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百折書

    他要的再多,也是秦始皇統治之內的東西,予取予奪皆憑秦始皇一個念頭。

    在統治者眼中,錢財地產等不影響他統治,不會引起叛亂的東西只是眼中的草芥。

    統治者要的是權、錢、兵力,權利是抓在自己手裡的,錢是用來養兵犒賞的。

    有時功勞越大主動要的比事後被動接受封賞要好,要的越多隻要不過分,終是要在秦始皇底下消費享受的,所以這樣的人要的越多越忠心。

    史上一個著名的例子,乾隆與和珅,乾隆是知道和珅貪的,但和珅的貪不會影響乾隆的統治,並且為乾隆的生活增色不少,和珅一不賣國,二不養兵,三不屯器,並不反叛國家而且暗地能協助乾隆穩定朝野。乾隆深知無官不貪,和珅幫乾隆搜刮官吏的油水,這樣比收稅來的好的多,稅收高了老百姓會動亂,有人會說,官吏壓迫百姓,百姓依然會反抗啊,呵呵,老百姓反抗,那就把當地官吏繩之以法唄。

    扯遠了,不同的角度會看到不同的結論,站在皇帝的角度上會看到不一樣的哈姆雷特

  • 2 # 槐蔭樹下的老曹

    戰神王翦,比誰都貪,為何能夠善終?

    這個問題,要從兩方面看。

    一看王翦,二看秦始皇。

    我們首先看王翦。

    王翦,字維張,頻陽東鄉(今陝西富平縣)人。少年時就喜歡軍事,侍奉秦始皇。

    秦王政八年(前239年),秦始皇的弟弟長安君,在樊於期的唆使下舉兵反叛。王翦派說客混進叛軍,向長安君遞送勸降書信,使長安君歸降。

    秦王政九年(前238年),"蘄年宮之變",在王翦支援下,秦始皇平定叛亂,追斬嫪毐,免去了呂不韋的相邦之職。不久,王翦又建議秦始皇賜死呂不韋,全面掌握了國家權力。

    秦始皇十一年(前236年),王翦攻打趙國的閼與,領軍只十八天,便令軍中不滿百石的校尉回家,只從原軍隊裡的每十人中,選出兩人留在軍中。結果,所留下來的,都是軍中精銳。王翦用這支精銳部隊,攻下了閼與,同時,一併攻取了趙的九座城邑。

    秦始皇十八年(前229年),王翦採用反間計,除掉趙將李牧,大敗趙軍,殺了趙軍主將趙蔥,攻下趙國的都城邯鄲,俘虜趙王遷。

    秦始皇十九年(前227年),荊軻刺秦王。王翦領軍攻燕國,攻取了燕都城薊。

    秦始皇二十三年(前224年),秦始皇召叢集臣,商議滅楚大計。王翦認為,非六十萬人不可。李信則認為,不過二十萬人,便可打敗楚國。秦始皇認為,王翦老不堪用,便派李信和蒙恬率兵二十萬,南下伐楚。王翦因此稱病辭朝,迴歸故里。結果,李信大敗。秦始皇便親自乘快車奔往頻陽,向王翦致歉,並答應加兵六十萬。王翦在出徵時,向秦始皇"請美田宅園池甚眾"、"以請田宅為子孫業耳"。出關前,又連續五次求賜美田。連他的部下也擔心他,這樣會不會太過份。王翦這才說出了自己的用意:秦王生性多疑,如今全國士兵盡交到自己手中,此時唯有向秦王提諸多要求,才可以表明自己,除了金錢以外,別無他求,藉此消除秦王怕他擁兵自立的疑懼。

    秦始皇二十二年(前225年),王翦領兵伐楚,大軍抵達楚國國境之後,整整一年堅壁不出。楚軍終於按捺不住,而往東調動,王翦乘勢率兵出擊,大破楚軍,殺項燕於蘄。一年多後,又俘虜楚王負芻,平定楚國 。

    隨後,王翦又南征百越,因功晉封武成侯。

    我們再看秦始皇。

    公元前247年,秦莊襄王駕崩,13歲的秦始皇,被立為秦王。

    這時,呂不韋為相,獨擅大權。

    公元前238年,"蘄年宮之變",秦始皇平定叛亂,追斬嫪毐,免去了呂不韋的相邦之職,把呂不韋放逐到巴蜀。

    呂不韋自知情勢不可挽回,飲毒酒自殺。

    隨後,秦始皇聽一些貴族所言,下了《逐客書》,欲逐出六國食客。

    但是,看到李斯的《諫逐客書》,他又收回成命,並且任用尉繚和李斯等人,積極推行統一六國的戰略。

    從公元前230年起,到前221年滅齊時止,前後10年,秦國陸續兼併了六國,在佔領的區域設定郡縣,直屬於秦王。

    從此,貴族王侯專政的王國時代,結束了;歷史,進入到了君主專制的帝國時代。

    帝國的土地所有制,基本上仍然維持西周的“王有”土地制,只是變“王有”,為“國有”。

    秦始皇的郡縣制,打破了血緣關係的宗法制和封建制。

    其官僚制,則代替了貴族的世襲制。

    為了鞏固政權,秦始皇還實行了一系列的輔助政策,主要是:統一貨幣和度量衡;統一文字;修築長城、馳道和直道;強制遷徙六國富民和平民。

    從秦始皇的這些表現來看,他是個有格局,有分寸的人。

    雖然,王翦認為秦始皇生性多疑,但是,秦始皇的格局,決定了他,知道哪些可疑,哪些不可疑。

    象王翦領六十萬兵,全國士兵全部交到他的手中,這樣的一種情形,秦始皇肯定是有所擔心的。

    因為,萬一王翦謀反,他無法制衡呀。

    但是,一當這個特殊的時機已過,事情,還有什麼可擔心的呢?

