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黃河在古代經常發洪水,甚至決堤、改道,給人民帶來深重災難。但是為什麼近些年很少聽說黃河發洪水了,九十年代甚至出現了幾次斷流。好像由一條“害河”完全變得很溫順了一樣……,主要是人為原因還是氣候原因呢?是什麼導致了黃河在古代和現代給人的印象完全不同的呢?現在是不是根本不在意黃河洪水的問題了?夏季暴雨多的時候黃河是什麼情況啊?好像長江洪水問題比黃河嚴重得多了→_→

回覆列表
  • 1 # 德州水上泉城

    我老家就在魯西北平原的黃河邊上,記得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雨季都要防訊,有時黃河水滿槽,危恐決堤,日夜嚴防死守。每到訊期政府就動員附近的村民外遷,隨時做好準備。四里八鄉的人們在大堤上來回值班,檢看訊情,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全民處於一級戰備狀態。

    等到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我考上學去了外地,就很少聽說黃河防訊的事了。到上世紀末有事出差去濟南跨越黃河大橋,看到的是斷流的黃流。至此黃河成了季節性河流,就是到了雨季也不會發洪水了。

    究其因可能是自然環境、氣候變化造成的,地域支流和上游建水庫、水電站也有一定影響。

  • 2 # 作家桑妮

    首先,大自然的原因,近半個世紀以來,黃河流域降水偏少,黃河的徑流量總體要比黃河氾濫的明清時期要少得多。

    其次,水庫、水利樞紐的作用,截至目前,黃河干流上就有中大型水利工程30多座,這還不算其支流上的大小水庫水電站。其幹流水庫中,龍羊峽水庫庫容247億立方米,劉家峽水庫57億立方米,李家峽水庫16.5億立方米,小浪底水庫126.5億立方米,僅這幾個水庫加起來的庫容就達到了447億立方米,而黃河一年的平均徑流量才580億立方米,就這點水量,連流域內的大小水庫都喂不飽,哪裡還有氾濫的資本?而且小浪底水庫的作用非常大,其在汛期幾乎能吞下整個黃河的洪峰流量,將黃河的防洪水平提高到萬年一遇。現在的黃河下游幹流,反而需要小浪底水庫調水調沙,製造人為洪峰,將黃河下游主河槽的過流能力提高,將下游河床淤積的泥沙送入大海,同時減少小浪底水庫的泥沙淤積。

    還有就是河堤修得好。從春秋時期開始,中中國人就在黃河上修建大堤,經過兩千多年的經營,大堤越來越堅固,特別是建國以後,以現代手段修建河防大堤,總長達到了2291km,在華北平原形成了壯觀的防洪巨龍。目前臨黃大堤的防洪標準為防禦花園口站22000立方/秒的洪水。這是什麼概念呢?自1919年有水文記錄以來,黃河花園口最大的一次洪水是1958年的7月中旬的黃河大水,此次黃河的洪峰流量是22300立方米/秒,當年沒有多少水庫,所以造成較為嚴重的影響,東平湖啟動蓄洪,數十萬人受災,但即便如此,黃河大堤也沒有垮,非常出色地完成了抗洪任務。

    近幾年,黃河流量持續減少,中游雖然變清了,但下游卻沒水了。黃河入海的水量,常年不到100立方米每秒,這還是國家海洋局為了河口海洋生態需要向國務院打報告爭取來的。2016年黃河入海的泥沙只有0.1億噸,總水量不到100億立方米,原來在黃河口製造的新陸地,反而有被海水侵蝕的危險。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韋皇后、安樂公主、太平公主、上官婉兒、武惠妃、張良娣是不是都想效仿武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