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糖媽育兒圈

    因為中國計劃生育政策,造成一大批獨生子女,他們是家裡的「小皇帝」,所有人眼中的寶貝,他們以自我為中心,特別任性,脾氣也差,家裡沒有人能管的了他們。

    但是這麼任性的孩子到了學校,反而非常收斂,表現相當不錯,特別聽老師的話,突然成了乖寶寶。老師的一句表揚比媽媽的10句提醒還有用,老師的話就是聖旨。

    這時家長就不由自主的把孩子的教育問題,寄希望於學校和老師身上。期望老師教給孩子知識的同時,又能給他們養成好習慣,還可以改掉孩子身上的壞毛病。

    可是老師只是一個普通的教育者,他們也有不懂的,不對的地方。他們也沒有那麼大的能力改掉每個孩子身上的壞毛病。

    一:所以家長把孩子的教育完全交給老師是不行的,也是不負責任的表現,因為父母才是孩子第一任老師,家庭才是孩子永遠的學校。

    二:我們這裡說的教育是非常廣泛的詞,不僅只是指課本上的知識,還包括孩子的性格,品德,技能等多方面的教育。我們家長要學會抓住日常生活中的各種教育契機,這樣教育孩子往往事半功倍,取得更好的效果。

    三:孩子的教育不僅僅是學一些書本知識,更重要的是培英孩子自信樂觀的人生觀,讓孩子明白自己到底想要什麼?應該如何努力?如何面對失敗和挫折,讓他們擁有一顆強大的內心,他們才能擁有的知識以後,讓自己的人生和成功之路走的更遠更好!這些都是學校老師沒有辦法完全傳授給孩子的。

  • 2 # 久伴左右

    孩子的教育就交給老師嗎?

    孩子的教育不是隻交給老師就可以的!教育分為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

    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是相互獨立卻又相互補充的。

    因此,千萬不要孩子的孩子只是老師的事情。

    什麼是教育

    廣泛的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增進人的知識和技能、發展人的智力和體力、影響人的思想觀念的活動。

    教育是一種有目的的培養人的社會活動。包括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和學校教育。狹義的教育主要指學校教育。

    因此認為孩子的教育只交給老師的想法是不正確的。

    我們一般把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和學校教育的結合稱為“三結合”教育或教育合力。其中,學校教育佔據主導地位。

    學校教育佔據主導地位,但是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也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個環節。

    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內由父母或其他年長者對新生一代和其他家庭成員所進行的有目的、有意識的教育。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也是培養孩子的最佳人選。父母陪伴孩子有助於發現孩子的特質和興趣。

    家風,家教。家庭教育對一個人的一生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有時候,好的父母勝過一位好老師,家庭教育真的不能被家長們忽視啊!

    孩子的模仿能力是很強的,家長要以身作則成為孩子的榜樣,孩子自然也會努力上進。在家庭氛圍中,孩子會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

    原生家庭的一個重要任務是,幫助我們發現自己到底想要什麼,鼓勵我們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東西,並且同時與別人保持親密關係。這些都是在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中不能學到的東西。

    社會教育

    廣義的社會教育是旨在有意識地培養人、有益於人的身心發展的各種社會活動。

    狹義的社會教育指學校和家庭以外的社會文化結構以及有關的社會團體或組織,對社會成員所進行的教育。

    社會教育具有開放性、多樣性、群眾性、補償性、融合性等特點。

    實踐出真知,在社會教育裡,我們一樣能學到知識和技能,社會環境也會影響到一個人的成長。

    學校教育

    學校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據一定的社會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響,促使他們朝著期望的方向變化發展的活動。

    學校教育作為教育的特殊形態,對青少年的發展具有特殊意義。

    學校教育的特點主要表現為職能的專門性、組織的嚴密性、作用的全面性、內容性的系統性、手段的有效性、形式的穩定性等。

    學校的教育可以全面地培養一個人。但在學校,一個班級幾十個學生,老師的時間和精力也都是有限的,沒法做到一對一的針對性,而家庭教育可以。

    寫在最後

    家長們千萬不要覺得把孩子送進了學校就萬無一失了,孩子的培養就是學校的事情,這樣的想法都是不正確的!

