃口。

  • 9 # 靜心書法

    眾所周知,王羲之是中國書法史上的集大成者,被後人譽為“書聖”,甚至可以說,王羲之已經達到了眾多書法藝術家不可企及的境界。毫無疑問,書法是藝術,而藝術也並非是大眾所能夠欣賞的,所以對於王羲之在書法界的地位,也只能是少數人所有資格推及並且為大眾所知,而這其中具有明顯推力的,仍然繞不過去唐朝。王羲之是東晉時期的歷史人物,所以離得最近的除卻其所處的時代之外,就莫過於往後的隋唐時期,而隋唐時期同樣對於魏晉之風有著特殊的對映,其中對於書法藝術的狂熱追求便是其一。

    在唐太宗臨終之際,曾經向自己的皇位繼承人李治交代過自己的後事,其中之一便是將王羲之所作的《蘭亭序》一同送入墓葬與自己作伴。身為大唐帝王,唐太宗有此要求並不過分,畢竟當時的人無人不知唐太宗對於《蘭亭序》視若珍寶,大費周章的將其購入至手,而後又命魏徵、虞世南、褚遂良等人進行臨摹,整個大唐崇尚“王字”蔚然成風。除了收集王羲之作品之外,唐太宗在生活上也能夠表現出其對於王羲之的推崇與喜好。曾經唐太宗和長孫無忌就臨川公主取字一事有所談論,唐太宗便表示: “朕女年小,未多習學,詞跡如此,足以口人。朕聞王羲之女字孟姜,頗工書藝,慕之為字,庶可齊蹤”,而後便決定為臨川公主取名為孟姜,如此可見唐太宗對王羲之的仰慕程度。不過,大多數人認為唐太宗僅僅是出於個人喜好而推崇王羲之而已,然而實際上,仔細思考唐太宗當時的歷史背景,則很容易發現唐太宗並非僅僅只是王羲之的粉絲而已,在這背後另外有著別的心思。

    《大唐新語》中記載,唐太宗曾經坦言 “朕少尚習武,不精學業,先王之道,茫若涉海。覽所撰書,博而且要,見所未見,聞所未聞,使朕致治稽古,臨事不惑”。雖說唐太宗此言有著謙遜的成分在其中,但是也能夠反映出唐太宗對於文化的追求。並且,唐太宗的兄長隱太子李建成雖說在武略上不如唐太宗,然而其在文治水平上給人的印象則要勝於還是秦王的李世民。而在玄武門之變後,面對著輿論上的壓力,唐太宗需要通過各方面的突出成績來向世人證明自己,而文化上的天分則在其列。

    既然要表現自己對於文化的追求,自然也就需要通過文學藝術上的載體來進行,而所謂的名人字畫恰就符合。所以,雖說唐太宗不惜重金求取“王字”有很大成分上是出於自身的喜愛,但是卻仍然還有一點作秀的因素在其中。所以我們也能夠看到唐太宗共得 “人間真行凡二百九十紙,裝為七十卷,草書二十紙,裝為八十卷,每聽政之暇,時閱之”。另外,在學習書法之時,唐太宗也是苦心孤詣、不遺餘力,並且時有感悟,稱 “我今臨古人之書,殊不學其形勢,惟在求其骨力,及得骨力,而形勢盡生耳”。也正是因為唐太宗在此間所下的苦功夫,也令得他的書法水平自成風骨,成就歷史帝王文藝上的佳話。

    當然,當時除卻收羅天下治國安邦之能士外,還需要投天下文人所好,即是推崇王羲之。我們知道,王羲之在東晉時期也是大為有名的人物,其所寫之字頗受眾多廣受天下諸多文人士子所欣賞認同,而唐太宗所需要利用的正是這一點。 “士大夫以亂離之後,不樂仕進,官員不充”,既然諸多士子對於新朝沒有信心,那麼唐太宗就要釋放出這種善意,讓大家感受到李唐新朝即將就要偃武修文,廣收天下賢才治理國政。在此之際,將王羲之放至新的高度便有所必要了,因為如此方才能夠體現出當權者唐太宗的心意不僅僅是貼近於武事,而同樣重視推進國家的文化事業。

    並且,在當時來看,在書法上頗為有名的不僅只是王羲之,其實就文風而言並無所謂的優劣之分,然而為何唐太宗單單以求取王羲之所作之字?我覺得除卻其本身對於王羲之書法的偏愛之外,其用意還在於整合南北書風。儘管朝代有所更迭,然而在文風上在各地仍然有所不同,這對於一個統治者而言雖說不是具有威脅性的,但是仍然會有所芥蒂。比如魏徵便曾經表達說自己的意見,認為樑、陳文風 “競採浮豔之詞,爭馳迂誕之說,騁末學之博聞,飾雕蟲之小技”,雖說唐朝頗有包容開放風氣,但是仍然也有偏好之說,也就有了傷風敗俗之談。

