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探謎古小說

    不兜圈子,什麼創作背景啊詩人偉大這些話就不說了,直接上觀點。

    注意這首詩的標題《登高》,詩句內容一定扣題。這裡落木不是落葉,而是秋日裡低垂的樹木枝葉。杜甫時在蜀地,多為常綠喬木,即便在秋日也不會有大規模落葉的情景。此時,他在逐步登高上行,而秋日裡低垂的枝條和搖落的樹葉,迎面紛紛而來,有向下之意。

    詩中言落木而不言落葉,就是要怕讀者誤以為只是說掉落的樹葉,其實還包括低垂的枝條。

    特別是“蕭蕭”二字,是指蕭條稀疏、悽清冷落的樣子,顯然用以形容樹木枝條更為恰當。

    (注意看,下圖是黃桷樹,有落葉、有存留的葉子、更有垂下的枝條。故此,稱“落葉”不如稱“落木”更為允洽。)

    承接上下文,通篇詞句都與登高的見聞感受有關。

    秋日天高風勁,猿聲是哀婉悲泣之音;清澈之渚(渡口),白色之沙地,盤旋之飛鳥,應是詩人泊舟之處,也是登山的起點。隨著拾級而上,見低垂的落木紛紛迎面而來,登至山頂亭臺後見到了滾滾長江奔湧到眼前。天高雲淡秋意悲涼,慨嘆自己離鄉萬里多年為客,老病之身於此異鄉獨自登臨遠眺。年歲漸老故國難回,登上亭臺本應開懷暢飲,但是於身體於心境都無飲酒之興致。此時的傷感有多重,一是年華老去,如步入人生的秋日;二是多年客居他鄉,思鄉心切,似已預感到歸家無望。

    登高,是重陽節的特定習俗,因古人認為秋氣漸升,故在九月九,九九極陽之日上高處,插茉萸飲菊花酒,九九歸一,所以此日又有歸鄉回家,與親人團聚的含義。說到這裡,朋友們一定想到王維那首《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沒錯,這兩首詩可以對照閱讀,更有助今人理解詩中隱含之意。杜甫詩的“獨登臺”“停酒杯”與王維詩有異曲同工之趣,都表達了獨居他鄉歸而不得之情。唯杜詩還多有一層遲暮傷老之意。

    落木,即暗喻此身如枝條低垂之樹,似即將搖落葉子之木,悲傷而無可改變。“木”,即指此老病身也,換為葉則意不佳。

    滾滾長江,則是喻那無盡的時間長河永不停息,相比之下,個人的生老病死是多麼卑微渺小。

  • 2 # 神馳

    大資料告訴你,真相在這裡,所謂落木,就是落葉之木。

    先看看杜甫自己的詩:

    塞門風落木,客舍雨連山 杜甫

    秋窗猶曙色,落木更天風 杜甫

    寒風疏落木,旭日散雞豚。杜甫

    古城疏落木,荒戍密寒雲。杜甫

    再看看其他的詩人:

    秋山竟日聞猿嘯,落木寒泉聽不窮。郎士元

    久是天涯客,偏傷落木時。 李端

    有霜不殺草,有風不落木。 白居易

    霜降水返壑,風落木歸山。 白居易

    關西又落木,心事復如何。 賈島

    掩卷斜陽裡,看山落木中。 鄭谷

    落木無邊江不盡,此身此日更須忙 陳師道

    宋玉有文悲落木,陶潛無酒對黃花。 陳與義

    渺渺長淮路,秋風落木悲。 戴復古

    落木露荒山,寒溪繞孤城。 范成大

    馳年悲落木,羈思託孤雲。 賀鑄

    落木千山天遠大,澄江一道月分明。黃庭堅

    煙橫落木寒初靜,水帶微陽晚未沉。林逋

    編蠹簡晴窗下,數卷疏籬落木中。陸游

    送子此酣歌,淮南應落木 歐陽修

    早知身寄一漚中,晚節尤驚落木風。蘇軾

    浮舟萬斛升。岸搖將落木 蘇轍

    落木蕭蕭風怒號,平沙漠漠雁腥臊。 汪元量

    落木雲連秋水渡,亂山煙入夕陽橋。 王安石

    落木空山杳,孤雲故國迷。 文天祥

    落木枯林一夜蘇,枝枝節節糝瓊酥。 楊萬里

    江城落木已窮秋,病客初寒欲襲裘。 張耒

  • 3 # 文人詩雨

    如果把“落木”理解成“落葉”很明顯是錯誤的,那就等於說“‘木’就是‘葉’”,這肯定是不對的啊!木,就是樹木,翻遍古今漢語詞典,也不會找到“木”就是“葉”的義項。所以,可以十分肯定地說,“木”不是“葉”,“落木”自然也就不是“落葉”。

