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我是越關

    麥克阿瑟曾三次競選總統,第一次是在二戰結束前,後兩次則是在二戰結束後。但三次競選均以失敗告終,而且失敗的很徹底,基本上是涼透的那種。

    而麥克阿瑟的失敗,歸結起來就是其性格的失敗。

    不過,這樣一個身居高位的人,一來沒有大局觀,二來還目中無人!也註定了其競選總統不可能成功。

    麥克阿瑟出身

    都說出身決定性格,這一點在麥克阿瑟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

    1880年,麥克阿瑟出生於美國小石城。

    很多人說他是軍人世家出身,實際上並非如此。

    麥克阿瑟的爺爺叫做亞瑟·麥克阿瑟,是一名地地道道的律師。當然,這個律師可不簡單,和大名鼎鼎的亞伯拉罕·林肯有很深的交情。也正是憑藉著這點關係,亞瑟·麥克阿瑟當過州長,做過法官。

    後來,還是憑藉著這份關係,麥克阿瑟的老爹小亞瑟·麥克阿瑟上了西點軍校(別問我為什麼叫小亞瑟·麥克阿瑟,外中國人起名就是這麼隨意,和老子一個名,後人為了區分,所以加了一個“小”)。

    從西點軍校畢業後,小亞瑟·麥克阿瑟正式從軍,後來還做到了菲律賓總督。

    等到麥克阿瑟出生時,他們家正是如日中天的時候,要錢有錢,要人脈有人脈。另外老麥還有個好母親,不斷地循循善誘。因此,老麥在學校的成績優異,考西點軍校時也是第一。

    前半輩子靠著先輩的努力,日子過得真是順風順水,也因此,老麥感覺自己是一個無所不能的人。也正是在這一時期,老麥養成了睥睨天下,看所有人都不如自己的心態。

    當艾森豪威爾說出這句話後,老麥對其嗤之以鼻,甚至說他目光短淺。

    後來的結果大家都清楚,羅斯福成為了美國曆史上唯一連任四屆的總統。這件事也導致了老麥對艾森豪威爾非常討厭(你怎麼能比我有預見性)。後來,艾森豪威爾也換了工作。

    這件事只是老麥人生中眾多性格缺陷的其中之一,其他的還有太多太多,比如不聽羅斯福指揮,頂撞杜魯門等等。

    麥克阿瑟競選總統

    1944年,老麥第一次競選總統

    這一次其實是他身邊的人,另外再加上共和黨內部一些人支援的。

    當然,老麥這次競選基本上沒有勝出的可能;一來,此時老麥名望還不夠。二來由於太平洋戰爭爆發後,老麥從菲律賓逃跑時拋棄了自己的部隊,卻帶上了自己的老婆孩子,這件事讓老麥聲望大跌。趕上日本哪壺不開提哪壺,每天在廣播裡放老麥丟人的破事。這也讓老麥在美中國人的心中沒有多少偉岸的形象。

    事實也證明,老麥這次參加總統競選異常的失敗,共和黨內的預選都沒有幾個人支援他。

    【即便成為共和黨候選人也沒戲,民主黨還是羅斯福參加選舉】

    這一次是老麥最有希望的一次。當時,二戰剛剛結束,老麥帶領著美國的軍隊直接控制了日本,而且還出色的完成了對日本的改造。

    可以說,此時老麥的威望如日中天。

    但是,位置越高,老麥的致命弱點也就越突出。此時,老麥不止一次在公開場合表示;我這一輩子只看得起兩個人,一個叫喬治·華盛頓,另一個叫做亞伯拉罕·林肯。也正是這種目中無人的態度,老麥和華盛頓很多人不對付,華盛頓方面甚至成立了專門的部門試圖遙控老麥在東亞地區的政策。

    由此,老麥和華盛頓的政客們逐漸發展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很多時候,老麥甚至公開違抗杜魯門的命令。

    這種行為在普通人看來是率性而為,但在政客們的眼中基本就屬於白痴了。

    就這兩點,老麥徹底玩完,共和黨內都沒有出線。

    【題外話,後來共和黨杜威和民主黨杜魯門競爭,老蔣以為杜威能夠成功,於是拿著杜魯門給的錢去贊助杜威,結果杜魯門爆冷,讓老蔣栽了一個大跟頭】

    1952年,麥克阿瑟第三次競選總統

    這一年,老麥已經72歲了,好傢伙,比川建國競選總統時歲數還大。

    這一次,由於北韓戰爭的原因,老麥的名望已經衰落了。當時,老麥顯得異常天真幼稚,曾幻想著率領“聯合國軍”攻打中國,甚至還想在中朝邊境投放大量的核廢料,以此阻斷志願軍抗美援朝。

    為了這一想法,老麥不惜和時任總統杜魯門鬧掰。這件事也讓華盛頓的一眾政客,以及各個政黨的大佬看清了老麥的本質,軍事強人的背後就是個政治侏儒!而且還是爛泥扶不上牆的那種!

    縱觀麥克阿瑟三次參加選舉,第一次是因為名望不夠,後兩次基本上就是因為其政治水平有問題。不過,所有的原因背後都指向了他的性格和行事作風,桀驁不馴、目中無人,最終的結果就是黨內都無法出線,至於競選總統,那就更是不可能的事情了。

  • 2 # 歷史吐槽機

    信心滿滿個屁啊,麥大帥曾經三次參選,連共和黨內都沒出線,誰給他的勇氣選總統來著?梁靜茹嗎?