    所謂的“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以及“功高震主”,那都是在分封制的前提下,才會發生的。

    因為,在分封制的形勢下,你功勞越大,你就受封越多,你的實力就越大,你對帝王的威脅就越大。

    但是,在郡縣制的中央集權、帝王專制的形勢下,你功勞再大,你又不能轉化成實力,你又不能對帝王構成威脅。

    因為,郡縣制的軍權與政權,是分開的。你即使是受封受賞,也只是得到一些錢財而已,你又不可能擁有你的獨立王國、不可能擁有你的私人武裝。你又有什麼實力,能夠威脅到帝王呢?

    你威脅不到他,他為什麼要“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呢?他又是憑什麼要擔心你“功高震主”呢?

    所以,只有在分封制的前提下,才會有“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才會有“功高震主”。

    在郡縣制的前提下,是沒有這種擔憂的。

    事實上,不但是王翦沒有被“功高震主”,秦始皇手下的哪一個有功之臣,又被“功高震主”了呢?

    秦始皇的手下,又有哪一個大將,被他“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呢?

    當然,王翦當時的擔憂,是對的。

    那是因為,他當時,處於一種特殊狀態;他當時,確實是可以對秦始皇構成威脅的。

    但是,在那之後,軍隊交換給秦始皇,他就對秦始皇沒有威脅了。

    沒有威脅了,秦始皇還要怕他嗎?

  • 3 # 南詔易

    其實這個問題還是很容易理解的,可以從幾個角度來看待問題:

    1.政治需要

    帝王忽悠大臣為自己賣命,肯定是需要“獎罰分明”,如若不然,大臣肯定也是沒有積極性的。賣命的時候需要你,分享勝利果實的時候沒有功臣的份,後續的繼任者肯定就會收斂,不會全力賣命,畢竟生命只有一次,肯定是要有所價值。為了鼓動更多的人,為帝王的偉業鞠躬盡瘁,自然應該讓功臣有所封賞。

    2.安全需要

    對帝王來說,只要是國庫沒有困難,賞金就沒有問題。統治者更在乎的是政權,至於財富,天下都是自己的,又有何懼。只要不危及政治統治,花錢都不是大事。而對於這種一統天下的戰神來說,更是如此,君王更願意看到你要錢要地,怕的是你不要這些,而是要名聲和軍隊,這才是他們恐慌的內容。至少只是錢財,他覺得還能很好的控制於“掌心”,如果不是,則是有取而代之的風險。

  • 4 # 良人說史

    你問我來答,我是良人。

    這就是王翦的聰明之處,故意給自己留下汙點,然後保全自己。

    做人不能太愛惜自己的羽毛!

    狡兔死,走狗烹。為什麼那麼多人為了別人的天下披肝瀝膽,因為他們就都覺得自己不會是那個倒黴的“走狗”。

    王翦是秦國老將,在軍中很有威望。

    白起死後,王翦一時間風光無二,王翦跟兒子王賁是秦滅六國的頭號功臣。

    父子二人滅了先後滅了五個國家,楚、趙、魏、燕、齊,貪天之功啊,秦始皇竟然能容得下二人,真的是胸懷若谷啊。

    白起為什麼死?

    不是因為不忠而是因為不會做人,跟秦王較勁,最後死於非命。

    白起本身沒有汙點,這是他最大的問題,沒有缺點的人是不能被人喜歡的。

    白起不貪財、不好色、不爭權、善待卒伍,久而久之秦王就覺得這白起我掌握不了,還不如殺了。

    秦始皇十八年,趙魏韓相繼被滅,燕國 也是苟延殘喘了,嬴政決定發動滅楚之戰。

    嬴政問李信:愛卿,我派你滅楚,需要給你多少人。

    李信說,20萬人足夠了。嬴政又問王翦,王翦說:“至少要60萬人”

    嬴政拍拍王翦的肩膀說:“老將軍老啦,勇氣不及從前了。”

    王翦一聽,覺得自己已經不被秦王信任了,因此就上書要告老還鄉。

    李信帶著20萬秦卒信心滿滿的開赴楚國戰場,結果遭遇大敗。

    嬴政這臉火辣辣的疼啊,十分打臉。

    也顧不上面子,跑到王翦老家,哭著拉著王翦說:“老將軍寡人錯了,你有什麼要求我都答應你。”

    《王翦列傳》載:(秦始皇)見謝王翦曰:“寡人以不用將軍計,李信果辱秦軍。今聞荊兵日進而西,將軍雖病,獨忍棄寡人乎!”王翦謝曰:“老臣罷病悖亂,唯大王更擇賢將。”始皇謝曰:“已矣,將軍勿復言!”王翦曰:“大王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萬人不可。”

    秦滅六國出動的軍隊也就百萬之眾,這六十萬秦卒已經是秦軍一半了,秦始皇不會輕易交給別人統領。

    功高震主,王翦也有這個考量。做官已經做到頭了,秦王還能拿什麼賞賜你?只剩下錢財了。

    為了不被秦始皇猜忌,王翦故意給自己潑髒水,藉口殷實子孫向嬴政索要一大筆財富。

    王翦行,請美田宅園池甚眾。始皇曰:“將軍行矣,何憂貧乎?”王翦曰:“為大王將,有功終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鄉臣,臣亦及時以請園池為子孫業耳。”始皇大笑。王翦既至關,使使還請善田者五輩。

    行軍途中還派了五批人回咸陽催促嬴政履行承諾。

    下屬對王翦說:將軍你做的有些過了吧,哪有這樣向大王索要錢財的。

    王翦說出了自己想法:

    “不然。夫秦王怚而不信人。今空秦國甲士而專委於我,我不多請田宅為子孫業以自堅,顧令秦王坐而疑我邪?”