    我們知道,在改朝換代之後,新朝往往需要修撰前朝舊史,而在唐太宗繼位之後不久,就命令房玄齡、褚遂良等人開始修史,是為《晉書》,然而唐太宗也並沒有將其完全交給臣下,而且挑選了其中四傳進行寫《論》,而其中《王羲之傳》恰在其列。在為王羲之所作的這篇《論》中,唐太宗便大家贊褒,稱 “所以詳察古今,研精篆素,盡善盡美,其惟王逸少乎!觀其點曳之工,裁成之妙,煙霏露結,狀若斷而還連;鳳翥龍蟠,勢如斜而反直。玩之不覺為倦,覽之莫識其端,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餘區區之類,何足論哉!”其中之意,正是將王羲之的書法造詣抬高至書法界中無人可比的地位。從另一個層面來說,也可以說明唐太宗寄希望於通過此番言論統合整個社會的藝術審美,營造文化上的統一局面。

    “羲之即去官,與東土人士盡山水之遊玩,弋釣為娛。又與道士許邁共修服食,採藥石不遠千里。遍遊玩東中諸郡,窮諸名山,泛滄,嘆曰:‘我卒當樂死!’”

    可見,王羲之同樣也對道教有所鐘意,方才會在生活中以道修身,並且其所創作中也有著道教的影子。如此一來,王羲之本身就與後來的李唐有著相似之處,都對道教格外鐘意。既然有著這種共同基礎,並且唐太宗也需要提高道教的歷史地位,故而也容易增強唐太宗對於王羲之的青睞程度,通過他來向朝野表明道教的突出地位,並且以此來令得道教在民間更加普及。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知道,唐太宗作為當時至高無上的天可汗,並非僅僅因為個人的喜好而不遺餘力的推崇王羲之書法,其目的還在於鞏固自身的統治。正是因為整個經歷了長久的動亂,在文化上也有了很大的差異,在文學喜好上有所偏差,所以唐太宗需要樹立新的文化標杆,統合整個社會的文藝審美,適應政治、經濟上的統一趨勢。另外,提高王羲之書法的歷史地位,同樣也能夠籠絡天下文人士子,以表現自己欲求偃武修文的決心,以此來吸納天下英才為己所用,提高治國理政水平,達到為李唐皇室統治而服務的目的。再者,因為王羲之是道教信徒的緣故,同樣也與唐太宗推崇道教所貼合,故此也令得唐太宗不計代價地收集王羲之所作,表現出對於“王字”的狂熱追求,並且以此來影響當時的整個社會。

  • 10 # 咕嚕咕嚕嘻嘻哈哈

    因為唐太宗既喜好書法藝術,又欣賞王羲之的思想境界。

    西晉時期,知識分子英雄難有用武之地,"窮則獨善其身的"的態度在文化界流行,而在他人隨波逐流、縱情享樂或頹廢不振之時,王羲之保留了難得的清醒和濟世情懷。

    以道為衣,以儒為心,將風骨志趣化作一提一劃,將平生抱負融入一字一句,在字裡行間追求理想和諧。王羲之最終成為劃時代的書法巨匠,其思想抱負通過名作《蘭亭集序》世代相傳,其生前死後,都受到人們的尊崇,有“書聖”之美譽。王羲之實現了個人人生價值,達到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境界。

    字如其人,人如其字。

    這樣的《蘭亭集序》,這樣的王羲之,想成為一代聖王的唐太宗,又怎能不視若珍寶,愛惜如命呢?

    千古一帝唐太宗,受《蘭亭集序》的精神滋養,得王羲之人生啟示,勵精圖治、重賢任能、開言建制、平定外患,夯實了開元盛世的基礎!