    第一次參選

    麥大帥的第一次參選之旅是在1944年,1943年的時候,這位老兄被底下那群參謀之類的忽悠著參加了共和黨內預選,這次參選其實基本就是扯淡。

    首先他1942年剛在菲律賓被日本鬼子糊了一臉,這時候的聲望只能叫一般,比起共和黨內那群大佬一點優勢都沒有,劣勢倒是很明顯。

    而且別忘了1944年二戰還沒結束,瘸子羅斯福的聲望如日中天,即使麥大帥能夠黨內出線,面對這尊大神必須死得相當難看。只要羅斯福拿出是自己在菲律賓慘敗後依然支援他掌握軍隊,老麥基本就沒啥脾氣了。

    第二次參選

    麥大帥第二次參選算是信心滿滿,因為那是1948年的大選,那時候羅斯福已經掛了,杜魯門在國內外被人花式狂噴,如果黨內能出現,機會還是很大的。更主要的是老麥那陣子聲望已經刷到崇拜,日本太上皇之名誰敢不服?

    這哥們也算賣了把力氣,新年伊始就發表講話,還斥巨資僱傭一票傳記作家繼續刷聲望,什麼《偉大的麥克阿瑟》、《天才的自由戰士麥克阿瑟》、《天賜的英雄麥克阿瑟》之類的往死裡招呼。

    然而他光顧著吹逼,忘了擦屁股,同時也低估了老牌政客的無恥。沒多久就被爆出一堆黑料,什麼私生活混亂啦、什麼在西點嗑過大麻啦,全都招呼上來了。把老麥黑得跟包龍圖一樣,結果自然可想而知嘍。

    共和黨內第一輪初選,史塔生19票,杜威17票,麥大帥只有可憐巴巴的8票,連兩位數都沒能突破。等到了第三輪投票更悲催,這老兄得了0票,希望多大失望就多大,也難怪他在半島戰爭期間會報復社會了。

    順便說一下,這年的總統大選也是個悲劇,杜威信心滿滿的上去,滿以為手到擒來,結果被杜魯門給逆襲了。當時東亞某大神拿著杜魯門援助的美刀支援杜威選舉,也滿意為是一手神操作,結果自然不用我說了。

    第三次參選

    麥大帥的第三次參選已經沒膽子直接選總統了,因為那是1952年的大選,當時這貨已經頹了,成天就靠著”老兵不死“之類的四處演講忽悠。時間一長,美中國人民也膩歪,你丫除了噴杜魯門就是給自己吹噓,完全沒有一點建設性意見嘛!

    更要命的是這年的大選共和黨出來一個超神級人物——艾森豪威爾!麥大帥固然牛得爆炸,但那分跟誰比不是,面對艾森豪威爾的聲望,他還能幹點啥?

    老麥在黨內初選階段就一直可憐兮兮的表示不準備參選總統,這嚴重消磨了支援他的人,隨後這貨又開始支援艾森豪威爾的對手,自然又被糊了一臉。艾森豪威爾當選總統後對他的報復也非常別緻,向他諮詢結束北韓戰爭的問題。嗯,在某些時刻,我滿同情麥大帥的.......

    總結起來吧,麥克阿瑟或許是個不錯的將軍,但玩政治這貨實在外行,那陣子美國還特別強調政治手腕。如果換到現在搞不好他真能當選,論裝X吹逼這種事兒,川總和他完全不是一個量級的選手,扯淡完畢。

  • 3 # 歷史環形社

    當人們沉浸於世界反法西斯勝利的喜悅中以為終於迎來了和平之時,同盟國出現了分裂,使沒穩定多久的國際局勢再度變得緊張。西方國家中以美、英為首在全球方位內大規模、全方面的抵制蘇聯的擴張,也就是我們所熟知的“冷戰”。

    1945年,當時美國總統羅斯福因病逝世,當時的 副總統杜魯門正式接掌總統一職,自這以後美國對蘇聯的態度就格外的強硬,特別是在美國有原子彈這一重磅武器“撐腰”以後,對蘇聯的排斥度異常高。所以在蘇聯提出想要由兩國共同管理有關日本戰後的事宜時,遭到了杜魯門果斷的拒絕,杜魯門想要美國獨自管控日本。

    面對美國這種極為囂張的舉動,蘇聯表示非常不滿,表示對日本的管控應該由美、蘇、中、英四國共同治理併成立委員會,可是此提議一出就遭到了美國的拒絕。蘇聯對此表示非常的憤怒,並向麥克阿瑟發出戰領北海道的要求,如果美國拒絕蘇聯的要求蘇聯便會強制佔領。

    面對蘇聯的行為麥克阿瑟表示並不害怕,稱如若有一名蘇聯士兵敢在未經允許的情況下登陸日本,美軍便會毫不客氣的將所有蘇聯駐東京官員統統送入大牢。面對麥克阿瑟這番威脅,蘇聯在無可奈何之下只得離去,在美國眼中,打敗日本的是美國,因此日本就應該由美國獨自統治。

    舉個例子來說,麥克阿瑟在面對日本不斷高漲的工會罷工行為,給予日本政府以及工會非常嚴厲的施壓,表示如果日本政府和工會不能及時制止這種東方勢力的滲透行為美國將會出動盟軍進行武力鎮壓。因此,對於東方勢力麥克阿瑟可以說是完全不能容忍。

    隨著冷戰的不斷持續,麥克阿瑟開始有了競選美國總統的想法。

    1947年3月,杜魯門提出了以全面制止東方勢力為指導思想的對外政策方針,這一方針被稱為“杜魯門主以”,隨著該方針的提出使得美蘇之間的矛盾進一步被激化,冷戰也隨之升級,而麥克阿瑟卻對杜魯門主義表示高度的認可和贊同。

  • 4 # 白楊樹下談歷史

    隨著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人們沉侵在和平的喜悅還沒有多久,同盟國之間的分裂,就讓世界局勢再次緊張起來,以美、英兩國為首的西方社會在全球範圍內,全方位地抵制來自蘇聯的擴張。這就是人們熟知的東、西方相互對立的“冷戰”。

