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禾正

    我的答案是不能。理由如下。

    先說下養老一年需要花多少錢。在農村,60歲以上就算是老人了,咱只說身體還算健康的,有病的就沒法算了。中原農村地區,日常生活用度(吃、穿、水、電):1人*10元*365天=3650元;禮尚往來=300元;頭痛發燒小病費用=500元,新農合費用:220元,其它費用:300元,合計:5170元/年/人。土地收益:人均有地按1.5畝計,自己種,收益1200元/年,給別人種的話收益0-1500元,平均按500元/年,算國家糧食直補錢:150元左右,60歲以上老人補助:720元/年,合計:1370-2070元/年。5170元的花費比平均不足2000元的土地收益,差距很大,何以守著土地可以養老一說。

    農村老人養老,還是幾千年來傳下來的模式,養兒防老,可能富裕地區情況好點。老人養老問題,不單是一個家庭的事,也是一個社會問題。空巢老人,不單城市有,農村更多。相比城市老人養老,農村老人養老問題,更迫切,更艱苦。農村老人,只要自己還能動,總要找點活兒做,農村老人沒有退休一說。他們這一輩子,是隨著共和國一起成長的一代,揹負起了共和國由弱到強過程中所有的重擔。現在,他們老了,我們能為他們做點什麼,才能讓他們安享晚年!

  • 2 # 餘洪元

    過去不行,現在還是不行,

    中國雖然是農業大國中國有14億人口,就有9億農民,但只有18億畝耕地,人均耕地僅有2畝,中國18億畝耕地,平原地區並不多,大部分分佈在丘陵地帶和偏遠山區農村,地塊小,不是在山坡上,就是在山溝裡,人力物力成本非常高,而糧價又高。

    看看2畝地一年能有多少收入。一畝地產量按一年1500斤計算,每斤糧食按1元計算,毛收入也就3000元,而一畝地人力物力成本最少要400元,2畝地要800元,純收入只有2200元,吃飯都不夠,怎麼養老?

    總之,農民僅靠土地不能養老,所以,除了確保農民擁有土地使用權外,國家又為農民創造了更多的賺錢機會,除此以外,還應該給農民更高的基礎養老金,60至70歲每人每月300元,70歲以上老人每人每月500元。

    農民僅靠幾畝幾分的薄田維持正常的生活很難。高額的醫療費,孩子補課的費用,物價上漲,老農民沒有國家的補助生活會很清貧,他們體弱多病,子女打工不在身邊,他們的處境令人堪憂。

  • 3 # 北方農村老哥

    關於您的問題,我有以下幾點看法:

    首先光守著土地是不能養老的,農民老了以後沒有勞作能力,自然不能依靠種植莊稼來養老,要學會合理安排利用土地,可以把自己手裡的土地租出去以此來賺取租金為自己養老提供依靠,土地只要不荒廢也可以領到國家發放的地補款,有些農民朋友在老了之後,也沒有辦法種地了,只能土地主動退出,同時可以獲得國家給予的額外養老補貼,另外對於土地退耕還林還草國家都會給予補貼。

    關於農民養老問題,我有以下看法:

    現在國家為了解決農民養老問題,特意發放養老金補貼,讓農民老有所依,另外還有高齡補貼,超過80歲可以額外領取補貼金。另外農村貧困戶還可以申請領取最低生活保障金,也可以為養老提供一個保障。對於無兒無女的老人來說可以申請五保,可以讓老人解決基本溫飽問題。另外農民在年輕時候多少也會有所積蓄,也可以為養老提供一些保障,有兒女的人兒女也會盡贍養義務,使農民老有所依。

    總之,在一定程度上農民是可以依靠土地養老的,這就要看個人對土地的合理利用,光靠守著土地是不足以發揮土地的最大價值的。

  • 4 # 紀賀全

    農民有土地不錯,靠土地就想養老,這是傻子都能算出來的帳,每畝不去人工一年5一6百的利潤,怎樣養老,難道農民幹了一年的農活可以冬眠?