    如果我不索要錢財,大王才會懷疑我有二心啊。

    做人潔身自好固然沒錯,但是過於愛惜自己的羽毛,結果就是悲劇。

  • 5 # Wanghu

    春秋戰國時,各個諸侯國為了爭霸,戰爭不斷,很多戰將在此時崛起,比較有名的當屬白起、王翦、廉頗、李牧四人,號稱“四大名將”,也被後人稱為“四大戰神”。

    在戰國四大名將中,白起被稱為“戰神”,他在長平之戰,一舉成名,坑殺趙軍四十多萬,為秦國立下赫赫戰功,也為後來秦國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但白起最後卻沒想到自己會落下被賜死的結局,令人惋惜。同樣,與白起同時期的秦國大將王翦,也號稱“戰神”,雖然武力值與白起有些差距,他也在秦始皇統一六國中立下很多戰功,最後王翦卻能躲過被殺的命運,而能善終。那麼王翦比白起有何神通之處呢?

    將士出征要錢要豪宅:高明之處

    王翦是繼白起之後,秦國又一名能征慣戰的大將,之所以能被列為“四大名將”之一,王翦的能力不是白給的。

    秦始皇上臺後,提拔重用了王翦。也正是秦始皇的器重,奠定了王翦的大名。在滅六國的戰爭中,王翦為秦始皇攻城掠地,戰無不勝,成為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最大功臣。我們知道在戰國不僅秦國有名將,其他諸侯國也有名將,比如趙國的李牧,就是一位很厲害的將領,還有楚國的項燕,也就是項羽的爺爺,是楚國最厲害的戰將。無論是趙國的李牧還是楚國的項燕,都被王翦打敗,足以看出王翦的軍事才能不亞於白起。

    趙國的李牧,是趙國與秦國對抗中最厲害的將領,他不僅打敗匈奴,令匈奴害怕。只要李牧出兵,匈奴都嚇跑。而且李牧與秦軍對打中也不落下風,多次打敗秦軍的進攻。如果論戰場的一對一的功力,王翦估計與李牧不相上下,可能還會處於下風。但王翦會用陰招。

    對於趙國的李牧,秦始皇很頭疼,王翦就給秦始皇出主意,讓秦始皇用離間計,離間趙王與李牧的關係。於是秦國用重金收買了陷害廉頗的郭開,此人是趙王的親信。然後讓郭開在趙王面前誣陷李牧,沒想到趙王果然相信了郭開的話,居然把李牧殺了。由此可見一個王朝滅亡,並非需要多少兵力,只要出幾個奸臣國家就滅亡了。

    李牧被離間計所殺後,秦國打趙國就輕鬆多了,王翦也失去了一個強大的對手,率軍直取趙國,此時趙國沒有人可以阻擋秦軍。

    滅亡趙國後,秦國下一個目標就是比趙國還有要強大的楚國,楚國也是戰國時期唯一一個能與秦國抗衡到底,並有望統一六國的一個國家,實力一直很強大。

    滅楚之戰時,秦始皇專門開了一次作戰會議,徵求將臣的計謀。當時秦國新崛起的年輕將領李信對秦始皇說:“滅楚國不需要大軍,只要20萬就夠了!”

    在場的王翦當即反駁他,王翦認為20萬根本滅不了楚國,需要強大的兵力才能滅楚。秦始皇認為王翦已經老了,膽子也小了,不敢率兵打仗了,還得用李信這樣年輕敢打的將領。

    秦始皇便命李信、蒙恬率軍20萬直取楚國。但真如王翦所想,秦軍被楚軍大敗,李信與蒙恬被打得落荒而逃。秦始皇大怒,於是再次請王翦出兵,但沒想到王翦還拿一手,抱病不出。在秦始皇多次請求下,王翦才肯出徵,但王翦則向秦始皇要條件,他要60萬大軍才去打楚國。

    60萬大軍是什麼概念?雖然不是秦始皇的全部家當,但已經是絕大部分兵力了。如果此次戰敗,秦軍必然元氣大傷,很可能就會被滅。

    王翦不僅要重兵,還問秦始皇要錢要豪宅。秦始皇都答應了。為什麼王翦這樣做?因為王翦把秦軍主力全部帶出,秦始皇必然擔心,會對王翦有所懷疑。而問秦始皇要錢要宅子,就能打消秦始皇的疑慮。能看出王翦對秦始皇的性格很瞭解,王翦可以稱得上最早的“心理學家”。

    功成名就全身而退:正確選擇

    王翦帶領六十萬大軍浩浩蕩蕩殺向楚國,秦始皇以為王翦會與楚軍大戰一場,但沒想到王翦到了楚國城下,並沒有直接作戰,而是把楚城圍起來,他帶領將領們躲在城外又吃又喝,好不自在。

    對於王翦的策略,秦始皇既不滿又不理解,以為王翦是故意這樣做。王翦此招很絕,實際上王翦在等待一次機會。等待楚軍士氣低落時再出兵。最後王翦輕鬆戰勝楚國,殺了項燕,滅了楚國。

    此後,秦國攻打其他諸侯國時,王翦及兒子都參加戰爭,為秦國出生入死,成為秦國大功臣。秦始皇統一全國後,王翦向秦始皇辭職。按常理說,作為王翦應該是開國功臣,沒必要辭職,可以當大官,享受恩惠。王翦突然退出,給人印象是“功成名退”。實際上王翦是抽身而退,退的恰到好處,晚退就會沒命。

    掌握皇帝內心深處:聰明之人

    實踐證明,王翦早早請求退休是正確的。秦始皇統一六國後,而且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但秦始皇統一天下後,並沒有實行仁政,而是暴政,不僅刑法殘酷,而且勞民傷財,興修宮殿及陵墓,這些都讓民眾苦不堪言。

    秦始皇認為老子天下第一了,誰也沒有他的功績大,因此,聽不盡任何大臣的建議。秦始皇也殺了很多開國功臣。如果王翦活著,也是必殺之內。

    王翦瞭解秦始皇的性格,秦始皇心眼小,而且表面很寬容,實際上猜疑心最大。誰如果讓秦始皇懷疑,就沒命了。

    王翦之所以要錢要房子,就是讓秦始看出王翦愛財,並沒有野心。而且及早退出,也讓秦始皇不再猜疑。俗話說:“伴君如伴虎”,關鍵是要找到“虎”的性格,否則必然失敗。

  • 6 # 汗青正浩

    兔死狗烹、鳥盡弓藏是許多功臣都逃不過的宿命,他們為統治者奔波效勞,但最終總是會敗給統治者的疑心。所謂“功高震主”,其實是多數統治者的心頭病,君臣之間的信任危機也由此引發。縱觀歷史,也有功臣能夠保全性命、全身而退,就比如秦朝名將王翦。