    在亞洲,日本成了美國在遠東的橋頭堡,麥克阿瑟更是充當反東方勢力的“急先鋒”,甚至在他潛意識裡,再發動一場大戰也不為過,其“好戰”的本質顯現了出來。作為美國在遠東的“土皇帝”,他的野心也越來越大,不斷叫囂著戰爭。

    更有甚者,杜魯門通過麥克阿瑟,釋出了《日本投降後美國的對日政策》,規定佔領軍將置於遠東盟軍總司令指揮之下,各國間的分歧按照美國的政策行事。也就是說,美軍單獨佔領日本,其他國家無權插手。麥克阿瑟成了日本的“太上皇”。

    對於這種挑釁行為,麥克阿瑟更是不甘示弱。大聲警告到:“如果有一名蘇軍士兵未經允許踏上日本國土,美軍將把蘇聯駐東京使團全部投入監獄”,蘇聯代表悻悻離去。在他看來,打敗日本的是美中國人,理應由美國單獨佔領。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對待日本工會的罷工。麥克阿瑟面對一浪高過一浪的罷工浪潮,認為這是東方勢力的滲透,他要求日本政府和工會禁止總罷工,否則,盟軍將出面鎮壓。面對壓力,罷工被迫取消。可見,他對東方勢力幾乎是“零容忍”。

    就在美國實施復興歐洲的“馬歇爾計劃”,遏制東方勢力西擴的時候。無獨有偶,美國提出在亞洲“要使日本成為對付共產主義的堤壩”,並調整了對日政策,由壓制轉為扶持,並利用日本企業和軍事基地,為美國在亞洲戰略服務。

    一是,憑藉他對日本的成功實踐,以及人們對其改革的認可和讚譽,麥克阿瑟認為自己有能力、有信心治理好一個國家。更何況他身邊的人和國內的支持者,在全國各地都建有麥克阿瑟俱樂部,他們希望其競選總統的呼聲越來越高。

    更主要的是,麥克阿瑟對國內反對他的一夥人始終耿耿於懷,他們嫉妒其才能,處處給其“穿小鞋”、設定障礙。他對這些人的做法極為不滿,發誓有一天要把國務院整治得天翻地覆,而要實現這個目標,競選總統是唯一的道路。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老兵不死,麥克阿瑟回憶錄》

  • 5 # 使用者6475267451504馮

    這麼好的條件應該是最好的人生,不應該打仗,吃不了苦中苦,不能成為人上人,這麼好的軍事才能,也不如我們的彭德懷元帥厲害,彭德懷元帥才是真正的軍事家,還有我們的毛主席,他和這兩個人沒法比較。

  • 6 # 普天藍

    麥克阿瑟跟艾森豪威爾比起來顯然還是太嫩了,內在功力不足!而這個人表面又非常狂妄!光有外在高大形象其實肚裡根本沒有多少內在的本事,最終競選敗給了杜魯門!而那位看著穩重的艾森豪威爾數年後也成功競選上了美國總統!

  • 7 # 好時光63

    麥克阿瑟太囂張了!剛愎自用,對於戰爭的藝術,沒有靈活機動,沒有戰略戰術,雖然他是個非常有正義感,有魄力的軍人,同樣他的缺陷照樣突出!他的狂妄在民主冷靜的社會裡不可能競選總統成功!他一旦當上總統,跟像毛主席或者普京這樣的政治強人做對,世界是非常危險的!

  • 8 # 路之意

    麥克阿瑟:不想當總統的將軍不是好將軍

    麥克阿瑟將軍一生的事蹟,都可以寫成幾本書了,中中國人對他的看法評價也是褒貶不一。崇拜他的是因為他的確是個出色的戰場指揮官,指責他的是因為他在北韓戰爭中的所作所為,以及二戰結束後在遠東國際軍事法庭有意包庇日本戰犯。不過今天不和大家說這些,單獨說說他競選總統的那些事。

    麥克阿瑟一直都有一個夢想,那就是當上美國總統,為此他連續三次參加總統競選,可惜總不能如願,而且還幾乎都是以慘敗收場,或許有些人天生不適合當總統,只適合當將軍吧。

    麥克阿瑟是共和黨人,在1943年,共和黨內部就有意讓他成為1944年的總統候選人,他在身邊參謀人員和支持者的鼓動下,先參加了預選。

    可惜那時候他的名氣畢竟還不是很大,五星上將都還沒當上,在州預選中就沒幾個人支援他的,因此他最終宣佈無意參加總統競選。

    1945年日本投降,二戰結束。投降儀式在美軍密蘇里號戰艦上舉行,麥克阿瑟將軍代表盟國簽字受降,5支鋼筆的故事一時也傳為美談。此後麥克阿瑟作為盟軍最高統帥,暫時管理日本事務。

    他在日本幹得有聲有色,他對日本的改造和治理也很成功,受到人們一致讚譽,他的名望也達到了頂峰。因此,共和黨內部再次支援他競選,而這一次,他表現得不再扭扭捏捏,而是擺出一副勢在必得的架勢,因為他堅信他在日本的政績將會幫他贏得大選,而他也能像治理日本一樣治理美國。

    有了國際輿論支援還不夠,最主要是國內的輿論支援。

    因此麥克阿瑟不惜花重金聘請一批傳記文學作家,每天為他寫傳記文學著作。才短短一個月,就出版了三份,分別是《偉大的麥克阿瑟》、《天才的自由戰士麥克阿瑟》、《天賜的英雄麥克阿瑟》,從書名就可以看出,不愧是重金聘請的傳記文學作家,這文采一看就非常高大上。麥克阿瑟還在國內建立一批支持者俱樂部,天天奔走呼號拉票。