    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同樣也很重要,它們與學校教育相互補充。

    畢竟在學校能學習到的東西的視野是有限的,而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可以開闊孩子們的視野。

    如果喜歡這個回答

    讓小伴看到你的認可

    在這裡 給你每天的專屬陪伴~

  • 3 # 作文看看看

    當然不能。原因是:

    一、父母無可替代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從孃胎裡就熟悉了父母,特別是母親的一言一行。在幼年到少年時期,孩子在家裡待的時間最長,受父母的影響肯定是最大的,孩子們耳濡目染,無不在潛移默化地學習或模仿著父母……父母是孩子的榜樣,父母的興趣愛好、言行舉止無時無刻不影響著孩子。

    二、“教”以學校為主,“育”以家長為主

    教育教育,顧名思義,“教”和“育”還是各有側重。“教”是側重傳授知識,學習課本知識;“育”則是側重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我們把孩子送到學校讀書,是對學校、對老師的信任,這沒錯。但是,不能把孩子的教育完全交給學校。雖然孩子在學校也接受知識教育,接受道德品質方面的教育,可是,畢竟孩子的主要任務是學習知識,在培養道德品質方面,家長的配合與支援就顯得尤為重要。

    四、做合格的家長

    不能把孩子的教育全部交給學校,要做合格的家長。

    1.規則,家長也要遵守。因此,爸爸媽媽一定要做好榜樣,讓孩子知道規矩是要遵守的。爸爸媽媽要經常跟孩子進行溝通,讓孩子知道自己一些錯誤行為會產生的後果。所以,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一定要讓孩子知道自己哪裡做錯了。

    2.知識,家長也要學習。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慾都很強,他們認為父母很偉大,無所不知。他們想從父母那裡瞭解很多知道很多。可如果父母總是一問三不知,便會使孩子感到很失望。家長勤奮好學,孩子必然認真學習。

    3.步調,跟學校老師保持一致。家長的步調始終要和學校、老師保持一致。如何形成合力,當你的力量與學校的力量在一條線上,才起到積極地作用。如果用力相反,則適得其反,南轅北轍。

  • 4 # 仁傢俬學

    孩子的教育可以交給老師,有一點千萬要記住: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是孩子任期最長的老師。

    學校一個集體學習和人才篩選的機構,教師是這個機構的人員組成部分。

    學校的成立,教師這個職業可以帶給孩子的是知識系統的學習,提供專業的學習環境,在國家的人才培養機制下按國家的要求和目標培養適合國家發展的人才。

    家庭才是孩子教育的主戰場!

    孩子要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這個才是教育最根本的問題。

    善良的、自信的、正直的、勇敢的、......,這些優秀的人格素養都需要父母以身作則,言傳身教。

    與此同時,家長還要協助孩子的學校教育,瞭解孩子學習的優勢和劣勢,發展孩子的興趣,激發孩子不斷學習的熱情等。

    父母才是決定孩子成就的階梯。

  • 5 # 使用者可愛小蘋果

    在很多父母看來,平時孩子在家裡適當教育一下,到學校一切都交給老師就可以了,其實這種行為是很不負責任的一種表現。因為不管什麼樣的老師,教育是不能做到的, 把孩子的教育交給老師就行了嗎?

    孩子成績不理想?孩子學校裡遇到挫折?家長們聽了心裡著急,老師也很著急!但是,家長光著急也沒用,重要的是,要怎麼和老師配合,怎麼和老師溝通?家長與老師配合得越好,教育就越成功!孩子上學後,每個家長都很在意老師對自己孩子的態度,特別希望孩子能得到老師的特殊關注。但是教師很難像家長一樣對待每個孩子,不是由於責任心的緣故,而是由於角色不同,關注的方式也不同。老師像父母那樣關心和愛護學生,我認為未必是一件好事。老師應當比家長更有理智。孩子的教育需要老師跟家長的共向推動,只憑借一方的努力,所取得的效果都是不佳的。所以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長需要發揮其作用,為孩子的學習提供一個良好的氛圍,並且通過自己的行為來引導孩子向著正確的發展方向過渡。

  • 6 # 錫惠書生

    當然不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是父母的“複製品”,爸媽的言傳身教非常重要。

    進了學校,父母要配合老師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家校共育,給孩子提供合適的教育環境。

  • 7 # 年年有羽

    不,家裡更重要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一: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二:家庭教育是教育孩子的起點和基點;

    三:良好的家庭教育是造就孩子成才的必要條件;

    四: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優化孩子心靈的催化劑;

    五:家庭教育的好與壞將直接影響孩子的一生!!