  • 5 # 鄉村老劉生活

    第一、糧食價格太低可耕地少

    我們都知道農民大多都是依靠種地來維持收入。那麼種地可以支援我們養老嗎?我覺得這個問題大多數人心裡都有答案。本來種地一年收成兩次,一次半年,加上種子、施肥、澆水等支出,還要擔心天氣是否會影響收成,有很多農民都是碰上惡劣天氣,一年的收成都白糟蹋了,糧食價格太低一年掙不了多少錢,現在農村可耕土地少,平均一家4/5地這都算多的了,一年好的話一畝地可以掙個300/500的,不好的話賠錢。

    現在農村都是上了年紀的老年人,種地養老貌似不是很可行。現在如果農民不外出打工,在家務農能不能過現在農村普通人生活水平,我的回答肯定不行,可能還達不到土地承包前生活水平,一因為現在農村人口比承包地前增加30%,地沒增加,二,現在農資產品全部漲價300一480%比如原來尿素20元一包,現在尿素漲價100元一包,原來複合肥30元一包,現在150至160元一包,農藥原來223藥5元一瓶1公斤現在樂果,15元一瓶半市斤,敵殺死,原來8元一瓶一市斤,現在2兩一瓶12元,種子漲價11倍原來3至5元一市斤,現在30至60一市斤耕地費原來2o一畝現在100元,糧食價原來穀子8角斤,包穀6角,菜子1元斤,現在穀子1.20元一斤包穀8角至9角一斤,菜子2.2至2.5元一斤,你們領導說如果農民工全部回農村種地,我看連交幼兒園費用都交不起更不要說學生讀書,養父母,生病藥費,零用開支,那可能回到舊社會生活水平了,所以說現在全部農民不外出打工是行不通的,如果少數農民回農村種地還是可以的。因為可以多種點地,累點但收入也要高些,但還需政府派技術員下農村指導,科學種稙,規模化種地才行。

  • 6 # 大美西域胡楊57312731

    一現實問題,必須嚴肅,認真對待了。就這談點個人體會,感悟,希望與志同道合,關心農民,農業,生存,生活問題的同志們共同討論,交流,互動。 第一點:以地養地,養人進而養老,這幾十年的農業,生產,收益以及市場發展,假如風調雨順,老天不鬧,或許有點收成,收益。 假如老天有變,收成收益不是虧,便是賠。 第二點:依地養地,養人養老,生產實踐證明,養老無事實可證。

    依地只能養活低質量的生存,想借地發展,坐大隻能是“望地興嘆”! 穀賤傷農就是“活證”。

    第三點:雖然政府對農業,農民有一定財政補貼,財補僅僅是輸血之舉。 農業要興,農民要富,必須有自個造血功能。 僅憑輸血,無法從本源上破農業難,農民苦的困局。

    由上所述:依地養老,不但能養老,而且將你提前送終,告勞。

    當下,農村六,七十歲的老人還在下地,拾荒可以引證。

  • 7 # 李增喜3

    關於農民靠種地能否養老的問題,是歷來爭議非常大的一個議題。

    過去的日子裡,農民是完全靠農業生產,靠種田為生,也不存在出外打工,或者是靠創業可以賺錢的。即使你做一點小買賣,也會招來"投機倒把"的帽子戴。

    現在開革開放了,機械化徹底地解放了勞動生產力。種地也不像從前那樣需"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也很少再要:"面向黃土,背朝天”那樣辛勤勞作了。於是就出現了年輕人出外創業、打工賺錢,老年人留守家裡種田的現象。

    現階段,糧食的價格確實有點偏低,農民靠種糧的收入不能與付出成正比,市場物價又偏偏年年日日漲,農民的生活越來越難與當前社會生活水平作比較。農民苦,農民累,農民開始要拋地,土地荒蕪無人種,這樣的怨言普天下。