    再從律詩的格律上考察有關的兩句詩: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這首《登高》,超出常格,八句皆對。這兩句是詩的頷聯,對仗自是應有之義。“無邊落木”對“不盡長江”,“蕭蕭下”對“滾滾來”,不但片語性質一樣,而且句法功能也相同。再來看第二次切分下的片語,“落木”對著“長江”,按理說,它們的句法結構和相對應的詞的詞性都應該相同。我們暫且假定“落木”就是“落葉”。“葉”和“江”都是名詞,可以相對;然而,“落”即“下落”,是動詞,“長”是形容詞,就失對了。這明顯是不可以的。

    還有從語義上看,“不盡”言源源不斷,永遠也流不完,用來形容“長江”非常精當;然而“無邊”不能用來修飾“落葉”。“無邊”言其廣闊,一眼望不到邊際,下落的樹葉有那麼大嗎?即便是風很大,樹葉很多,也不是用遼闊無垠來形容。仔細想想,這兩句是寫仰望所見景色,杜甫抬頭遠望,出現在視野裡的,只能是遼闊的蒼茫的樹林,絕對不是遠處樹林裡邊正在飄落的樹葉,即使是意象出來的,也不合乎情理。

    如果“落”是下落、飄落,那又和“蕭蕭下”裡的“下”的意思重複,杜甫“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是不會寫出這樣語義重複累贅的詩句的。

    落,《說文》:“凡草曰零,木曰落。”屈原《離騷》“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對應分明。落,原來是(草木)落葉、凋落的意思。杜甫一首《詠懷古蹟》中“搖落深知宋玉悲,風流儒雅亦吾師”也用到這個意思,另外如曹丕《燕歌行》“草木搖落露為霜”、陶潛《自祭文》“草木黃落”等。現代漢語裡就有“零落”“衰落”“敗落”“破落”等複音詞,也可作證明。零、落,對文有分,散文無別。所以,落,就是零落、凋落。由此可知,《登高》詩裡用的“落”是“凋落”。那麼,“落木”,即“凋落的樹木”,不是“落葉”。

    事實上,杜甫之前,南北朝的庾信在《哀江南賦》裡就用過這個詞。他寫道:“辭洞庭兮落木,去涔陽兮極浦。”在這裡,辭、去對舉,是離開、辭別的意思。辭別什麼呢?是洞庭湖邊上的“落木”和涔陽的“極浦”。“落木”和“極浦”對偶;極浦,就是最邊遠的水濱,是由形容詞和名次構成的偏正片語,那麼,“落木”的“落”也應該是形容詞了。離開的只能是水濱和岸上凋落的樹木,不會有誰會寫離開飄落的樹葉。因此,這裡的“落木”就是“凋落的樹木”。杜甫對庾信評價甚高,讚揚他的《哀江南賦》:“庾信平生最蕭瑟,暮年詩賦動江關。”《哀江南賦》對杜甫創作自然會產生影響。這也從文學詞彙的繼承關係的角度證明,杜甫《登高》裡“落木”應該是“凋落的樹木”。

    再從語義關係上看,“無邊落木”就是無邊無際凋落的樹木,修飾得十分恰當準確,使詩境顯得廣闊深遠。 最後從句法結構上來考察。也許會有人提出這樣的問題:既然“無邊落木”是“無邊無際凋落的樹木”,那麼,“無邊無際凋落的樹木”怎麼會“瀟瀟下”呢?請看下句。“不盡長江”作為一個恆久固定的事物,橫貫於祖國東西,它也不會“滾滾來”;原來,滾滾而來的不是長江,而是長江的“江水”!“(江水)滾滾來”這個主謂片語做“不盡長江”的謂語,我們誦讀這個句子,不但不感到捍格、彆扭,反而覺得流暢、雋永,若是機械地理解成“不盡長江”“滾滾來”,反而於理不通了。同樣的,上句“瀟瀟下”的不是“無邊無際凋落的樹木”,而是樹木的“枯葉”,“(枯葉)瀟瀟下”這個主謂片語做“無邊落木”的謂語。在句法結構上,“無邊落木(枯葉)瀟瀟下”和“不盡長江(江水)滾滾來”,不論是整體還是區域性,都是完全一樣,對仗細緻工穩,可謂絲絲入扣,無懈可擊,令人驚歎。句中悲壯蒼莽、雄渾浩蕩的氣勢和細針密線、層次井然的章法巧妙結合,個人命運的傷感和憂國憂時的情懷融為一體,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境界。