  • 8 # 米澤磊

    孩子的教育環境有三個

    第一,社會;第二,學校;第三,家庭。

    社會教會孩子人際關係相處的能力;學校教給孩子知識和學習的能力;而家庭教育是影響孩子的素質、性格和脾氣的。

    那決定孩子未來的到底是什麼?那就是家庭教育。所以所有的家長一定要重視孩子的家教,因為只有家庭教育才是決定孩子以後人際關係、事業成功、婚姻幸福的。

  • 9 # 1204哈哈

    不能,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良好的家庭環境會影響孩子的一生,家庭教育是孩子一輩子的教育,孩子上學以後,孩子學了更多知識和文化,塑造了孩子個性,也接觸到不同人和事情,但是我覺得這個階段教育需要老師和家長相輔相成,不斷配合,為孩子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 10 # 行走的小葉子

    當然不能了。一個班幾十個學生,老師管不過來的。剛入學家長一定得跟上,配合老師,給孩子養好學習的習慣。大寶一年級,上半年還需要媽媽給讀繪本或者故事,現在自己讀書,自己收拾書包,作業在學校做完。

  • 11 # 慕曉玖

    第一:家庭教育

    孩子從出生開始便生活在家裡,所以父母和家人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而且是最久的一任老師,從孩子出生開始到成年的十八年的時間裡孩子都會在父母身上學到東西,所以很多人都說孩子身上有父母的影子。父母在這段事件中能夠教會孩子很多東西,但是父母並不認為自己在教孩子,大多數的父母心中並沒有“教”這個概念,而是認為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自然而然地就會一些技能,這是一個認知的誤區。

    1.語言: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逐漸會說話,很多父母認為這是天生的,但是他們不知道孩子成長中學說話的內容是父母教授的,是有一定的語言環境,也就是我們在幼兒時期能夠快速學一門語言的原因,如果是在中國,父母會教孩子說中文,如果是在國外,那外國父母會教孩子學外語,這是由環境決定的,並不是由基因決定,如果中國孩子從小接受的就是英語環境,父母說英文,那孩子最終第一語言就是英文。

    2.生活技能: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用筷子吃飯、會自己上廁所,除了身體器官逐漸成熟外,也會從父母的行為習慣中學會,舉個簡單的例子,孩子剛開始吃飯是用勺子,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會用筷子,孩子拿筷子的姿勢十有八九是和父母相同,這就是一種生活技能的傳授。

    3.生活習慣:生活習慣在嬰幼兒時期最容易受到父母的影響,比如你睡覺是否關門,進入房間是否敲門等,如果父母有睡覺關門的習慣,那孩子也會有,如果父母沒有此習慣,那孩子也很少會有這種習慣。

    第二:學校教育

    學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一個延續,是文化教育的開端,同樣也是生活習慣的一個矯正教育。是認知的重塑教育。

    很多父母都認為教育是學校的事,這個理解存在一定的偏頗,學校的教育只是讓孩子形成正確的三觀,學習必備的文化知識,讓孩子能夠逐步成為升學,成為一個棟樑之材。但是學校的教育不可能面面俱到,畢竟一個老師要帶的學生很多,很多監管不到的地方需要家長去輔助教育,所以家庭教育在學校之外同樣的不可或缺,並且家長有義務在學校之外對學生進行相應的監督,完成老師所要求的內容。

    孩子在進入幼兒園之後,老師會按照正規的教學理念和方式重新教孩子,會對孩子生活中很多東西重新教授,這樣孩子的很多壞習慣會被改正,更加有利於孩子的成長。

    第三:社會教育

    很多家長認為孩子在小的時候接觸不到社會,如果您這麼想就大錯特錯了,孩子從出生開始便已經在社會之中了,所以他隨時隨地都在接觸的社會,在嬰兒時期基本都是在家,但是父母都接觸社會,所以很多社會中的習慣和行為會間接的對孩子造成影響,這也就是對孩子進行了間接的社會教育。

    孩子長大一點開始有自己的獨立思維,他會跟別的小朋友玩耍,別的小朋友的一些習慣也會在孩子身上體現,這也就是孩子最初接觸到的社會教育,各位家長不要單純的以為孩子在未成年之前接觸不到社會。

    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聯絡和區別

    家庭教育是父母言傳身教的結果,是一種有意識教育和無疑是教育相結合一種教育,有些是父母刻意為之,有些是父母的行為習慣孩子看到後模仿的結果。學校教育是一種無差別的正確價值觀和文化傳輸的教育,而社會教育通俗講是一種法律監督和道德輿論控制下的無序教育,為什麼說是無序,因為只要不違法都可以在社會中進行。所以社會教育一般來說有正向教育和反向教育兩種教育,正向教育是幫助孩子成長的反向教育是阻礙孩子成長的。

    三種教育都是孩子成長中不可或缺的教育,家庭的教育是第一道門,學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輔助,是幫助孩子修正行為習慣,學到正確的知識的教育,也是更正還在在社會教育中的不良習慣的一種教育。所以總提來說學校教育更像是一種修正教育,是幫助孩子將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中不好東西的過濾教育,如果只是依靠家庭教育孩子並不能學習到正確的文化知識和行為習慣,如果僅僅是社會教育孩子的是非觀還沒有完全樹立不能很好的分辨好壞,所以學校教育就是起到輔助作用讓孩子更好的成長。