    作為四月六日預選中的人選,我對這種友善而誠摯的支援和信任深表謝意。我似乎沒有必要重複我無意積極尋求或追求任何公職,因為政府給予我現在的職務夠榮耀的了,故不打算離開我在日本的工作崗位。但我卻要謙恭地指出,如果因為我害怕遇到艱難險阻,害怕承擔責任而畏縮,不敢接受美中國人民也許要賦予我的任何公職,那麼我就背叛了作為一個好公民的所有準則。

    昔日曹操受魏王,曹丕受漢獻帝禪位,都假裝上表謙辭一番。麥克阿瑟還是厲害,這都還沒競選成功呢就先謙辭起來了。

    這次他雖然下了血本,最終還是失敗了。而且是,慘敗。

    他顯然低估了當時的老牌政治家杜威和史塔生,而且麥克阿瑟政治方面的確還不夠老練,他只知道宣傳自己多麼神氣多麼厲害,卻忘了消除掉那些黑歷史。

    艾森豪威爾擊敗麥克阿瑟

    用現在的話來說,艾森豪威爾是妥妥的人生贏家,他展現了一個值得信賴的領導人的品行,他既不衝動傲慢,又不會輕易妥協,做事之前都會有自己詳細的規劃。他善於挖掘人才,使友軍內部能夠達到最高協調性,而不是做無謂的鬥爭。戰爭結束後,艾森豪威爾憑藉自己輝煌的戰績,以及敏銳的政治眼光,1952年當選為美國總統,並在1956年獲得連任。他曾在麥克阿瑟手裡當過7年副官,但表現卻並不突出,甚至可以說毫無名氣。

    即便如此,艾森豪威爾依然認為麥克阿瑟對自己的影響極深,麥克阿瑟是出了名的自大,他經常身著盛裝,胸前掛滿了各種勳章,時刻都想讓別人看見自己有多優秀。艾森豪威爾評價說:“他認為自己就是天上的太陽,他決不允許天上出現另一個太陽。”這也能看出他的傲慢。後來在駐菲律賓時期,麥克阿瑟的自大心理越來越嚴重,甚至毫不顧忌現狀,這也讓艾森豪威爾無法忍受,最終決定離開。

  • 9 # 碼字先鋒

    二戰時美軍著名將領麥克阿瑟五星上將,不但戰功顯赫,而且很會作秀,所以人望也很高,但為什麼兩次競選總統,他自己信心滿滿,結果卻都是大敗而歸?

    國內的宣傳有一種把美中國人頭腦簡單化的傾向,所以很多人真的認為美中國人都真的是傻乎乎的。實際上,美中國人非常精明,尤其是在事關自己切身利益的問題上,他們會展現出來一種赤裸裸的直接了當,根本不給人誤解、誤會、有另外操作空間的機會,其實有必要的話,他們也可以跟格林斯潘一樣,被新聞記者圍攻幾十年,一句有用的話都沒套出來過。

    麥克阿瑟這個人,國內媒體最喜歡宣傳他那篇《老兵不死》的演講在美國民眾中引起的巨大反響,對不對呢?對的,他的這個演講,確實如新聞媒體裡說的那樣,感動了幾乎一代美中國人,問題在於媒體給你看的只是一段場景,而不是全貌,實際情況是麥克阿瑟的這個演說,如同我們熟知的祥林嫂的“我單知道冬天有狼……”一樣,最初確實吸引和感動了一代人,可是後來反覆說老兵不死,又把這一代人給煩了七七八八,這就沒什麼意思了。

    另外,美中國人還是這麼一種生物—— 他會狂熱的喜愛自己支援的一支球隊,真正做到勝也愛敗也愛,也可以用自己積攢下來的零用錢、私房錢花在明知球隊輸球的基礎上,去買球隊贏的博彩,可是如果讓他拿家裡真正的資金投進去賭輸贏,他會毫不猶豫的買對方贏!他們可以毫無心理障礙的把自己分割成感情動物和經濟動物兩塊。這一點,恰恰在麥克阿瑟身上就表現的很分明,麥克阿瑟自己僱傭媒體、作家,鼓吹起一波個人崇拜級的狂潮,別的地方不說,他自己老家,鄉親們還是很捧場的,他的各類傳記都很熱銷,為自己做宣傳。可是在他參加選舉時,即使在他家鄉,他都從來沒有通過共和黨內部初選,三次!這種情況而且還發生過三次!所以說麥克阿瑟什麼自信滿滿,我覺得這個詞用的蠻詭異的。

    麥克阿瑟很善於利用媒體資源,也擅長在美國高層中通過私人關係玩運作,他去菲律賓當土皇帝、他本人在二戰後期運作太平洋戰區的主攻,運作馬歇爾重建歐洲的資源,實質上都是靠自己在美國上流社會的人脈,破壞了美國國內已經形成決策的佈局。

    是的,這樣看上去,麥克阿瑟好像很有能力,很適應美國上層社會的生活,可惜,他做這些事,是需要消耗自己在高層的巨量人情資源,對於對手來說,他得罪了眾多戰後優先重建歐洲的支持者,以及海軍的支持者,而且對選舉有決定意義的美國精英階層,對麥克阿瑟這種利用私人關係的運作方式,屢次用既成事實綁架國內已經確定的決策,是反感和警惕的,所以在三次選舉中,麥克阿瑟都是在黨內初選時,靠他經營媒體宣傳,收割到一些零亂的選票,最後卻都拋棄麥克阿瑟,去重新選擇別的候選人。用我們的話來說,麥克阿瑟在高層圈子裡長袖善舞,但其實是個政治上很幼稚的人,給自己運作了一點好處,大家都是圈子裡的人,可以給點面子,競選這種刺刀見紅的時刻,沒人看好這個沒什麼戰鬥力的老紈絝,不會為他浪費自己寶貴的投機機會。