    身為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王翦對秦朝統一六國功不可沒。秦始皇就曾說過,自己能實現大一統,是因為文有李斯,武有王翦。在征討六國的過程中,除去最弱小的南韓,消滅其他五個國家都是由王翦親自率兵的,而他也因為赫赫戰績被人們稱為“戰神”。

    在“四將”中,還有另一個“殺神”,就是白起。白起和王翦同為秦國將領,對統一六國都做出了貢獻,可下場卻截然相反:王翦功成身退,白起卻因受小人挑唆被秦王賜死。身為“四將”之首的白起,無論是軍事能力還是行為品格都在王翦之上,可為何王翦能夠保全自己呢?

    運氣加成,秦始皇不喜殺功臣

    白起輔佐的是秦昭王,即秦始皇的曾祖父。當時秦昭王命令白起帶兵征討趙國,但是白起以身患疾病為由,推辭掉了。范雎和白起有過節,一直想要除掉他,便藉此機會向秦昭王進言,說白起對他不忠心。生性多疑的秦昭王聽信了讒言,便賜死白起。

    秦始皇雖然生性殘暴,但是對於有功之臣卻十分仁慈,一向不喜濫殺忠臣。李斯、蒙恬、王翦都是他的臣子,亦是幫助他橫掃六國的主要力量。前二人雖然慘遭冤殺,但是凶手皆不是秦始皇,而是秦二世和趙高。

    秦始皇在位期間,這些人都身居朝廷要職:李斯統領文官,蒙恬手握兵權。這些都從側面反映出他們受到的優厚待遇。

    勞苦功高,挑撥離間剷除對手

    剷除呂不韋勢力後,秦始皇就獨攬了秦國大權,而他啟用的第一個武將正是王翦。王翦也不負眾望,在領軍十八天後就只率領一支精銳隊伍連續佔領趙國九座城池,讓六國膽戰心驚。在當時,軍事水平能和王翦抗衡的只有一人,就是同為“四將”的趙國李牧。

    王翦深知自己如果和李牧正面發生衝突,勝算其實並不大。打仗並非兒戲,哪怕是賭一賭都可能賠進無數條人命。想要百分百獲勝,唯一的方法就是除掉李牧這個攔路虎。於是王翦偷偷收買了趙王的心腹郭開,讓他在趙王面前誣陷李牧。

    收了錢的郭開也老實辦事,使用反間計挑唆趙王和李牧的關係,成功讓趙王懷疑李牧並殺了他。李牧死後,趙國再也沒有能統領全軍的將領,王翦率領秦軍勢如破竹,一舉滅掉了趙國。

    功成身退,表面愛財消除君慮

    趙國滅亡後,只剩下楚國對秦國的威脅最大,於是秦始皇派遣王翦和李信去征討楚國。在調配兵力時,王李二人發生了分歧,毫無作戰經驗、剛愎自用的李信只開口向秦始皇要了二十萬兵力。但王翦深知楚國家底深厚,二十萬人遠遠不夠,便賭氣不參與作戰。果然不出所料,李信大敗而歸,秦始皇親自登門求王翦出山。

    可誰知,王翦獅子大開口,張口就向秦始皇討要六十萬兵力,這基本上是傾全國之力!但是秦始皇再三斟酌後還是答應了,於是王翦又提出了第二個條件:希望秦始皇能給賞賜給他皇城附近一所豪宅,配以萬畝良田。

    在古代,君子講究矜持,開口要錢的事情實屬罕見。而王翦在戰爭的緊急關頭索要財物,這讓當時許多人都替他感到羞恥,就連隨他一起出徵的戰士也瞧不起他。

    在多數人看來,這是沒出息的行為;可實際上,王翦卻巧妙利用了秦始皇的心理,讓他誤以為自己沒有野心,只是個愛惜財物的庸俗之人,從而讓秦始皇對他卸下防備之心,避免因功高蓋主被君王反噬,達到保全自己的目的。

    拿了錢的王翦辦事相當得利,一舉殲滅了楚國。等到秦統一六國後,秦始皇有意要封他為大將軍,讓他掌握軍事大權。此時王翦卻又提出了辭職,選擇退隱江湖,安度晚年。

    王翦雖為一代武將,但是嗅覺相當靈敏,他明白“伴君如伴虎”,功成之時全身而退方為上策,於是創造出自己愛錢的假象,故意汙名化,讓君王消除疑慮。秦始皇死後,秦二世大肆屠殺前朝舊臣,朝堂之上又是一番腥風血雨,而王翦之所以能倖存,完全是多虧了愛財這個性格啊!

  • 7 # 說說歷史那些事

    那什麼是為臣之道呢?《荀子·臣道》中舉出了四類臣子,即聖臣、功臣、篡臣和態臣,並指出“用聖臣者王,用功臣者強,用篡臣者危,用態臣者亡”的道理。聖臣如殷之伊尹、周之太公,功臣如齊之管仲、晉之咎犯、楚之孫叔敖,篡臣如韓之張去疾、趙之奉陽、齊之孟嘗,態臣如齊之蘇秦、楚之州侯、秦之張儀。

    第一條道理,我們不免想到了秦昭襄王時期的戰神白起、漢初三傑之一的韓信等等,讓人悲怨的是“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的感嘆。