  • 4 # 媽咪英語

    “無邊落木蕭蕭下”和“無邊落葉蕭蕭下”相較之下自然是落木更有味道,至於其中的原因我有自己的一點想法。

    木字,mu,四聲,m是雙脣音,而u是合口呼韻母。拼起來有種渾重的感覺,聲音收住了,讀出聲時會有種往回收的感覺,讀起來又比較重,感覺讀上去給詩句增添了一種無奈的感情色彩。

    葉,ye,雖然也是四聲,但屬於齊齒呼,發音時聲音從齒間放出去了,這種無奈之情就變沒了,而且感覺上還有種釋然抒情的感覺。

    如果單拎出這一句,不看全詩,無邊落木蕭蕭下很顯然有種無奈悲涼之感,廖闊蕭索之意,原因上面也解釋過了。而無邊落葉蕭蕭下呢,總覺得相較之下這種感覺淡了不少,且沒有木字大氣。

  • 5 # 俺是阿藍

    雖獨有新意,但感到還是過於牽強。

    作者將“落木的木”理解為順江而下的“木棑”,似覺望文望字生意了。

    首先,還是要看杜甫七律《登高》全首詩:

    風急天高猿嘯哀,

    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

    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

    潦倒新停濁酒杯。

    從這首七律的基調意境看,此時的杜甫斷無登高望遠,欣賞大江東去的情懷;有的只是悲天憫人,觸景生情的感傷。從杜甫全詩用字來看,除前四句的後兩句“鳥飛回”和“不盡長江”,尚較隱匿外,其餘六句中,杜甫圴多次重複描述其年老多病、流寓他鄉、窮困潦倒的情形,如:“風急、猿嘯哀、蕭蕭下、悲秋、多病獨登、艱難苦恨霜鬢、潦倒濁酒”,全詩五十六字,描寫悲哀心情的佔了一半;尤其第七句,全句七字中幾乎全部用了形容感慨傷懷的形容詞:“艱難苦恨繁霜鬢”。可見,杜甫此時“登高”眺望長江所見所感,絕非如李白在《早發白帝城》時的豪情萬丈感受:“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其次,“蕭蕭”一詞,無論如何也與“氣勢”“氣場”難以格入。“蕭”,辭海釋義為:清靜冷落。如劉伶《北芒客舍》詩:“蚊蚋歸半草,枯葉散蕭林”。“蕭蕭”,辭海釋義為:風聲、雨聲、草木搖落聲。如《楚辭•九懷•蓄英》:“秋風兮蕭蕭”。如《史記•刺客列傳》:“風蕭蕭兮易水寒”。如杜甫《登高》詩:“無邊落木蕭蕭下”。“落”,辭海主要釋義為:1、下降,降落。如《離騷》“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飡秋菊之落英”。2、衰敗,飄零。

    由此可見,作者將“落木蕭蕭下”一詞理解為“木為木棑及木棑順江而下的場景或氣勢”,似覺牽強附會了。

  • 6 # 舟月6368

    從詩句意象來看,詩人杜甫所要描寫的是“無邊”與“不盡”,也就是說,詩聖當時所見是一條長長的滔滔江水,和一片一眼望不到邊的樹林。

    從“落木”和“落葉”二詞比較來看,雖然有一字之差,但格律是一樣的“仄仄”。所以從格律上二者無不同。因此,我們從表意功能上來看,“落木”表現眼界更闊更遠,“落葉”更窄更近。也可以說,“落葉”多表示單棵樹或少數幾棵樹落葉飄飄,而“落木”則多表示大片樹林落葉簌簌。

    從整句來看,“無邊”與“落木”搭配合理,“無邊落木蕭蕭下”則集中表達了一種客觀自然的肅殺之氣,和下句“不盡長江滾滾來”通過對仗修辭手法,強力暗示這是人力不可違拗的,從中我們可以讀出詩聖當時的處境不是一般的艱難,內心也不是一般的惆悵,而是多麼無可奈何啊!讓人不禁想起晏殊的“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如果改為“落葉飄飄下”就只能表達出詩人主觀上的一種“惆悵”或“寂寞”而已。

  • 7 # 戀戀西普

    杜甫為什麼說“無邊落木蕭蕭下”,而不說“無邊落葉蕭蕭下”?