    麥克阿瑟第一次參選是在1944年,這時還在戰爭中,他是被底下那群參謀忽悠著參加了共和黨內的預選,這次麥克阿瑟參選其實基本就是扯淡。首先他1942年剛在菲律賓被日本鬼子糊了一臉,這時候的聲望只能叫一般,比起共和黨內那群大佬一點優勢都沒有,劣勢倒是很明顯。而且別忘了這是1944年,二戰還沒結束,羅斯福的聲望如日中天,即使麥帥能夠黨內出線,面對這尊大神必定死得相當難看。只要羅斯福拿出是自己在菲律賓慘敗後依然支援他掌握軍隊,麥帥基本就沒啥脾氣了。

    第二次參選算是信心滿滿,因為那是1948年,那時候羅斯福已經去世了,杜魯門在國內外被人花式狂噴,如果麥克阿瑟能在黨內出線,機會還是很大的。更主要的是麥帥那陣子聲望已經爆棚,日本太上皇之名誰敢不服?他自己也算賣了把力氣,新年伊始就發表講話,還斥巨資僱傭一票記者作家繼續刷聲望,到處都是什麼《偉大的麥克阿瑟》、《天才的自由戰士麥克阿瑟》、《天賜的英雄麥克阿瑟》之類的文章書籍。

    然而他光顧著裝逼,忘了擦屁股,同時也低估了老牌政客的無恥。沒多久就被爆出一堆黑料,什麼私生活混亂啦、什麼在西點嗑過大麻啦,全都招呼上來了。把老麥黑得跟包龍圖一樣,結果自然可想而知嘍。

    共和黨內第一輪初選,史塔生19票,杜威17票,麥帥只有可憐巴巴的8票,連兩位數都沒能突破。等到了第三輪投票更悲催,竟然是0票。

    順便說一下,這一年的總統大選也是個悲劇,杜威信心滿滿,滿以為手到擒來,結果被杜魯門給逆襲了。當時東亞某大佬拿著杜魯門援助的美刀支援杜威選舉,也以為是一把神操作,結果大家都看到 ,就不用多說了。

    麥帥的第三次參選已經沒膽子直接選總統了,因為那是1952年,當時麥帥已經頹了,成天就靠著”老兵不死“之類的四處演講。時間一長,美中國人民也膩了,你除了噴杜魯門就是給自己臉上貼金,完全沒有一點建設性意見嘛!

    更要命的是這年的大選共和黨出來一個超神級人物——艾森豪威爾!麥帥固然牛得爆炸,但那得看跟誰比不是,面對艾森豪威爾,他還能幹點啥?

    麥帥在黨內初選階段就一直可憐兮兮的表示不準備參選總統,這嚴重消磨了支援他的人的士氣,隨後這貨又開始支援艾森豪威爾的對手,自然又被糊了一臉。艾森豪威爾當選總統後對他的報復也非常別緻,向他諮詢結束北韓戰爭的問題。

    總結起來吧,麥克阿瑟或許是個不錯的將軍,但玩政治實在外行,那陣子美國還特別強調政治手腕。如果換到現在搞不好他還真能當選,但在那時,就是錯誤的時間幹了錯誤的事。

    拿破崙有句名言——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而對於麥克阿瑟來說,可以改為——不想當總統的將軍不是好將軍!

    在上世紀四五十年代,麥克阿瑟曾經三次競選總統,三次失敗。而且還全是在共和黨內競選階段就敗北的那種,想想都很沒面子。

    要說後兩次麥克阿瑟敗選的原因,跟1945年丘吉爾在競選中敗北很有共通之處,甚至,麥克阿瑟還更為極端——對於好不容易在戰爭中熬過來的民眾,沒有下功夫研究和宣傳怎麼搞戰後重建,發展經濟,增加就業,改善民生,提高福利;反而天天叫囂蘇聯的威脅,聳人聽聞地警告人們:現在的和平是假象,戰爭威脅仍無處不在,第三次世界大戰將會是早晚的事兒。這種基調,不但難以吸引選民,還往往會讓人心生反感。

    好了,咱們先按時間順序,簡單講講麥克阿瑟三次敗選的經過。

    最早1944年那次,麥克阿瑟基本就是個打醬油的角色。還沒當上五星上將,也沒有打敗日本,反而在1942年被日本打得灰頭土臉,所以談不上有多大人望。參加了共和黨候選人提名競選。結果,在預選中就被早早pass掉了。

    第二次是1948年。這時的五星上將麥克阿瑟正處於名望和人氣的巔峰時刻。表面上看,勝出的希望不小。

    二戰中,麥克阿瑟先後出任美國遠東軍司令、西南太平洋戰區盟軍總司令,在太平洋戰爭中立下了赫赫戰功,還在美軍“密蘇里”號戰列艦上,驕傲的代表同盟國接受日本的受降書。戰後出任駐日本盟軍最高司令,三下五除二的就把被軍國主義思想“深度洗腦”的日本,改造成了服服帖帖的跟班小弟。

    因而,這一次,他擺出了一副勢在必得的架勢,不管是戰功還是改造治理日本的政績,都明顯碾壓了其他候選人。尤其是在治理日本方面的成功發揮,更說明了——雖然我行伍出身,但除了帶兵打仗,一樣能從容的“治國理政”。為了加深自己的英雄人設,麥克阿瑟還花重金,聘請了一批記者和作家,塑造出的形象,簡直不要太高大上。