    而王翦是一直跟隨白起作戰的,其作戰謀略和戰法也與白起相識,可謂盡得深傳,同時白起被秦昭襄王賜死的教訓也使他銘記於心,因而在為臣之道上不得不考慮得更為長遠和仔細。

    後來王翦又派人幾次和秦始皇要田要地,下面有人不解,就問王翦說你這樣做也太過分了吧?王翦說:“夫秦王怚而不信人。今空秦國甲士而專委於我,我不多請田宅為子孫業以自堅,顧令秦王坐而疑我邪?”從這裡看出王翦的大智慧和大智謀。

    統一天下後,為鞏固南方楚國和百越等的政權,王翦和他的50萬人馬留在了嶺南,與當地居民實現了民族文化大融合,王翦最終也功成名就,得以善終。

    善於急流勇退、明哲保身,漢初三傑之一的張良就效仿王翦,在劉邦取得大漢天下時,藉故與仙人赤松子雲遊,選擇了隱退;而自恃功高的韓信則被呂后殺於長樂宮,還被誅了三族。

    白起、王翦與韓信、張良,雖說有本質的區別,但結局何其相識,也許,這就是所謂的君臣之道吧!

  • 8 # 一攬風塵

    和皇帝直接說?“報告!我沒有野心,你放心。”這明顯不可能,凡是智力正常的人估計都不會有這種想法,那難道就讓皇帝猜去?也不行,一般皇帝都不會猜,秉持著“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原則,就把你殺掉了。於是,王翦就用了一種很巧妙的方式,保持著和皇帝之間的平衡,讓自己和兒子免遭殺身之禍,孫子王離還成了秦朝末期的名將。

    等到秦始皇一統天下的時候,王翦繼續著謹小慎微的斂財收地行動,這對於秦始皇都無所謂,因為對於皇帝來說,天下都是自己的,分財可以,只要不分權力就行。王翦也很知趣,放棄兵權,賦閒在家,壽終正寢。實際上呢,這個方法很多時候確實是無奈之舉。很多情況下,我們不能用個人操守來衡量這個人有這些表現,後世的蕭何即使一直謹小慎微,還險些丟掉性命。蕭何可是劉邦的老朋友啊,多年以來忠心耿耿,從來沒有表現出任何野心,更別提王翦了。還有韓世忠,晚年享樂無比,滿腦子就是錢和地,高宗也很高興,你要什麼就給什麼,韓世忠也得以壽終正寢。

    所以說啊,征戰沙場多年,功高蓋世的王翦,也就是恰恰因為他的貪,才保住了性命,這並不是廉潔與不廉潔有關,而是出於那個時代,作為臣子的悲哀和自保之策。不過這裡要說明一點,不要把貪和保命聯絡在一起,歷史上那些真正的鉅貪最後結局都是悲慘了,貪多了,命也是保不住了,總不能比皇帝的“小金庫”還有錢吧,這樣只能被幹掉,最後財產充公了。

  • 9 # 史無眠

    主要有兩個原因:一個是王翦自己很識時務,知道進退;另一個也是秦王比其他帝王大度一些。

    與王翦齊名的戰國其他大將,比喻白起,最後被秦王賜死。趙國李牧,被趙王派人殺死;廉頗,客死異鄉。唯獨王翦得以善終,這與王翦個人正確的政治判斷分不開的。

    俗話說:“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王翦做為秦國戰功赫赫的大將軍,懂得這個道理。更難能可貴的是王翦懂得一個臣子的尺度,識時務、知進退。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王翦在奉命統帥六十萬大軍消滅楚國前,不斷向秦始皇要求戰後給予自己金銀珠寶和田地封賞。王翦的目的就是要讓秦始皇以為自己只是個貪圖享樂之人,以此打消秦始皇對自己的猜疑。用王翦自己的話說:“大王心中多疑,如今把全國大軍給我指揮,我要是不多次請求賞賜田宅,為子孫留點財物自保,反而令大王多疑。”

    王翦曰:“王怚中而不信人,今空國中之甲士而委於我,我不多請田宅為子孫業以自堅,顧令王坐而疑我矣。”

    王翦能夠全身而退與秦始皇個人的態度上也有很大關係。

    歷史上對秦始皇的評價多有非議,但也不能夠就此否認其在王翦善終之事上的“大度”。其實王翦雖手握重兵,但也不能夠威脅秦始皇的安危,秦始皇對帝國的把控是王翦比不了的。

    王翦在完成對楚國的消滅後,實際上年紀已經很大了,而此時秦國除了王翦外,仍有很多頗有將才的其他將領,而且是全新一代的年輕將領,同時又是秦始皇的心腹將領;他們的存在,可以完全抵消王翦給秦始皇帶來的潛在威脅。比喻,在王翦攻打楚國前,秦始皇是首先命令李信與蒙恬統兵攻打楚國的。再比喻南韓的滅亡是由秦國大將內史勝統兵完成的,魏國、齊國是由王賁剿滅的。

    另外,秦始皇也不像有的君王那樣多疑的不成樣子。比喻朱元璋,在把李善長幹成光桿司令後仍不放心,最後趕盡殺絕。如果把秦始皇換成朱元璋,估計王翦也夠嗆能安度晚年。

  • 10 # 鞦韆搖籃

    戰國時期是典型的中國貴族時期,那個時候的人有多耿直,舉個簡單的例子——小明喜歡小紅,準備給她一個驚喜,他把事情告訴了小強,並且對小強說“你一定要為我保守這個祕密哦”,第二天快遞小哥敲響小明家的門,小強把自己的腦袋送了過來。

    秦始皇在歷史上爭議頗多,不管是身世還是他所做的事兒,秦始皇、曹操這樣的人最大的特點就是多疑,晚上睡不著覺——現在叫被害妄想

    但在他們身邊可不是妄想,有多少人摩拳擦掌的想要取代他,尤其是拿著功高蓋主的名將。

    多少皇帝都“鳥盡良弓藏,兔死走狗烹”,換位思考一下你手下有一個戰功赫赫的將軍,平時作風正派深受人民愛戴,心裡怎麼也要問一句“他想幹嗎?”