    杜甫的《登高》歷來受人推崇,還被人譽為七絕之冠。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其中,“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這一聯,更是為人所稱道。

    詩人用“落木”,為什麼不用“落葉”?我認為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原因。

    解字

    “木”的象形,就是寫實的樹木形。“從屮,下象其根”,向上是延展的枝丫,向下是延伸的根莖。

    “葉”的象形,下半部分是“木”的象形,上邊是掛著葉子的樹枝。“從艸”,“艸木之枽也。”

    由此可見,“葉”的基礎就是“木”。而且,“木”也包含“葉”的意思,含義更廣一些。如“木脈”,就是指“葉脈”;“木落”指的是“葉落”。“木落歸本”猶言落葉歸根。

    音韻

    凡韻頭是『u』或者以『u』作為主要母音的叫做“合口呼”。

    “木”,“m”,雙脣音,濁音,“u”合口呼單母音韻母,組合在一起的四聲“木”,屬於“合口洪音”,聲音沉悶厚重。

    “葉”,“y”為韻頭,舌根喉音,是撮口呼。“e”開口度最小,舌位最前,發出的音尖細,屬於“合口細音”。

    縱觀全詩,在如此悲苦的基調下,用重音更能凸顯悲涼之意。

    意境

    “落木”本身不僅僅只含有“落葉”的因素,還包括了光禿的“木枝”。“落木”與之前的“無邊”,承接了首聯暗含的山林。

    登高遠眺,從巨集觀的角度,看到的是“高木”之闊大之景。“木”雄於細“葉”,如果這裡用“葉”,格局遠遠不夠和後面的“長江”之景匹配。

    “蕭蕭”也不僅是風吹落葉的聲音,如此“風急”,必定吹動樹枝。急風呼嘯聲、簌簌葉落聲、枝條擺動聲,聲聲入耳,亦是蕭蕭質感。

    “落木”一詞的分量,使得詩的意境更加悽愴悲涼。

  • 8 # 花開時節思春秋

    宅在家中躲疫病,何妨推敲品唐詩。

    此詩是杜甫大曆二年(767)在夔州重陽登高時所作的一首七律,載於《杜工部集》。全詩通過登高所見秋江景色,傾訴了詩人長年漂泊、老病孤愁的複雜感情,慷慨激越、動人心絃。

    杜甫《登高》一詩,前半寫景,後半抒情,在寫法上各有錯綜之妙,博得“曠代之作”的盛譽(明代胡應麟《詩藪》)。前四句寫景,述登高見聞,緊扣秋天的季節特色,描繪了江邊空曠寂寥的景緻。首聯為區域性近景,頷聯為整體遠景。後四句抒情,寫登高所感,圍繞詩人自己的身世遭遇,抒發了窮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鄉的悲哀之情。頸聯自傷身世,將前四句寫景所蘊含的比興、象徵、暗示之意揭出;尾聯再作申述,以衰愁病苦的自我形象收束。此詩語言精練,通篇對偶,一二句尚有句中對,充分顯示了杜甫晚年對詩歌語言聲律的把握運用已達圓通之境。

    明代胡應麟在《詩藪》中指出:“風急天高”一章五十六,如海底珊瑚,瘦勁難明,深沉莫測,而力量萬鈞。通首章法、句法、字法,前無昔人,後無來學。微說說者,是杜詩,非唐詩耳。然此詩自當為古今七律第一,不必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清代楊倫認為“高渾一氣,古今獨步,當為杜集七言律詩第一”(《杜詩鏡銓》)。

    針對“無邊落木”“萬里悲秋”二聯,宋代劉克莊認為“不用故事,自然高妙,在樊川《齊山九日》七言之上”(《後村詩話》),明代李東陽則提出“景是何等景,事是何等事?宋人乃以《九日崔氏藍天莊》為律詩絕唱,何耶?”(《麓堂詩話》)

    宋代羅大經《鶴林玉露》:

    杜陵詩云:“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萬里,地之遠也;悲秋,時之慘悽也;作客,羈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齒也;多病,衰疾也;臺,高迥處也;獨登臺,無親朋也。十四字之間含有八意,而對偶又極精確。

    清代查慎行《初白庵詩評》:

    七律八句皆屬對,創自老杜。前四句寫景,何等魄力。

    氣象高渾,有如巫峽千尋,走雲連風,誠為七律中稀有之作。後人無其骨力,徒肖之於聲貌之間,外強而中幹,是為不善學杜者。

    清代方東樹《昭昧詹言》:

    前四句景,後四句情。一、二碎,三、四整,變化筆法。五、六接遞開合,兼敘點,一氣噴薄而出。此放翁所常擬之境也。收不覺為對句,換筆換意,一定章法也。而筆勢雄駿奔放,若天馬之不可羈,則他人不及。

    二、“無邊落木蕭蕭下”與“不盡長江滾滾來”

    本人最為喜愛杜甫《登高》中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前人賞析評說此聯,大多認為其雄暢悲壯,有萬鈞之氣。如:

    宋代楊萬里《誠齋詩話》:

    “詞源倒流三峽水,筆陣獨掃千人軍。”“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前一聯蜂腰,後一聯鶴膝。

    七言律有以疊字益見悲壯者,如杜子美“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江天漠漠鳥雙去,風雨時時龍一吟”是也。

    清代施補華《峴傭說詩》:

    三四“無邊落木”之句,有萬鈞之氣。

    我則更愛其在雄闊的寫景之中內涵詩人對時空的感悵。

    如果說“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是近觀秋江之景,那麼“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則是俯瞰天地、回眸時光。

    “無邊”訴盡天地萬物,“不盡”引來亙古光年。

    “落”是自上而下,“長”是由遠及近。

    “木”是金木水火土五行中的木,“江”是江河湖海四大水態中的江。

    以疊字“蕭蕭”形容落木之“下”益見悲壯,以疊字“滾滾”形容長江之“來”更顯雄暢,全聯勢若大海奔濤,喚起精神,確有萬鈞之氣。

    歸納起來,有三個理由:

    一是用典的目的。

    實際上,“落木”是古代詩文中常用的詞,本意就是指秋冬樹木的凋落,本身就包含“落葉”之意。在古代的語境下,“落木”不會如今天這樣有什麼岐義。

    南北朝時期文學家庾信有“疏雲即雨,落木先秋”和“辭洞庭兮落木,去涔陽兮極浦”之句。

    隋朝名將於仲文:“劉安悲落木,曹植嘆徵蓬。”

    以上舉的是杜甫之前的例子。因此,可以把詩人使用“落木”當作是使用典故。

    同樣是唐人或者後世之人,使用“落木”的就更多了。比如:

    唐代徐堅《初學記》:“秋雁寫遙天,園柳集驚蟬;競噪長枝裡,爭飛落木前。”

    唐代李胄《冰井賦》: “若乃天地閉,河海凝,風落木,霜寒冰。”

    唐代郎士元:“秋山竟日聞猿嘯,落木寒泉聽不窮。”

    南唐徐鉉:“秋風落木,逝水成川。”

    宋代黃庭堅《登快閣》:“落木千山天遠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

    元代範梈《範德機詩集》:“星星遠映孤村外,炯炯微穿落木間。”

    另一種理解,可以把詩人使用“落木”而不用“落葉”當作是用詞習慣。不過就本詩而言,落木無疑比如落葉更恰當更合意境。

    除“無邊落木蕭蕭下”外,杜甫還在其他詩作中使用了“落木”一詞。如:在《客亭》中有“秋窗猶曙色,落木更天風”,在《刈稻了詠懷》中有“寒風疏落木,旭日散雞豚。”

    三是對仗的需要。

    “落木”對“長江”,雖然不如“無邊”對“不盡”、“蕭蕭下”對“滾滾來”那麼工整,卻也算是難得的佳對。

    “落木”和“長江”均為偏正詞構。我的理解,“落”(自上而下的)對“長”(由遠及近的),是完美的,而“木”(金木水火土五行中的木)對“江”(江河湖海四大水態中的江),也是恰當的。

    宋代黃庭堅用“落木”對“澄江”也是很高明的。

    《說文解字》:

    “凡艸曰零,木曰落。”