    結果呢,在共和黨的全國代表大會上,慘敗給了杜威。當然,最終杜威也沒當成總統,上臺的是民主黨的杜魯門。麥克阿瑟的這次挫敗,除了前面提及的放大戰爭陰影和蘇聯威脅外,更離不開他不夠正統的言行和混亂的私生活。當年深受清教徒價值觀影響的美國主流社會,對一個非常隨性,不拘小節並且喜好“亂搞男女關係”,情史都可以出書的候選人,自然是難以接受的。雖然為了競選,麥克阿瑟也做出了一副非常熱愛家庭生活的“人設”。但背後是什麼情況,當年的美中國人都知道。

    對於競選的失敗,麥克阿瑟還在自圓其說,解釋道,“競選並非我的本意,我絲毫不想成為國家首腦,因為我在任職日本期間已經幹夠了,也幹厭了這種事情。我所犯的一個最大的錯誤,是沒有明確地拒絕參加這次競選活動”。

    之後沒多久,麥克阿瑟就到北韓戰場擔任“聯合國軍”總司令去了。他指揮仁川登陸,成功逆轉了戰局,又給麥克阿瑟的人氣添了一把火。再往後,北韓戰場進入相持階段中,麥克阿瑟一直向杜魯門總統施壓,要給中國“上大招”,宣稱準備轟炸中國沿岸城市,必要時甚至進行核打擊,並援助敗退臺灣的國民黨軍隊反攻大陸等等。

    杜魯門還算是個清醒的領導人,對麥克阿瑟的各種咄咄逼人的方案,全部拒絕。時間一長,再加上各自所在黨派的爭端,搞得兩人關係非常僵。考慮到美國的戰略利益,杜魯門忍無可忍,乾脆將麥克阿瑟一擼到底。一時間,杜魯門的人氣降到了冰點。

    而回到美國的麥克阿瑟,則受到了英雄般的歡迎,到處演講,人望火爆。貌似,在總統與將軍的分歧中,已經充分證明了麥克阿瑟高漲的人氣,這讓他又一次萌發了競選總統的打算。儘管,他自己前幾年剛剛表態了,自己沒心情去參加競選。於是,麥克阿瑟再次信心滿滿的準備參加1952年的總統大選。

    只是,這次在世界形勢和國內民意的拿捏上,麥克阿瑟又一次判斷失誤。他錯誤地認為,自己作為戰爭英雄,受到美中國人民的追捧,這說明,美國民眾對戰爭,尤其是有核武器介入的全面戰爭,是持積極態度的。

    像上次一樣,麥克阿瑟再次大肆渲染共產主義威脅。除了蘇聯外,還拿中國說事兒,擺出一副要把戰火燃遍東亞大陸的氣勢。美其名曰,“為維護亞洲和歐洲的自由,將毫不妥協”。要知道,這時的中國,早就選擇了向蘇聯一邊倒,而蘇聯,也已經躋身為擁核國家了。麥克阿瑟的這種立場,完全有可能與蘇聯發生全面對抗,這是剛剛經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美中國人民所不希望的,所以,結果自然是一敗塗地。

    因此,麥克阿瑟三次參加總統競選,都可以用一個詞來概括——不合時宜,那麼他的敗選,也就是必然的。再光芒四射的戰爭英雄,都一樣會被選民所拋棄。

  • 10 # 放開那歷史

    提起美國的五星上將麥克阿瑟,相信很多軍迷朋友都不陌生,指揮了當時世界最強大的軍隊,幾乎沒有打過敗仗,按理來說,他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但競選總統時信心滿滿的他卻為何總大敗而歸,在我看來,主要歸結於以下幾點原因。

    麥克阿瑟的軍事才能值得肯定,但想要當國家領導人還是有太多的欠缺,一個好的國家領導人不僅有能力,還要有政治頭腦,情商得高,如何管理國家更是一門大學問。

  • 11 # 嬌妹說歷史

    二戰時美軍著名將領麥克阿瑟五星上將,不但戰功顯赫,而且很會作秀,所以人望也很高,但為什麼三次競選總統,他自己信心滿滿,結果卻都是大敗而歸?

    國內的宣傳有一種把美中國人頭腦簡單化的傾向,所以很多人真的認為美中國人都真的是傻乎乎的。實際上,美中國人非常精明,尤其是在事關自己切身利益的問題上,他們會展現出來一種赤裸裸的直接了當,根本不給人誤解、誤會、有另外操作空間的機會,其實有必要的話,他們也可以跟格林斯潘一樣,被新聞記者圍攻幾十年,一句有用的話都沒套出來過。

    麥克阿瑟這個人,國內媒體最喜歡宣傳他那篇《老兵不死》的演講在美國民眾中引起的巨大反響,對不對呢?對的,他的這個演講,確實如新聞媒體裡說的那樣,感動了幾乎一代美中國人,問題在於媒體給你看的只是一段場景,而不是全貌,實際情況是麥克阿瑟的這個演說,如同我們熟知的祥林嫂的“我單知道冬天有狼……”一樣,最初確實吸引和感動了一代人,可是後來反覆說老兵不死,又把這一代人給煩了七七八八,這就沒什麼意思了。

    另外,美中國人還是這麼一種生物—— 他會狂熱的喜愛自己支援的一支球隊,真正做到勝也愛敗也愛,也可以用自己積攢下來的零用錢、私房錢花在明知球隊輸球的基礎上,去買球隊贏的博彩,可是如果讓他拿家裡真正的資金投進去賭輸贏,他會毫不猶豫的買對方贏!他們可以毫無心理障礙的把自己分割成感情動物和經濟動物兩塊。這一點,恰恰在麥克阿瑟身上就表現的很分明,麥克阿瑟自己僱傭媒體、作家,鼓吹起一波個人崇拜級的狂潮,別的地方不說,他自己老家,鄉親們還是很捧場的,他的各類傳記都很熱銷,為自己做宣傳。可是在他參加選舉時,即使在他家鄉,他都從來沒有通過共和黨內部初選,三次!這種情況而且還發生過三次!所以說麥克阿瑟什麼自信滿滿,我覺得這個詞用的蠻詭異的。