    你又不是皇帝你表現那麼好好嗎,明顯是心懷不軌,幹掉再說。

    王翦在秦始皇同一天下之後要房子、要地其實就是為了告訴他“我王翦沒啥野心,打了一輩子仗,天下太平了就想過幾天花天酒地的日子,你老人家放心的治理天下,甭搭理我”

    一個亂的時候只知道打仗,太平了只知道喝酒吃肉的將領,一個上等的工具人,即使秦始皇心狠手辣也沒有必要對他下手。

    在那個時期王翦的貪正是他保命的手段,碰巧也好,聰明也罷,王翦能夠善終還是給人不小的啟發,在社會、在職場一個完美的人總是一個不近人情的人,放出一個小尾巴可以拉進朋友間的距離。

  • 11 # 文城觀點

    秦始皇滅六國、統一中國離不開王翦從軍事方面的輔助,王翦是既是秦國傑出的軍事家,是繼白起之後秦國不可多得的大將之才,同時,他也是戰國時期最傑出的軍事指揮家之一,他與白起、李牧、廉頗並列為戰國四大名將。《千字文》曰:“起翦頗牧,用軍最精。宣威沙漠,馳譽丹青。”

    王翦作為秦代傑出的軍事家,一生戰果輝煌,他平成蟜之亂,協助剷除呂氏,破趙都邯鄲,消滅燕、趙,攻滅楚國,而他的兒子王賁俘虜了齊王建。可以說,秦始皇滅六國的大多數戰役是由王翦父子完成的。

    王翦一生經歷了諸多戰事,他很有韜略而不殘暴,極有膽識而不魯莽,與白起相比,他用兵有度,沒有殺戮無度,顯得更冷靜,更有人性;與李牧相比,他一直受秦王的信任和支援,沒有被陷害;與廉頗相比,他遇到了秦王更幸運,用不著像廉頗一樣,鬱郁不得志,最出走他國。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國兼併了所有的諸侯國,統一天下,就滅六國的戰功而言,王翦該是排在第一位的。

    王翦是嬴政時統一天下的戰神,他戰功顯赫,又很敢向秦王提出各種要求,然而,他功高而不蓋主,能得善終,作為戰功赫赫的武將,他是比較幸運的。

    那麼,王翦具體有什麼戰功?他為何多次向秦王提出要求?最後,他為何能避免功高蓋主而被處置的慘劇呢?下面進行分析。

    第一,平定成蟜叛亂,鎮壓嫪毐反叛,協助剷除呂氏

    在秦王嬴政親政之際,王翦幫助秦王幹了兩件大事,一件是平定了長安君成蟜的叛亂;另一件是協助和支援秦王剷除了呂不韋等權臣的勢力。

    秦王政八年(前239年),秦王行冠禮的前一年,嬴政想嘗試他的軍事行動,於是,他拿他很討厭的趙國開刀,他任命他的同父異母弟長安君成蟜為主將,樊於期為副將,率軍攻打趙國,可是,長安君成蟜率兵行至中途,卻在樊於期的唆使下臨陣倒戈,舉兵反叛,試圖打敗秦兵,搶王位。嬴政派王翦前往平叛。王翦面對的是王弟成蟜和秦軍將士,他不願意讓秦軍自相殘殺,於是,在開戰前,他派說客混進成蟜的叛軍中。說客找機會拜見了長安君,他遞送了王翦的勸降書信,並恩威並施,對成蟜說了很多說服的話,長安君感到說客所說的很有道理,想與王翦的兵拼殺,必敗無疑,他意識到他是一時衝動,輕信樊於期的唆使,於是,決定投降。樊於期知道自己犯了大罪,逃奔燕國。可是,隨成蟜反叛的軍吏皆因連坐被斬首處死,屯留百姓被流放,嬴成蟜不敢回秦,亡命到趙國,被授予封地饒。

    秦王政即位時只有13歲,朝政大事由太后和相邦呂不韋決策,呂不韋權傾朝野,而且,呂不韋原本與太后趙姬有曖昧不清的關係,後來,呂不韋意識到嬴政日漸長大,擔心他與趙姬過往太密將引起懷疑,於是,他獻上了一個假宦官嫪毐給太后,以滿足趙姬的慾望。

    可是,嫪毐作為太后的男寵卻不知好歹,他不但長期與尋歡作樂,而且,還鼓動太后移居在秦故都雍城(今陝西鳳翔),與太后悄悄生下了兩個私生子。更有甚至,嫪毐還以秦王“假父”自居,並在太后的幫助下獲封為長信侯,擁有山陽、太原等地,他還大膽地自收黨羽,在雍城長年經營,建立了龐大的勢力。

    秦王政九年(前238年),嬴政前往太后所在的雍城行郊禮。王翦一方面領兵鎮壓咸陽,嚴防朝中出現異動,其主要目的是防備權臣呂不韋趁機生亂;另一方面,王翦派三萬精銳保護秦王西行。嫪毐因淫亂宮闈和自稱“假父”的罪行敗露,便發動手下黨羽兵變,率兵進攻秦王嬴政所在的蘄年宮,秦王和王翦早有防備,搶先埋下伏兵,很快平定叛亂,斬殺了嫪毐,清洗了嫪毐集團數百人,維護咸陽的安定。

    嫪毐之亂牽涉到了呂不韋,呂不韋很難逃脫干係,事情的發生是從他送假宦官給太后引起的,嫪毐淫亂後宮,培植黨羽,暗中蓄養軍事力量,呂不韋作為相邦,難以推脫責任。嫪毐之亂被平定之後,呂不韋雖是權臣,掌控朝政,但都城被王翦掌兵控制住了,秦王嬴政追究呂不韋對嫪毐造反該負擔的責任,呂不韋被免去了相邦之職。不久,呂不在被貶往蜀國的途中,飲毒鴆自盡。

    可見,平成蟜反叛,鎮壓嫪毐造反,剷除呂氏勢力,嬴政都離不開王翦的輔助和支援,王翦因此而得到了嬴政的高度信任,這為以後被授予軍事指揮大權創造了很有利的條件。

    王翦(劇照)