    落,本義是指樹葉掉下來、往下降,即由此引申為衰敗、停留、失落、蕭條、冷落等義。

    因此,在此聯中,用落木是恰當的。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足以與初唐王勃《滕王閣序》中的“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媲美。落霞,可以理解為暉灑而下的霞光。

    結論

    正解:

    落木本意就是指秋冬樹木的凋落,本身就包含“落葉”之意。

    多年前,本人曾在秋冬之交乘船從重慶過葛洲壩而下九江,對長江流域地理山川風光景色有切身體驗。在重慶之下的長江流域和整個江南,實際上是很感受到北方那種“秋氣肅殺,黃葉滿地”景象和氣氛的。

    《登高》中的“無邊落木蕭蕭下”實際上是借“秋意”而寫落木和山景。因為,“無邊落木”之聯是佇立高山而觀山川和森林,自然樹木是錯落而下之象,長江是滾滾西來之境。

    全詩寫的是秋意,是心境,並融遠近、聲色、動靜、時空、情景於一體。

    怪解:

    說“無邊落木蕭蕭下”之中的木為“木排”則只能說是沒有什麼意義的怪解。

    此說與其他詞句描述不符,更與全詩意境不合。如果“木”代表木排,顯然不能用“落”,而是應該用“漂”等類似的詞,即使木排漂流很壯觀,也很難說得上“無邊”,更不用說“蕭蕭下”了。更重要的是,如果此“木”是指木排,明顯與全詩意境不合。

    而把“落木”理解為與“落寞”音同,更是沒有必要,也是一種多餘的曲解。

  • 9 # 藍黑007

    “木葉”是什麼呢?按照字面的解釋,“木”就是“樹”,“木葉”也就是“樹葉”,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說明的;可是問題卻在於我們在古代的詩歌中為什麼很少看見用“樹葉”呢?其實“樹”倒是常見的,例如屈原在《橘頌》裡就說:“后皇嘉樹,橘徠服兮。”而淮南小山的《招隱士》裡又說:“桂樹叢生兮山之幽。”無名氏古詩裡也說:“庭中有奇樹,綠葉發華滋。”可是為什麼單單“樹葉”就不常見了呢?一般的情況,大概遇見“樹葉 ” 的時候就都簡稱之為“葉”,例如說:“葉密鳥飛礙,風輕花落遲。” ( 蕭綱《折楊柳》 ) “皎皎雲間月,灼灼葉中華。”( 陶淵明《擬古》 ) 這當然還可以說是由於詩人們文字洗煉的緣故,可是這樣的解釋是並不解決問題的,因為一遇見“木葉”的時候,情況就顯然不同起來;詩人們似乎都不再考慮文字洗煉的問題,而是儘量爭取通過“木葉”來寫出流傳人口的名句,例如:“亭皋木葉下,隴首秋雲飛。”( 柳惲《搗衣詩》 ) “九月寒砧催木葉,十年征戍憶遼陽。”( 沈佺期《古意》 ) 可見洗煉並不能作為“葉”字獨用的理由,那麼“樹葉”為什麼從來就無人過問呢?至少從來就沒有產生過精彩的詩句。而事實又正是這樣的,自從屈原以驚人的天才發現了“木葉”的奧妙,此後的詩人們也就再不肯輕易把它放過;於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而在詩歌的語言中,乃又不僅限於“木葉”一詞而已。例如杜甫有名的《登高》詩中說:“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這是大家熟悉的名句,而這裡的“落木”無疑的正是從屈原《九歌》中的“木葉”發展來的。按“落木蕭蕭下”的意思當然是說樹葉蕭蕭而下,照我們平常的想法,那麼“葉”字似乎就不應該省掉,例如我們無妨這麼說:“無邊落葉蕭蕭下”,豈不更為明白嗎?然而天才的杜甫卻寧願省掉“木葉”之“葉”而不肯放棄“木葉”之“木”,這道理究竟是為什麼呢?事實上,杜甫之前,庾信在《哀江南賦》裡已經說過:“辭洞庭兮落木,去涔陽兮極浦。”這裡我們乃可以看到“落木”一詞確乎並非偶然了。古代詩人們在前人的創造中學習,又在自己的學習中創造,使得中國詩歌語言如此豐富多彩,這不過是其中的小小一例而已。——林庚《說木葉》節選

    我個人覺得這個靠譜

  • 10 # 留香小館

    說一下我的理解,僅僅是猜測。見笑了!