    藝術,需要你品,你品,你細細品……

    附:王義之《蘭亭集序》原文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鹹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絃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於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

  • 11 # 三點水981

    唐太宗李世民一生有兩大嗜好,文則書法,武則騎射。作為政治家,太宗不僅酷愛書法,而且還對書法藝術和書法理論有著較高的造詣,同時,他對整理書法遺產和提高書法藝術作出了一定的貢獻。

    對於學習王羲之的書法,太宗認為,要先領會其書法絕妙得意之處,無論學習王羲之的真書《樂毅論》、行書《蘭亭序》還是草書《十七帖》,都要先學其神采,形質為次。如果做到了形神兼備,那麼王羲之的功夫也就學到手了。

    其一:

    秦川雄帝宅,函谷壯皇居。

    綺殿千尋起,離宮百雉餘。

    連薨遙接漢,飛觀迥凌虛。

    雲日隱層闕,風煙出綺疏。

    其二:

    落日雙闕昏,回輿九重暮。

    長煙散初碧,皎月澄輕素。

    搴幌玩琴書,開軒引雲霧。

    斜漢耿層閣,清風搖玉樹。

    作為一代英主、明君,唐太宗勵精圖治,兢兢業業,在他的治理下,大唐帝國出現了 “貞觀之治” 的繁榮景象,這與他的身世、經歷和學識是分不開的。

  • 12 # 菩提娑哈

    唐太宗李世民是王羲之的超級粉絲,他特別推崇王羲之的書法,更尊崇王羲之本人。他發動各方面力量,廣泛蒐集王羲之筆跡,並在全國推行王羲之書法。並且,他還親自為王羲之在《晉書》中寫了傳。如果沒有唐太宗的"造星",王羲之就不一定能成為書聖,後代書法史也要改寫。

    唐太宗為什麼如此偏愛王羲之的書法?我認為原因有以下幾點。

    其次,太宗自己的書法水準也極高。在書法史上,帝王書法家很多,像梁武帝、宋徽宗、宋高宗等等,如果論書法水平,李世民足以扛鼎宋徽宗,傲立帝王書法之巔。流傳下來的太宗書法《溫泉銘》、《晉祠銘》等碑刻可見一斑,特別是《溫泉銘》,是第一個以行書入碑的石刻,得二王風韻,具開張氣象。

    因此自隋開始,有識之士已對此浮華文風不滿。唐初,魏徵等人更是嚴詞斥責這種文風的浮靡與纖巧。因此在書法上,唐太宗李世民倡導以風骨優先的書法理論,並身體力行。太宗在《論書》中這樣說:“今吾臨古人之書,殊不學其形勢,唯求骨力。及得其骨力,而形勢自生耳。吾之所為,皆先作意。是以果能成也。”最能體現晉人風骨,也是最有風骨的書法,非王羲之的書法莫屬。

  • 13 # 瀛寶齋主人

    唐太宗李世民也是一位書法家,他寫的《溫泉銘》和王羲之的《蘭亭序》的行書筆法有同工之妙。王羲之,東晉大書法家,被後人稱為"書聖",唐太宗很偏愛於這幅《蘭亭序》天下第一行書,李世民死後,這幅《蘭亭序》也被李世民帶進了墓裡。

  • 14 # 知足常樂112266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傑出的帝王。同時難能可貴,他還是一位傑出的書法家,正是因為唐太宗極力倡導書法,才使得唐代出現了一大批優秀的大書法家,例如初唐四大家:虞世南,褚遂良,歐陽詢,薛稷。使得唐代書法在中國書法史上留下輝煌不可逾越的成就。

    唐太宗最為推崇王羲之書法,並且他把王羲之推向“書聖”至高無上的位置。那麼唐太宗為什麼如此偏愛王羲之的書法呢?在歷史上,後人對此有較多的猜測。我根據自己的理解總結了以下幾點:

    1.唐太宗李世民喜好書法,而王羲之的書法也確實好。王羲之的書法造詣,可謂說是一座後人無法逾越的高峰,是尊為“書聖”的不二人選。

    2.李世民的書法老師是虞世南,虞世南是智永的外甥,而智永則是王羲之第七世孫,從這種某種意義上說,李世民還是正統的二王嫡系傳人。

    3.根據史料記載,李世民的父親李淵,母親竇氏都擅長書法,家風使然,李世民自然也擅長書法,喜愛王羲之書法也是情理之中。

    4.鍾愛王羲之書法,有助於李世民對社稷江山的統治和管理。這個可能是李世民獨尊王羲之最重要的原因。我們知道李世民登基時發生了“玄武門之變”,殺死了同母的太子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使得朝廷上下人心叵測,很多人心需要安撫,社會動盪不安,需要一套有利於社會統治的文化體系來治理國家。

    5.王羲之書法的可塑性和社會感化性強。王羲之書法典雅優美,其藝術風格經世致用,是倫理意義的楷模。另外王羲之曾任右將軍,又稱“王右軍”,歷史形象正派。

    王羲之《蘭亭序》區域性

    總之,不管唐太宗為什麼如此偏愛王羲之書法,王羲之書法的歷史地位都是令後世人敬仰的!他就像是中國書法藝術領域裡的一座燈塔,一座高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心中的夫妻關係是什麼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