    第二,屢次徵趙,後奇襲趙都,賄賂趙相,俘虜趙王

    早在秦昭王時期,王翦就曾計殺魏齊。當時,秦國的向秦王獻上了“遠交近攻”之策,後來,範睢成了秦相,而魏齊是範睢的大仇人。范雎曾揚言要魏國交出魏齊,否則秦國將舉兵伐魏,魏齊害怕了,隨即棄相印逃到趙國,投在平原君趙勝門下。白起率秦軍在長平之戰大獲全勝之後,王翦向秦昭王獻計,奏請昭王修書一封約平原君至函谷關赴宴,秦昭王依王翦之計而行,平原君果然赴約,秦軍趁機扣下平原君,將其押至咸陽,隨後,傳訊息至邯鄲,稱若趙國不交出魏齊,便放回平原君。當時,長平之戰趙國元氣大傷,趙孝成王懼怕秦國,得到訊息之後,他急忙派兵圍住平原君府,想抓住魏齊,魏齊害怕,悄悄逃出,欲投魏信陵君,信陵君不敢收留,魏齊無路可逃,便拔劍自刎。趙孝成王令人執魏齊之首,送至咸陽,請求秦王釋放平原君歸趙。王翦此計很毒,以宴請為由,誘惑平原君上當,不費一兵一卒,得到了原魏相魏齊之首,替相國范雎報了大仇。

    王翦滅趙是他助秦王滅六國中的顯著功績,秦昭王時期白起沒有能做到的事,被王翦做成了,趙國亡在王翦的手裡。

    秦王政十一年(公元前236年),燕國、趙國兩國發生交戰,使秦國有了可乘之機。當趙國正集中兵力與燕國激戰時,王翦奉秦王之命,趁趙國兵力空虛之際,分兩路兵馬進攻趙國。趙軍抵擋不住,被秦軍攻取了趙鄴(今河北臨漳西南)等十餘城池。趙軍不敢戀戰,退守城內,頑強抵抗,而秦軍也一時難以攻陷城池,兩軍進入相持階段。

    兩年後,王翦令留守前方的秦將桓齮繼續率軍攻趙,秦軍很快攻下平陽(今河北磁縣東南),斬殺了趙軍10萬兵馬,殺了趙將扈輒。桓齮乘勝揮師北進,追擊趙軍,向邯鄲進軍。危急時刻,趙王遷急忙從代雁門調回李牧,任命其為大將軍,率所部南下,指揮趙軍反擊秦軍。李牧率邊防軍主力與邯鄲派出的趙軍會合後,在宜安附近與秦軍對峙,李牧很有經驗,他認為秦軍連續獲勝,士氣高昂,不能與之決戰,隨築壘固守,俟敵疲憊,伺機反攻。秦軍遠出,不利持久,桓齮率主力進攻肥下,企圖誘使趙軍出城救援,但李牧不為所動,拒不出戰。秦國誤以為李牧不敢決戰,疏於戒備。李牧遂突然率軍出城,突襲秦軍大營,並將主力埋伏兩翼,等桓齮回救,桓齮中計,趙軍趁勢追殺,秦軍大敗,桓齮在撤退時被殺。李牧此次擊敗秦軍,因功被封為武安君。

    桓齮被殺之後過了兩年,王翦再次領命攻趙,此時他改變戰法,他分兵兩路,一路由派屬下親信將領率領,襲擾趙國都城邯鄲,作出佔領趙都之勢;另一路是秦軍主力,由他自己率領,經由上黨郡,出井陘,攻擊趙軍的主力部隊佈防地區,企圖將趙軍截為兩斷。可是,王翦遇到了趙軍主將李牧,切斷趙軍的意圖被識破,李牧預先佈防,使秦軍無可乘之機,王翦戰無所獲。

    秦王政十八年(公元前229年),王翦的機會來了,趙國發生了嚴重饑荒,王翦趁機率兵攻趙,他仍實行分兵進攻的辦法,一路由得力將領率兵,繞道突然兵臨趙都邯鄲,襲擊趙都;另一路是主力,由他自己親率,攻擊趙軍主力。

    王翦擔心趙國名將李牧,知道有李牧為主將,秦國很難輕易大敗趙軍,於是,他派人賄賂趙王的寵臣郭開,在都城散佈流言,稱李牧、司馬尚籌謀造反。趙王原本對李牧等帶兵將領就有所忌憚,因而輕信謠言,解除李牧、司馬尚的兵權,任命宗親趙蔥和顏聚為主、副將,而且,還把名將李牧殺了。

    王翦反間計獲得了成功,李牧被趙王所殺,趙軍沒有能將率兵,經常被秦軍打敗。過了一年,王翦令秦軍與趙軍決戰,秦軍在東陽地區(約今河北邢臺地區)大敗趙軍,主將趙蔥戰死,副將顏聚逃亡。王翦乘勝追擊,揮師直指趙國都城,很快攻陷邯鄲,俘虜了趙王遷。趙國公子嘉等逃到代郡,自立為代王。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王翦之子王賁率秦軍攻陷代郡,俘虜公子嘉,趙國宣告滅亡。

    趙國視秦國為世仇之國,在六國中是抗秦最堅決的,趙國一亡,六國的合縱之策就再也搞不起來了,其他各國成了秦軍砧板上的魚肉。

    王翦畫像

    第三,平韓,滅魏,破楚,亡齊,秦軍戰無不勝

    趙國被滅,燕國也難保了。秦王政二十年(前227年),王翦、辛勝奉秦始皇之命攻燕國。燕、代兩國發兵抵抗,但是,這兩國的軍力根本擋不住秦軍的進攻,兩軍被秦軍於易水以西擊潰。第二年,秦軍進攻燕都,拿下薊城。燕王喜無奈,狼狽地遷都至遼東。秦軍將領李信帶兵繼續追擊,燕王喜聽從趙代王嘉之計,殺了太子丹,獻其首級給秦,以求和解。就在這一年,南韓都城發生叛亂,秦國趁機出兵,平定南韓的叛亂,並趁平亂之機殺了韓王安。