    是的,這樣看上去,麥克阿瑟好像很有能力,很適應美國上層社會的生活,可惜,他做這些事,是需要消耗自己在高層的巨量人情資源,對於對手來說,他得罪了眾多戰後優先重建歐洲的支持者,以及海軍的支持者,而且對選舉有決定意義的美國精英階層,對麥克阿瑟這種利用私人關係的運作方式,屢次用既成事實綁架國內已經確定的決策,是反感和警惕的,所以在三次選舉中,麥克阿瑟都是在黨內初選時,靠他經營媒體宣傳,收割到一些零亂的選票,最後卻都拋棄麥克阿瑟,去重新選擇別的候選人。用我們的話來說,麥克阿瑟在高層圈子裡長袖善舞,但其實是個政治上很幼稚的人,給自己運作了一點好處,大家都是圈子裡的人,可以給點面子,競選這種刺刀見紅的時刻,沒人看好這個沒什麼戰鬥力的老紈絝,不會為他浪費自己寶貴的投機機會。

    麥克阿瑟第一次參選是在1944年,這時還在戰爭中,他是被底下那群參謀忽悠著參加了共和黨內的預選,這次麥克阿瑟參選其實基本就是扯淡。首先他1942年剛在菲律賓被日本鬼子糊了一臉,這時候的聲望只能叫一般,比起共和黨內那群大佬一點優勢都沒有,劣勢倒是很明顯。而且別忘了這是1944年,二戰還沒結束,羅斯福的聲望如日中天,即使麥帥能夠黨內出線,面對這尊大神必定死得相當難看。只要羅斯福拿出是自己在菲律賓慘敗後依然支援他掌握軍隊,麥帥基本就沒啥脾氣了。

    然而他光顧著裝逼,忘了擦屁股,同時也低估了老牌政客的無恥。沒多久就被爆出一堆黑料,什麼私生活混亂啦、什麼在西點嗑過大麻啦,全都招呼上來了。把老麥黑得跟包龍圖一樣,結果自然可想而知嘍。

    共和黨內第一輪初選,史塔生19票,杜威17票,麥帥只有可憐巴巴的8票,連兩位數都沒能突破。等到了第三輪投票更悲催,竟然是0票。

    順便說一下,這一年的總統大選也是個悲劇,杜威信心滿滿,滿以為手到擒來,結果被杜魯門給逆襲了。當時東亞某大佬拿著杜魯門援助的美刀支援杜威選舉,也以為是一把神操作,結果大家都看到 ,就不用多說了。

    麥帥的第三次參選已經沒膽子直接選總統了,因為那是1952年,當時麥帥已經頹了,成天就靠著”老兵不死“之類的四處演講。時間一長,美中國人民也膩了,你除了噴杜魯門就是給自己臉上貼金,完全沒有一點建設性意見嘛!

    更要命的是這年的大選共和黨出來一個超神級人物——艾森豪威爾!麥帥固然牛得爆炸,但那得看跟誰比不是,面對艾森豪威爾,他還能幹點啥?

    總結起來吧,麥克阿瑟或許是個不錯的將軍,但玩政治實在外行,那陣子美國還特別強調政治手腕。如果換到現在搞不好他還真能當選,但在那時,就是錯誤的時間幹了錯誤的事。

    拿破崙有句名言——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而對於麥克阿瑟來說,可以改為——不想當總統的將軍不是好將軍!

    在上世紀四五十年代,麥克阿瑟曾經三次競選總統,三次失敗。而且還全是在共和黨內競選階段就敗北的那種,想想都很沒面子。

    要說後兩次麥克阿瑟敗選的原因,跟1945年丘吉爾在競選中敗北很有共通之處,甚至,麥克阿瑟還更為極端——對於好不容易在戰爭中熬過來的民眾,沒有下功夫研究和宣傳怎麼搞戰後重建,發展經濟,增加就業,改善民生,提高福利;反而天天叫囂蘇聯的威脅,聳人聽聞地警告人們:現在的和平是假象,戰爭威脅仍無處不在,第三次世界大戰將會是早晚的事兒。這種基調,不但難以吸引選民,還往往會讓人心生反感。

    好了,咱們先按時間順序,簡單講講麥克阿瑟三次敗選的經過。

    最早1944年那次,麥克阿瑟基本就是個打醬油的角色。還沒當上五星上將,也沒有打敗日本,反而在1942年被日本打得灰頭土臉,所以談不上有多大人望。參加了共和黨候選人提名競選。結果,在預選中就被早早pass掉了。

    二戰中,麥克阿瑟先後出任美國遠東軍司令、西南太平洋戰區盟軍總司令,在太平洋戰爭中立下了赫赫戰功,還在美軍“密蘇里”號戰列艦上,驕傲的代表同盟國接受日本的受降書。戰後出任駐日本盟軍最高司令,三下五除二的就把被軍國主義思想“深度洗腦”的日本,改造成了服服帖帖的跟班小弟。

    因而,這一次,他擺出了一副勢在必得的架勢,不管是戰功還是改造治理日本的政績,都明顯碾壓了其他候選人。尤其是在治理日本方面的成功發揮,更說明了——雖然我行伍出身,但除了帶兵打仗,一樣能從容的“治國理政”。為了加深自己的英雄人設,麥克阿瑟還花重金,聘請了一批記者和作家,塑造出的形象,簡直不要太高大上。