    在那″缺吃少穿″,"飢寒交迫″的年代,農民的要求不高,能吃飽穿暖,老婆娃娃熱炕頭,就心滿意足了。當初"耕地不用牛,點燈不用油","樓上樓下,電燈電話",是農民們的一種奢盼。而現時這些早已實現,農民也由過去的玉米麵窩窩、紅高梁魚魚,野菜充飢的貧苦生活,改變到現在隨時都可以盡情吃飽、吃好各種細糧細米細面,並開始越來越講究營養的搭配。社會在發展,農民生活不斷改善。可人的慾望也隨之增加,永遠也不滿足現狀。城市人生活條件好,工作人員老了有養老金作保障。這些恰恰農民又享受不到,慾望永無止境。農民也希望老有所依,老有所靠,農民也想老了的時候,依然能幸福的生活。

    就目前的狀況看,農民單靠種地種糧很難得到幸福生活,有的依然生活在貧困邊緣。我們永遠相信,在黨的惠農政策普惠下,國家的扶貧力度不斷增大,農業、農村、農民的局勢一定會有所改善,農業、農村、農民的春天一定會早日到來。

    農民朋友們,安心種地吧,國家和人民不會忘記了你們。

  • 8 # 關注新農村建設

    農民有土地,靠著土地也可以養老,這事得一分為二,老人沒大病種點地養老是沒問題,如果老人一但有病不能幹且不說,還得拿錢看看醫生,我認為農民靠土地養老有的可以,有的不行

  • 9 # 牛歸舍呻

    農民擁有的土地數量,土地質量,土地位置,全國有很大差別,我以我這邊的情況來答題。農民喪失了勞動能力,能不能靠土地養老?

    千百年來,農民依靠土地生存生活,在土地上種植收穫糧食,繁衍生息。隨著時代前進,農民種植方式和結構出現變化。

    在什麼區域,什麼質量的土地上,種植什麼品種,種植水平如何,產生出不同的生產收入。這種收入是生產產值,不管產值多少,多是生產經營現象,不是土地價值。

    現在國家對土地確立三權,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農民把自已的承包地流轉給老闆經營,老闆給每年的地租,才是土地的每年價值。

    我們這邊是山區,每人有不到二畝的土地,山坑冷水田,梯田比例多,許多已拋荒。有一部份良田流轉,地租每畝每年300到800元之間。

    算土地價值,不管任何情況,每人按二畝算地租,每人每年一千多元。喪失勞動能力的老人,自已那一份是養老金,老農民靠著,守著的土地給的養老金!

    這是我們這邊的實際情況,這種演算法可能不合題主的心意,請原諒。

  • 10 # 使用者6397978184166日

    這個問題有點幼稚,有土地雖然說免強能填飽肚子,但沒有經濟來源,各種零七八碎的開支也還要適當的款額。特別是:很多貧困地區,土地不能用機器,全靠人力種收,費時費力,老人又有多大能力種地?大面積的山區土地,也不通車,全是人肩挑背馱,大部分老人,在大集體時都因為日聚月累的繁重勞動,不分天晴下雨,風裡雨裡,水裡泥裡浸泡,一身的風溼疾病長年纏身,很多老人連正常的行走都非常吃力,還能肩挑背馱嗎?特別是八十年代以前的農民,那時根本就沒有防雨工具和裝置,就連現在的塑料布都沒有,全是用一種野草編織的一種雨披,小雨還好一點,稍大一點的雨,水就把衣服全滲透。要是遇上長期連陰雨,凡乎都是穿著溼衣服下地幹活。那時候的農民更窮,幾乎也就一兩套衣服,有的甚至是中午洗了下午又穿。真不知道有些人為什麼岐視農民,有的甚至仇恨農民。都是中中國人,農民又沒有得罪你,為什麼就不能高抬貴手同情一下農民呢?就以為你們的命好,居住條件好,自己的本事大嗎?十根手指有長短,每個人的能力有大小,人與人有差別,地區條件更有差別。這所有因素不是隨便能解決的。真的希望人們都有一點同情心,關愛心,都少一點岐視心,多傳播一點正能量,讓同情,關愛,傳遍每一個角落裡。這才是人們所期盼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小孩子一年級字寫的醜該不該管教糾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