    燕、韓被秦軍擊敗之後,秦軍的下一個目標是魏國。秦王政十一年(前236年),魏,齊兩國發生戰爭,魏軍攻下齊國的13座城池,秦王以救齊為名,派王翦等率兵攻打魏國,攻取了魏國的支陽、北安、陽晉等邑,秦軍佔領了漳水以北地區。兩年後,秦國再次出兵攻魏,一直打到渤海灣,魏軍潰敗。六國自此被切成南北兩段,更無力抗秦了。魏國統兵主將把魏軍的將

    此後,秦軍揮師北上,聲稱欲從河北邯鄲進攻魏國,引40萬魏軍主力防守北面。而秦軍卻趁機南下,出奇兵包圍了魏都大梁,並分出一部分封鎖了黃河,以阻擋在北面的魏軍來援。魏軍主力在北面,駐守大梁的兵力不多,他們依託牢固城防,拼死抵抗,秦軍一時難攻破。王翦之子王賁派人改流水通道,引黃河、鴻溝之水灌城,大梁城被水浸泡三月後倒塌,魏王假拼死抵抗,但已無力迴天,魏軍中有人投降秦軍,魏都淪陷。王翦趁秦軍攻下魏都之機,對防守北面的魏軍主力發起攻擊,將其擊潰,秦軍佔領了魏國的全部土地,魏國被滅。

    秦始皇二十二年(前225年),秦王計劃滅楚,王翦提出欲滅楚非六十萬人不可。李信認為只需二十萬人便擊敗楚軍,秦王大喜,疑王翦已老,便派李信和蒙恬率兵二十萬南下伐楚。王翦稱病回故里,秦軍二十萬對陣楚將項燕率領的四十萬大軍。楚軍故意示弱,邊戰邊撤,秦軍中計,被楚軍埋伏的精銳部隊偷襲,李信手下有七個都尉被殺,李信創造了秦滅六國時罕見的戰敗記錄。

    秦王知李信戰敗後大怒,親往頻陽向王翦致歉,答應王翦統領六十萬大軍伐楚。王翦很敢討價還價,他向秦王賜予美田宅園,請求給他的子孫留下田宅家業,出關前,王翦又連續五次求秦王賜美田。就連王翦的部下都感到王翦的要求太過分了。

    王翦對親信部下表示,秦王生性多疑,如今秦軍主力皆讓他掌管,此時只有多向秦王提出各種要求,才能讓秦王感到他只求田宅、銀兩,別無他求,秦王才會放心讓他掌兵。

    王翦領兵入楚,楚軍堅守不戰,秦軍六十萬士兵休養玩樂,以投石比賽取樂。項燕只有楚軍四十萬,不敢強攻秦軍,一年之後,楚軍向東調動,王翦趁機率軍出擊,大破楚軍,將項燕殺於蘄,一年後,楚軍俘虜楚王負芻,平定楚國。隨後,王翦又南征百越,得勝回秦,被封為武成侯。

    楚軍被王翦殲滅之後,秦王只剩下一個距離比較遠的敵手齊國。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軍出兵攻齊。這一次領兵攻齊的是王翦的兒子王賁。齊國距離秦國較遠,在秦軍兼併其他五國時,力求中立,因而也放鬆防備。齊國於“濟西之戰”受燕軍重創之後,弱勢狀態未能改變,齊國君王一直與結好秦國為主要政策,十多年不敢聯合他國抗秦。齊國丞相後生被秦國重金收買,只圖與秦聯盟,很少備戰抗秦。當秦軍滅了其他五國之後,齊王意識到危險,匆忙將集結軍隊,守住西部,抵禦秦軍。

    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王以齊國拒絕秦國使者訪齊為由,避開了齊國西部主力,命王賁率軍經原燕國南部直攻齊都臨淄。齊軍主力在西邊,都城守軍少,士氣低,很快被突襲的秦軍擊敗,秦軍佔領了臨淄,俘虜了齊王建,齊國也隨之滅亡,秦王在齊設定齊郡和琅邪郡。

    秦國滅了六國中最後的齊國,完成了統一大業。在滅六國的戰爭中,王翦父子發揮了巨大作用,軍功當排在前列。

    秦始皇(劇照)

    第四,戰國顯赫的名將王翦為何能善終呢?

    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秦王政兼併天下後,建立皇帝名號,稱“始皇帝”,秦始皇東巡,以安撫東方百姓,當他東巡到琅邪(今山東膠南)時,王翦的兒子王賁隨行,與丞相王綰、長史李斯等人參與評議秦始皇的功德,但不見王翦隨行。史書中沒有能找到嬴政稱“始皇帝”之後到底王翦去何處了。有一種說法,說他急流勇退,告老還鄉了。

    王翦晚年激流勇退的可能性很大。王翦是軍事謀略家,他甚至兵法韜略,他當然知道軍權的重要性,同時,他也很瞭解秦始皇的帝王之術,滅了六國之後,秦軍已經沒有強硬的對手,而作為嬴政時期的第一大將,手中若再有兵權,加上他戰略赫赫,難免有功高蓋主之嫌,若是不急流勇退,怕是會落得個兔死狗烹的下場。

    從王翦在出徵攻楚前一再故意向秦王討要美田、宅園、銀兩的聰明勁來看,王翦是很有智謀的,是知進退的智帥。他對秦始皇是非常瞭解的,司馬遷曾說:“翦為宿將,始皇師之”。王翦是教給嬴政軍事韜略的名將,他當然知道嬴政這一位史上第一位稱“皇帝”的君王是何等重視兵權的,所以,王翦一定極大的可能是在滅了六國之後,感到不該再染指兵事了,於是,交了兵權便告老還鄉,養老去了。只有這樣,他才能善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輛現代最先進的主戰坦克穿越去參加庫爾斯克會戰可以全殲所有坦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