    只說這句“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這兩句同前兩句一樣,都是寫景,只是寫法不同,前兩句是由大及小(近景),後兩句是由小及大(遠景),專業名詞我不懂,搞美術的應該明白。整個景色有大有小,有遠有近,大氣磅礴的畫卷,空間感和畫面感十足。在景色描繪上,也是很直觀的手法,簡明扼要,寫風急,不是東風急,秋風急,直接是“風”字,寫“鳥飛回”,不是什麼黃鸝,鷓鴣,秋雁啥的,直接一個“鳥”字。

    主要說後兩句,南方的植物多半還是闊葉林,參雜一些針葉類植物。而且當時的年代,炊事都是燒柴火,會導致山林之上都是比較小的樹木。因此南方的秋天,其實從山頂往下看,第一看得遠,第二大部分樹木葉子都掉了,目之所及都是光禿禿的枝椏,彷彿枯枝朽木。“無邊落木蕭蕭下”,我理解為,蕭條的枯枝朽木從山頂到山下無邊無際,從近處蔓延到遠方,而遠方“不盡長江滾滾來”,洶湧的江水翻滾而來,綿綿不盡!

    當然,從景到情,詩人多是情緒動物,開懷時寫出的景色豪氣干雲,悲傷時必然是蕭瑟、寂寥,讀時頓感悲從中來。

    因此,結合整詩看來,無論是從氣勢上,寫發上,還是實際的環境上,“落木”似乎比“落葉”更真實和貼切一些。

  • 11 # 閒來話文史

    “無邊落木蕭蕭下”出自杜甫的《登高》,全詩是: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題目中說,杜甫為什麼用“無邊落木蕭蕭下”,而不說“無邊落葉蕭蕭下”,這個問題的爭論由來已久。目前中學課本對“落木”一詞的解釋確實就是“秋天飄落的樹葉”。

    第一,以教材的解釋為準。

    這首詩是高中語文教材選入的。記得我當時讀高中時,教語文的是個男老師,在講到“落木”就是“秋天的落葉”時,立刻就有學生舉手,問為什麼不直接用落葉,何必繞個圈子。

    老師的解釋讓我記憶猶新,老師說,他也向教過他的語文老師提過這個問題,但他的老師並沒有說服他。他的老師給的解釋就是,以教材為準,所以在面對我們的提問時,老師依然用了這個回答,的確沒有錯誤。

    對老師課堂上的解釋,我們幾個同學並不認同,課後老師又給我們按課本講了一遍,還是一些我們認為非常牽強的理由,比如,用“落木”比用“落葉”是杜甫反覆推敲的結果,等等。

    我們刨根問底,問他當年為什麼質疑他的老師的解釋,在我們一再要求下,他終於說出理由,竟然和我們想的是一樣的。杜甫在詩中要表達的就是,從山上飛落而下用作木排的木頭,而“蕭蕭”在詩中也就有了更加符合情境的解釋,即風聲和草木搖落的聲音。

    高中老師和我們的理解非常相似,詩中的“落木”就是落木,不是什麼“落葉”,如此一來,一切都有了順理成章的解釋。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蕭蕭落木的壯觀,滾滾長江的洶湧,也才更具磅礴的氣勢,也更符合整篇詩作的立意。

    但這僅僅是一種理解,教學中,還要與教材保持一致。

  • 12 # 追賦

    無邊落木蕭蕭下、木與葉只是寫作手法,落木蕭蕭更能體現大自然的氣勢和詩的節奏感,前後貫通,一氣呵成!也說明作者當時的精神狀態。

  • 13 # 福自福地來wjf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其杜甫的這首詩為完整四句。

    此為第二句詩語。

    縱觀通詩,屬一首淒涼悲哀之詩,是作者心中悲崔命運的筆尖發洩。一生的學成,一生的努力,一生的苦難,一生遇見,一生的希望,一生的造就,一生的夢想換來的確是一身的病痛和坎坷。一生奮鬥到兩鬢斑白,想望著扶搖直上或家庭昌盛,確想不到混到官削而潦倒到這種地步。

    其詩人是在流放而到新停暫住,因為鬱悶而孤獨,即在一個深秋的傍晚,自己因傷感而獨酌。在形隻影單的飲酒之時,不覺悲從中來而感概萬千,隨作詩一首而自嘆一生的不遇和魔難。

    他自己也已老了,本就無甚希望和寄託,所以他放下了心中的一切,看透了人間的炎涼與百態,也不再希望蒼天的憐憫,原融入塵世之中隨自然而去吧!