    結果呢,在共和黨的全國代表大會上,慘敗給了杜威。當然,最終杜威也沒當成總統,上臺的是民主黨的杜魯門。麥克阿瑟的這次挫敗,除了前面提及的放大戰爭陰影和蘇聯威脅外,更離不開他不夠正統的言行和混亂的私生活。當年深受清教徒價值觀影響的美國主流社會,對一個非常隨性,不拘小節並且喜好“亂搞男女關係”,情史都可以出書的候選人,自然是難以接受的。雖然為了競選,麥克阿瑟也做出了一副非常熱愛家庭生活的“人設”。但背後是什麼情況,當年的美中國人都知道。

    對於競選的失敗,麥克阿瑟還在自圓其說,解釋道,“競選並非我的本意,我絲毫不想成為國家首腦,因為我在任職日本期間已經幹夠了,也幹厭了這種事情。我所犯的一個最大的錯誤,是沒有明確地拒絕參加這次競選活動”。

    杜魯門還算是個清醒的領導人,對麥克阿瑟的各種咄咄逼人的方案,全部拒絕。時間一長,再加上各自所在黨派的爭端,搞得兩人關係非常僵。考慮到美國的戰略利益,杜魯門忍無可忍,乾脆將麥克阿瑟一擼到底。一時間,杜魯門的人氣降到了冰點。

    而回到美國的麥克阿瑟,則受到了英雄般的歡迎,到處演講,人望火爆。貌似,在總統與將軍的分歧中,已經充分證明了麥克阿瑟高漲的人氣,這讓他又一次萌發了競選總統的打算。儘管,他自己前幾年剛剛表態了,自己沒心情去參加競選。於是,麥克阿瑟再次信心滿滿的準備參加1952年的總統大選。

    只是,這次在世界形勢和國內民意的拿捏上,麥克阿瑟又一次判斷失誤。他錯誤地認為,自己作為戰爭英雄,受到美中國人民的追捧,這說明,美國民眾對戰爭,尤其是有核武器介入的全面戰爭,是持積極態度的。

    像上次一樣,麥克阿瑟再次大肆渲染共產主義威脅。除了蘇聯外,還拿中國說事兒,擺出一副要把戰火燃遍東亞大陸的氣勢。美其名曰,“為維護亞洲和歐洲的自由,將毫不妥協”。要知道,這時的中國,早就選擇了向蘇聯一邊倒,而蘇聯,也已經躋身為擁核國家了。麥克阿瑟的這種立場,完全有可能與蘇聯發生全面對抗,這是剛剛經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美中國人民所不希望的,所以,結果自然是一敗塗地。

    因此,麥克阿瑟三次參加總統競選,都可以用一個詞來概括——不合時宜,那麼他的敗選,也就是必然的。再光芒四射的戰爭英雄,都一樣會被選民所拋棄。

  • 12 # 阿中談談說

    隨著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人們沉侵在和平的喜悅還沒有多久,同盟國之間的分裂,就讓世界局勢再次緊張起來,以美、英兩國為首的西方社會在全球範圍內,全方位地抵制來自蘇聯的擴張。這就是人們熟知的東、西方相互對立的“冷戰”。

    在亞洲,日本成了美國在遠東的橋頭堡,麥克阿瑟更是充當反東方勢力的“急先鋒”,甚至在他潛意識裡,再發動一場大戰也不為過,其“好戰”的本質顯現了出來。作為美國在遠東的“土皇帝”,他的野心也越來越大,不斷叫囂著戰爭。

    1945年,因羅斯福總統突然病逝,副總統杜魯門接任後,對蘇聯的態度就強硬起來,尤其是有了原子彈“撐腰”,對其更加排斥。當蘇聯提出由兩國共同處理日本戰後問題時,當即遭到了杜魯門的拒絕。說白了,美國要一家獨管。

    更有甚者,杜魯門通過麥克阿瑟,釋出了《日本投降後美國的對日政策》,規定佔領軍將置於遠東盟軍總司令指揮之下,各國間的分歧按照美國的政策行事。也就是說,美軍單獨佔領日本,其他國家無權插手。麥克阿瑟成了日本的“太上皇”。

    對於這種挑釁行為,麥克阿瑟更是不甘示弱。大聲警告到:“如果有一名蘇軍士兵未經允許踏上日本國土,美軍將把蘇聯駐東京使團全部投入監獄”,蘇聯代表悻悻離去。在他看來,打敗日本的是美中國人,理應由美國單獨佔領。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對待日本工會的罷工。麥克阿瑟面對一浪高過一浪的罷工浪潮,認為這是東方勢力的滲透,他要求日本政府和工會禁止總罷工,否則,盟軍將出面鎮壓。面對壓力,罷工被迫取消。可見,他對東方勢力幾乎是“零容忍”。

    1947年3月,杜魯門提出了以遏制東方勢力,作為國家意識形態和對外政策的指導思想。全面針對蘇聯在歐洲、亞洲的擴張,雙方的矛盾再次激化,冷戰再度升級,這一指導思想被稱為“杜魯門主義”。麥克阿瑟對此表示贊同和支援。

    就在美國實施復興歐洲的“馬歇爾計劃”,遏制東方勢力西擴的時候。無獨有偶,美國提出在亞洲“要使日本成為對付共產主義的堤壩”,並調整了對日政策,由壓制轉為扶持,並利用日本企業和軍事基地,為美國在亞洲戰略服務。

    一是,憑藉他對日本的成功實踐,以及人們對其改革的認可和讚譽,麥克阿瑟認為自己有能力、有信心治理好一個國家。更何況他身邊的人和國內的支持者,在全國各地都建有麥克阿瑟俱樂部,他們希望其競選總統的呼聲越來越高。

    更主要的是,麥克阿瑟對國內反對他的一夥人始終耿耿於懷,他們嫉妒其才能,處處給其“穿小鞋”、設定障礙。他對這些人的做法極為不滿,發誓有一天要把國務院整治得天翻地覆,而要實現這個目標,競選總統是唯一的道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臺灣地區的“天弓”導彈技術性能怎麼樣?