    這三種教育是各自獨立又相互聯絡的,只有三種教育共同存在才能更好的給孩子一個環境,讓孩子更茁壯的成長。

    如何做好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最重要的就是言傳身教,父母在家中要做好自己的角色,對於負面情緒等不要輕易顯露,要明白孩子很容易受到負面情緒的干擾。

    1.不要將工作情緒帶回家,父母下了班回到家中要忘記上班的煩惱,安心扮演好家人的角色,如果有負面情緒需要夫妻雙方溝通的話,請在房間內關門處理,出了門在孩子面前要保持Sunny的形象。

    2.不要總是將錢掛在嘴邊,要有良好的金錢觀,無論有錢沒錢都不要經常給孩子灌輸,如果有錢的話也要養成節約的習慣,如果沒錢也不要跟孩子說,以免孩子造成自卑。

    3.讓孩子養成自律的習慣,不要拖延。其實很多習慣是孩子在嬰幼兒時期就養成的習慣,一旦發現不好的習慣要正確引導,不要懲罰孩子,要讓他們自己知道錯在哪裡,如果孩子一有錯就進行打罵會讓孩子產生畏懼感,反而會給孩子心中留下陰影。

    4.耐心輔導孩子,不要讓孩子把作業當成一種任務,自己交不了的東西要向老師請教,認為老師作業不合理的地方要主動跟老師溝通反饋。

    5.儘量不要玩手機和電腦,要多和孩子交流,每天都要問一下孩子在學校的情況,多與孩子溝通,不要一回家就抱著手機電腦,如果有必須完成的東西可以跟孩子說你要工作,讓他學習,可以以比賽的形式進行。

    如何讓老師的教育成為家庭教育的輔助

    上文講到,學校教育是對家庭教育的一個輔助教育,所以為了更好的完成學校教育家長父母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1.把孩子的情況跟老師溝通,上學前要把孩子的基本情況與老師講清楚,詢問老師的意見。

    2.平時多與老師溝通,多問問孩子在學校的情況,是否有需要父母幫助的地方。

    3.遇見自己不能解決的問題多問問老師的意見,孩子在家肯定會有很多問題,有些家長不知道怎麼辦,可以多詢問老師的專業意見,然後在老師的幫助下和孩子多溝通,這樣才能更好的解決問題。

    綜上所述,孩子的教育是家庭、學校、社會共同教育完成的,並不能單純的交給學校的老師,如果僅僅依賴於老師會造成家庭和社會教育的缺失,一旦老師忙或者顧及不到孩子將會對孩子的成長造成不必要的麻煩。

  • 12 # 學習力教育視點觀察

    我們每一個孩子的教育都是有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三大塊共同組成的,各自承擔著不同的功能和責任。

    目前主流的教育觀念都認為家庭教育是影響孩子成長最重要的教育因素,這也是近年來,國家和政府以及家長越來越重視家庭教育知識普及的重要原因。

    學校教育相對來說是一個比較標準化的教育體系,主要以傳授知識為主。但是很多的家長都會本能的把所有的教育責任和義務都推給學校,認為孩子的學習和成長是學校和老師的事情。比如就有很多的家長反映說我自己文化程度也不高,也不懂教育怎麼來教育孩子呢?包括孩子的功課也沒有能力輔導。而事實上傳授每一個孩子不同的學科知識,都會有專業的老師來承擔相關的責任,但是作為家長需要培養好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能力,以及為孩子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比如今年的疫情導致學校普遍採用網課的方式給學生授課。有一個農民父親,自己家裡沒有上網條件,最後借用村偉的場地戒網給孩子上網課,並且陪在女兒身邊。顯然這位父親輔導不了女兒的功課,但是,通過陪伴卻可以讓女兒靜下心來學習。這應該是每一位父母都能夠做到,並且給孩子創沒這樣的安心學習環境的。為孩子創設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並不是需要我們給孩子一個怎麼樣豪華的場所或者豪華的桌椅,而是為孩子創設一個從心理上到基礎條件上,都符合孩子學習成長的基礎環境而已。

    孩子在同一個班級,同樣的老師授課,同樣的學習安排,為什麼學習成績會有巨大的差異,原因就在於家庭教育所造成的差異。所以,每一位家長都應該重視起自己家庭教育的責任和義務,而不能把所有的教育責任簡單的推給學校和老師了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你中了一千萬大獎,你會投資拍一部中國產電影嗎?會請哪些明星來參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