    他的不盡長江滾滾來,是他把自己心中的苦水當作江水一般,永遠訴說不到頭呀。不盡者,說不完也。

    他把自己比喻成秋冬無果的哀猿,他又把自己比喻成秋後無處棲身的沙鷗鳥,任風霜侵襲的可憐場景。他又把自己比喻成朽木一棵,慢慢將會殺伐(落木:老朽木也,非指落葉)。這是一首可悲可嘆之詩,它又是一首血淚詩。他把自己比喻成秋後的螞蚱,日子已無幾多,拋開歷史將與世無爭了。

  • 14 # 讀書是福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落葉飄零,無邊無際,紛紛揚揚,蕭蕭而下;奔流不盡的長江,洶湧澎湃,滾滾奔騰而來。 頷聯為千古名句,寫秋天肅穆蕭殺、空曠遼闊的景色,一句仰視,一句俯視,有疏宕之氣。“無邊”,放大了落葉的陣勢,“蕭蕭下”,又加快了飄落的速度。在寫景的同時,深沉地抒發了自己的情懷,傳達出韶光易逝,壯志難酬的感愴。它的境界非常壯闊,對人們的觸動不限於歲暮的感傷,同時讓人想到生命的消逝與有限,宇宙的無窮與永恆。透過沉鬱悲涼的精工對句,顯示著詩人出神入化的筆力,有“建瓴走阪”、“百川東注”的磅礴氣勢。前人譽為“古今獨步”的“句中化境”。

    此詩選自《杜工部集》,是杜甫公元767年(大曆二年)秋在夔州時所寫。夔州在長江之濱。全詩通過登高所見秋江景色,傾訴了詩人長年飄泊、老病孤愁的複雜感情,慷慨激越,動人心絃。楊倫稱讚此詩為“杜集七言律詩第一”(《杜詩鏡銓》),胡應麟《詩藪》更推重此詩精光萬丈,是古今七言律詩之冠。

  • 15 # 第七天空侯瑛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杜甫為什麼說“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而不是說“無邊落葉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看到這個問題,我突然就想起中學時候,我的一位老師就講過這首詩歌。

    登高

    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在我老師的理解裡面,“無邊落木蕭蕭下”應該是古時候伐木放排的一種景象。古時候運輸工具落後,長江兩岸山高林密,人們需要木材建造房屋,於是把那些高大的,可以用作建築材料的樹木砍伐後紮成木排,放入長江讓它們順流而下,運輸到有需要的地方。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想象一下這種場景,在詩人登高望遠的視野裡,出現這樣壯觀的放排的景象也是很震撼啊。一眼望不到邊的樹木紮成的木排順流而下,綿延不盡的長江滾滾而來。木材都去了需要的地方,而詩人只能作悲秋客,憂愁多病,獨自登高傷感。

    作者空懷憂國憂民之心,卻施展不了抱負。“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憂心煩惱得頭髮都花白了,成日裡借酒澆愁愁更愁啊!

    也許是我老師講解得太精彩了,這篇詩文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在中小學課堂講解中,老師們不會講究平仄韻,格律,反而是把字詞句子的意思深入淺出地講解給我們聽。我至今依然清晰地記得老師抑揚頓挫的聲音,還有他描繪給我們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的畫面。雖然我看到許多人都認同了“落木”即“落葉”,但是我還是覺得我的老師講的挺有道理。

  • 16 # 焱垚焱垚焱垚766

    名家放屁都有道理。如果中學生寫作文寫落木蕭蕭下,老師給你分我用腦袋走路!

  • 17 # 晟晾

    秋風一來,落下的不但是樹葉,很多枯枝也一同掉落,所以用落木更切合實際。

  • 18 # 一斗樓

    因為落木可以形容為無邊,可見也。而落葉不可以形容為無邊,不可目視而見也。工部用詞甚是嚴謹,由此可見一斑。

  • 19 # 金牛撒歡

    樹葉離樹木而去,紛紛落下。樹木留不住樹葉,人也留不住青春年少,大唐也難免盛極而衰的命運。主體在木,不在葉。

  • 20 # 暮色秋分

    為了準確表達出意象。秋天時節的三個月的葉子不一樣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胡辣湯,怎麼做,會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